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求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诗歌,要全。



1、《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意思是: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

1、《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意思是: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作此诗时,作者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2、《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意思是: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4、《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意思是: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5、《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意思是: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扩展资料: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

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都杜甫草堂

了解杜甫在四川杜甫草堂写的古诗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还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

求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诗歌,要全。

《堂成》 【原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赏析】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

这诗便是那时所作。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

“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

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江村》 【原文】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

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

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

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

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恨别》 【原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赏析】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

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

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

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

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

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

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

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重庆市)、忠州(重庆市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

杜甫在草堂时写的诗有哪些

《堂成》 【原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赏析】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

这诗便是那时所作。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

“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

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江村》 【原文】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

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

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

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

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恨别》 【原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赏析】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

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

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

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

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

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

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

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重庆市)、忠州(重庆市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

写“四川景物”的古诗有哪些?

1、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出自: 杜甫《绝句》西岭雪山在成都大邑县,其内最高峰庙基岭海拔5353米,是成都第一峰,矗立天际,终年积雪。

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

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

现在的西岭雪山更是成为成都人冬天滑雪的胜地。

2.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出自:李白 《登峨眉山》峨眉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是佛教名山,但也和道教有不少联系,《洞天福地记》云:“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灵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览治之。

传说非常多、风景非常多,名家游客也很多。

李白、骆宾王、苏东坡等都是峨眉山下客。

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出自:李白 《蜀道难》剑门关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历史上有说:“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历代官府多次在剑门关关隘修建关楼,均毁于战火,明时又重新建造,清时几经修复,大家现在去看到的关楼就是仿照明代关楼重新修建的。

4.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自:杜甫 《蜀相》成都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修的祠堂,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病故后,下葬于此,史称惠陵。

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

它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

5.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出自:司空曙 《题凌云寺》相传乐山大佛的建造最初是为了镇水,古代的乐山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所以修大佛来保平安

历史上有趣的传说也很多。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弥勒佛石像。

杜甫的赤壁古诗怎么写的

1、唐 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 译文: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2、唐 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 译文:朝朝暮暮的巫峡水啊,引我远思那锦江之波。

3、唐 杜甫《登高》“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译文: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4、唐 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 译文:江面上桃花漂浮,就像故乡锦江一样,春意盎然。

5、 唐 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 译文: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6、 唐 元稹《寄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 译文:锦江滑腻峨眉山秀丽,变幻出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才女。

...

属相杜甫什么是咏怀古诗

1、简述:《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2、原诗: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关于杜甫的资料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扩展资料:1、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

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

2、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3、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诗歌鉴赏, 要求800字左右

——《剑门》鉴赏(诗略)—— 剑门,在今四川剑阁县北。

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

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携家眷从秦州同谷转徙成都时,途经此地,他惊叹于地势之险要,联想到由藩镇强大造成的安史之乱,意识到剑南之地容易被军阀负险自固、割据称雄,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的开始八句,突兀而起,描写了作者初见剑门山那种惊愕的神态。

如此奇险、雄壮的大山,真是地造天设啊!山山相连环绕西南,山上的石头犄角都指向北方。

两崖高耸,仿佛墙壁,砌垒之状,宛如城郭。

只要有一个人怒而据守,即使百万人也莫敢近前!这些生动的描写,一方面是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绘山势的雄奇、险要和壮伟,展现了壮阔宏大的气势,十分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杨伦说:“宋祁知成都至此,咏杜诗首四句,叹伏,以为实录。

”(《杜诗镜铨》)诗中用“险”字、“壮”字来形容剑门,全篇都从这二字生发开去。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诗中采用了赋中有兴的手法,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思想。

尤其是“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浦起龙《读杜心解》说:“俱以地险易动立论”,“抱西南,见曲为彼护;角北向,见显与我敌。

末欲铲叠嶂之根。

”诗人从险峻的山势中,已经清醒意识到,这样险要的地理环境,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随时都有脱离中央王朝,地方割据的危险。

“石角”,表面是写山,其实是象征那些居心叵测的地方军阀。

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时事,抒发议论。

诗人先写当前朝廷剥削百姓,珠玉等物日往中原,故蜀民穷困,以至岷山、峨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

其中“走”字系由《韩诗外传》中化用而来,卷六云:“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同由)主君好之也。

”这就委婉曲折地指出了唐王朝对四川人民的苛敛和搜刮,从而揭示了天下致敌之由。

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议论。

回想上古时代,四川未通中原,那时人们不分彼此,连鸡犬也是随便放的。

而夏商周之后,虽对远方实行怀柔政策,但其设官受贡,开了后世苛捐猛征之先,并且对跋扈之徒也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军阀高视阔步,称王称霸,彼此互不相让,厮杀得难解难分。

这些议论,句句是说历史,而句句又联系着现实。

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发动战争,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我要谴责天公,真想铲平这重山叠嶂;想到割据一方的事将来会不时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沉默无言了!这最后四句十分重要,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罪真宰”、“铲叠嶂”云云,与篇首对险、壮的极力描写,遥相呼应,使上面的描写落到实处;“恐此复偶然”,又是对“并吞”、“割据”等议论的总结,并进一步表达了对今后形势的忧虑。

陈贻焮先生说:“诗人所虑者有二:一,剑门天险,利于军阀扼险割据,古已有之,今亦难保无虞;二,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若诛求太过,难免结怨生乱。

这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

”(《杜甫评传》中卷)这深深的忧虑,使得全诗的结尾显得更为沉郁有力。

然而,作者在最后一句,却又有意宕开一笔,“临风默惆怅”,生动地画出了诗人欲言难言的形象,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以悠然意远之感。

诗歌突兀而起,经中间的转折变化,到最后的稍稍宕开,全诗象狂澜陡涨,腾挪跌宕百姓流转,把作者心潮变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

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评论此诗:“以议论为韵言,至少陵而极,少陵至此等诗而极,笔力雄肆,直欲驾《剑阁铭》而上之。

”杜甫在诗中议论,是开了宋人的以议论为诗先河,但杜甫的诗中议论也不同于一般宋诗。

一方面,诗人的议论与景物和人事的描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议论建立在生动的形象之上,自然生发。

另一方面,作者在议论中融注着自己的激情,语语扣动读者的心弦,因此毫不枯燥。

再一方面,作者的议论处处针对着现实社会,因此毫不空泛。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求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诗歌,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