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求唐宋八大家文选读后感2000字



读《唐宋八大家文选》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幼年时期贫穷孤苦,由嫂抚养。刻苦学习,公元792年考中进士。他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极力

读《唐宋八大家文选》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幼年时期贫穷孤苦,由嫂抚养。刻苦学习,公元792年考中进士。他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追求丽辞僻典的文风。他在散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反对一味模拟古语,提倡散文的语言要有独创精神,提倡把文章写的通达顺畅,合乎文法。著有《韩昌黎集》。

高中时期曾经把《师说》背得滚瓜烂熟,几年不读已经生疏很多。韩愈写这篇《师说》,是为了论述为什么要求师和求什么人为师的道理。他首先指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再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也不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问题去从师学习,就会有长进;如果有了问题还不从师学习,那么疑难就会永远存在。他又指出不论贵贱长幼,只要有专长,就可以从他为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见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在《师说》中所说的“道”自然是指儒家思想,所说的“业”也无非是指包含着“道”而又可以作文章规范的“三代两汉之书”。他写这篇文章,在当时是针对一般士大夫不重视从师学习而发的。文中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意见,作为求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来说,即使在今天,也是可取的。但是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只知道嘲笑士大夫,包括耻师的人,谁又能保证自己能遇到问题就问,把任何人都当做自己的老师呢。不讲远的,就是真正做到听学校老师的教导也不一定行。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陕西省永济县)人。出身于中小官僚家庭,21岁中进士,26岁考取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监察御史里行等官职。他参与了以王叔文集体的政治革新活动,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藩镇割据和横征暴敛。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学社会公用,主张文体和文风的革新。他写的散文,有论说文,有寓言,有传记,有游记等,有点阐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的描绘南方的秀丽山水。许多作品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时,作品中也往往流露出孤独伤感的情绪。著有《柳河东集》。

《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了一个善于种树的工匠郭橐驼,他的办法是顺着树木的天性,使它合乎规律地生长。他反对“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那种方法,认为那反而会把树木弄伤了。作者把这个道理加以引申,指出当时真正的人口头上尽管说要安民,而实际上却处处在扰民。这篇文章作于贞元末,柳宗元正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一派的政治革新活动。这篇文章通过浅显明白的对话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笔调活泼生动。直到篇末的“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两句,才点明了中心思想;最末依据“传其事以为官戒”则表明作者写作的目的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字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身贫寒,四岁丧父,二十四岁中进士,曾参加范仲淹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直言敢谏,因而屡遭保守派排斥打击。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政治态度渐趋保守。欧阳修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在诗、词方面也很有成就。他好贤才,奖掖后进,团结和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等许多著名作家。作品甚丰,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

肃杀的秋景,常常是昔日的文人借以抒写感伤、惆怅心情的题材,《秋声赋》正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作者把秋色写得可见可闻,由秋风的来临,联想到万 物的凋零,继而联想到人生的易老,抒发出对于世事艰难、人生道路坎坷的感慨。本文写景、抒情、虚实、议论浑然一体,在句法上,整齐而富于变化,参差而不散乱,并善于独白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波折与自我解脱,体现了散文赋的重要特点。作者在文章后面又说:“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我想这时,作者又想通了吧,以一种豁达的感情来应对不平坦的人生之路。作为读者,不能不被作者的而影响,进行深一步的思考自己的待人待事的态度。

