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席慕容的诗歌风格赏析



读席慕容的诗,可以感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一、至善纯情,恬静从容:席慕容的诗体现着纯真、宽容、仁爱的精神内涵。诗人追求绝对的爱、永恒的爱,在《七里香》、《一棵开花的树》等众多爱情诗中都体现了这

读席慕容的诗,可以感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一、至善纯情,恬静从容:

席慕容的诗体现着纯真、宽容、仁爱的精神内涵。诗人追求绝对的爱、永恒的爱,在《七里香》、《一棵开花的树》等众多爱情诗中都体现了这种纯真、痴情的特点。而不论是情爱还是工作、生活,单纯真挚容易在复杂的事相中遭遇痛苦的折磨。尤其身处工业社会、商业浪潮中,人的隔膜、自我分裂成为现代人的顽疾,诗人由此剖白了她的《诗的成因》:“我”“整个上午”“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 “却并没有人察觉我的加入”,而“我”“整个下午”又要为“寻找原来的自己而走出人群”竟“也没有人在意我的背叛”。面对社会病态,诗人用一首《诗的价值》道出了她的达观、仁善的生活态度:“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并且“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同时抒发了对过去的日子、对大自然的“淡淡的阳光和淡淡的花香”的广义的“乡愁”。像《如歌的行板》等代表作品,那些来自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体悟,均以一种恬淡、安适、从容的态度和文字表现,不仅使读者得到启发而且赏心悦目。这对于身处80年代经济大潮中的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读者而言,不啻一缕春风、一片阳光。

二、通俗浅白,中国韵致:

席慕容的诗完全没有艰涩聱牙的文句,用语浅白却清新淡雅,这比较贴近一般读者的审美品质。由于精熟古诗词,诗人还善于取读者所熟悉的古典意象入诗,使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韵致。《莲的心事》、《缘起》、《乡愁》等,就像岁月馈赠的一杯杯清香习习、淡涩而回甘的中国茶一样,令人品了还品,饮了又饮。

台湾现代诗的代表中,洛夫的诗歌具古典之美,余光中沉郁,郑愁予属于天才写作。与台湾现代诗潮的“世界性”、“超越性”和“纯粹性”以及所造成的某些晦涩难懂相比较,席慕容的诗却更具普适的人间情怀。这种“人间情怀”堪称“世俗情怀”,既是对现代人精神茫然的现实关怀,也是对大众审美品质的贴近关照。不论诗人本身是否具有这样的写作意识,但事实的结果已经如斯造就。尽管诗人创作时是个人化的,却反映出了整个时代的平均诗歌水准,因此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而同时,作为诗歌艺术品之一种而又获得畅销,诗人却仍然保持了为诗的本色,在写法、取意上既接近于70年代末台湾现代诗的重写古典题材或衍化古诗意象的探索,又颇能体现新世代对现实的关注精神,当然,这属于一种宏观关照。诗人是在个性抒写、现实普照与艺术镂刻之间、无意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此,席慕容曾经在2006年的上海书展会上谦虚地说:“我写书是为了我自己,我是自己的第一个读者,我觉得写诗是我生命里面最自由的,不受人干扰的……从1981年到2004年,从我第一本诗集出版到现在(2006年——作者引)23年了。如果非要问面对畅销的感觉,我只能说这是我的幸运。”

三、诗中有画,琅琅上口:

席慕容首先是个优秀的画家,因此她的诗,每每透出一股画意。她融合中西绘画的技巧,以敏感细腻之笔,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渴盼与追忆,对美好青春的悠悠冥想和对易逝岁月的无奈与感伤。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中有很多诗画之笔,《山月——旧作之一》可谓代表之一。 在山中 午夜 松林象海浪/月光替松林剪影/你笑着说 这不是松/管它是什么 深远的黑 透明的蓝/一点点淡青 一片片银白/还有那幽幽的绿 映照着 映照着/林中的你 在 你的林中 。

诗人运用色彩、色调、明暗、光线等绘画手法将诗意图景化,远近相宜,古雅清淡,富有中国水墨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代王维的经典,亦属于70年代台湾“新世代”的创作倾向之一。但席慕容似乎并没有把自己归为哪个世代、哪个流派的倾向,她是与世无争的,她的诗仿佛就是为自己写的,以手写心,因此真诚感人。

席慕容的诗还兼具中国古典诗歌“音乐性”的优秀传统,读来时而如慢板的音乐,时而如清澈的山泉,舒缓深情,富有韵味,也琅琅上口。这同样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四、女性写作,婉约缠绵:

