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初唐的诗词 唐代的古诗



唐诗如下: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

唐诗如下: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古 从 军 行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关于初唐四杰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腾王阁序》

初唐时期诗词浪漫之风格

初唐诗歌是从齐梁余风到盛唐气象的一个过渡,它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定要沾染一个时代的气息,统一的大唐王朝斩新的气象必然要反应到唐代诗歌中来。于是在初唐的后五十年,诗风发生了转变,这表现在诗风、题材、体裁等几个方面。从诗风上看,诗歌逐渐摆脱了齐梁浮艳淫靡的习气,显示出一种清新刚健的风骨;从内容上看,诗歌已经突破了六朝诗歌狭窄的题材领域,开始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体裁上看,律诗的形式基本确立,七言歌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壈失意。四杰对以上官体为代表的这些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陈子昂的创作成就:《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他的《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其二《燕昭王》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诗也是初唐咏史怀古诗的重要作品

初唐也是诗歌体裁发展的重要时期,“永明体”在此发展而为律诗,而对律诗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所谓“永明体”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把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永明年间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

永明体为律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武后时期的重要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没,即把四声归纳为平仄两种。还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完成了从律句到律篇的过渡。从而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也就是律诗。在律诗定型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宋,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律诗最初被称为“沈宋体”。律诗的定型对诗歌发展意义非凡,它推动唐诗走向高潮。

初唐诗人在意境开拓上也功不可没,他们开始摆脱六朝浮华浓艳的风气,致力于浑然天成的诗歌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翘楚。它用乐府吴声旧曲,写游子思妇的旧题,却被盛赞为“以孤篇压倒全唐”,其原因就在于新意境的开拓。

初唐诗的特点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出现于贞观诗坛后期的上官仪,就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如:

【奉和山夜临秋】上官仪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此诗虽为奉和之作,但却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通过物象的变化,从而带出一种绮丽清婉的美。这种“绮错婉媚”,既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又追求声辞之美的诗歌,虽在题材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但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则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而且也成为时人效仿的对象,称为“上官体”。

在初唐的一般士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以冷眼旁观世事,诗风平淡自然而又朴厚疏野,自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如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此诗也是早期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

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首先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其次,他们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立功边塞的慷慨情怀,与当时弥漫诗坛的齐梁余风迥然相异。同时,四杰的一些诗歌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人,他们在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歌,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作并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而四人之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可见杜审言在诗体方面着实很有贡献。苏味道对律诗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如其代表作《正月十五日夜》: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就是成熟的五律,描写了正月十五夜长安举行灯会的热闹景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句,镂金错采,而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 至于律诗的最后定型,则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完成的。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对诗歌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所以在初唐就已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近体诗作品。

在初唐,还有两位诗人值得大书一笔,那就是陈子昂和张若虚。如果说,陈子昂带给唐诗的是“风骨”,那么张若虚带给唐诗的则是“兴象”。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的以恢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他的诗作恢复了自《诗经》到汉魏以来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上摈弃了轻薄浮艳的齐梁宫体余风,为初唐诗风的整合和开创,乃至盛唐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如:

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无论从内容还是气骨上讲,都是崭新的。可以说,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为盛唐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拉开了序幕。

张若虚,是唐代有名的“吴中四士”之一,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歌行体《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诗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反映出来的就是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情画意,这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并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参考资料:http://www.sczh.com/bbs/dispbbs.asp?boardID=35&ID=2552

初唐的明相房玄龄有没有留下什么著名的诗词?

诗词没有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初唐诗词中的神话典故,谢谢,急用

最常见的就是嫦娥这个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好像还有很多,一时想不起来了。

再就是湘妃^^66…………,萧史弄玉,这些都有很多,自己找找吧

唐朝经典诗句有哪些?

1、《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3、《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5、《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初唐诗歌风格

初唐诗歌精细。一“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二“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三“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四“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一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二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三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一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二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三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四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第十章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一“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二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三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四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五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二“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三“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四“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一“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二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三“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四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一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二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三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四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初唐的诗词 唐代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