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人的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随口吟出的诗,除非是名人或权贵会有人记下来,一般普通人的诗是不会被记录下来的.有的有心记的诗人吟完后会及时记录下来,其中好的诗,就会被人们相互传阅而流传下来.也有许多诗是写出来的,尤其是那些长诗.古

随口吟出的诗,除非是名人或权贵会有人记下来,一般普通人的诗是不会被记录下来的.有的有心记的诗人吟完后会及时记录下来,其中好的诗,就会被人们相互传阅而流传下来.也有许多诗是写出来的,尤其是那些长诗.

古人对诗文很崇敬的,有时甚至是崇拜,特别是那些不会写诗的人,他们是使诗歌能流传下来的主力军.

由于古代没有先进的印刷技术,古人是非常重视抄写和记录的,这也是许多文字能流传到现在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记录只在流传范围上发挥了作用,长久保留,官方的搜集和编撰功不可没.几乎每个朝代官方都会组织大规模的编修活动.

古代诗歌的流传方式

古代的诗歌有很多种流传方式:

1、出诗集。这个方式需要用到钱,一般分三种:一是自己掏钱出自己的诗集;二是欣赏自己做的诗词的达官贵人资助;三是出版商要以此牟利而出诗集赚钱

2、艺人传播。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很多诗歌便通过青楼、戏院等娱乐场所传播,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诗人才子经常光顾那里的原因

3、民间传播。老百姓虽然做不了诗,但却可以读诗,就如白居易、杜甫等做的民间诗歌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4、风景名胜的留诗。诗人经常有这样的一个习惯,不管走到哪里,一有什么灵感或感慨,总是喜欢用笔写下来,所以经常见到许多风景名胜上留有诗词,一首好的诗词会让那风景名胜更加有名,而由此这些诗词就流传下来了,甚至比其他方式更加有效

等等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更多方式

古代诗词的歌曲还有流传下来的吗?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张抡)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白居易)衙排宣政仗,门启紫宸关。彩笔停书命,花砖趁立班。稀星点银砾,残月堕金环。暗漏犹传水,明河渐下山。从东分地色,向北仰天颜。碧缕炉烟直,红垂佩尾闲。纶闱惭并入,翰苑忝先攀。笑我青袍故,饶君茜绶殷。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鹓鸾侣,冲天便不还。贺雨(白居易)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二年戮李錡,不战安江东。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宥死降五刑,已责宽三农。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凝为悠悠云,散作习习风。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与沈杨二舍人阁老同食敕赐樱桃玩物感恩因成(白居易)清晓趋丹禁,红樱降紫宸。驱禽养得熟,和叶摘来新。圆转盘倾玉,鲜明笼透银。内园题两字,西掖赐三臣。荧惑晶华赤,醍醐气味真。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烧人。杏俗难为对,桃顽讵可伦。肉嫌卢橘厚,皮笑荔枝皴。琼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匀。偷须防曼倩,惜莫掷安仁。手擘才离核,匙抄半是津。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春。已具长尸禄,仍惊数食珍。最惭恩未报,饱喂不才身。和晨霞 此后在上都作。(白居易)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上自非相顶,下及风水轮。胎卵湿化类,蠢蠢难具陈。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无论善不善,岂间冤与亲。抉开生盲眼,摆去烦恼尘。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鲍君徽)睿泽先寰海,功成殿武韶。戈鋋清外垒,文物盛中朝。圣祚山河固,宸章日月昭。玉筵鸾鹄集,仙管凤凰调。御柳新低绿,宫莺乍啭娇。愿将亿兆庆,千祀奉神尧。汉宫词二首(鲍溶)柏梁宸居清窈窕,东方先生夜待诏。夜久月当承露盘,内人吹笙舞凤鸾。月映东窗似玉轮,未央前殿绝声尘。宫槐花落西风起,鹦鹉惊寒夜唤人。水调歌头(包恢)羽觞随曲水,佳气溢双清。真贤瑞世,恰与真圣日同生。出侍红云一朵,出按皇华六辔,特地福吾闽。底是长生箓,八郡咏歌声。奏天子,倾义廪,济饥民。南州指使,青州公案一般仁。却恐紫泥有诏,社稷重臣事业,非晚觐岩宸。来岁这般节,宣劝玉堂人。