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这种队理趣的追求也影响到宋词的写作。人生的滋味往往蕴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蕴藏在司空见惯的情景之中。于是西下的夕阳,西流的溪水,僧庐的雨声,暮春时节的落花,新春时节的归燕,月亮的阴晴圆缺都会引起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从而将这些人生况味诉诸笔端,留给后人去深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子。 《水调歌头》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苏轼当时政治密州,远离朝廷已经多年,与自己的弟弟苏辙也有7年未见了。而中秋佳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美满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作者借酒消愁,面对一轮明月,想起自己的宦海沉浮,想起咫尺天涯的同胞兄弟,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中秋词。全词借问天、问月以抒发兄弟之情,兼以寄寓个人怀抱。上阕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奇逸高远,非常像屈原的《问天》。下阕化景物为情思,抒发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得如此温柔动人,令人格外心疼在家等待的人和在外漂泊的人,不能团聚的人。豁达的苏轼呵,立马又想通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因为自身的规律必须要有阴晴圆缺,这就和人生来便要经历悲欢离合一样,是自然常理,无人能改编,所以又何须伤感。作者便自我解脱,自我安慰了。于是他又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上阕执着人生,下阕善处人生,一自然境界的清澄辽阔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开朗豁达,集中表现了苏轼在特定的环境遭遇之中产生的无法排遣的人生痛苦以及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的心灵轨迹。全词开朗乐观,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不加雕琢。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又是有情的,它用许多似曾相识的场景来令人回想,令人感慨,所以,当苏轼面对滔滔的长江时,想起了周瑜击溃强敌的勃勃英姿。时光流逝,朝代更新,英雄业绩不再,悲剧却一次次重演。

苏轼在黄州时,度过了人生中艰难的时刻。但他生性旷达,不为俗务所累,所以不久便随遇而安了。他躬耕养家,饮酒作乐,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元丰五年,苏轼和友人泛舟于黄州的赤鼻矶。苏轼误把这里当做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了,于是便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吟咏古事,抒发了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未立的惆怅和遗憾,被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起笔一句“大江东去”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接着在大浪滔天的背景下引发了幽古之思。作者写战争举重若轻,一句“谈笑间”写尽了周瑜的胸有成竹和风流神貌,仅用“灰飞烟灭”四个字便将曹操大军一笔扫尽。使人读来心旷神怡。面对周瑜的年少有为,建立不世奇功,苏轼只有干配合躬身自悼。面对如此壮丽的河山,遥想如此奇伟的英雄业绩,不由得激起了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于是,不免自笑多情,看看自己头上已生出的白发,时不我待,只能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消愁了。结尾处的感情基调虽然沉重,却仍不失旷达。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故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他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始冠,游太学,欧阳公一见其文而奇之”。曾巩笃于友爱,其父亡后,他对四弟九妹的教养尽心尽力,在古代传为佳话。他在做地方官时能体恤民情,政绩卓然。曾巩的文学主张和古文风格都和欧阳修相近。曾言“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又说“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国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辟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这就是他的文道观。他的文章从容周密而又条理,很早就得到欧阳修的称赏。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神宗熙宁二年人参知政事,次年任中书门下宰相,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改革学校科举制度,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于熙宁九年罢相,变法失败。晚年谪居金陵,不问政事。后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为荆国公,所以人们也称他“王荆公”。王安石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诗词也有独特风格,著有《王临川集》。

唐宋八大家诗歌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⑤烟柳满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答张十一功曹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柳宗元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洵 云兴于山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

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山川我享,为我百诉。

岂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鸤鸠,谷谷晨号。

天乎未雨,余不告劳。

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有骥在野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

子不我良,岂无他人。

絷我于厩,乃不我驾。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

秃毛于霜,寄肉于狼。

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有触者犊 有触者犊,再棰不却。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盍索之笠? 朝日载升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

于室有绩,于野有耕。

于途有商,于边有征。

天生斯民,相养以宁。

嗟我何为?踽踽无营。

初孰与我,今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处我? 苏辙 【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天真堂】 宦游阅尽山川胜,归老方知气味真。

歌哭不移身自稳,往还无间语尤亲。

永怀前辈无因见,犹喜诸郎有此人。

千岁展禽风未改,不加雕琢世称珍。

【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康乐楼】 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

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

安心已得安身法,乐土偏令乐事多。

千里筠阳犹静治,还家一笑定无他。

【筠州州宅双莲】 绿盖红房共一池,一双游女巧追随。

镜中比并新妆后,风际携扶欲舞时。

露蕊暗开香自倍,霜蓬渐老折犹疑。

殷勤画手传真态,道院生绡数幅垂 【劝子瞻修无生法】 除却灵明一一空,年来丹灶漫施功。

掌中定有庵摩在,云际悬知雾雨蒙。

已赖信心留掣电,要须净戒拂昏铜。

谁言逐客江南岸,身世虽穷心不穷。

欧阳修 黄溪夜泊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曾巩 【苦雨】 雾围南山郁冥冥,狭谷荒风驱水声。

