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姓安的古代名人



安姓古代名人安重荣:(生卒年待考),字铁胡,五代后晋朔州人。后唐时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归后晋石敬瑭,任成德军节度使。石敬塘投降契丹后,他起兵反石,次年战败被杀,但他这种民族气节得到了后世的景仰。安

安姓古代名人

安重荣:(生卒年待考),字铁胡,五代后晋朔州人。

后唐时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归后晋石敬瑭,任成德军节度使。石敬塘投降契丹后,他起兵反石,次年战败被杀,但他这种民族气节得到了后世的景仰。

安 同:(生卒年待考),曹魏时辽东胡人。

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 清:(生卒年待考),字世高,原为安息国太子。汉朝佛教学者。

中国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他精通梵语,念经修行,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到达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不久即通晓汉语,翻译经典。据晋朝道安编纂的《众经目录》记载,安世高译经典《修行道地经》等共三十五种四十一卷,现存二十二种二十六卷,皆属小乘。

安 民:(生卒年待考),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宋朝石匠。

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 熙:(公元1269~1311年),字敬仲,号墨□,藁城人(今河北藁城),著名元朝学者。

性淡雅,喜垂钓,不屑仕进,家居教授数十年,教人入学以居敬为本,读书以经术为先。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童:(公元?~1293年),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四世孙。元朝前期政治家。

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卫,为四怯薛之长。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任中书右丞相。安童尊礼汉族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协助忽必烈推行“汉法”。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忽必烈命安童从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防御叛乱的西北诸王。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等叛变,将那木罕送交术赤系后王忙哥帖木儿,将安童送交窝阔台系后王海都。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被放还,仍为中书右丞相。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重立尚书省,中书省形同虚设,安童因失去忽必烈的宠信,被迫辞职。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逝世。

安 伸:(生卒年待考),淄川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盘:(生卒年待考),嘉定州人(今上海),著名明朝大臣。

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 传:(生卒年待考),淄川人(今山东淄博) 著名明朝大臣。

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有《蛩音集》。

安 昶:(生卒年待考),江苏金匮人。著名清朝书法家。

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金藏:(生卒年待考),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乐工。

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公元703~757年),本名轧荦山(一作阿荦山),母突厥人,营州柳城杂胡人(今辽宁朝阳)。唐安史之乱的祸首。

安禄山少孤,本姓康,后随继父改姓安,名禄山。初为边境互市牙郎。安禄山骁勇机智,熟悉边地情况,又善逢迎,手段狡诈,初得幽州节度使张守赏识,继得唐玄宗宠信。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唐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

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真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高兴了。以后又封安禄山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的一样华丽的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还让杨贵妃把安禄山收作干儿子,让安禄山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后,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八千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备叛乱。没多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要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

日子一长,安禄山的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是无论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

公元755年农历10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时候,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十五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

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安世蕴败,结果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叛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但是,哪儿知道,没有多久,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

次年(公元756年)农历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农历6月攻陷长安,从此唐半壁江山陷于战乱之中。至唐德二载(公元757年)农历1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经“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

安重荣:(生卒年待考),五代时朔州人(今山西朔州)。

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大嵬:(生卒年待考),明朝云梦人(今湖北云梦),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

安维峻:(生卒年待考),甘肃秦安人。

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太后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安鸿勋:(生卒年待考),清朝江苏金匮人(今江苏常熟),官至训导,善行草书。

安文钦:(生卒年待考),陕西绥德人,清末秀才。

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等。

安希范:(公元1564~?年)。字小范,号我素。著名明朝东林党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安国的孙子,安如山的次子,明嘉靖四十三年农历1月14日庶出。

尽管出生在以富有闻名全国,“钟鸣鼎食”的家庭里,但幼年时代却过的是“弱子委孤相依为命的生活”。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嫡庶的名份是很严格的,同时诸子析产制,也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纠纷。据安希范曾孙所撰《安我素先生年谱》所载,当希范的生母吴氏怀孕的时候,安如山的原配郭氏藉口避免“庶孽之争”,告诫不许生育男孩子。安希范出生以后,郭氏准备弃婴,吴氏死抢住婴儿不放。亏得安如山委曲求全,希范出生五十天,就出嗣于叔父安如陵。如陵早死,妻邹氏守寡。希范由邹氏扶养,长期居住在无锡南乡周泾巷。母子分离,童年就备尝人世辛酸。待郭氏死后次年,才在伯兄安少峰的关切下回归故居,依生母吴氏,但五年以后,又为兄子赶出故居,和生母回周泾巷,据载那时的情景是“败屋颓垣,母子相依,购闵受侮,不可禅述。”

