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初一古诗题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

(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

(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1)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1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4)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或“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或“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望采纳

“初一上册”的古诗词,求全文。题目如下: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

[东汉]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 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之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看在我找得这么辛苦的份上,给个采纳吧~~

帮我搞定初一古诗词题目(部分3)

1、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荫等词都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2、行不足、最爱两词体现了作者西湖时无比畅快和愉悦的心情

1、诗人在塞外边疆心境的凄凉和对故乡的思念。

2、借物抒情

初一的要求背诵的15首古诗题目 人教版

一上学期: 第05课:童趣 第10课:《论语》十则 第14课:秋天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 第20课:山市 第24课:诗两首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 最后面的:课外古诗词背诵 初一下学期: 第04课:诗两首 第05课:伤仲永 第10课:木兰诗 第15课:孙权劝学 第20课:口技 第25课:短文两篇 第30课:狼 最后面的:课外古诗词背诵

预备至初一所有古文古诗题目以及作者

一.古文

1.童趣 2.论语十则 3.山市 4.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5.智子疑邻 6.塞翁失马 7.伤仲永 8.木兰诗 9.孙权劝学10.口技

11.夸父逐日 12.两小儿辩日 13.狼

二.古诗

1.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 3.钱塘湖春行 4.天净沙 秋思 5.龟虽寿

6.过故人山庄 7.题破山寺后禅院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夜雨寄北 10.泊秦淮 1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2.如梦令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4.观书有感 15.山中杂诗 16.竹里馆

17.峨眉山月歌 18.春夜洛城闻笛 19.逢入京使 20.滁州西涧

21.江南逢李龟年 22.送灵澈上人 23.约客 24.论诗

初一古诗鉴赏题

注释 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3.“南冠”,用春秋钟仪的故事

4.“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5.“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赏析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初一古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