只疑日失黄道去,又见雨含沧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惊。

扬州青铜不在照,应有白须添数茎。

【论交】 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夷吾鲍叔贫贱间,分财亦不辞多取。

相倾顿使形迹空,素定已各肝胆许。

世间未信亦论交,得失秋毫有乖忤。

【南轩】 木端青崖轩,惨淡寒日暮。

鸣鸠已安巢,飞鹊尚求树。

物情限与夺,兹理奚以据。

谅知巧者劳,岂得违所赋。

久无胸中忧,颇识书上趣。

圣贤虽山丘,相望心或庶。

【多景楼】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紫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人间词话》读后有什么感悟?

《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

——卫琪《人间词话》 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

初读 《人间 词话》 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 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 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 犀利见解的睿智。

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 史合二为一。

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 《人间词 话》 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

让那些 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给我的第一 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

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 近, 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

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 自然是才 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

他执着,他才能有 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 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 伊消得人憔悴” 。

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

他是个恪守传统, 拒 绝革新的人, 他不能理解革命, 也幻想着清王朝能够复辟成功, 可惜他的愿望一 一破灭。

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

王 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

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 逐出紫禁城, 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

到 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

“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

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 最成名之段莫过于 “古之成大事者, 大学问者, 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虽称不上大事业大学问, 但也足以以小 见大。

《百家讲坛》观后感!!!急求!【唐宋八大家】!

康师在这本书中每一处引用都在现场标明了出处,包括每一则典故、轶闻。

这样的写作必是一件繁琐而麻烦的事,可康师一丝不苟的这样做了,主观上是一个学者严谨的品格使然,客观上实在方便了喜爱苏轼的读者,读者可以顺着康师引出的这一条条“瓜藤”去阅读更多有关东坡的著作,去获得更多的收获。

不过这本书真正的好处还不在此,仍然在于从讲座到著作一脉相承的康氏风格,这康氏风格就是真性情三个字。

全书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但是中间我还是跳过了“巨星陨落”那一章,我不太愿意一字一句读苏轼临终前的种种情景。

不过有我不忍读的地方,自然也有我喜欢读的地方,“手足之情”依然是最感动我的一章,康师将这一段深沉、真挚的人间亲情用饱满的笔触展现了出来,子由在为兄长题写的墓志铭中写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一个“抚”字真是有说不完的深情厚意,说不完的追思回忆,说不完的感念神伤,我想子由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落泪了吧。

还有苏子那句“登高回首坡拢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这样的诗句真是轻而易举就能击中人们心中最脆弱的那一处,分别时的背影总是会叫人肝肠寸断。

在这一章中,康师有这样一段话:“苏轼死后,子由将他与王闰之共同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并命子孙在自己百年后,也将自己的遗骸葬于兄长墓旁,小峨眉山处遂有“二苏坟”之称。

也许,只有在美好而永恒的天国里,他们的约定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吧……”。

我想康师在写完这段话的时候,会不会在心里有一声叹息呢?也许这也是康师对东坡在天之灵的一种祈愿吧。

赞美之后,要提出批评意见了^_^ 这支小箭要先射向中华书局,这本书装帧精美,插图也十分妥贴,较之《品李白》显然更胜一筹,但是书中出现了几处文字错误,大概是校对的工作没有做好,另人遗憾。

我把我感到有问题的地方列在下面: P64第一行“悲田院乞儿”,我以往看到的这句话应是“卑田院乞儿”。

p71第十三行“为官没有事权”,我不知道这句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是不是应该是“为官没有实权”? p28末行“……宰相办公室却改为担任通判……”。

这整句话我觉得略显别扭,似乎加几个字为“宰相办公室将批示却改为担任通判”这样意思就更流畅通顺。

还有曾有吧友提出过的p3“回首向来潇洒处”。

下面的意见是想和康师商榷的。

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说苏轼的生平,显然书稿是由讲稿润色整理而来,书中有许多设问句。

