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求咏黄山诗或词



黄山 【作者】朱光潜重峦俯伏朝黄岳,戈戟森森御仗前。海外群峰争赴壑,云端巨掌欲擎天。狂风直袭千寻索,急雨时倾百丈泉。为问绰棋诸羽客,谁挥斤斧劈山川。《咏黄山》年代: 现代 作者: 老舍人间多少佳山水

黄山作者】朱光潜

重峦俯伏朝黄岳,戈戟森森御仗前。

海外群峰争赴壑,云端巨掌欲擎天。

狂风直袭千寻索,急雨时倾百丈泉。

为问绰棋诸羽客,谁挥斤斧劈山川。

《咏黄山》

年代: 现代 作者: 老舍

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

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

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

《游黄山留题》

年代: 宋 作者: 张冠卿

路尽清溪逼画图,乱云深处插天都。

雾开虎豹文姿出,松隐龙蛇怪状孤。

吐焰看砂奴火齐,凌虚精舍碍灵乌。

我来为访容成侣,试问丹丘果有无。

关于黄山的诗句

宋 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游黄山留题

宋 张冠卿

路尽清溪逼画图,乱云深处插天都。

雾开虎豹文姿出,松隐龙蛇怪状孤。

吐焰看砂奴火齐,凌虚精舍碍灵乌。

我来为访容成侣,试问丹丘果有无。

游黄山

宋 朱彦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游黄山

宋 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

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

汤泉

宋 焦静山

渟渟灵水养灵珠,籁定波生注玉壶。

洗尽尘劳多少客,不知还解洗心无。

送温处士归黄山百鹅峰旧居

唐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石床峰

元 汪珍

常约高僧访上方,峰头老树挂斜阳。

仙翁何处归来晚,风落松花满石床

关于黄山松的诗句有哪些

1,《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唐代: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白话文释义: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2,《黄山绝顶题文殊院》清代诗人魏源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白话文释义:山峰奇特石子奇形怪状松树更是奇异,在山中赏景感觉云在飞,山间的水在飞,山峰好像也在移动。

3,《黄山杂诗》清代:孙洤

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

白话文释义:云彩总是在不停变幻,松树总是生出不同的怪枝。

4,《绝句一首》 现代:罗长铭

独去深山绝壑中,参天四覆万年松。

白话文释义:独自来到黄山深处这绝壁山壑之中,四面都是参天的万年历史悠久的松树。

5,《咏黄山》 现代:周扬

奇峰云海峥嵘,苍松破壁挺立。

观止三都景色,无愧名山第一!

白话文释义:奇特的山峰高大耸立,缥缈的云海飘在天空。苍翠的松柏挺拔地屹立在绝壁旁。攀登过黄山三都峰,感叹黄山真不愧是名山中的一流。

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像老舍写的: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要快!!!!悬赏!!!

短一点的,三十字的左右,谁告诉我?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像老舍写的: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这种的修改一下

仿写,老舍的一篇文,叫《草原》,求第一自然段的仿写,100字以上!跪求了

这次,我看到了大海。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海风是那么猛烈,沙滩是那么金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天底下,一片汪洋,而并不茫茫。天空是蓝的,大海也是蓝的。海水一会儿汹涌澎湃,一会儿风平浪静。走在哪里都像在画一幅美丽的图画。那些贝壳的颜色是那么美丽,就像只用天然的染料,不用彩色涂抹的丝巾一样,融入自然。这种境界,让人即想下海游泳,又想去拾贝壳;既想欣赏风景,又想起身嬉戏。在这种境界里,连海欧也不时收缩双翅,好像在细细品味大海的别样风光。

对联的特点

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无情对不在此列)

扩展资料:

分类

一、按用途分

1、春联:新年专用之对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屠户)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杨邦乂)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

8、祝寿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二、按位置分

1、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传统建筑等处所用。

2、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3、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三、按艺术特点分

1、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如: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上海豫园)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秦皇岛孟姜女庙)

2、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如: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朱元璋)

3、顶真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如: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唐寅)

4、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如: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起斗争。(老舍赠茅盾)

5、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如: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6、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如: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7、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纪晓岚)。

8、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如: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三星白兰地;六月黄梅天。(何淡如)

9、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如: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事件报纸标题)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10、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重庆府江津县的秀才锺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上下联合计1612字。

历史

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以后对联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民国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联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求咏黄山诗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