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分方法



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

古体诗的概念: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一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 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 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 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

关于古体诗词的入门技巧

唐诗分 五古 七古 五律 七律 五绝 七绝 排律 歌行体等 押韵讲究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就是说一首诗的奇数句可以不押韵 但偶数句一定要押韵 而且因为诗的形式不同 要求也会略有偏差 比如律诗 必须要压平韵 而且要一韵到底 中间不能换韵而至于词 一般都是一个词牌一个要求 比如《减字木兰花》 讲究一句一韵 一首词要换四个韵部 而像《水调歌头》则讲究压平韵 而且一韵到底 不换韵 如《靑玉案》又是通篇仄韵 不能有平韵 所以说词的格律是随词牌不同而改变 就不一一列举 有兴趣可以看看关于诗词格律方面的书当然 平时多看一些诗词歌赋的书籍 也是很有好处的 而且当你感觉有灵感时 就顺着走下去 可能刚开始的作品会有打油诗的味道 甚至不押韵 但长此以往 必定会日比一日强 这也是我的一点经验 希望可以帮得上忙

古体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

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思是,那...

诗歌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就是三种

关于学习古典诗歌创作

学诗先从古体诗入手好还是格律诗入手好?答:都行。

个人拙见,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是学习古文贤们诗词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而伟大的人文精神和写作手法,而不是继承和模仿形式。

我们做为新手,开卷有益,看什么都能得到进步。

《全唐诗》我没看过,但估计有相当的部分不是律诗,但并不影响它们的质量和水平,不然也不会被收入。

和现代诗一样,也有些好诗,形式不用学,内涵则需要认真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能溜”,是指“溜”古风(古体诗),而不是律诗。

不学律诗基本要求,熟读三千甚至三万也白搭。

学了基本知识,不用熟读,看三五十首就能学会。

现代人,当然不必再采用熟读的笨办法。

古体诗完全可以不讲平仄的吗?并不是。

尽管没有律诗对平仄的要求那么严格,通常也是错落有致的。

所以,并不是像现代诗这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古风可以押仄韵,唐诗中如果用的是仄韵,就一定是古风。

另外,古风没有犯复、失粘、失对、孤平、三连平等讲究。

关于古体诗和律诗的详细区别,您可以搜索一下百度“古体诗”词条。

古体诗的押韵有没有相关的韵书?由于唐诗宋词常用的《唐韵》、《广韵》等韵书失散或繁琐等原因,现代人都是以宋朝末期的《平水韵》做为古韵范本。

估计《平水韵》的广泛流传应该是元朝的事,但用来解读唐诗宋词中的用韵总比普通话强得多,因为普通话已经取消了“入声”。

解读元明以后的诗词则更没问题。

由于古时候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估计文人们除了会“京腔”的,就是一口家乡话,所以诗中的字发音会有差别。

但是,用《平水韵》判断字的平仄问题不大,您不妨收藏一册,很方便。

但是,您看了各韵部就会知道,世界上已经没人会念了。

呵,有些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仍然坚持用谁也不会念的平水韵做诗词联,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皇历老观念了。

汉语一直在进化,诗词联若不与时俱进,早晚会象很多传统剧种那样没落。

由于诗词都有平仄要求,尤其是必须用韵。

完全按《平水韵》做诗词联,会让解放后出生的几乎所有读者莫名其妙。

建议您您可以收藏一册《中华新韵(十四韵),学写诗词很方便。

如何提高古典诗词的写作技巧?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的诗体可分为乐府、杂言、四言、 五言、 七言等.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诗体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诗词创作及古风文字写作问题

词牌的选择主要看你的需要啦,简单点说,不同词牌的长短用韵格律句式都是不同的,在表达特定的情感时,如果能选择一个合适的词牌的话,就会声情并茂,达到很好的抒情效果。

令词比较短小,适合抒发刹那间的灵思妙悟,在词律上近律诗,妙在立意声情和才思,如果忽然有了很好的想法灵感,或者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强烈情感,都是可以写小令和一些中调的。

由于令词易学难精,佳作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但初学者建议还是从令词写起,容易培养词感,而且新手往往匠气不浓,下手大胆,所以能得几阙造语新鲜活泼的好词亦未可知。

而慢词,由于对声律的要求比较多,初学者往往很难把握,作的时候要熟悉词牌,对有几句和每句的长短都要有个把握,要仔细构思,稳妥安排,注意铺排和前后的勾连,下字多思多改,写成一稿要大声吟诵,找出听起来不顺畅的地方斟酌修改,才能勉强得一阕好词。

具体词牌,笼统的不好讲,你去看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吧,有词谱二百余阙,每首的要着都有简单讲解,一般足可够用。

至于填词技法的书,还是龙先生的,词学十讲,很是深入浅出。

若要深入研究,唐圭璋先生的词话丛编汇聚了绝大部分的词话资料,可以备以检阅,至于一些专业的词学论文,觉得水平到了的时候再去看吧,词学季刊和词学,坊间恐不易得,自己有兴趣的话去找找是了。

至于古风,不知道你具体什么意思,若是统指古体诗(与近体诗,就是律诗绝句相对)的话,恐怕不是朝夕学得来的。

古体虽然格律用韵较宽,但想写出一种古朴意蕴绝不容易,从汉魏六朝诗看起,唐诗看看几位大诗人的古体,能得多少,能写到什么程度,就看个人天分了,另外,熟读经史亦是学古体的正途,否则气格不易上去的。

就说这些吧,希望有帮助~

自创古体诗词

《观《美丽之罪》有感》鸟儿双双嬉,鸳鸯水中游。

得此贤郎君,彳亍复何愁。

郎爱妾心善,妾喜君多谋。

相爱更相惜,深情难自收。

事难尽如愿,其间生恨端。

前世误为孽,今生报人间

同心度天险,携手赴难关。

支离家破碎,残心难以言。

忆昔惜玉之情思绵绵,念今矜自之情恨悠悠。

呜呼!此恨何时尽?会排万难聚萃萍,共叙朝朝暮暮情。

《元好令》月圆夜,空江头。

红袖凭江楼。

脉水长逝人自愁,赚得寒夜秋。

绿蓑江,泛兰舟。

仰望明月愁溢首,无奈两隔留。

无端清笛来渡头,渺然不可求。

若水安可耐?任它一汪常东流。

此思何解?自醉船头可销忧。

唯将旧忆托故梦,人则过,情难收。

古诗词与现代诗词的不同之处

个人认为:1、古代诗词文体形式单一,诗多为绝句或者律诗,且一般为五言或者七言。

词多为在词牌名下所作,同样的旋律,只是词的内容不同。

而现代的诗词前后句长短可以不一,天马行空,或用拟人、比喻,或用排比、对偶。

2、古代诗词很讲究平仄与押韵,前句的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则后句的第二个字一般就为仄声,且前后句的最后一个字压同一个或者读音相近的韵母。

而现代诗词则更通俗,更白话,讲究随性的柔美,没有刻意地创作。

古人喜欢精简,把最多的内容用最少的文字叙述,而现代人喜欢将简单的内容描述地多样化、多元化、多情化。

关于古诗词的知识,丰富一点

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

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 艺”:风(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