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黄意明:哪些古代诗词是情理兼备的杰作



古人说“诗言志”,又说“诗缘情”。“志”为情志,包括理想和情感;“情”为情感。但在诗歌中,抒情和说理其实并不矛盾。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其中的“观”就包含观察人生道理和自然物理的意思。说理的

古人说“诗言志”,又说“诗缘情”。“志”为情志,包括理想和情感;“情”为情感。但在诗歌中,抒情和说理其实并不矛盾。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其中的“观”就包含观察人生道理和自然物理的意思。说理的诗,在宋诗和禅诗中尤为多见,构成了诗词中的一道风景。

春在枝头

中国文化史上,禅宗的影响是很大的。禅宗强调“明心见性”,认为对本心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在广州法性寺时,有一次见风吹幡动。一个僧人说幡动,另一个僧人则说风动,两人争论不休。惠能上前劝道:“仁者心动。”透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禅者对心的重视。

历史上,有很多僧人写诗。这些诗或反映他们悟道的心路历程,或说明人生的某种哲理,读来常常发人深省。其中,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某比丘尼的悟道诗,就非常有名: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美学家宗白华曾以此诗来说明“美从何处寻”的道理。他批评这位尼姑: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她在踏遍陇头云时是苦闷的、失望的。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了。

然而,此诗果真应该如此理解么?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写一位比丘尼四处寻觅春天的过程;往深处思索,其实是在暗示探索真理的艰难历程:

先来看“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春”可以象征美丽的大自然,也同时是真理和道的化身,更是佛教真如、佛性的象征,故这两句交代了历经千山万水、上下求索寻找真理的过程。但芒鞋踏破,真理依然隐而不现。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正揭示了求道悟道的艰难。

再看后两句,这位比丘尼寻春不见、失望归来,无意中见到枝头梅花初绽,不禁手拈梅花,顿觉香气满溢,已是春意盎然。这里,梅花是自心的象征,“笑拈梅花”即在自心自性中寻找真理和佛性。“春在枝头”就是悟出了佛性人人皆有,即心即佛、自性是佛的道理。由此,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中“道不远人”“吾心即是宇宙”之理。

从象征角度讲,春天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外在的美景只是外境,外境必须通过内心才能起作用。如果一个人能时时处处保持内心的澄明无染,就能不为外境所动,则无往而不是春天。当然,此诗中的梅花也可以比喻为眼前事物。这样理解,则此诗又体现了即器存道、一花一世界的道理。

在禅宗的历史上,还有一首关于赵州禅师的诗偈。赵州禅师,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并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弘传禅宗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赵州禅师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不管什么人来问道,他的回答往往是“吃茶去”。这个公案启发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

这首写赵州禅师的诗偈,非常质朴,却直击人心: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它说的是,赵州禅师80岁依然在各地行脚,参访各路高人,因为他对生命还有一丝疑惑,对真理还没有彻底了然。等到最后明白了,才知道走了那么多路、磨坏了那么多草鞋,只是白白浪费了金钱和时间。因为道不在他处,而就在人心之中。一个人只要善于研究自身、发现真我,便不难明白人生的道理。用后人的话说,或许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醉者与醒者

老庄所创立的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任运自然。他们贬斥世俗价值,强调“哀乐不入吾心”。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文人的影响很大,因而在文人的作品中,道家思想时有反映。

这方面的经典,可以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为代表: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宋人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苏轼被贬湖北黄冈,有一次喝醉酒,作了一首《临江仙》。这首词第二天就传开了,并且传说苏轼在作完此词后,将官帽官服挂于江边,驾一叶扁舟,长啸飘然而去。当时的郡守听说了这个消息又惊又怕,要知道苏轼是以戴罪之身在黄冈劳动改造的,现在突然失踪,地方官的责任就大了。于是,他急忙赶到苏轼寓所,发现苏轼正鼾声如雷、宿醉未醒。

那么,此词到底表达了怎样的哲理,以至于成为经典?