请你谈谈对经典诗词节目《经典咏流传》的理解

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评析 郝静静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万家团聚,共享欢乐。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它不仅创造着“文化过年新方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远绚烂,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兼顾内容上的意境悠远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 “经典诗词”,彰显时代精神 有五千年厚重积淀的中华经典诗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同时,它也是电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成为沁入观众心田的一泓清泉。然而,如何在继承中发展是时代给每一个媒体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人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经典诗词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践行着中华儿女对“诗”的理解。无论是《尚书》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还是陆贾《新语·慎微》中的“诗在心为志,出口为辞”,抑或是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诗道志,故长于质”,都传递着诗词的精神蕴涵、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总是能深切体会其中的壮怀激烈与愁绪万端,鲜明感受到其中的柔情似水与曾经沧海。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经典诗词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每一段经历也会深化与升华对经典诗词的体悟。事实证明,中华经典诗词从未出现真正的断层和停滞,它代代相传、世世传诵,并在世界文化长河中历久弥新而长盛不衰,这是因为它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经典咏流传》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传播着中华优秀经典诗词带来的精神给养以及古代圣贤传达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经典诗词观照现实生活,契合时代精神,深入百姓心里,有机地将古人之思和今人之想融为一体,辩证地传递新的思想和观念。 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多首经典之作“霸屏”微信朋友圈,与此相关的关键词也相继登上热搜榜。《明日歌》在时间的维度上让我们重新思索着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台湾音乐家胡德夫将《天净沙·秋思》结合古谣创作出《来苏·秋思》,歌声所到之处尽是思乡之情,又寄托着对逝去亲友的无限追思;《将进酒》由四个国家艺术家同台演绎,结合不同的民族乐器重新演绎着中华经典诗词的韵味与风范;中英文版合体的《登鹳雀楼》将中国诗歌的意境美用英文娓娓道来,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既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重新诠释和深度发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古为今用”。 “和诗以歌”,融合流行元素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经典咏流传》独具匠心地将经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将传承使命交托于舞台上的经典传唱人,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领略悠远的诗词意境,体味诗词的韵致与光华,并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层层解剖经典诗词中蕴含着的价值空间和情感世界。观众徜徉在内涵美和韵律美的双重享受中,生命记忆和当下语境相互碰撞,在集体记忆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经典诗词的历史厚重感和现代旋律的流行时尚感共同缔造了一场文化盛宴。经典诗词不再是“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它们扎根在人民的生活里,流淌在人民的血液里,并不断汲取生活的智慧、万物的灵性。因此,这档节目集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经典诗词的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平仄对仗结合节奏欢快的音乐旋律,让经典诗词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经典传唱人不仅有艺术名家,也有后起之秀,还有许多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当他们站到舞台上,就都成为经典诗词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文化怀揣敬畏,展现给观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惊艳的天籁之音。他们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巧妙地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音符,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 整个节目中,既有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也有节奏欢快的流行说唱;既有荧屏经典的片段回放,也有精心设置的现场演绎;既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合作,也有戏曲与音乐的结合;既有古典乐器的伴奏,又有西洋乐器的和鸣……它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几乎调动了当前音乐创作的所有流行元素。 鉴赏团的四位成员从多个角度对经典传唱人进行专业点评,在历史与现代、过去和当下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使整个节目充满了历史感和人文情愫,展示了节目的文化品位,挖掘了经典诗词背后的感人故事。 同时,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进行着与观众的多样化互动,微信摇一摇使观众不再受限于电视的线性传播规律,随时随地都可以畅

