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秋浦歌其十三》的赏析



《秋浦歌》其十三: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这是一首美好动人的爱情颂歌。水净月明,村姑们在月下采菱,小伙子和她们一道唱着歌,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画,生动形象

《秋浦歌》其十三:

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这是一首美好动人的爱情颂歌。水净月明,村姑们在月下采菱,小伙子和她们一道唱着歌,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与诗人所憎恨的统治阶级“轻薄儿”们“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斗鸡金宫里,徇蹴瑶台还”(《古风》其四十六)的花天酒地,斗鸡走狗,百无聊赖的腐朽糜烂生活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因此,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在劳动人民中间,诗人还发现了与统治阶级乌烟瘴气的生活决然不同的别一世界——一个健康明朗的美好天地。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翻译

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李白 秋浦歌其十三的注释和全文意思和赏析。急求!!!

《秋浦歌》其十三:

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这是一首美好动人的爱情颂歌。水净月明,村姑们在月下采菱,小伙子和她们一道唱着歌,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与诗人所憎恨的统治阶级“轻薄儿”们“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斗鸡金宫里,徇蹴瑶台还”(《古风》其四十六)的花天酒地,斗鸡走狗,百无聊赖的腐朽糜烂生活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因此,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在劳动人民中间,诗人还发现了与统治阶级乌烟瘴气的生活决然不同的别一世界——一个健康明朗的美好天地。

秋浦歌的诗意

诗意:炉火照彻天地,红星四溅,紫烟蒸腾。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原文: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代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扩展资料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此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秋浦歌诗意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注释]

1.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 缘:因为。

3. 个:这样。

4. 秋霜:指白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参考资料:wu

李白秋浦歌注音

秋浦歌

李白

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白 发 三 千 丈 ,

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缘 愁 似 个 长 。

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不 知 明 镜 里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何 处 得 秋 霜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作品赏析

全文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发三千丈 (李白的诗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秋浦歌其十三》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