这样的句式适合于讲稿,易于使讲座更吸引人,富于悬念。

但我觉得并不很适合于著作,书中出现了过多的设问句易使行文显的不够流畅,读起来易有顿挫阻涩之感。

还有一处疑问是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东山再起”一章中讲述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会面,读起来温馨融洽,苏子甚至有言“某游门下久矣……慰幸之极”,然而后面P101处苏轼对王又有极端恶劣之评价,仿佛与此人不共戴天。

前后判若两人,简直另人怀疑起苏轼有“两面三刀”之嫌,我觉得康师对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解说的还应该再透彻、明晰一些。

书中对于司马光的评价前后也出现过矛盾之处,比如p112处“北宋以来的学者……发展到极致,不免自我标榜、惟我独尊,对于异己观点大肆批判甚至群起围攻,王安石、司马光、程颐身上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p103处“司马光的顽固程度与王安石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p112处亦有言“司马光更是善于将不同派别的人物聚拢帐下”,这样几处评价读起来不免有矛盾费解之感。

还有一句话“我自己的一点思考,则是微不足道的”出现在康师的后记里,康师的后记一直是我非常喜欢读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文字彰显出了康师的风采和真性格,在平和稳重的文字背后,依然跳动着青年学者的率真性情。

但是这句话,《品李白》、《评说李清照》、《评说苏东坡》的后记中都有,我一直不喜欢。

这句话太过自谦,过谦就意味着不真实,放在这里显得不必要,也不协调了。

除开赞美和批评,我还有许多思考,以后再发帖。

谢谢康师,谢谢这些讲座和著作,他们给我带来了真实的感动和思考。

苏轼的

唐宋八大家各自的写作风格?

一谈到唐宋散文,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潮。

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著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目前高中国文各家版本所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颇多,综计有二十七篇,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且篇篇皆具特色,值得细心赏读。

以下即分别择要说明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并一一举例,以略明其梗概。

一、韩愈 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健将,毕生以发扬儒家学说,排拒佛、老思想为己任,主张文道并重的散文。

他的散文气势雄奇,语言精链,笔力遒劲,条理明畅。

如为了阐述从师问学及尊师重道之理而作的〈师说〉,文中反覆议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独特的见解,其结构谨严、脉络通贯,句型骈散兼用,笔法亦错综而变化多端,是论说文中的典范。

另〈原毁〉也是韩愈极有名的论说体散文,旨在探究毁谤恶习的根源。

文章以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修养作对比,从而析出今之君子的「怠」与「忌」,实为「毁」的根源。

全篇逐层阐析,说理透彻,富於逻辑,遣词用字虽平浅,却颇有古劲之风。

二、柳宗元 柳宗元和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文坛常以「韩柳」并称,都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柳宗元文章风格雄深雅健,峻洁精奇,为文勇於创新,尤擅长於山水游记、寓言、传记及议论体文章的写作。

在柳宗元的手中,「古文」写作的技巧手法更为提高,表现艺术也更显成熟。

首先,在游记方面,以贬居永州时期所写的〈永州八记〉为最著。

这八篇游记散文,各自成篇,但又互相连续,就像一卷精美的山水画长轴,把秀丽的奇山异水,描绘地形神毕肖。

由於柳宗元此时身处怀才不遇的郁闷中,故寻幽访胜之际,每能获得游心物外的理趣。

如八篇之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写柳宗元登临游赏西山的过程中,所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感悟,而之前因长期贬谪的郁闷心情也一扫而空。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与西山奇丽的山水风光结合,在情景交融的状写中,展露了自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旷远心境。

全篇字琢句链,笔调明快,而情思亦隽永遥深,读来尤能令人回味无穷。

又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则写钴鉧潭西小丘景色的奇异,和它为人遗弃的遭遇,并从而寄托作者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小丘的被弃,正像是作者自己在宦途上的挫折,其境遇相似。

