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品读古代文学诗歌记鉴赏心得体会怎么写



琴乐歌画入诗境,吟哦想象悟诗意古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不同的诗歌有着不同的时代和.品读古代文学诗歌记鉴赏心得体会怎么写 ?啥意思呀?汪

琴乐歌画入诗境,吟哦想象悟诗意古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不同的诗歌有着不同的时代和.

品读古代文学诗歌记鉴赏心得体会怎么写

?啥意思呀?汪国真《回首》 曾总想穿过 那段最无瑕的时光 去实现所有缤纷的梦想 当回首深深浅浅的脚印 不禁顿足扼腕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 重新再走一遍 便知该如何珍惜 每一抹黄昏 每一缕霞光 叹只叹光阴不肯倒流 从此,再也不敢懵懂与疏狂 1 诗中“最无暇的时光”指的是什么? 2 诗中“深深浅浅的脚印”指的是什么?作者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诗的第二节中哪一句也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它指的是什么? 3 作者“不禁顿足扼腕”的原因是什么? 4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重新再走一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的意思是什么? 6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青春的美好时光/童年 2.深深浅浅的脚印就是走过的足迹,就是过往. 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便知该如何珍惜每一抹黄昏,每一缕霞光.指的是美好的事物 3.过去的时光在懵懂与疏狂中飞快流逝 4.回忆过去,叹息流年之快 5.恨时间过的太快 6.要珍惜时间,珍惜现有的美好的青春

《闽人诗词故事选编》心得

沈冠生文画的《闽人诗词故事选编》是一本以介绍我省历代先贤及其诗词有关事略的通俗读物,希望通过本土人物的介绍,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通过历史故事的介绍,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通过诗词赏析与史实介绍相结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福建历代先贤的浓厚爱国情怀,以及古代文人志士所特有的浩然正气。

力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历代先贤,了解乡土文化,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

谈谈学古诗的体会

龟虽寿 【曹操 原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

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

想起人生路程,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

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

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

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

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观书有感【观书有感】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朱熹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

祝你学业辉煌!第一部分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

我们今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遗产接触,打打交道。

一般说来,文学遗产主要是古人写的作品,包括诗文集子,小说剧本,和一些记录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书

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赵县的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四壁绘有的彩色壁画即是。

在那上面绘有元代演戏的情况,有演员忠都秀的扮相,还有吹笛打鼓的乐工。

据今人研究说画的是元人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的第四折。

而从横题帐额上“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还可以知道当时有一种流动性的剧团。

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

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当代的。

当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么容易。

没有记载,没有材料,这是经常碰到的。

当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经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

所以我们有些没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传说是景差作的,还靠不住。

西汉有个严助,他的作品也没流传下来,所以他们都成了没有作品的作家。

有些作家,作品虽然传下来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

南宋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的作品传下来的就很少,和“大诗人”的名号很不相称。

所以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同当代文学比较起来,就材料说困难是较多一些。

自然,不仅材料困难,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

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常变化的。

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

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

”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

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

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

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

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极少的,一般都是传抄的,宋代以后有刻印,但仍旧有人抄写。

抄错了,刻错了,总是难免的。

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闻之,欣然规往。

”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

的确,亲往比规往好懂,但下面接着说:“未果,寻病终。

”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亲”是错字,应该作“规”。

“规往”就是打算去。

古人作品中这样的错字是不少的。

我上大学时,有位老师讲《庄子》,他说《庄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妇女”,有本哲学史就这一句话,大谈庄子对于妇女的看法,如何如何。

其实这句话里有错字,应是“而今安归”,“女”字属下句读,根本就没有“妇女”这两个字,抄错了,刻错了,坑害了人。

看来,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处理不好,妨碍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

有时错字还破坏了我们对作品的艺术美的享受。

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闻一多先生在《楚辞校补》中说:“宜脩是宜笑之误,脩笑声近而讹。

”宜笑即笑时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齿,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

描写的是一种人的姿态美,非常形象化。

若依王逸注释说“脩”作“饰”解,宜脩就是宜饰,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呢?明朝人刻书,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

我们当然不能采用这个办法。

不能随心所欲,想改就改。

即使是错字,改时也要说明改动的原因。

事实上古人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错字问题有时是很复杂的,不仅只是通顺不通顺,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个美好问题。

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舸舰迷津”,这个迷字,有的本子作连字,有的本子作弥字。

作连字和弥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

但从文学欣赏角度看,恰恰是这个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觉得美。

究竟作者手稿上是个什么字,实在很难判断。

中国字实际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这里连字和迷字形体相近,弥和迷,声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么字,如何错法,不易弄清楚。

但也可能本来是一个连字。

温飞卿《送陈嘏之保侯官兼简李常侍》诗说:“春服照尘连草色,夜船闻雨滴芦花。

”连一作迷,可见连迷二字形体近似,容易弄错。

错成迷字后,有些费解,因之有人以声读相同又改为弥。

自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而已。

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除开可能遇到一些抄错刻错的字外,最主要还是字义的解释。

古今字义发生了变化,文言脱离口语,就不好懂。

宋朝有一个文人把”夜梦不祥,书门大吉。

”写成“宵寐匪贞,札闼宏庥。

”就是利用古今字义变化才那...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品读古代文学诗歌记鉴赏心得体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