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安希范的岳父谈修亲自教授他古文诗词,以及名家的八股文。谈修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家的“延恩楼”以藏书闻名。安希范在这样的环境里,饱览经史,学问大有长进,自认为他岳父的藏书是他日后为人和治学的得力所在。他在十九岁那年考取了秀才。当时正值张居正当政,减少诸生名额,无锡只分配到十五名。安希范的试卷给澄江(今江苏江阴)令胡公葵看中,认为他的文章很有见解,不仅仅是一般的上好八股文。

安希范一生在为人和治学两方面最关键之处,便是在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问业于顾宪成。顾宪成是东林党的领袖,也是东林书院主持人物,在学术思想史上又是东林学派创始者。他们在学术思想上坚持程朱理学的正统立场,提倡尊经重道,高扬“气节”“复兴正学”,“卫道救时”的主张。尔后成了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等大思想家的启端。“明清之际学者流风余韵,犹往往沿东林。”安希范向顾宪成求教学问,也就是自程朱以来一脉相承的所谓性命之学。安希范从此以后,思想和行动恪守顾、高(攀龙)规范,成为地域性政治集团东林党在反对贵族大地主反动势力斗争中的一员。

顾宪成长安希范十四岁,无论是治学、为人、从政哪方面,阅历都比安希范丰富,是他的师辈。顾宪成看清安希范的志向,认为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安希范以廷试三甲九名中进士。被授为行人司行人。这是一般中下级官职。两年以后,在他二十五岁那年,他和生母吴氏回到了西堠村故居,从他从兄那边置得旧宅故居,在故居的基址上建造了“天全堂”,取天命遂他之愿的意思。这一年正月,他奉诏去山西大同召还吏部左侍朗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王家屏。正月出发,四月回北京,记有《云中日记》。翌年,他又奉使册封楚藩。回京途中,曾登岳阳楼,鸟瞰古云梦。还曾上庐山畅游,作《庐山游记》。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应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试, 即“馆选”。考试成绩属优等。按照规定可以称庶吉士,学习了三年后补受重要官职,如给事中、御史等等。但御史有年资的限制,安希范还不够格。当时有人提议说,可以加报几年,但安希范不愿这样做。认为这是欺君的行为。后被授以札部精膳司主事,第二年分管会试事务。他采取了一些措施,补偏救弊,一时风气为之肃然。

后来他想念生母吴氏非常困难的生活境遇,于是便上《请致南曹迎养疏》,当年农历7月明万历皇帝朱棣准了他的请求,改授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农历8月离京南下,农历10月到任。