为啥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尽是些大白话

现在写诗的多,会写诗的不多;写诗玩巧弄词,无病呻吟的多,写真情实感的少。号称诗的很多,能称为诗的不多,好诗太少!为什么少?因为缺少升华!什么是好诗?人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好诗其实也是各人有各人的体会,标准并非绝对。先说说几个基本要素吧,在这里摘录两个名家的看法:一,好诗最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有诗味。诗味是一首诗所传递给读者的首次的整体的诗歌感觉。诗味不足,或像是口号,或像是散文,或让人不明所以,或其他,总之,给人诗的印象不明显,这样的诗歌不是好诗歌。第二、有内涵。诗歌文本有明确表达的内容,所盛载的信息量要尽量地多,不是词语的简单的组合与排列。第三、意境美。注重对诗歌意象的撷取和刻画,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第四、语言美。语言可以是华丽,可以是素雅,但不能缺少美感,缺少美感,就缺少了诗歌的美学特质。第五、韵律美。现代诗的韵律美,不仅体现在诗脚的押韵上,还体现在诗歌内在的节奏感上,这需要诗人会熟练运用对仗、反复、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第六、简练。诗是最简练的文学形式,要用最少的语言去表达最多的内容。第七、有佳句。我们能背过几首现代诗?肯定不多。但现代诗中的佳句却容易让人记住。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首现代诗中的佳句越多,这首诗就越好。二,1、诗人的创造力、影响力。2、作品的价值和个性。3、持续的作品生命力与恒久感。 4、诗中展示的诗人的境界、品位和尊严。5、作品的先锋精神和探索精神。 6、语言魅力。以上这些议论基本把好诗的要素都包括了。 但我对上面的这些概括都不满意,因为它们太罗嗦。我对好诗的理解很简单,任何一首诗只要能触动你,让你感觉有味道,能情不自禁地说声好,那就是好诗(至少对你而言)。好诗多名句,什么是名句?名句就是能让人念念不忘,长久流传的的句子。好诗必须有境,虚实两境具全;有意,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的领会和感悟。好诗常在诗之外让读者体会到一点什么。举几个我心目中好诗和名句的例子。1, 人之初, 性本善。 (三字经)名句2,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王进喜)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名句(诗经)4,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名句 (白居易)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名句 (苏轼)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名句 (杜甫)7,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名句 (李白)8,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9,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10,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1,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1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除其中的一两个或有各人所见不同外,其余都是公认好诗名句,都具备成为好诗的所有原素。但如果细读你就会感到所有这些诗句,流畅自然,简单朴实,形容词不多,更无有意打扮修饰。它们就是经典的白话,“大白话”。人若是没有灵魂就是行尸走肉,诗若是没有灵魂也不可能称为诗。语言,文字和格律等只不过是诗表达的工具,真情实感是诗的灵魂。一个母亲孩子入睡的单调的摇篮曲可以是一首美丽的诗;一个无聊文人的咬文嚼字只能被称为无病呻吟。现在谈白话和大白话白话指汉语普通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与“文言”相对。是唐宋以来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形成,初只用于唐代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和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五四运动以后逐渐取代文言,成为普遍使用的书面语形式。用白话写的文章,叫做“白话文”。本质上白话是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白话或白话文的特点是:1, 流畅生动。2, 表现力丰富。3, 浅显易懂更贴近现实生活。4, 朗读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白话(口语)自古就有。古人口语和书面语是有很大区别的。文言文自始就非最理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文言文可以说受材料限制而不得已而为之。唐宋的好诗名句之所以层出不穷,客观原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主观是哪个时代的文人摆脱了汉晋文章规则的束缚,更自由使用接近生活的口语(白话)。而白话的特性又使这些好诗名句千古流传。大白话在这里是指那些具有白话特征,又高度概括,凝练和富于表现的文字,词。好诗多是“大白话”,但白话并非就是诗。恰恰相反,白话多产俗段子,白话常为顺口溜。诗的白话化是否意味着诗就变俗了,成顺口溜了?全然不是。现谈谈雅和俗的问题。雅和俗是一黑一白的双胞胎,从来不可分割。任何时候雅和俗都是相对而言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昨天的俗可能是今天的雅,今天雅或许就是明天的俗。古时因文言文的存在,知识阶层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没有接受教育的平民百姓明显不同,所以雅和俗确有个相对清楚的界线。在文言文已经作古的今天,再用文言文和白话来区分雅俗就会贻笑大方。来看看字典上关于雅俗的定义:雅:正规的,标准的,高尚的,礼貌的,美好的等等俗:大众的,平常的,约定俗成的,流行的,通行的,低级的,粗鄙的等等。如上面所言,雅俗是对立的统一,正规的

古人写一首诗词真的想了那么多的寓意在字词里吗??

我当初读书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有些诗词还是有这些意义的,这样才能有文学价值。

所以这就是见仁见智的啦,有的人想得多想得细就是这样。

像有一个高考题,说什么窗帘是蓝色之类的貌似,人家作者也说之所以蓝色并没有特别意思,但是出考卷的就把它引申为啥啥啥的意思啦。

哈哈,我们喜欢就好,深究无用。

如何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不过几个步骤,和几个出发点。如果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按课堂老师的走,如果是个人兴趣爱好,那么就要涉及到一些东西上了。古人有“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典故,没有必要去苛求那些专业的鉴赏手段,你能从诗词歌赋里与作者产生共鸣感,那么你就鉴赏到了。如何产生共鸣?窃以为,一、了解其背景及历史年代,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情怀是不一样的;二、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当时机遇。了解了这个才能知道作者是用诗词歌赋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怀;三、了解修辞手法,中国人含蓄,大多不会平铺直叙大多是借以抒情,这类的诗词歌赋那么就有深度了,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看懂看透。四的话,可以作为多出的一种辅助参考,看看作者的平生,有利于把握他的性格,从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个人理解就是如此,彼此学习,可以交流经验。

古人的诗后人怎么知道

古代诗歌流传莫不外乎九种方式:一、拜访寄赠:前面提到的如李白的诗《赠汪伦》。二、献呈名士(毛遂自荐、拍马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丞相的一首自荐诗。三、即席发挥,奔走相告:如王勃的《滕王阁》,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震。四、题壁留迹、到此一游:亭台楼榭的柱子上,比如“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等。各种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壁、柱子,还有道观、寺院、名山大川的石头上。五、诗板题诗:这是中唐之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六、 题字画:如韦庄的《金陵图》,王维的《辋川图》。七、乐工、教坊歌女的传唱、演唱:比如欧阳修,比如柳永,所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永词。”但其实以上这些,都没什么卵用,不能传唱天下,也不能流传千古。最重要的还是有人整理诗集、词集的时候,收录你的作品,否则以上的六个方法,只不过是知名一时,战乱一到,朝代一改,谁知道曾经有谁写过什么诗,更何况古代普通民众大多不识字,认字的只有士子们。八、收录诗集、词集或者各种文集:这也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否则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几首诗词了,毕竟口耳相传的东西就算能够流传下来,也是大变样,不如文字保妥。九,汉朝之前,有人专门在民间搜集诗词文章,《诗经》就是这样来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古人的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