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鉴赏中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法都有哪些?具体点哦!



写作方法就是写作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可分为如下几种: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

写作方法就是写作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可分为如下几种: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扩展资料:

情感表达可分为两种

1、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让感情表达更朴实真切,震动人心,坚定不移。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2、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和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写作手法

我国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1、浓厚的主观色彩2、丰富奇特的想象3、清新明快的语言4、豪放飘逸的风格李白诗歌的写作手法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1、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2、抒发理想抱负,张扬自我个性3、歌颂壮丽河山,表现热爱自然4、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 扩展资料: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白...

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九叶派是一个“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后来便围绕着在当时国统区颇有影响而终于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的诗刊《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在风格上形成”①的流派。

这个具有同人性质的流派活动于动乱年代,“所能接触的读者终究是有限的”;“建国三十年来,由于大家现在都知道的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也和国统区其他许多具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诗篇一样,长期没有获得与广大诗歌读者见面的机会,以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诗创作缺少较全面完整的评价

”②直到1981年因为以《九叶集》为书名结集出版他们有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人才被人们冠名以“九叶诗派”。

由于环境的限制,无论是九叶诗人活动频繁的四十年代,还是其后的建国三十年,九叶派诗歌与读者接触的机会都不多。

接触尚且不多,何况对这些诗歌作出批评,更何况批评的批评? 作为风格迥异的批评理论家,九叶诗派的袁可嘉和唐湜对九叶诗派的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批评理论,不仅是对九叶诗歌的评价、总结,更是九叶诗歌创作方向的指引、修正。

特别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等系列论文,对当时与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九叶诗人重新浮出水面,九叶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对九叶派批评理论的批评则在八十年代后才真正展开。

纵观形形色色的批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多从诗歌创作艺术方面进行讨论,而批评的批评在讨论中处于从属地位,是作为对诗歌创作艺术的补充提出的;第二类批评文章注意到了九叶派的现代主义背景,但无视百年来现代主义流派更迭的事实,统一以“现代主义”称之;第三类批评文章,注意西方诗人、理论家如艾略特、里尔克、奥登、叶芝、瑞查兹、燕卜荪对九叶派的影响,但未能梳理其流派关系,把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流派与英美新批评等批评理论混为一谈;第四类批评,综合九叶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及其本土化特征进行评论,但着眼点主要在后者,强调时代局限性,未能站在全球文化观立场剖析九叶派理论与创作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选择。

根据本文对批评理论的侧重与现存批评文章的特点,对九叶派理论接受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研究综述工作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九叶诗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或九叶派的现代主义风格;二是九叶诗派理论的本土化特征。

一 陈维松的《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③是一篇较早的评论,他在文章中指出“回顾中国诗坛,我们便会发现,九叶诗歌冷峻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当时,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

”他还指出九叶诗派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哲学诗化的审美趋向;诗歌对象审美选择的都市化;诗美传达的戏剧化原则。

在这篇文章里,陈维松指出九叶派诗歌受到艾略特、波德莱尔、里尔克、奥登的影响,并指出“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但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汇入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毛迅的《论九叶诗派的现代主义背景》④较详尽地剖析了九叶诗派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这个讨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九叶诗派取向现代主义的动因。

毛迅认为,九叶们的艺术选择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在九叶之前,现代主义已获得一定的认可。

另外一个外部原因是九叶诗派的大学教育背景。

至于其内因,是通过对西方现代诗艺的引进来超越当时中国诗坛的历史缺陷。

二、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观念调整。

毛迅认为袁可嘉的“最大量意识状态”的论点来自瑞查兹现代批评的代表观点,还就“九叶诗人基于‘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致’这一现代主义理想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观念的调整”作出分析,对九叶理论所接受的戏剧主义理论和瑞查兹“包含的诗”的观念进行简要评述。

三、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毛迅的这篇文章,特别第二部分,从理论批评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批评理论(特别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瑞查兹)对九叶派的影响,但还未能站在一个全球文化观的高角度,辨析其源流关系。