安希范从事实际政治活动时间甚短。在他从政期间,有两件大事足以表明他的政治品格。其一: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上书《黜奸阉防乱政疏》,对御史杨镐,刑部郎中王明时蒙冤降俸调用一事,认为处理不当。杨镐和王明时等被奸人乐新炉供词牵连,那是因为司礼监太监张诚发泄私愤。自王振擅权之后,凡是逢到审判官员的时候,例由司礼监太监奉皇帝命奉谕法司大臣共同审判,这时要有御史去请司礼监太监。审判时太监居中坐,而法司大臣反而在左右列坐。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杨镐自以为是朝廷风纪之官,不应屈迹于阉寺,不屑去请。王明时也曾上疏表示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居中只能奉坐圣旨,因此得罪了当时权势显赫的太监张诚。张为泄私愤,坐了杨、王的罪。安希范对此表示如果不将张诚“严加屏出,以杜乱源” 日后必酿成阉寺擅政之大祸。他在阉寺乱政已成为明朝政治一大疯疾的时候,敢于捅这个马蜂窝,这在当时是要有些勇气的。其二: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京察完毕(明朝制度:每隔六年考核一次在京的官员。考核外官名“大计”)。农历3月刑科给事中刘道隆劾吏部嵇勋司员外朗虞淳照,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庭。尚书孙拢说了些正直的话,被罚奉三个月。考功朗中赵南屋也降三级调外,虞和杨也罢官。孙辞职不准。又上奏,指出臣子结党专权固是国家大祸,要求留用两个为官清正的人,即被目为结党,那么事实的真相就不能大白干世,孙拢被谴责,同时有不少正直的官员都遭到不同的处分。安希范这时上了《借人才广言路》一疏,认为万历这样做法行将戆直之臣一举而宣之,后皆动色相戒,钳口结舌,……此非国之福,非皇上与辅臣之心也”。这个奏疏没有被采纳,但安希范的一身正气,跃然纸上。当年九月,吏部右侍郎赵用贤为内阁首辅王锡爵,上疏罢官。行人高攀龙申救未果,且遭到政敌的攻击,此事牵连赵南星、顾宪成。农历11月高又上奏,结果以“疏而易言”的罪名,贬谪为揭阳典史。安希范在这时又上了《纠辅臣明正邪》一疏,认为“古今治乱之关,进贤退不肖”,“今贤者以其异已而必斥之,不肖者以其媚已而必曲有之,塞众正之途,开群枉之路,误国不忠,无大于此者”。希望万历严谕阁臣“毋挟私心,毋植私、党,毋以直言而逆耳,毋以媚己而悦心,秉公效忠,斥邪扶正”,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明万历皇帝看了大怒,认为他“低诬阁臣,朋奸党恶”,要逮捕法办。王锡爵出于师生情面,加上给事中叶继美等相救,遂改逮问为削籍。这是安希范最后的一次政治活动。从此以后他就退出了政治舞台。

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农历1月14月,安希范闻削籍之—报,就留别秣陵(今江苏南京)诸友好,束装东归。在和相送的友好诗中有“自缘触罪辞南国,敢向明时赋北风。泉石尽湛娱嫩性,勋猷今已让诸公”之句,意兴萧然,似已不愿再从政了。高攀龙在镇江迎接他,两家结了亲家。这一年农历5月王锡爵谢政,举行廷推(推人参加内阁),颐宪成推王家屏,拂逆皇帝的意向,降为杂职,不久革职为民,时年四十五岁。顾宪成对于安希范的削籍,称赞于同辈人说:…“吾党中品格不同,如小范可谓不失赤子之心者。”安希范自罢官以后,一面与顾宪成等诸友好友林居谈道,探究身心之学。一面优游岁月,游览浙江、江苏各地名胜。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开始在东林书院讲学。东林书院年久失修,濒于颓圯,在顾宪成、高攀龙等人的倡议下,重加修葺,安希范佐工五十两,佐产二十一石七斗。同时参予讲学活动的规划。当时参予东林讲学活动的主要人物有: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其中钱是武进人,其余都是无锡人。他们都是在政治上被罢斥的中下级官吏,代表江南士大夫势力,以集团形式进行政治活动。他们以讲学为名谈论政治,裁量人物,抨击贵族大地主的黑暗统治。东林书院订《会约》,制《学规》,打出“尊经重道”的旗帜,意图以此争取一个政治清明,轻徭薄赋,人民得遂其生的环境。东林书院流风所致,倾动朝野。后宋东林党人和阉党的斗争,以至于一批有识之士惨遭杀戳,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东林精舍”落成,安希范另辟一室,在这里读书会友。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赴毗陵(今江苏常州)经正会堂讲学,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偕同高攀龙去金沙(今江苏无锡金山)志矩堂讲学。安希范有乃祖遗风,参予讲学活动之外,常倘徉于山水之间,藉以寄托自己的情怀。尤其钟情于江浙的自然风物。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农历9月偕东林同志畅游苏州洞庭,登漂渺,在山巅筑平台,题其名目“落帽”。因为所集合一起的人,都是因为反对贵族大地主的黑暗政治,正直敢言而被丢了乌纱帽的人。寓意深刻,既谑且雅。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8年)安有寄寓浙江吴兴之意,三年之后,索性在吴兴武康买地建屋,准备长期居住。