第一,醉醒转换,暗示跳出常规思维。

“夜饮东坡醒复醉”,既说明作者因酣饮而多次沉醉,联系后文又暗示世间之醉者与醒者的对立。有时候,醉眼蒙眬者或许很清醒,所谓清醒者却可能正是沉醉者。“仿佛三更”,暗寓时间的缺省。对于一个明理的人来说,时间并不重要,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关键在于迷还是悟。“家童鼻息已雷鸣”乃举世皆醉之象征。至此,沉醉众人与独醒作者之间的形象对比,已挺立出来。

第二,万念俱息,感悟真实的世界。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寓意深远。“敲门”暗示醒者对世界的叩问,“不应”则暗示无人理解的现状。“倚杖听江声”令人心神俱远。在传说中,一些高人大德离开世界的方式是拄杖而化,由此就勾勒出一幅飘逸的高人听涛图。江声空蒙而远,其形成乃由江水、江风与岸礁之相互作用,体现了缘起性空之理,从而令人顿生出尘之想。

第三,大化流行,人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遇。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了《庄子》的典故。《知北游》言:“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庚桑楚》言:“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既然身体尚且是天地暂时的委付,并非永恒,人又何必为身外之物的名利而牵挂思虑不已?这充分体现出道家养生全性的思想。“夜阑风静縠纹平”是景语,又是理语。水性本静,只应忽然风来,遂波澜起伏。水与波常用来比喻世界的动与静、现象与本体。此时万籁重归宁静,即暗示人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遇。

第四,天人合一,融入自然。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化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当年,孔子因理想不能实现,开玩笑说要乘舟出海,寻找理想家园,想象跟随者或许只有子路。历史上,有很多传说都与浮海相联系。例如,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寻找海上仙山,东渡扶桑建国;田横偕五百壮士隐居海岛;唐代小说《红拂传》中的“风尘三友”海外建功,等等。苏轼用浮海事,更偏于庄禅,是前句“夜阑风静縠纹平”句意的深化,也即传统诗文中“烟波钓叟”“五湖倦客”之感慨,申足了天人合一之义。

燕子和鸳鸯

儒家推崇仁民爱物、博施济众。孟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路人突然看到在井边玩耍的小孩快要掉到井里去了。这时,路人一定会生起一种担心害怕的心情,会设法去阻止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心情的产生和路人是否认识小孩及其父母无关,和救孩子是否会获得见义勇为的美名无关,和不救孩子是否会落下见死不救的恶名无关。孟子把这种自然产生的心情叫作“恻隐之心”,即仁爱之心和同情心。孟子认为,这种情感是仁爱他人和泛爱万物的基础。

北宋理学家程颢的《春日偶成》就直接体现了这种泛爱万物、万物一体的情怀: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此诗立意高远、规模宏大,境界高远却又不乏形象,是古诗中情理兼备的杰作。

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表面在说自己生活悠闲,常常能睡到日上三竿,其实强调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以儒家的话来说,叫“君子不忧不惧”,亦即儒家的静定功夫。

二是鸢飞鱼跃,圣人有情而无累。“万物静观皆自得”,展现了万物适性、生生不已的精神。静观之下,一草一木,皆蕴含无限生机。“四时佳兴与人同”重在说明万物一体,人与自然流通不隔的境界。此句涉及自然季节与人的情感关系问题。

在中国哲学史上,曾讨论过圣人是否有情感的问题。庄子认为至人无情,所谓无情指的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即不以过度的喜好或厌恶来伤害自己的身心,而并非无情感。程颢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强调“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这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是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有形无形,皆是真理之显现;风云变态,无非大道之流行。风云变化,虽可影响人的思想情感,但又未尝不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外化和移情。用程颢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莫非己也”。这就是宋明理学所体会到的人与自然一气流行、诚通诚复的境界。

四是道在伦常日用中。“富贵不淫贫贱乐”出自《孟子·滕文公》,阐明儒家之理想虽然高远,却并非高蹈出尘,而应在人伦生活中去践履道义。其出发点虽浅近,真正做到却委实不易。其中“贫贱乐”尤其难能,这涉及儒家的“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的问题,即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乐”,即为豪杰之士。

同样体现儒家仁爱思想的,还有唐代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短短20个字,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以简洁的笔墨,勾勒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和风送花香、万物葱茏之景,反映作者欣物之成、羡物之化的情怀,有孔子沂水春风气象。这也是《中庸》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各得其性的儒家自由境界。

在后两句中,作者工笔描绘了燕子和鸳鸯一动一静的两个画面,不仅将万物自得之意进一步申足,而且以自然界的一派生机,将儒家文化乐生爱生、自适其性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宋人罗大经论此诗:“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细读此诗,可以体会出“万物一体”的情怀。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黄意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古代写情诗的诗人

中国古代有名的情圣很多。

1.李商隐(我最喜欢的一个,诗文深奥难懂,意味深久,很耐读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念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甫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

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杜甫诗歌有何特点?