前不久,在陈仲义和谢春池老师主持的“鼓浪屿诗歌节”上,曾有一个环节专门进行了“女性与诗歌”的讨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安琪(福建)的“中性写作”,刘亚丽(陕西)的“女性写作”,马莉(广东)的“及物写诗”等;当时我也发表了一点个人的写作体会,可归纳为“无性写作”,即写作时并不存在性别的先在意识。诗歌反映了写作即时的情态、感觉、情感等,所以同一个诗人一生中的不同作品,既有小情绪的反映,也有比较广阔的表现。文明进程至今,女诗人与男诗人的写作,首先应定位为人的写作,不要还有性别的界限。

席慕容的诗,意境恬美清幽,情感质朴纯净,语言亲切柔美,犹如现代李清照,颇得婉约缠绵的精髓。她的柔媚、痴迷与伤感的言辞风格,是深深地打上了男权文化语境的烙印的;但她诗中所体现的对爱的态度、追求、理解,却充分体现着一个接受西方文明的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与此同时,大陆的舒婷第一个因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写出了《致橡树》等杰出的作品。两者艺术倾向不一,而意识相近,影响力也不相上下,在女性诗歌中颇具代表性以及两岸同胞的地区差异性。

席慕容是个纯粹的艺术家,诗、画、文一体,而且均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诗的创作上,席慕容不仅善于汲取中国古典的营养,遵循以情为中心的表现原则,采用中国古代诗歌的技法,追求诗的意境美;而且还受到50—60年代台湾现代诗的一点影响。因此,她的诗可以说是“既俗且雅”,既契合大众,又高于大众;既高于大众,又能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从而打开了大众通向诗歌的殿堂之门。

席慕容的诗歌鉴赏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简介】 席慕容(1943-),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等。

新作《席慕容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容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

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

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

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

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

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席慕容的一首诗歌赏析

成熟童年的梦幻褪色了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成熟,一个很高深的字眼。

它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也昭示着单纯最终走向世故。

有人说成熟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我喜欢这个够有气势的排比阐释,是的,人生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这样想来,面对失去的某些东西又觉得理所当然,有所值了。

钟情席慕容的一首诗《成熟》,“童年的梦幻褪色了,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

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

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总感觉诗里面有股摄人心扉的安静与伤感,也总觉得成熟就是刻在人脸上的沧桑,外在或是内在,躲开的,显现了,从诗的情致和意蕴里,我似乎感觉到,成熟并不是自我伤感,现代生活里,他不是手中高雅的酒杯和指上潇洒的香烟,也不等于一言不发的沉默,它是在看透、读透生活后提炼出来的心境,是反思人生后走路的沉稳,真真切切而又实实在在的反映了一个人的理性。

刻意表现的成熟,没有境界,也不深刻,那是幼稚和浅薄,把一个人装扮的很做作。

对于我们来说,成熟只是一种方向,却永远不会有绝对的结果,就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话一样,成熟是相对的,只有比较成熟,没有完全成熟。

另一层次上,成熟算是一种蜕变。

就如一般人而言,得到一些必然会失去一些,成熟也是这样,可能我们在这个必经的过程里会经历许多痛苦与折磨,或是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但是不管有多苦,过去的终归过去,在这一步步的丢失和惨败里,在这一次次的创伤中,我们才能慢慢长大,慢慢学会生活,善待生活。

席慕容的诗词,外加一点赏析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在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也不少,而且这类诗歌她写得更是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无论身在何处,每每走进这类诗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对故土的惦念之情可谓一泻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心头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 仅此两句,已经使我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席慕容 如果 赏析

席慕容的诗很深奥 其一定要自己体会 暮色 在一个年轻的夜里 听过一首歌 清洌缠绵 如山风拂过百合 再渴望时却声息寂灭 不见踪迹 亦无来处 空留那月光沁人肌肤 而在二十年后的一个黄昏里 有什么是与那夜相似 竟尔使那旋律翩然来临 山鸣谷应 直逼我心 回顾所来径啊 苍苍横着的翠微 这半生的坎坷啊 在暮色中竟化为甜蜜的热泪 这是一首精致感人的美丽小诗,饱含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

当我们走过缤纷的花丛,怡人的小径,亦或经过一株独开的花,一片残留的绿时,我们是否会想到在我们的身边的莽莽生灵中有那么一些正守望着我们,祝福着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因我们的存在而美丽,幸福? 爱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悲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痛苦。