安希范平日所乘画舫,名曰“萍隐”,取萍踪归隐的意思。舫内张陶元亮、张季鹰、苏端朋、米南宫等历史名人画像,仰慕之外,颇思效法这些古人的生活情趣。当中四月建筑落成,题名为“菁山别业”。安希范每游一地,辄为文记述。如《浮生日记》、《游洞庭记》、《赴行续记》、《菁山隐居记》等等。不知为了什么缘故,这些游记都没有被辑入《天全堂集》中。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历4月8日安希范自吴兴返无锡,得病不起,农历4月13日逝世。安希范逝世后,邹元标和地方官员纷纷上疏,对当年“永锢没身”、的人,奏请“务录”。翌中农历5月29日给诰命邮赠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明祟祯七年(公元1634年)农历8月经本县诸生请,准照顾宪成例,奉批以安希范“学有本原,行堪模范”建祀。

安维峻:(生卒年待考),字晓峰,甘肃秦安人。著名清朝学者。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禧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安德海:(公元1837~1869年),祖籍河北南皮,其祖父时迁居河北青县汤庄子村。著名清朝大太监。

何氏的名人故事

何香凝(1878-1972),号双清楼主,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

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天足结缘志同道合 何香凝的父亲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

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

母亲给她缠上,她等母亲转背就剪开。

不惧打骂,坚决反抗。

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

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她爱读书。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塾读书。

于是天天软磨硬求父亲,终于进“女馆”读了几个月书。

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

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

她聪慧伶俐,做事精细,因而深得父亲器重。

廖仲恺的父亲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

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

可是,在19世纪末年,中国的妇女几乎都裹着小脚,社会上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

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

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她发现廖仲恺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的青年

廖仲恺设法搜罗各种新书刊给她阅读,为她指点疑难;何香凝爱好美术,廖仲恺就耐心教她绘画。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

夫妇二人都羡慕太平天国的革命人物,又都喜爱画画和学习诗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当时,清贫的廖仲恺在经济上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

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

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

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

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

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

贤妻良母,世界女性之楷模 何香凝在家中始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廖仲恺、何香凝一家 她与廖仲恺结婚后感情甚笃,对丈夫的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

然而,廖仲恺要上前线,她没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写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

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支那史上名。

”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叛军上镣囚入黑牢时,她拼命闯去探监并为之送饭换衣。

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洒满了她的衣衫。

她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作为母亲,何香凝慈爱而有见地。

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加上宋庆龄出面营救,才使廖承志获释。

儿子刚回家,又说要去偏远且凶险难测的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儿子的志愿

分别四年后,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知道廖承志经长征九死一生到达陕北,马上回电鼓励他“须努力奋斗”。

为使儿子专心革命,她在抗战的辗转流离中还带着小孙孙。

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廖仲恺、何香凝这对革命伴侣,在人生的旅途上共同生活了28个春秋,他们是夫妻,是同志,是战友。

他们的爱情生活毫不浪漫,但他们的爱情却因志趣相投、情深意笃、患难与共而成为新型夫妇关系和新型家庭的楷模,广为世人称道、讴歌。

1925年8月25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敌人暗杀,成为“努力奉行孙总理遗教而流血的第一人,终年48岁。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何香凝生前早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和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在建造廖墓的时候,她就要求将廖墓建成合葬墓的形式,预先给自己留下安葬棺柩的地方。

遵照何香凝的生前遗愿,1972年9月6日下午,何香凝的灵柩安抵南京,在紫金山下的廖仲恺先生墓地举行了合葬仪式。

现了她与廖仲恺先生“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愿望

万松书院历史有什么名人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提倡“知行合一”,并创立著名的“阳明学说”。

晚年曾访问万松书院并亲撰重修碑记。

他强调书院要以“明五伦”为教学宗旨的理论,对万松书院产生过极大影响次风先生,姓齐名召南,浙江天台人。

乾隆二十年(1755)至三十一年(1766)间任敷文书院(万松书院)山长,使万松书院名声大振,是万松书院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山长之一。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有称“清代水经”的《水道提纲》著作,共28卷。

包括全部国土,海,盛京诸水,京畿诸水,运河及山东诸水,黄河及青海、甘肃不入河诸水,入河巨川,淮河及入淮巨川,南运河,长江,入江巨川,江南运河及太湖入海港浦,浙江、浙东入海诸水,闽江及西南至广东潮州府水,粤江(珠江流域)及西南至合浦入海诸水,云南诸水,西藏诸水,漠北河尔泰山以南诸水,黑龙江,入黑龙江巨川,海自黑龙江口以南诸水及朝鲜国诸水,塞北各蒙古诸水,西域诸水。