1、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 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3、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4、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

扩展资料: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缘由 杜甫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大时期,特别是中后期的生活,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

生活经历上大致可分为:“壮游——失意——困苦——落魄”四个时期来形容

“壮游”时期(35岁以前),杜甫受祖辈福佑: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因此,他的经济善较好,是他一生最快意的时期。

诗人从小好学,“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其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十十岁起,他开始了十年以上的“壮游”。

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游齐赵时,曾先后与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结识。

这丰富的情感经历,奠定了他诗文的丰富多彩、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诗圣杜甫的诗具有什么风格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被称为“诗圣”。

另一方面杜甫的诗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可以说李白是偏向于浪漫,而杜甫偏向于写实。

他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深。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以有代表性的名篇为例简述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主要内容:1、抒写理想壮志。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时,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候的杜甫一心追求仕途,有着伟大的理想壮志。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在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

在忠诚于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痛苦。

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结合作品论述“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一)主要内容:1、抒写理想壮志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时,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候的杜甫一心追求仕途,有着伟大的理想壮志。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在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

在忠诚于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痛苦。

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3、表现战乱 “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作品都是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是所写,诗歌写出的老百姓凄惨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杜甫沙场抒怀,描写的战事悲壮,代表作品有《悲陈陶》、《悲青坂》。

《悲陈陶》中的“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杜甫满怀悲痛之情为他们唱挽歌,但他们为国牺牲,死得壮烈,使诗歌在描写战败的时候兼有悲、壮之情。

4、感叹身世遭遇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这些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到晚年,但却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杜甫已是“老骥伏枥”,但其心中的政治抱负却还没有实现,杜甫心中充满了不甘,但又很无奈,这种无奈是悲哀的,也是可怜的。

《咏怀古迹五首》借对五个人物的凄凉身世、壮志未酬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寄予自己的身世之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写意,表达了诗人千载留恨的悲郁情怀。

5、自然山水和生活情趣 杜甫对着祖国的山河有着莫大的热爱,他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都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丽。

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

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 声名,为日后的仕进作准备。

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

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

七禽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

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

第 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守,导致满盘皆输。

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 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疑心有伏 兵。

调头就撤兵。

诸葛亮躲过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犯了低级错误。

被司马懿打败。

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

被迫撤兵。

斩马谡 马谡失了街亭。

诸葛亮非常生气。

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

后悔不已。

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 的马谡。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

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

派诸葛亮去做说客。

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 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

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

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

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料定 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

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

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

到 了第三天夜里。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

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军虚实。

于 是叫将士疯狂放箭。

箭射满了草船。

诸葛亮满载而归!!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

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

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 攻新野。

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

夏侯敦果然中极。

大败而归。

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 杀,大败而归。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

誓要“踏平东吴”。

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

大败,逃往白帝城,忧 郁成疾,危在旦夕。

召大臣吩咐后事。

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温酒斩华雄 三国前期,曹操发起联军讨伐董卓。

董卓的先锋是华雄,华雄是三国第一高手吕布 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连杀了联军好几 个大将。

联军正愁无人能敌华雄之时,关羽按耐不住请战。

可是刘备这时没什么地位,关羽的军衔也小得可怜。

于是联军盟主袁 绍反对,怕被敌人耻笑军中无人。

但是曹操见识过关羽的能力,很赞赏他,于是为他斟酒。

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回来喝也不迟。

于 是飞身上马冲入敌营,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热的。

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过五关斩六将 徐州之战刘备战败。

关羽经张辽劝说,约法三章暂时投降了曹操。

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

后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想去 找刘备。

曹操为了挽留关羽便挂避客牌对其避而不见。

关羽只能不辞而别。

沿路上经过了五个关口,守将都不放行,关羽一一杀 之。

一共六个。

最后与刘备会合。

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之后。

三国鼎立逐渐形成。

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

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本属东吴。

东吴一直想找 机会讨回。

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

便遣请关羽赴宴。

关羽明知是计坦然 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

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

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 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