但在买丘、赏丘的过程中,也意外得到豁然开朗的喜悦。

这两篇山水游记,在清丽的叙事笔触中,也寄托了作者的感怀,情景交融间,更有千般余韵隐含其中。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所穷」,予人广阔无际的浩瀚情怀;「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则透显出凄幽的情调。

将丰富的感情与奇丽的景观融为一体,使得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格和意境,这也正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能独步千古的原因吧!其次,在寓言方面,柳宗元关心时政,为文常以「寓言」方式来揭露世态人情的流弊与病态,从而发挥讽谕或鉴戒的功能。

篇幅虽多属简短,但含意却深长。

如〈三戒〉即为公认的名篇。

〈三戒〉是以「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则组成,皆以动物作为故事的主角。

主旨是要讽刺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的人物,寓言中麋、驴、鼠三种动物都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其构思巧妙、形象鲜明,文笔犀利,极具警世意义。

另如〈蝜蝂传〉则是一篇借用传记方式来寄托讽意的寓言。

蝜蝂善负、好上高、至死不变的行为,正像一些世人贪得无餍、至死不悟的贪婪本性。

这也是一则短小精警、意味深长、耐人寻思的故事。

至於〈种树郭橐驮传〉则属於一篇寓言性质的传记文章。

文藉郭橐驮所述种树之理,申说施政治民之道。

虽是传记,但人物、情节似实亦虚,在问答之中揭明植木之理,并继而引申出为官之道。

文章构思奇崛,立意深刻,蕴含浓厚的理趣。

三、欧阳修 欧阳修在北宋文坛倡导诗文革新,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明道致用的文学主张。

他不仅是古文家,在诗、词、赋的创作上也极有特色和成就。

欧阳修的散文平易流畅,清新自然,具有婉约含蓄之风貌。

如其最有名的〈醉翁亭记〉,写於贬知滁州之时,欧阳修寄情山水,从而领会到山水之乐、游宴之乐及与民同乐之乐。

文章以「乐」字为主线贯串全篇,脉络清晰,形成往复回环的韵律,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自己以顺处逆的怡然心境。

全篇笔致清丽细腻,文词练达,韵致无穷,是山水游记的千古佳篇。

至於〈纵囚论〉则是欧阳修翻案文章中的名篇,旨在对唐太宗纵囚史事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既是翻案,文章势必有破有立。

文中除了驳斥唐太宗纵囚将致「上下交相贼」,其目的不过在於施恩求名,因此认为圣王治国应「本於人情,不立意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以建立常法。

全篇剖事析理,缜密周到,透辟深刻,其逐层论辩...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观后感 字数300~500 好的 追加50分~~...

韩愈?写了什么“一封朝奏九重天”那个人嘛,中国古代文人多得是,韩愈能排第几?韩愈能排第几,我也不知道。

但古文运动的先驱,非他和柳宗元莫属,我还知道东坡先生对其评价甚高:“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这四句话完整的概括出了韩退之一生的成就。

文起八代之衰,说的是当时社会上流行华而不实的骈文。

骈文的特点是一个意思用了N多的典故,方便吟唱,但说半天说的还是那个事情,所以不方便说事儿。

韩愈继承的是古文,直白、有逻辑有内涵的古文。

并且广与人交,愿意教人做古文。

比如张籍,李翊都在他门下学习……有人说他好为人师,觉得不爽。

中国人的特点嘛,谁强看谁不习惯如果你要说不是这样的,听听韩愈怎么说的吧:吾尝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原毁》如果仅仅是古文成就的话,恐怕难得成为“文起八代之衰”,他在骈文,古诗,传记,悼文方面都是极有成就的。