系统、正确地记述了18世纪中叶中国范围内水道的源流分合。

《水道提纲》中,从东北的鄂霍次克海往南,渤海、东海直到南海,沿岸的城镇、关隘、河流入海口、岛屿等都有叙述,第一次把中国18世纪的海岸线清晰地勾画了出来。

金甡(1702-1782),清浙江钱塘人,字雨叔,号海住,乾隆壬戌进士第一,曾官礼部侍郎。

1780年始主讲敷文书院。

史谓:“直谅诚敬,所陈说必正义法言,诸皇子皇孙皆爱重之。

”作为敷文书院的著名主持讲席,他生平“廉俭方正,处事无巨细,井井有法度”袁枚(1716-1797),浙江钱塘人,清代之江南才子,生长于杭州,曾在万松书院读书受业。

中年辞官后到江宁小仓山筑随园卜居,故又称随园老人

诗主张“性灵说”,“江山也要伟人扶”诗句。

尝言:“古有史而无经”,“予于经学,少信多疑。

”实即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也,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据说,万松书院还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

歌颂牡丹的诗词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刘禹锡《赏牡丹》 2、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3、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4、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5、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韩愈《答张十一》 6、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红牡丹》 7、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 8、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元稹《牡丹》 9、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韦庄《白牡丹》 10、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邵雍《洛阳春吟》 11、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

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

范纯仁《牡丹》 1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红牡丹》 1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辞三首》 14、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赏牡丹》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15、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16、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秦中吟·买花》 17、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白居易《牡丹芳》 18、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白居易《牡丹》 19、我案花品,此花第一。

脱落群类,独当春日。

——舒元舆《牡丹赋》20、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牡丹》 21、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罗隐《牡丹花》 22、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23、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

——《书荔枝谱后》 24、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

——杜安世《玉楼春》 25、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

——邵雍《洛阳春吟》 26、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百卉不成妍。

——司马光《和君贶老君庙姚黄牡丹》 27、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只空枝。

——王溥《咏牡丹》 28、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

——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29、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

——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姓潘的名人有哪些

季孙:中华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

季孙公,周毕公高之四子也,毕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世子袭爵,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始祖。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

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

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正夫:唐代驸马,尚懿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国公,历事四朝。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

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仝:字会道,汉族,祖籍河南荥阳。

宋朝广州观察推官(三品)升秘书阁学士(一品)。

潘任:字肩宏,汉族,潘仝之孙。

宋景炎元年从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驾征讨大将军;宋祥兴元年赵昺帝晋升其为兵部尚书。

宋亡后绝食而终,明太祖朱元璋颁谥“忠节”。

潘良贵:(1094—1150)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

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宋代官吏、学者。

潘宗亮: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进士。

迁居杭州(今属浙江)。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潘璋:字栗夫。

金华人。

明·成化八年进士。

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宋代松阳人。

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振承:福建龙海市白礁村人,广州十三行首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

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

雍正元年拔贡。

官海宁学正。

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

博学多艺,精书法。

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泽:字惠昔,清代山东省东昌府冠县(今山东冠县)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迁来至此。