游友基的《距离审美与深度模式――九叶诗派流派特征论》⑤指出九叶诗派“感情内敛,不致外溢,感情寓于意象之中”的所谓“保持距离的综合审美把握”,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注意到了诗的多层结构,“这便是袁可嘉所说的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也就是郑敏后来所说的‘多层结构’”,游友基认为“深度模式在诗里必须有个载体,诗的结构便是这个载体”。

可以说,游友基已注意到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理论核心,如“感情内敛”“立体结构”“诗的多义性”等,但他没有主动地辨析九叶诗人对外来理论的接受,而更把其当作九叶派理论自身的积淀。

同样,谭楚良主编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⑥在《九叶诗派》这一章里指出“九叶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刻意追求的艺术手法是‘思想知觉化’,不但创建了新的理论,《九叶集》中的诗歌也多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事实上,这也就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略特所谓的“客观对应物”手法。

谭楚良把它看...

关于学习古典诗歌创作

学诗先从古体诗入手好还是格律诗入手好?答:都行。

个人拙见,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是学习古文贤们诗词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而伟大的人文精神和写作手法,而不是继承和模仿形式。

我们做为新手,开卷有益,看什么都能得到进步。

《全唐诗》我没看过,但估计有相当的部分不是律诗,但并不影响它们的质量和水平,不然也不会被收入。

和现代诗一样,也有些好诗,形式不用学,内涵则需要认真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能溜”,是指“溜”古风(古体诗),而不是律诗。

不学律诗基本要求,熟读三千甚至三万也白搭。

学了基本知识,不用熟读,看三五十首就能学会。

现代人,当然不必再采用熟读的笨办法。

古体诗完全可以不讲平仄的吗?并不是。

尽管没有律诗对平仄的要求那么严格,通常也是错落有致的。

所以,并不是像现代诗这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古风可以押仄韵,唐诗中如果用的是仄韵,就一定是古风。

另外,古风没有犯复、失粘、失对、孤平、三连平等讲究。

关于古体诗和律诗的详细区别,您可以搜索一下百度“古体诗”词条。

古体诗的押韵有没有相关的韵书?由于唐诗宋词常用的《唐韵》、《广韵》等韵书失散或繁琐等原因,现代人都是以宋朝末期的《平水韵》做为古韵范本。

估计《平水韵》的广泛流传应该是元朝的事,但用来解读唐诗宋词中的用韵总比普通话强得多,因为普通话已经取消了“入声”。

解读元明以后的诗词则更没问题。

由于古时候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估计文人们除了会“京腔”的,就是一口家乡话,所以诗中的字发音会有差别。

但是,用《平水韵》判断字的平仄问题不大,您不妨收藏一册,很方便。

但是,您看了各韵部就会知道,世界上已经没人会念了。

呵,有些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仍然坚持用谁也不会念的平水韵做诗词联,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皇历老观念了。

汉语一直在进化,诗词联若不与时俱进,早晚会象很多传统剧种那样没落。

由于诗词都有平仄要求,尤其是必须用韵。

完全按《平水韵》做诗词联,会让解放后出生的几乎所有读者莫名其妙。

建议您您可以收藏一册《中华新韵(十四韵),学写诗词很方便。

如何提高古典诗词的写作技巧

艺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

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

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

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

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

诗歌有几种写作手法?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和给出范式..一份标准卷..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

李清照诗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

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

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其特点: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

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

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

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

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

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

艾青的生平和诗歌特点

从艾青的生平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艾青曾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并留学法国学习绘画,期间兼修哲学和文学。

这样的一种深厚的美术功底以及对于事物的镜头化的构建和对于景色与意象的高度色彩化的把握,都使得艾青的诗歌作品有着超乎同时代任何一位现代派诗人的对于诗歌意象的描摹。

更甚一些的就是艾青在欧洲的艺术之都接触到的现代美术的尖端理论体系——印象画派。

这种诞生在十九世纪末欧洲文化艺术中心巴黎的艺术流派颠覆了之前传统的浪漫主义风潮和古典主义的传统,开创了绘画艺术的一个崭新的空间,将人类视觉从一种单一的对于线条的鉴赏丰富到了对于视界本身的关注上来。

这样一种新的艺术模式主要在于它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即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所有的物体都是染色的形,人们就是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色泽,即从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才得以认知物体的形状的。