悼文呢,高中学过的《祭十二郎文》就是最经典的一篇。

传记呢,看看《毛颖传》,他给毛笔写的传记。

很有意思,很有内涵。

道济天下之溺,说的是他以儒家文化的继承者自居。

他写了一篇《原道》,追述道的来源。

这篇文章也成为韩愈的代表作。

我境界不到,没办法,这个是真没看懂。

忠犯人主之怒,说的是他写了篇《论佛骨表》给当时想迎接佛骨回朝的皇帝,最后被贬到了潮州(当然,专家们说《论佛骨表》只是导火索),也就有了后来的《鳄鱼文》。

上书的时候他刚被“平反”,恢复以前的官职,又被贬到了狗不拉屎的地方。

韩愈啊,韩愈,你何苦呢?为忠乎?为勇乎?勇夺三军之帅,说的是他去平反的事情。

朝廷人马和镇州的叛军对峙不下,朝廷派了韩愈去安抚。

韩愈深入镇州,对叛军一顿辩说,然后叛军就降了……当然,当时的情况不可能这么简单,但韩愈表现出的胆识与魄力实在让人折服,所以称作“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就只有这些了么?读完韩愈除了知道这些之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收获?有啊,当你知道他一贬再贬到了潮州,仍然做《鳄鱼文》来表示自己与恶势力抗争到底时,当你看到他仕途坎坷之时仍然写出“杲杲寒日生于东”时,或者当你纵观他一生,发现他一直坚持自己理想,不落流俗时,心中不由生发出一种敬佩之情。

退之啊退之,你何以对生活常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又是什么支撑着你坚强地走完这坎坷的一生?高中学过韩愈的很多诗文,并且这些诗文可算作韩愈的经典之作,比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祭十二郎文》,何以当时未有现在这般有感触?我想应该是对背景的了解吧。

如果知道了韩愈年过半百,自己孤身一人迁往八千里外的潮州,只有他的侄孙韩湘在大雪中为他送行,应该能够理解他的绝望之情吧: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之后韩愈家人被赶出京城,女儿死在了驿站之中……知道了这样的背景,对于理解他饱满情感的诗歌也是一大帮助。

韩愈读完了,最合我心意的一篇文章是《送李愿归盘谷序》(虽然韩愈对这样的隐士赞扬有加,但他是不愿做隐士的,这才是韩愈嘛)。

文说,“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又说,“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我也愿跟着韩愈高歌,“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都有哪些著名诗词?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韩愈——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

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gǔ)鉧(mǔ)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苏洵(xún)——《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huàn)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luán)城集》84卷,《栾(luán)城应诏集》12卷。

曾巩(gǒng)——《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诗词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始于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

受兄韩会抚育。

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

后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25岁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36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

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

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

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50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

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

他一生排斥佛教。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

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

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他的诗歌有独创成就,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韩愈的集子,为其弟子李汉所编,外集为宋人所辑。

现存韩集古本,以南宋庆元魏怀忠所编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它保存了不少原本已失传的宋人旧注,今有影印本。

南宋末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经明代徐氏东雅堂翻刻后,最为通行,系全录朱熹《考异》和节录五百家注而成。

廖氏原刻今有影印本。

诗集单行注本,清代有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2种。

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

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的,宋代有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文考异》,清代有陈景云《韩集点勘》、王元启《读韩记疑》、沈钦韩《韩集补注》、方成□《韩集笺正》,近人有徐震《韩集诠订》。

韩愈生平事迹,见于皇甫□《昌黎韩先生墓志铭》、《韩文公神道碑》和李翱《韩公行状》,这是最原始的材料

新、旧《唐书》本传,朱熹并有《新唐书》本传的详注。

编为年谱、年表的有好几种,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

方崧卿《年谱增考》即合刻在洪谱各条之后。

研究著作,王鸣盛《蛾术编》、郑珍《巢经巢文集》、俞□《俞楼杂纂》诸书有关条目或文章,具有学术价值。

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诗文的代表著作。

单篇论文,以近人陈寅恪《论韩愈》为最著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

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柳宗元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

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

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调为蓝田县尉。

不久,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

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改元永贞。

九月,王叔文集团遭到迫害。

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

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

元和十年 (815)春,奉召至京师。

三月,又外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六月至任所,官虽稍升,而地更僻远。

他在这里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殁。

当地居民哀悼他,在罗池地方建庙纪念。

现在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有柳宗元衣冠墓。

诗歌的数量较少,只存 140多首,都是贬谪以后所作。

前人评论柳诗,大多以为是继承陶渊明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

《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 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说注《...