潘清:雍正四年间与翁岩、钱坚创立清帮,史称青帮,为青帮三祖之一。

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状元。

(1769-1854)清朝大臣。

潘祖荫:字伯寅。

江苏吴县人。

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

清代永嘉人。

嘉庆六年举人。

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

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名人的笔名

梦春、又亦、慕波、冬萍、雨松、海槐、天丝、天夏、翠珊、痴冬、冰荷、含薇、紫旋、雁柏、觅阳、诗梦、代柔、又琴、涵云、访蓝、之天、以波、孤烟、亦岚、宛露、听卉、青云、靖彤、灵天、梦蕊、凝山、盼霜、问蝶、之亦、天桃、醉冬、山莲、绮莲、映梅、怜萍、冰容、冬卉、傲薇、元岚、灵风、绮巧、友凡、千春、友菡、孤蓝、友夏、易旋、元之、从卉、醉凝、忆真、雨绿、白春、香波、安蓉、友文、水翠、千山、访岚、翠双、妙春、冷蓝、从青、诗丝、宛绿、千枫、觅芹、初香、初霜、晓彤、晓云、千丹、向晴、友梦、念丹、怜蕊、若冬、书亦、翠兰、恨琴、碧珍、惜柔、绮烟、含寒、傲菱、寒香、初之、向波、冷灵、半青、平南、易秋、若丹、采菱、笑白、痴珍、谷夏、向丹、水芙、忆梦、醉兰、碧荷、梦蝶、惜槐、笑松、翠卉、冬柔、雁白、听旋、天容、友亦、依萱、青夏、怜夏、傲莲、访梦、惜柳、映竹、亦荷、香灵、慕山、问琴、尔卉、觅风、雅筠、春旋、慕秋、冰青、映安、晓珍、诗波、诗琴、怀灵、冬薇、寻寒、元真、飞晴、惜春、曼柔、冬兰、夜绿、静柏、盼蕊、访荷、痴玉、雨文、思蕾、靖芹、亦珊、恨珊、山青、水海、梦蝶、诗瑶、如瑶、元山、向玉、寄阳、冷之、幼琴、紫丝、痴珍、乐秋、平凝、迎阳、凡南、灵珊、凌玉、凡荷、醉风、丹易、雨柔、新柏、采荷、如白、傲霜、夜露、绮翠、青露、秋柔、雅秋、书蕾、紫烟、春梅、念山、半亦、笑雁、慕柳、冷岚、如梅、香萍、如波、凡易、小山、从云 采山、恨雁、巧槐、向兰、靖菡、诗瑶、青亦、天梅、醉柏、碧之、向桃、迎双、半萱、绮彤、寄萍、静松、冷柏、谷柔、夏萱、晓菱、笑山、夜阳、迎旋、惜绿、怜蝶、代兰、凡露、问之、依绿、傲荷、访雁、孤青、海竹、尔梦、海槐、半巧、雪文、笑松、听蝶、巧双、觅珊、雨兰、亦玉、绿春、沛菡、宛云、幻安、灵梅、丹岚、凡筠、怀之、海兰、巧春、春亦、宛易、寄云、笑竹、雅白、思夏、亦荷、山易、秋寒、雨凝、静丝、巧露、半菡、幻瑶、灵卉、梦珊、醉雪、傲冬、海雁、曼亦、元桃、天芹、映岚、痴菡、静兰、新丹、寒萱、天灵、妙柳、小烟、千海、易珍、向云、飞巧、小菡、依荷、雨亦、半阳、听双、初萍、巧蕾、夜蕊、代彤、忆霜、寒儿、春丝、痴莲、易玉、易琴、静白、初岚、夜之、紫丹、怀丝、语春、笑真、雅松、如秋、雅凝、绿之、灵香、依真、小蓉、迎桃、幻雁、映玉、怀玉、静容、静筠、夜凡、山安、千松、寄蝶、听晴、小晴、静柔、雪芙、绮青、绮丝、凡雪、思蓝、平丹、春旋、南绿、冬柏、雁旋、凡文、凡蕾、诗荷、盼雪、芷凝、书荷、晓之、安之、盼云、问雪、迎蓝、灵雪、凝阳、醉旋、香菱、雨翠、翠凝、从露、盼蕾、静芙、梦芙、春翠、灵之、醉卉、乐凝、飞丹、听巧、静云、半雪、山菱、盼秋、语梦、元雪、秋松、安风、凝桃、如瑶、涵蕾、南风、妙雪、沛蕊、从易、梦莲、青瑶、灵蕾、笑安、乐夏、幼丝、山灵、雅秋、谷白、雁蓉、映春、幻兰、小波、雁珍、幼阳、元荷、采莲、小文、丹荷。

安期诗僧云外云岫 诗词对联 佛教网 般若文

安期诗僧云外云岫安期乡是宋元时期舟山(当时叫昌国县)所辖四个乡之一,以秦时安期生来此隐居、炼丹而得名。

其地为今普陀区六横、朱家尖、桃花、普陀山等岛一带,辖三山里及桃花、马秦、扶桑3村。

这一时期,昌国县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但有关安期乡的史料却甚少。

元代中期,文人盛熙明写道:“梅福留丹赤如橘,安期送枣大于瓜。

金仙对面无言说,春满幽岩小白花。

”普陀的这些小岛给人印象更多的是一种神秘感。

其实,这里同样有人间悲欢,小岛子弟中也出过有影响的人物。

宋元诗僧云外云岫便是其中一位。

家居昌国安期乡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八月二十二日,83岁的明州天童寺住持云外云岫端然而逝。

