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怎样学好高中古诗词鉴赏文言文虚词



对于古诗词的鉴赏 得需要你的阅读量 然后对诗词有了自己的认识之后 就行了如果你是高中生 可以看针对某一首诗词的相关资料多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的 对你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你的阅历还不是很丰富关于文言文虚词

对于古诗词的鉴赏

得需要你的阅读量

然后对诗词有了自己的认识之后

就行了

如果你是高中生 可以看针对某一首诗词的相关资料

多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的 对你也是有好处的

为你的阅历还不是很丰富

关于文言文虚词 我认为还是记

很好学的 触类旁通

当然 我是最讨厌死记硬背的

所以当初我学的也不怎么样

在这方面我也不敢有太多的建议

高中文言虚词归纳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因果关系

8.表目的

(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四)通“呵”,喝问

(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

(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二) 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

(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五、其

(一) 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 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

六、且

(一) 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

(二)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 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 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八、所

(一) 名词,处所,地方

(二) 动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九、为

(一) 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 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4.对,向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

2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

(二)代词

1 相当于:之

2 哪里

3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其他搭配“以为”,认为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此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十四、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

3.由于

4.向,对,对于

5.被

6.与,跟,同

7.比

其他:见……于(表被动,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连词,表前后因果或承接

十五、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2、给,替

3.比,和……比较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2.结交,亲附

3.对付

4.参加,参与

5.赞许,同意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其他搭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就”;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其他搭配

“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十八、之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可灵活用于一二人称

2 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 相当于汉语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宾语前置的标志

4 定语后置的标志

5 句末语气词,无实意

(三)动词,到……去

终于弄完了,这是从我的高考复习资料上摘下来的。高考复习时用的,应该比较全面了。你也可以去买书,书名《学海导航》,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由成都石室中学老师主编,包含高中很多的知识点,很全面

一词多义:

爱:吝啬者。“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敬重,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

文辞,措辞“其文约。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

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

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高中语文古诗词必备知识点

诗歌鉴赏知识点

1、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2、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4、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6、表现手法

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 7、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

8、描写(写景)方法—— 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不同感官、比兴。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 怀古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前加“咏”,或后加“怀古”、“咏怀”等。)

2、思想内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1、抒情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2、写法是白描、衬托。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边塞战争诗

1.形式标志:题目有“塞”、“征”、“军”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表现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感叹光阴易逝;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高中语文考试的文言文和古诗都出自哪里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

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9,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高中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高中必背古文和诗词有哪些?

(一)古文20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劝学 《荀子》

☆逍遥游 《庄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过秦论 贾 谊

☆屈原列传 司马迁

☆报任安书 司马迁

陈情表 李 密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 陶 潜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徵

☆滕王阁序 王 勃

师说 韩 愈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国论 苏 洵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赤壁赋 苏 轼

石钟山记 苏 轼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泰山记 姚 鼐

(二)诗词曲50首

静女 《诗经》

无衣 《诗经》

☆氓 《诗经》

湘夫人 屈 原

☆离骚 屈 原

长歌行 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 操

白马篇 曹 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 潜

山居秋暝 王 维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越中览古 李 白

蜀道难 李 白

将进酒 李 白

登高 杜 甫

蜀相 杜 甫

兵车行 杜 甫

客至 杜 甫

旅夜书怀 杜 甫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阁夜 杜 甫

岳阳楼 杜 甫

渔翁 柳宗元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 白居易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 稹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过华清宫 李商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锦瑟 李商隐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 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曰夜记梦 苏 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 陆 游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窦娥冤 关汉卿

☆长亭送别 王实甫

醉太平(人皆嫌命窘) 张可久

☆哀江南 孔尚任

注:有☆的只背诵其中一部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怎样学好高中古诗词鉴赏文言文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