是否真有轮回的造化成就着情感的延续与传递?亦或身边的美好本身就透漏着爱的信息让我们共同祈祷! ----- 王粲 一个执着无悔的女诗人,一首执着无悔的心曲。

当我们还是孩提时,愿做一棵开花的树,苦望成熟。

然而时间无视渴望。

成长与蜕变是花开花落的必然历程,岁月极美就在于它必然流逝。

阳光下朵朵盛开的是浓抹的重彩,一地花落的凄凉是突兀的可悲。

难道,真的是一万年才修得人形,再有一万年才修得七情六欲,才可以站在所爱的人面前,流下第一滴眼泪。

在平凡的日子里,可以认认真真相爱的人,是有福的!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孤单的心,充满了对爱情的期盼却又似乎不为人知。

她(他)情感真挚热切,哀婉之情中不乏执着于恒久,而我们能给予的也许只能是无限的祝福:愿这颗孤单的心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宿。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故事情节也许不会发生。

但这也许会成为一种昭示 -- 爱情,需要执著。

-- 李志彬 (相遇是错)也许一开始就注定是错,只是我不愿不愿相信我们的缘分只有一次相遇的巧合。

五百年的等待换回了相遇的那一刻,如果我再等五百年或者更长的岁月,你会不会看我看我那满树的期望是怎样为你纷纷而落。

一棵树,只开一次花,一个人,也只有一次美丽。

只为你能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而你却无视地走过,踩着一层叠一层地花落。

你微笑着,欣赏着脚下弹奏的音乐。

哦,朋友,原来你所爱的,不是花开的声音,而是心碎的。

当你走过,带走了你所有的故事,而我的故事还没来得及开始。

当你无视地走过,我这才悟出:相遇不是美丽,相遇是错。

- - 刘晓英 (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若干年之后,有一朵花树静静地绽放着她洁白的容颜。

然而,在经过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侵蚀后,我们还能有一颗饱满洁净的心吗? 席慕容的诗很早就读过,那时候还小,只觉得她的诗很美,朦朦胧胧的,正符合少女爱幻想的特点,所以,常把这些诗抄在一本小小的日记本上,配上一些插图,精心地收藏着,就像那个年纪藏着的一些所谓的秘密一样。

所做的这一切,正如席慕容的那首《如歌的行板》: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不能了解的 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 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 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 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 忧伤蚀我心怀 一定有些什么 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 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 我藏了一生的 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 《无怨的青春》 在她的诗里,我可以就是那棵开花的树,可以是那枝悠然的百合,一尘不染的,做着少女的梦。

再大些,读她的诗更多了些,读出的味道也更深了些。

那时候,最爱的一首是并不为许多人所知的,《悬崖菊》。

也许是心理上正处于叛逆期,或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原因吧。

如雪般白 似火般烈 蜿蜓伸展到最深最深的谷底 我那隐藏着的愿望啊 是秋日里最后一丛盛开的 悬崖菊 《时光九篇》 在初识情为何物时,疯似的爱上了席慕容的另一首诗《白鸟之死》,在BBS里我贴过,是一首凄美的诗,一直想象着如果以此为主线写篇小说,一定也很感人。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就好象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 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象是 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 《无怨的青春》 那时候很傻,偷偷的喜欢上了一个人,他却只把我当作“知己”,与他分享着他的恋情历程的同时,我也在想象着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就好像那只白鸟,不过我是想象拼死为他抵挡一箭,然后凄惨地在他的怀里死去,当然,最后还要挣扎着看他最后一眼,用最幽怨最美丽的眼神,好让他一辈子都记得我。

有人认为,席慕容的诗过于小气,女人味太重了。

不错,她的诗大部分是比较清婉的,但也不乏豪放之词。

如一首《出塞曲》,后来被编成歌了,蔡琴和张清芳都唱过。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 想着黄河岸啊 阴山旁 英雄骑马啊 骑马归故乡 而读这样的诗,心中常会生出几分...

