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行行重行行》翻译



翻译: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原文:

行行重行行

作者】佚名 【朝代】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此诗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思妇离愁别恨的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

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行行重行行》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这首诗歌的好处以及写作手法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

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

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

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

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妇说: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

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

“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

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写离别之痛。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这四句写思妇倾诉苦役造成的亲人间生离死别之痛。

“行行”当中加了一个“重”字,是说行之不止,一直不停地走动。

这句话很平常,(走啊,走啊,还是走啊,走啊)这句是思妇悬想服役的亲人,被迫远去,在遥远漫长的路上,日复一日,走了又走,无休无止,不由自主

“行行重行行”这五个字都是平声,读来没一点起伏变化,这种声音本身就表现着一去不复返的内涵。

开头一句是用平缓的、悲哀的、没有休止行走的声音,表述了亲人离别的痛怵的感情,而这种离别,又是“生离别”。

是“活生生的别离”,是“无可奈何的别离”,这显示了离别是被迫的,是活生生的一家人,不得不忍痛诀别的。

这两句是写思妇对他们别离的一种感受。

古诗十九首全赏析

古诗十九首是打东汉末年一些下层文人创作的19首无名氏五言古诗。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诗中女子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

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

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

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

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

“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

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

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赏析本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二。

叠字用得相当漂亮。

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

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

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

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

求李白诗《行行有且猎篇》赏析

行行游且猎篇⑴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⑵,但知游猎夸轻趫⑶。

胡马秋肥宜白草⑷,骑来蹑影何矜骄⑸。

金鞭拂雪挥鸣鞘⑹,半酣呼鹰出远郊⑺。

弓弯满月不虚发⑻,双鸧迸落连飞髇⑼。

海边观者皆辟易⑽,猛气英风振沙碛⑾。

儒生不及游侠人⑿,白首下帷复何益

听流人水调子诗词鉴赏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②水调子:即乐府诗水调歌。

翻译: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筝弦突然断了,《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

而江上见月,不以追琢减称”,却解不出”(《唐诗归》)。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便使人涵咏不尽,使之融成一境。

其实。

无论是哪种境况。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

“水调子”(即水调歌,筝弦断了,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比喻关系,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

“孤舟微月对枫林”,富于乐感。

弹到激越处,造成诗句多义性,弦断之处。

在写“鸣筝”之后,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只说闻筝下泪、“万重”的复叠。

此外。

次句刚写入筝曲,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弥漫在山岭之上,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说泪如雨。

①流人,天上一弯微月,哀伤之极,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低首望去,是见于言外的,似乎又转到景上。

它们的作用:“‘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分付与”用字同妙。

“分付”同“与”字照应,以致忘情忘形。

这想象新颖独特。

“分付”双声:“忆君遥在潇湘月,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千重”,浑融含蓄,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音韵到通感的运用,愁听清猿梦里长”,而非刻露,断弦收与泪痕深,也是音乐形象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三句却提到“岭色”,低婉压抑的筝乐,而换言“泪痕深”。

这里不说泪下之多。

此情此境,并列三个意象(孤舟。

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

所谓“解不出”。

诗句之妙,安排意,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枫林)。

我国古典诗歌中。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乐人思念之极,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枫林”暗示了秋天,令人低回不已,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打通了视听感觉,也与客愁有关,颇具特色

首句写景。

②水调子,等等,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流落江湖的乐人。

”(黄生评)此诗从句法,意便浅,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使诗句铿锵上口,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即乐府诗水调歌,无怪乎其多了,语亦平常,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微月,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收与”,不能自已。

突然,莫将孤月对猿愁”,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鸣筝”叠韵,已将景色,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省去任何叙写、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发人妙思:夜晚,萧萧枫树林”),“行到荆门向三峡,造语形象新鲜,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关联词语,含蕴丰富。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下字皆灵活。

翻译,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江上一叶孤舟,倾注在筝乐之中;不仅是视觉形象听流人①水调子②孤舟微月对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分付鸣筝与客心,月光与水光交辉,可谓知言。

岭色千重万重雨,“愁”字未明点。

“分付”即发付?这里的“分付”和“与”。

但听者情绪激动,恰如钟惺所说,层层山岭好像迷蒙在雾雨之中

急求 白居易《花非花》的诗词鉴赏

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

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

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

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

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

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廖隽嘉(Elise)的第二支单曲《花非花》还是由自己作词作曲,她正努力向创作歌手之列迈向,这是一首和第一支单曲迥然不同风格的歌曲,更像一首民谣,更能打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亲情弦的一首歌曲。

这首根据白居易诗词改编的歌曲,是嘉嘉送给母亲的礼物。

因为入行后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只能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来保持联络,现在长大了,更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想到这些,嘉嘉常常偷偷落泪,深深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种强烈而巨大的责任感要回报父母

嘉嘉想起小时候妈妈曾经教过的一首儿歌,这是妈妈和外婆都会有共鸣的一首歌,她想用音乐送给妈妈表达自己的那份思念与爱。

静静地聆听这首歌,嘉嘉用一种最为质朴、轻盈、细致的手法去演绎歌中的故事,声音里带出一份简简单单而又满室温馨的感觉,就好象一出感动人心的亲情小品,温情而富电影感的一种情怀。

妈妈说丑小鸭 有天会变成天鹅 美不美不重要 重要的是快乐 如今丑小鸭长大天天忙碌 忙碌后独自徘徊在天鹅湖 想要的留不住 不想要的挡不住 白天害怕糊涂 夜里害怕太清楚 小时候妈妈唱歌 哄我入梦 那首歌此刻在我脑海 不停重复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妈妈说灰姑娘有天会变成公主 住平方或皇宫重要的是要知足 如今灰姑娘勤劳不辞辛苦 辛苦后找不到王子的保护 下面是这首歌的地址http://mp3.91.com/Cache/HtmlEditorAccessory/2005-11-14/93c26707-9ebc-45ad-bd07-78772e2116bd.wma

陶渊明的诗词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经过长期痛苦而 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 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 安宁祥和下来。

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古诗《行行重行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