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谁能告诉我《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的序言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前言 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是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瑰宝。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一个闻名世界的诗国。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数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前言

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是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瑰宝。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一个闻名世界的诗国。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数诗人得到祖国灵山秀水的孕育,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看那优美的词句、听那和谐的音韵,或赞美山川田野的秀美景色,或赞颂仁人志士的英雄气概,或反映百姓生活的疾苦,或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感,或表明远大志向,或体现奋斗精神……内容五彩缤纷,情感细腻真挚,手法多种多样,怎能不让我们为之震撼?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心动?

诵读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优良传统,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诗教”。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敏感期,精读一些古诗词珍品,对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读写能力和文化修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们策划选编了这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课标本)》。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语言通俗易懂。本书的使用者主要是小学生,因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注意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语言方面,注重口语化、简洁化,尽量接近儿童口语交际实际,使儿童容易接受。

2.作品选编权威。本书的每一首诗词严格依据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目录进行选编、排序。

3.结构恰当实效。本书在每一首诗词下附有“字词点津”、“诗情画意”、“诗里诗外”。“字词点津”是针对诗词里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诗情画意”包括“古诗今译”和“品读赏析”两部分,“古诗今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说了古诗词,“品读赏析”抓住古诗词的内容、感情、意境等来赏析。“诗里诗外”包括“作者简介”和“拓展练习”两部分,“作者简介”对诗词的作者生平作了简单介绍。“拓展练习”是针对这首诗设计的几道练习题。每首诗词还配有图画。这样的安排使该书更能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小学生诵读、理解、记忆这些古诗词。

我们由衷地希望,每位小读者都能静下心来,每天读一首、背一首,日积月累,聚少成多。只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就一定会为我国的古典诗词所倾倒,沉浸其中,诵读欣赏,乐此不疲。

本书在选编过程中,为了准确注释这些诗词,参阅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在此表示感谢。当然,书中或许会有不尽人意之处,恳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以便再版修订。

(请采纳)

浅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品读古诗词之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堂高效的阅读课,不但能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让学生获得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儿浅见。

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认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

正所谓有了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二、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教师要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能够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最终促进学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真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

(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

(4)精心设计导课。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体验、自由感悟,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

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

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四、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道:“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又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巧妙设问,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的质疑问难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巧妙设问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有利于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情”为导,读悟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以“情”为导,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1、以“情”为导,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更深,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更有效,结合语言想象的画面更清晰,课堂学习的质量就更高。

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

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在教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课《迷人的九寨沟》时,我设计了如下合作细读、整体感悟的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九寨沟迷人在什么地方

接着,四人小组合作展开研讨,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各自初读课文的体会,说说“九寨沟真是迷人的人间仙境”的理由,一起读读有关句子或段落,读后由小组成员简单评议。

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反馈学习成果。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阅读是写作之母。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何品读诗词??、

我只说下古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作者的经历,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知苏轼丧妻,就不可知词中之意;性格,如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怜民;背景,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不知李杨之情,安史之乱也是无法尽析的。

其次才是诗词的内容。

诗词都有自己的格式,诗无非古风,七五绝律,词曲则按词曲牌名写作,无论诗词曲总有启、承、转、合四部分。

启:往往写景写人写事,做为开头,是以发启之意,鉴赏时只做了解,稍加解说即可。

承:承上启下,将启时所写的事物联系到下文之中,亦可只做稍解。

转:转而入题,此时才真正扣题,写出诗人想表达的内容。

合:结尾,把前面的启时所述事物和转时所述之意合为一体。

如启时写竹形,承时写竹意,转时写人的高洁,合时再写人如竹。

因此,转合的内容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背景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详加解说,最好能联系到今人今事。

第三要注意诗词行文中有没有暗喻,有没有典故,是否暗扣历史事件,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详加说明。

以上是我本人的意见,不尽之处,望有达者指正。

基础差,如何做古诗鉴赏?另用典题分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 “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 “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

如何鉴赏古诗词

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

其次,还应对诗歌的格律知识有比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偶、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高度概括性、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

应该着重掌握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这几类诗。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1 清新。

其特点是选用语新颖,不在俗套。

2 平淡。

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 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 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 含蓄。

其特点是重在言行,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 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还有铺陈、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易隽永、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艰深、幽默与崇高等等。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

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物咏怀、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用典等)。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曲笔逆笔、联想想象、语序倒置错位等。

怎样写好古诗词赏析?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修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

课文《匆匆》的教案

2 匆匆 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2)对词语的理解。

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二、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获得的。

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

指导学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

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

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

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4.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句话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

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6.“阅读链接”的《明日歌》是清代钱鹤滩著名的作品。

这首诗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寓意深长,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

可以让学生边...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一、反复诵读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达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需要一个过程。

?俗语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的作用。

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流利,由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到读得情意浓浓、浮想联翩。

意象的感知与体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光要让学生边看词语的注释边轻声读读,还要边想想诗词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读懂多少,难点在哪里。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感受作者写作的背景在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同时,教师要适时讲讲作者写作的心情或时代背景,如《江雪》这首诗写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间,意境苍凉,语气冷峻,表现自己的孤高和不屈。

《登高》要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七绝,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只当一般描写三峡风景的诗来理解,就不易领会诗中舟轻水急,轻捷欢快的节奏和由此传达出的诗人无限喜悦、急切的心情。

三、抓“诗眼”古诗词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的场景,里面充盈着多少说不清道不完的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的最佳途径,就是把想象画面与体味含义统一起来。

一首词值得欣赏的词语很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不可字字求解。

如何选择重点欣赏的词语呢?宜在学生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的词语,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忆”字,让学生说出诗人“忆”什么,本诗主要写什么,并请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与“忆”有关的字来。

这样还可以联系到诗中的“思”字和“知”字,从而感悟诗人思乡之情。

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使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可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字之妙和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培养小学生初步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既不能单纯直译背诵诗意,也不能人为的拔高对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要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谁能告诉我《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