席慕容《独木》的诗歌赏析

赏析: 整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类比,以自我剖析的方法表达出作者渴望自由的空间、渴望自由的舒展的心情。

席慕容先是以火车上的自己为引子,引出所见的独木。

其中,火车则是作者心中无人打扰的空间的象征。

喜欢在火车上,实则是喜爱独自一人的清净自在。

在诗的前几句,作者花少量的笔墨刻画了这样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空间,为的是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象。

随后以群木和独木的对比,写社会和理想的对比。

至此,那个“空间”的概念成功地转换为“理念”的概念。

从一个自在的空间,到对自由本质的向往。

文中用委婉的方法来生长一句,说的是社会。

不仅如此,它也做了一个铺垫,为什么要委婉生长?是因为要获得阳光。

随后一个转折,跳到那一株独木,自由地生长得如蓬如伞,是最重要的,仍然能获得阳光。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出自身内心最深处的愿望,单纯的自在是不足的。

不仅自在、还要舒适地生活。

所以说,作者所求的自在,是一种不受束缚的生活方式

这无疑是现实中不可能的,所以作者笔锋一转、再点群木。

通过这样的一次迂回,作者从中引出做人的道理,要自由、先要妥协;要舒畅、先要学会在社会中独立。

这种独立不是特异独行,而是在不得不依附“群木”的时候,在内心深处做一棵独木。

拓展资料: 原文: 《独木》 席慕容 喜欢坐火车,喜欢一站一站的慢慢南下或者北上,喜欢在旅途中间的我。

只因为,在旅途的中间, 我就可以不属于起点或者终点,不属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 在这个单独的时刻里,我只需要属于我自己就够了。

所有该尽的义务,该背负的责任, 所有该去争夺或是退让的事物, 所有人世间的牵牵绊绊都被隔在铁轨的两端, 而我,在车厢里的我是无所欲求的。

在那个时刻里,我唯一要做也唯一可做的事, 只是安静地坐在窗边,观看着窗外景物的交换而已。

窗外景物不断在变换,山峦与河谷绵延而过, 我看见在那些成林的树丛里,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 为了争取阳光,它们用尽一切委婉的方法来生长。

走过一大片稻田,在田野的中间,我也看见了一棵孤独的树, 因为孤独,所以能恣意地伸展着枝叶,长得象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里,我知道,我应该学习迁就与忍让, 就象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

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请让我,让我能长在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

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必须先要学习独立,在心灵最深处,学习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

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席慕容《结局》的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席慕容诗歌评论

《外圆内方、求真求美—席慕容的审美意识》 第1卷 作品是客体,读者是主体,是客体异彩折射和朴质纯净的美,感染了读者,激发了读者对美的领悟,对美的追寻。

作品是客体,读者是主体,是客体异彩折射和朴质纯净的美,感染了读者,激发了读者对美的领悟,对美的追寻。

早在十多年以前,一册《七里香》,浓浓的味道,就传遍了中国大陆,也许很当年还在求学的学子的书架或抽屉里,至今仍保留着这样一本深蓝色封面的薄薄的诗集。

当年在中学高校校园中,只要提及台湾作家席慕容的名字,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可见席慕容的作品是怎样的深得-从十多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年人的喜爱。

虽然,追席慕蓉一族,已过了《无怨的青春》的年龄,但对其所表达的那种深刻而美好的情愫,很多很多人,如今仍是难以忘怀,也许这是席慕容作品的魅力所在了。

"在时光的幽谷中,不断反覆回想着的,是你我心中无数次呼唤的回音吧。

一次比一次微弱,一次比一次遥远,却又一次比一次地更让人诧异。

……多年以后,如果我在一片遥远的旷野上呼唤你,你会不会如约前来?带着我们年轻时洁白无邪的胸怀,带着长路上淡淡的星光。

……".据说,当年席慕容的一首关于新娘的诗作,由于脍炙人口,被当作宣传某商品的广告词在电视中播放,起了意想不到的烘托效果,可见其语言的经典和丰富函意。

纵读席慕容的作品集掩卷之余,会觉如仰视暮色西沉的天际云空里,一条绮丽璀璨、宏伟绚奇、浩瀚的繁星汇流的银河,给人心胸荡漾、心旷神怡的感悟。

作品是客体,读者是主体,是客体异彩折射和朴质纯净的美,感染了读者,激发了读者对美的领悟,对美的追寻。

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席慕容是如何审视她内心、周围环境中的美呢?显然,她是清楚的看见了、感受到这许多的美丽事物、美好情致,在心中酝酿成文字以后,才能把这一切写下来。

而这样形似注脚的解释是很单纯的,没能从深层次分析更多的为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不能直面对她采访的条件下,我们只能通过对她作品的解析来寻求更多答案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希望你们领悟到,所有面积,好象是正在它后边推动的体积的最外露的一面。

