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木兰花诗词格律 诗词木兰花和七律有什么区别词牌木兰花和七律都是七



词牌简介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

词牌简介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兹列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词牌格律

【格一(仄韵换韵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

【格二(仄韵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

【格三(减字木兰花)】

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

【格四(偷声木兰花)】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

【格五(木兰花慢)】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仄仄中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

【注】开端是上一、下四句法,前片第四句,后片第五句,皆以去声字领下四言三句,承以两言短韵,紧接“仄平仄仄”的上一、下三的特殊句法,下又以一去声字领七言一句,殆是北宋教坊歌曲时节拍如此。后片第六字亦有不叶韵者,第五句亦作“仄仄平仄仄”。南宋诸家颇不一致,开端多改作上二、下三句法,后片二言短韵后,或改作五言两句。亦有略去两片中间诸两言短韵者。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什么叫对仗呢?首先要符合读音平仄相对的格律——上句某字位是平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仄声;反之,上句某字位是仄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平声。然后,必须符合词性、词义对称的格律,即对称字位的字词只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有违律,则不能算律诗。 七律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偶。

诗词木兰花和七律有什么区别

1、木兰花(词牌名)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兹列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例:【宋】苏轼《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2、七言律诗(七律一般指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例:《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减字木兰花平仄格式

《减字木兰花》为双调,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其词谱(平仄格式)如下:

中平中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仄韵)中仄平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仄韵)中仄平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词例: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减字木兰花》

【宋】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宋】欧阳修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减字木兰花》

【宋】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诗词格律大全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他各种平仄格式。

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

或不押韵都可以)。拿绝句来讲,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

韵。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很少,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

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

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依此类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就可以推导出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以第四句作为首句,又可推导出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对这四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详情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njAx1MRbLXGrdoeT7iSq5NbWz8zfmOkCweabtudk6Jv-cPglzF0rbUXYPsN4Pd_vRzxvCF3_gqAbCYayEBDKtAeKfvJ9AhDVD7oKg6x9r3

为什么宋代好多女子写的词都没有词牌,并且都为《减字木兰花》?

你的问题问得很好,可见你的观察很细,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说到词代女词人,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李清照,即易安居士。你能观察到其他女性词人(虽然名气不大,多数是昙花一现),真是难能可贵。你的例子找得也很好,我在回答你的问题时,也帮助了我自己,因为我正在写一篇关于宋词论文,上网查资料时发现了你的问题,于是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之所以宋代好多女子写的词都没有词牌?

是因为:

女性在封建社会不受重视,受教育者少之又少,能进行创作的则更少了。她们的作品也多数不被认可。所以传世量不多。有些女性文人,再进行所谓的诗词创作时,态度也不端正,只当游戏而已。故诗词格律一般不够精严。有时写作时并不想好词牌,而是词牌套用。故出现很多词无牌的现象。但这种情况在宋词中也是不多见的。一般情况下,即使无牌,后人也可以根据其词的格律,猜出词牌名称的。

之所以很多词牌为《减字木兰花》,是因为:

宋代的女性词人不多,顶顶有名的只有李清照一人,其他所谓女性词人,多数为歌女(如你举的例子中的淮上女就是一歌女)民女(蒋兴祖女应该就是此类,但我没听过此人,只是从按照宋女词人命名的方法推断,她应该是蒋家后人)等。宋代的娼妓文化是很兴盛的,歌女们演唱的曲子,实际上就是词。到如今,宋代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还记载着一些词的曲谱。王菲在春晚上(哪年的春晚我忘了)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虽然不是还原古音,但其节奏和宋词长调的唱法是相吻合的——这都说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那么,既然我们今天有流行歌曲,那么宋时也有流行歌曲!

《减字木兰花》这个词牌的母本是《木兰花》。《木兰花》这首词就词牌而言,是小令,小令的特点就是演唱时节奏短促,欢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民间小调,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俗曲,这样的曲子自然适合民女或歌女演唱了,正因为是在民间流传,波及面大,上口容易,所以人们纷纷效法其格式,进行填词创作,再加之本身曲子的特点,在当时的特定人群中流行是自然不过的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木兰花》本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四体,本调只四十四字,以示较原调字数为减,故曰[减字木兰花]或简称曰[减兰]。因为其字少,律宽,所以深受女子喜爱,毕竟在宋代,受过教育有女子不多。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决你的困惑。

辛弃疾 木兰花慢按 全文翻译

可惜呀今晚的月亮,是否去了那遥远的地方?是否另外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见月亮从东方升起?是不是苍天之外,还有天地空阔无边,只一阵风就把月亮送到那儿去了?月亮没有根谁能栓住它?嫦娥久寡不嫁,谁把她留住了?

据说月亮可以经过海底远走他乡,只是无从问起,所以让人恍惚让人发愁。而更令人担心的是,那驰骋万里的长鲸,横冲直撞,会不会撞坏了月中的宫殿呢?月亮里的蛤蟆本来就能游水,要问的是为什么不识水性的玉兔怎么能自由地沉浮与水呢?如果说都平安无事,为什么圆月又渐渐变成了月牙儿?

减字木兰花·春怨

减字木兰花·春怨

【年代】:宋

作者】: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内容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鉴赏】: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特别是“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纳兰词》中《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里有一句“直为凝情恐人见”,这个“为”读音是什么,求解释,谢

四声

1.从意思上讲,是“因为”的为

2.这一句的格律是“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

“为”字属“仄”

古诗词里的为字,大多都是去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木兰花诗词格律 诗词木兰花和七律有什么区别词牌木兰花和七律都是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