天童寺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大寺,朝野上下哀悼高僧去世。

其弟子整理出版《云外岫禅师语录》一书,称他“究名曹洞宗旨”,是一位“道德兼优者”。

书中称,高僧俗姓李氏,生于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世为明之昌国人。

生而身裁眇少,精悍有馀”。

18岁出家为僧。

出家后名叫云岫,字云外,别号方岩。

十分难得的是,书中保留下云岫所作一百多首诗歌

其中一首为怀念父亲而作的诗透露,他是昌国县安期乡人。

这首诗前,云岫有一段很长的序言说,“岫家居昌国南海上,安期先生炼丹之地。

乡曰安期。

忆十岁时父携至于家山,嘱之曰:吾死当葬此地。

南水上时正朝此处,可以荫汝。

父死日,奉遗言而葬焉。

家废后,岫出家从释为僧来,多病多难,幸不致死。

今已六十二岁,虽学佛无所知,粗明善恶因果,不堕凡愚数中,实父遗言所及。

今作一偈以代墓志云”。

诗歌仅有四句:“千家山裹阿爹坟,遥想年深草木昏。

山外潮回南水上,遗言千古及儿孙。

”云岫这首诗写于1303年,而700年后依然能品味出浓浓的人情味。

诗歌称父亲为“阿爹”,把早晚两次潮水叫做“南水”,现在还可看出是舟山人的口语。

...

关于读书的名人事例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

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

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

古今名人写的对联

1、陶渊明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欧阳询 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3、王维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4、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5、李白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肥城古代历史名人

范蠡「Fàn Lǐ」(前536-前448年) 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我国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

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使为相。

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现在肥城市有范蠡墓可考证。

左丘明 (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

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

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范蠡「Fàn Lǐ」(前536-前448年) 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我国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

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使为相。

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现在肥城市有范蠡墓可考证。

左丘明 (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

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

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

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

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

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冉 子 (公元前544~?) 名耕,字伯牛,肥城市人。

冉子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

肥城市内王瓜店镇冉家庄有冉祠和冉子庙,距庙20里有冉子墓,石横镇隆庄有冉子先人墓。

有 子 (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若,肥城市人。

有子为孔子弟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

孔子死后,因他气质形貌似孔子,曾一度为孔子弟子所特别尊重。

范 蠡 (生卒不详) 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人,春秋末政治家。

越国大夫,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被封为上将军。

他认为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携西施浮湖至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治产至数千万。

齐王闻其贤,想以其为相。

范蠡将财产散尽,来到肥城陶山之阳,自号陶朱公。

经商11年,又积资巨万,后卒于肥城。

张志纯 (1220~1316) 布山,号天倪子,安驾庄镇张家安村人。

元代著名道人,有张炼师之称。

张志纯6岁能诵五经,12 岁学道,精通道务。

张志纯喜爱诗词,为当时著名诗人。

其中《泰山喜雨》写道:“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于1316年4月25日升霞(逝世),时年96岁。

李邦珍 (1515~1594) 号同川,祖籍福建省,明洪武年间其祖迁居肥城县。

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任职行人司,为政清廉。

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功绩昭著。

嘉靖县四十一年,封为文林郎,和戚继光一起率兵征讨倭寇,百战百胜,巩固了边防,百姓安居乐业。

他曾参与肥城县第一部县志的编纂。

1594年谢逝,享年79岁。

为悼念其功绩,追封为正二品正奉大夫。

尹 庭 (1513~?) 字子绍,老城镇尹庄人。

嘉靖进士。

任河南省郏县知县。

任职期间,体恤民情,廉洁奉公,政绩卓著。

后升任湖光道监察御史。

尹庭生前倡导资助修建了许多公共设施,曾与李邦珍共同捐资,在肥城城内十字路口兴建一座“四牌楼”,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撰《重修贺家寺、福建寺碑文》。

1556年(嘉靖三...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姓安的古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