周仓会意,退出去。

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 到江边。

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

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三英战吕布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

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

刘 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

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

(吕布不愧是三国第一武将啊) 水淹七军 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领七支军队去救援。

屯兵在山谷中。

当时正值秋雨连绵。

关羽命人堵住襄江各处水 口。

等江水高涨时,水淹七军。

曹军死伤无数,庞德被斩,于禁被俘。

刮骨疗毒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骂阵。

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关羽右臂中箭,回兵。

箭头有毒,毒已入骨。

于是请来了 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

华佗说要割开皮肉,把骨头上的毒刮去,这会极其疼痛,请关羽把手臂套住绑紧,把头蒙住。

关羽 却说不用。

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伸手刮骨,谈笑中没有丝毫痛苦的神...

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孟子讲的学问是什么呢?答曰:“大丈夫”之学!也即如何成为大丈夫的学问。

“大丈夫”这个词,孟子最先使用。

当然,孟子所谓的大丈夫有特定的含义,不能照现在世俗的意思来理解成大男子主义等等。

孟子的所讲的“大丈夫”则与身体条件无关,不是指“身长八尺”之人。

孟子的“大丈夫”与性别也无关,不是指男性之人,不是说大男子主义就是大丈夫精神。

与权势无关、与财富无关,与能说会道的才能无关,与博学多才无关,甚至与雄才大略也无关(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那么孟子讲的大丈夫与什么有内在关联呢?与道德、操守、人之价值、人之尊严有关。

一个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坚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灭,并在立身行事时不灭本心之良,杀一不辜得天下而不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得志掌权时为民族国家天下尽心尽力,廉洁奉公,不得志处于贫贱地位时能抱定固穷之节,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不枉道事人,不曲学阿世;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道德光辉畅于四肢,睟然见于面,盎于背--这就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这种大丈夫孟子也称之为“大人”,也即孔子所讲的“君子”。

他的反面当然是“小人”,“贱丈夫”。

下面看看孟子自己是如何讲“大丈夫”、“大人”的。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上9)之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腾文公》下2) 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12) 3、“。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尽心》上33) 《孟子》书中相关言论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孟子所讲“大丈夫”,是以仁义为基础的。

这可谓“大丈夫”第一特点。

那么孟子讲的大丈夫与什么有内在关联呢?与道德、操守、人之价值、人之尊严有关。

一个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坚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灭,并在立身行事时不灭本心之良,杀一不辜得天下而不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得志掌权时为民族国家天下尽心尽力,廉洁奉公,不得志处于贫贱地位时能抱定固穷之节,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不枉道事人,不曲学阿世;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道德光辉畅于四肢,睟然见于面,盎于背--这就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这种大丈夫孟子也称之为“大人”,也即孔子所讲的“君子”。

他的反面当然是“小人”,“贱丈夫”。

下面看看孟子自己是如何讲“大丈夫”、“大人”的。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上9)之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腾文公》下2) 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12) 3、“。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尽心》上33) 《孟子》书中相关言论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孟子所讲“大丈夫”,是以仁义为基础的。

这可谓“大丈夫”第一特点。

发强刚毅大丈夫的第二特点是“刚”--发强刚毅,壁立万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典型代表,相关言论不胜枚举: 乐天知命孟子所讲的大丈夫非常“刚毅”,但自己并不觉得活得很“累”,虽然“克己”,也不觉得活得很“苦”,而是很从容,很快乐

胸次有洒然之“乐”,这是“大丈夫”第三特点。

孟子大丈夫精神的现代意义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中国民族最闪光的亮点,对塑造民族之魂功莫大焉。

中华文化之伟大当然也表现在四大发明、诗词歌赋,音乐书法绘画、故宫长城等方面,但中华文华伟大之处,最集中地表现在其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上。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是我们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永不过时。

现代社会,国家一味追逐科技经济的效益,个人一味追求权势名利财富,吃喝玩乐,仁民爱物的情怀少了,道德意识淡化了,人间的温情少了,结果弊端丛生,了无生趣,岌岌可危。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精神对匡救这些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有其重大意义。

杜甫的( )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熟? 1.自京奉赴先咏怀...

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黄意明:哪些古代诗词是情理兼备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