读后感

——百读《蝜蝂传》,爱慕甚深,略知其味,冒作此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蝜蝂传》记载;蝜蝂是一种善负物,喜登高的小爬虫。

然而,经过1180年的进化,蝜蝂己经进一步完善了它的持取方式和信息感应传递系统的生理功能。

江山易改,木性难移。

蝜蝂在爬行途中,遇到喜爱的东西就采取特殊而先进的方式持取,虽然昂首负重爬行,但它却表现得若无其事。

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其爬行就越来越谨慎,直到疲惫不堪的时候才大意起来。

其背部的凸凹不平以及良好的粘性使持取的东西紧紧的粘连在一起而不散落。

粘住的东西越多,持取的就越昂贵,由原来的大杂烩转变为以金银珠宝为主;持取的方式也多样化,己由原来的机械式进化为微型码头集装式、特快专递式、信息传呼式以及网上获取式,不再象开始爬行那样谨小慎微了。

蝜蝂总结了祖祖辈辈摔死的惨痛教训,负重增加,信息感应传递系统的生理活动就随之增强,一旦有了险情,就能准确无误的接收到应激反应的特殊信号。

因而,跌倒的次数自然少了许多。

因为有人怜惜它,自然会有人为它除去负重,爬起来仍持取如故。

由于它们喜欢向高处爬,一旦有了可爬之机就拼命地爬,爬过了一个又一个制高点。

又由于它超强度的活动,信息感应传递系统发生了障碍性病变,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不能准确地进行信息处理,终于从高处摔死,背负之物也洒满了一地。

也有一些蝜蝂去其负重之后就不再持取,它们似乎知道持取要有所节制的道理。

这也许就是蝜蝂得以繁衍至今而进化的原因吧。

若是一贯地执迷不误,早就绝种了,也就没有立传的必要性。

今世之善于挟持而获取者,遇到喜爱的财物从不避让,大有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之势,唯恐不能聚积得更多一些,不知道这样下去终将成为自己的累赘。

整日里结网营私,一旦有了非从网上通过不可的,就通吃不忌。

直到疲惫无力时,被换位子、被查处而痛苦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但在险情处理方面,凭借着网上的先进设备,往往是险情未到而信息先到,有的甚至进行网上自救。

即使能重新得势,也不知道自责、悔改,持取得比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其思维领域内,想的是如何宽其网,豪其车、高其位、厚其禄、华其室、多其“妻”。

忘记了公生明,廉生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将这样做的人视作傻子。

在网上活动时,却将“傻子”艰苦奋斗的成果巧言说成是自己指挥有方,叙述得振振有词,铮铮有声,把自己塑造成是一个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时代精英。

只顾窃取“傻子”的奖杯,而不顾朴实的老百姓的口碑。

那些被蒙蔽的大人物,都在暗下决心:“该同志确实是时代的精英,同行的楷模,当重用”。

这种人,已经身处即将摔死的危险境地还不知警戒,虽然身形魁梧高大,名义上还是人,但他们的智力比蝜蝂还不如。

实在是可悲,可叹,可恨。

悲其将死,叹其执迷不误,恨其嗜财如命。

韩愈为什么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原因: 1.以时间先后顺序为标准,是唐朝中期——中唐的韩愈最早,所以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也是后世文学界认同人数相对较多的一种说法。

2.唐宋八大家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们都是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并且韩愈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首倡者,是他举起了古文复兴大旗,朝着诘屈聱牙、不知所云、完全陷入无病呻吟的骈文发起了攻击,力倡古文之风,用轻松活泼、自由洒脱的散文,取代已经病入膏肓的骈文。

韩愈有复兴古文的首功,理应居首。

3.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呼是从明代才开始确定的,然后由清代的桐城学派发扬光大。

当时的人还是比较讲究以辞章表述义理的,韩愈在这方面做的比其它大家多一点,因此也收到人们更多的尊敬。

扩展资料: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大家的合称。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求唐宋八大家文选读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