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蝉》



蝉蝉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虞世南·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

垂緌(ruí)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jiè)秋风。

《虞世南·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古诗《蝉 》

虞(yu 二声)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有权势地位者的有力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蝉 虞世南 (古诗鉴赏题目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说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面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新题型

※(1)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请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对蝉的生动描写,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答案: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次句写蝉声“流响”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然能够声名远播。

关于蝉的古诗词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乔

原文: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朝代:唐代

作者:陆龟蒙

原文: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古诗《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