你们要设想形象正迎着你们,向你们突出。

一切生命皆从一个中心上迸生出来,然后由内到外,滋长发芽,灿烂开花。

许多人都看到过罗丹的代表作《沉思》,给人的是一种凝聚的巨大的立体的内在美感,同时也体现出了其炉火纯青的雕塑技艺。

似乎他的每一作品无不以"由内向外开花"为主题,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而席慕容在其字里行间悠然遐思,把所憬所悟特意设置在一个意象中,淙淙道来,不仅是在一个平面上勾勒事物的轮廓,通过一个立面上,描摹事物的内在质美,就是美的理性从事物表面,自己潜意识中升华出来,形成一种感情的"外流",凝聚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情感冲动的情绪,写成文字,这与罗丹的创作构思不谋而合。

席慕容抓住读者对美的渴求和感悟,扣住读者的心弦,一层一层,一个一个立面的深刻展示出她发现她感悟到的美,以清新、优雅、雍容的美的气息吸引读者不断读下去,读者在细细品味中,也深被席慕容浓郁艺术魅力所陶醉了。

她笔下美的核心是一个"爱"字,在这个字眼里谁知道又蕴涵着多少哲理呢? 席慕容才情皆胜,是位素质和能力都很强的作家,也许这是她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大受欢迎的原因。

狄德罗总结"人":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不是责难人,是对人下定义。

罗丹也认为: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席慕容从开始写那种充满诗味的散文时,就很重视"人".罗丹还认为: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她锐利的眼光都能发现"性格",换句话来说,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本身。

也许,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席慕容,就这样以自己对人生的深切心理感受,写出了蕴藏在内心深层的美。

也可以这样说:给读者流下了一个可供共鸣的心理深度。

性格即命运。

席慕容的性格,也许决定了她发现、感悟美的出发点,审美观。

她的性格特点,可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是中国历史文化、社会艺术文化的缩影。

其中浓缩了东方艺术的细腻、繁博、宏雄,是一个有着美学思想的支点。

古时人看地球、世界、宇宙的观点是:地球是方形,宇宙世界是圆形的,人(君子)的心胸是方方正正、累累落落的,人所生存的社会宇宙环境是圆圆融融的,不可预知,不可解释的。

从古至今,数千年风雨,外圆内方被不断继承和扬弃,到今天似也无止境。

透过席慕容的文章,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个无形却有形的道理。

外圆,席慕容所面对的是和每个人一样又不一样的"宇宙",她以擅长的纤丽、朴直亲切的文字,描摹出的是一个异彩夺目的"宇宙";内方,她所做所行,作诗成文,无一不显示她内心的方正、从容、淡泊,却又热烈浪漫的处世思想。

她在《从画面里看现代人生》中对"呐喊、不安"有这样的感慨:真的,在东方的思想体系里,"安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就算是在运转的宇宙里,人类也可以...

席慕容的《青春》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疏情话易,不知是哪位伟人创作的。

韵含了对夏日的不舌,秋日的豪爽,春天的生气勃勃。

很幽静,疏情,平淡,让人感觉到那种幽静中的美!美丽 !幽静!生气勃勃!啊!对青春,美丽的青春的恋恋不舍,也许青春是最为美丽的,最为骄傲的时光吧!青春期的我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幻想,充满了理想和崇拜。

啊!青春!多么美好的黄金时光呀!我的青春,你的青春。

希望在欢度5.1黄金周的同时欢欢乐乐,美美好好的过上幸福的日子!

席慕容的诗《月桂树的愿望》原文及赏析

月桂树的愿望我为什么还要爱你呢海已经漫上来了漫过我生命的沙滩而又退得那样急把青春一卷而去把青春一卷而去洒下满天的星斗山依旧 树依旧我脚下已不是昨日的水流风清 云淡野百合散开在黄昏的山巅有谁在月光下变成桂树可以逃过夜夜的思念赏析:这首诗给人淡淡的愁思,表面指对爱情的无可奈何,也可借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的偏差。

沙滩与海的交流 ,再与星辰的交汇 ,构成了诗句中爱的过程。

在月光下, 山和树 ,风和云的布景 ,再加上水的流动, 野百合的盛开, 将作者的思念变成了一棵桂树。

这就是诗与画 ,情与景的完美交融, 诗歌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吧。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

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

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词、吕学东作曲、姜丽娜演唱《故乡的歌》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民族类最佳原创单曲奖。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席慕容的诗歌风格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