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在诗中什么叫虚,什么叫实,所谓虚实结合是什么意思



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对写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象、实事、实境。有者

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对写之境。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象、实事、实境。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

扩展资料:

作用

1、“虚实相生”能使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渲染,从而突出诗歌中心。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3、诗词有实景与虚景,有虚实相间之景。写实景要注意“实中透虚”,能触发联想,写实才不枯燥、不呆板。写虚景要能落到实处,有凭藉依托,有云蒸霞蔚的气象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实结合

文言文诗词虚词有哪些

最佳答案焉一、兼词。

同时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

例:①惧有伏焉(在那里)《曹刿论战》②高束焉,庋藏焉(在那里)《黄生借书说》二、代词。

1、表疑问。

用于动词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

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2、代物。

同“之”的用法。

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指这篇文章)《捕蛇者说》③时而献焉(它,指蛇)《捕蛇者说》三、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

可译为“呢”“了”“啦”等或不译。

例:①因以为号焉(不译)《五柳先生传》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呢)《鱼我所欲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译)《〈论语〉十则》四、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样子)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 (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⑸同“于”。

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颓然乎其间。

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

)(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12)盖进乎技矣。

(13)王变乎色曰。

(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16)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17)摄乎大国这间。

(18)异乎三子者之撰。

(19)浴乎沂。

(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

唐诗宋词里有虚词吗

有啊,还不少。

一般来说,那些没有实际所指的都是虚词。

主要是语气词,介词,副词,连词之类的。

例如:扬州慢 姜夔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中尽、自、后、犹、渐、都在、而今、纵、难、仍都是虚词

十八个常用的虚词..例句

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 三、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

汉语常用虚词有哪些?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因 1.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与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来写作“欤”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

急急急急,语文中的虚词是什么词

一、实词:表示一种具体概念的词,包括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代名词1.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的名称,或哲学、科学等学术上所创造的名称2.动词:表示人、事、物的动作、存在、发展、属性等的词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4.副词:又叫「限制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的5.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6.代词:又叫「称代词」或「代名词」虚词:本身无具体意义,只能做为语言结构的工具词,包含介、连、助、叹四种词1.介词:将名词、代名词介系给动词或形容词,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2.连词:用来连接两个以上平衡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的词

现代汉语虚词有哪些?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lv),革履,就是鞋子。

先自度其足: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量长短 吾忘持度、宁信度: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将要,打算。

置——购置。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在诗中什么叫虚,什么叫实,所谓虚实结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