印象主义绘画技法的基本原理是色彩分解,可以保持每一种纯色的新鲜和光彩,从而创造出更为强烈的发光度。

换句更加容易理解的话讲就是“利用光的角度和强度对于原本的色彩进行分层处理,使画面的立体感更强,才能使表现力更强”。

这种对于色彩和光泽度的表现成为了艾青的诗歌文字表现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我们可以拿一个同时代的诗人来做一个比较: 边界望乡(节选) 洛 夫 雾在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严重的内伤 这是洛夫1979年和余光中一起到深圳落马洲边界,眺望大陆所作。

我们看看这其中的那种对于意象的选取——很注重一种感觉化的东西,而将一种外向的形象放弃了。

我并没有强调说这样一种纯感觉化的东西不好,诗本来应该就是感觉化的东西,但是朦胧的表现力只是局限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下,但是形象化的表现力却可以时刻保持着一种很先锋的状态。

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艾青诗作中对于线条感的把握: 线条是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由单一的和复杂的线条所构成。

而对于线条的把握是一个画师最基本的技能,艾青在这样的技能方面掌握的很到位。

我们来看《透明的夜》中的几处场景: 酒徒们,走向村边 进入了一道灯光敞开的门, 以及《芦笛》里面的: 由玛格丽特震颤的褪了脂粉的唇边 吐出的堇色的故事

和 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 在黑夜里面“门”的意象是很不好构建的,如果只是很单纯的写门,那么一个很具象征意味的意象就会只限制于纸张与文字。

但是在这里作者却用一束由深处打出来的光反衬出了这样的一个“门”。

这个光影的对比只是一个很粗略的线条构造,所以在“门”背后作者连续列举出了“血的气息,肉的堆,牛皮的,热的腥酸……”这四组形象。

这四组构型的事物似乎是具体的,但是却又是抽象的——气息与腥酸。

这样一种人本性的形容体,在门的粗线条的包容下边的很浅显了。

同时一股粗线条的架构,使得后面的细处描写也变得更加细致。

同样的,“唇”线条的效果和“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作为组形象堆砌中的一个很小的点。

但是艾青在这个小点上的处理也是很巧妙的。

这应该是个很细微的细节,但是作为画家的笔应该能够在细微的地方体现出更广阔的含义——这不是一般的嘴唇,是一个退色的。

那么想象一下:当初是唇色鲜艳的时候,嘴唇的边线当然是由填充的颜色来反衬,但是现在填充的色彩被淡化了,所以边线显得格外的突出,这样的一种反差直接可以让人联想的更加广泛,几乎可以从一个小点衍生出一部小说来。

这就是线条的魅力。

接下来的这个线条感更绝:火焰。

这应该是一个无形的形象,但是这样一个跳跃的,变形的线体,在表现的时候只能用相关的事物相结合——这似乎又是和第一个“门”的效果一样,只不过恰恰相反。

火焰在变化的过程中总会最终到达上面所架的炙肉,这样子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样一个空白的封闭空间中,火焰的形状即便继续变换着也不会变的抽象了。

总结一下,艾青在对于线条的处理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用粗线条搭建整体的效果,在从细处的线条体现色差,最后就是面对无法用单一语言表现的意象时就利用另外一种封闭线体来描述。

2、其次我们来看看艾青对于色彩的选取: 印象派画家在画面中对于色彩的分布有着独特的严谨的处理,他们基本上是将光线分解成单一的原色,然后再在每一处细微的方格加以填充,最后得出了一种光线无色差的立体感。

艾青在诗歌语言上也在寻找这样一种很微妙的视觉感,但是诗歌文字的局限性给这样的一种理想的表现带来了困难。

因为不可能过于细密的在字里行间描述色彩,只能在大的线条下把这种光的色差表现出来。

先来看看我们上一点中提到的“门”的那部分。

光线是从门的里面打出来的——这样光的强弱感就被一个色差表现出来了。

因为“门”的粗线条使得这样一个很强烈的光线背景被削弱成一个散的全景化的效果。

整个画面都变得立体,不仅是线条被光线托显得立体,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古诗鉴赏中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法都有哪些?具体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