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求一篇以中华诗词大会为话题的高一水平800字作文加上题目



我与唐诗的故事唐诗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唐诗很有韵味.我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已经积累了许多唐诗.我看《唐诗三百首》,沉浸在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中,领悟着草的顽强生命力,体会到蝉的哲理.我与唐诗的故

我与唐诗的故事唐诗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唐诗很有韵味.我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已经积累了许多唐诗.我看《唐诗三百首》,沉浸在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中,领悟着草的顽强生命力,体会到蝉的哲理.我与唐诗的故事有许多,有一件让我难忘.今年过除夕,外婆家十分热闹: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围满了一桌子.一顿年夜饭过后,大家都坐在椅子上聊天.这时,姐姐提议说:“我们来进行唐诗比赛吧!”大家都纷纷答应了.“每人背两句诗,背不出或反应慢的淘汰,”姐姐大声说,“我先说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马上接了上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哥哥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正在读幼儿园的妹妹摇头晃脑、朗朗地诵了出来.轮到阿姨了,她马上站起来,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牧童、、、、、、”她怎么也想不起后半句了.我大叫:“我知道!牧童遥指杏花村!”“啊!对!”阿姨恍然大悟.经过三关,只剩下我和姐姐了,我和姐姐谁也不让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姐姐脱口而出.我也毫不示弱:“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小娃撑小艇,浮萍一道开.”“错!最后一句是‘偷采白莲回’!”我大叫道.

以《古典诗词》为话题的作文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雨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是一种重要的意象。诗人或词人借景抒情,往往用雨,听雨更是古人的一种喜好,而雨声在诗词里面,更是让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享受丰富的审美体验。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是谁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有情人的生活情趣都浸润在这雨打芭蕉的声音之中了。雨打芭蕉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特色之一,看到芭蕉不由便想起了风雨。在中国的审美传统中,除了雨打芭蕉,还有雨打梧桐。梧桐雨也如芭蕉雨一样,令人心醉抑或心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点点滴滴”这种微弱而凄清的雨声,滴落在词人的耳里,更滴落在她的心上。我们的心也被打动了,这是令人心碎的雨声。雨打荷叶也别有一番风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连绵的秋雨敲击在凋衰的荷叶上,这低沉深远的意境与羁旅漂泊的情韵,难免使人联想到凄冷的人生风雨。平凡的残荷,平常的雨,两者碰撞在一起却激荡起我们心灵的涟漪,仔细倾听,含英咀华,那隽永的情味就幽幽地飘逸出来。

春天的雨往往给人喜悦的感受。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你能听到雨剪春韭的声音吗?是雨声在响,还是拨高的春韭发出成长的欢歌?然而人生的聚散离合却给诗人平添许多感慨。

当然,春雨的是给人以希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夜里,绵绵密密的细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诗人倾耳细听,听不清楚,只好出门去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原来雨意正浓。诗人不禁想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份听雨看雨的喜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地洋溢出来。这样的细雨是要用心去听才能听得到哟。然而,春天夜雨也让孟浩然担心了一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着夜里的风雨声,他担心着被风雨吹打的花儿,是否已是香损玉销陨落了许多。这夜的风雨一定没有让他睡好。这种惜花爱花的心情也只有诗人自知了。

王维的朋友就要远行。渭城早晨的微雨是那样的轻柔,轻柔地你听不见声音,因为它只能湿润地面上的尘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但友人的情谊却是那样的诚挚与热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雨、这情、这酒,让人心头永远充满温馨。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人在春天的景物中独自欣赏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在高处且声音动听的黄莺毫不在意。春潮带雨,水势湍急,本是渡船行舟之时,可这渡船偏偏幽闲在横躺在水面,听任潮拍雨打。这潮声这雨声里,也蕴含着许多的无可奈何,作者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含蓄在流露出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秋天的雨更是平添几份愁绪。“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在秋天的夜晚,雨点敲打着发黄的树叶,淅淅沥沥地响个没完没了;灯下的白发人漫话着人生的凄凉。

秋雨有时也寄托游子的相思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这夜的雨好大,也一定下得时间好长。这雨涨满了池塘,这相思也涌满在他乡作客的游子的心。巴山的夜雨是相思的雨,点点滴滴落在相思人的心坎上。巴山的雨是暖人的雨,明日的相会让人心头充满憧憬。

初冬的寒雨在夜里悄悄来到润州。那一夜的寒雨想必为王昌龄平添许多离愁别绪。“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和晶亮纯洁的冰心,把作者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展现无余。寒雨之寒不仅在自然现象,更在人的感受里。杜甫《绝句四首》其一:“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这里的气氛惊险寒冷,以至连雨声也使人不寒而栗。闻雨声而起寒意,这雨声确实吓人。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听雨声给人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听雨者,并非仅仅是听声,当听人也,听心也,听情也。这雨声里有春夜喜雨的欢欣,秋天夜雨的愁绪、亲人间的真情、朋友间真挚的情谊,情人间的相思、对人生社会的感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雨声原来包含如此丰富多彩的内涵,真当好好听听雨声。

自己改下,我也是学生,他们不了解。

写以“中国味”为话题的作文,想用诗词歌赋,求素材~

酒味: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还像是:一杯相思起 再骊愁根长

人味:狂肆版: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之类的啊 ;淡定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版:百年何足度,趁性且长歌:亲情的: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情味:深情不悔版:思君恰似蔷薇露 滴在罗衣到死香 之类;亮烈大胆性的:思君令人老 轩车何来迟 ;悔恨版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多了啊

思乡之味:征夫版::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风流游子版: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之类的

还有比如年味~茶味之类的很多都很有中国味道,手打真累就不写了啊

以古诗为话题的作文

多少个夜里,她渴望走进梦的故乡,因为,她太累了。然而,多少个夜里,她又从梦中醒来,独自体验着夜的凄清。

她叫李清照,自从和丈夫分离后,她常常夜不能寐。这不,今晚,她又从梦中惊醒,是那样地失落,那样地憔悴!起床点起油灯,想驱走内心的黑暗。借着灯光,她仔细打量着房里的每一件器具。忽然,目光又停留在桌上那只很旧的杯子——那只她为丈夫饯行喝酒用的杯子上!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酒杯,两只鸳鸯安详地停留在水面。看着这两只相亲相爱的小鸟,她有些心酸,又有无尽的失落。看着孤单的自己,不觉心里空荡荡的。轻叹一声,拿出那天为丈夫饯行喝剩的半瓶菊花酒,自斟自饮起来,不觉潸然泪水……

喝吧,等吧!也许,天明,他就会回来。她期待着,苦守着。终于盼到一丝光线从窗户跃进小屋。天亮了,她似乎有些高兴,门吱嘎一声打开了。站了许久,她才习惯性地抬起昏沉的头来,大雁又飞回来了,可是,她分明感到云中锦书还未寄到。天空已不再美丽,白云已不再白皙,大雁已不再动人!终于,她发出了一声长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继续等待吧!白云戏弄自己不要紧,大雁欺骗自己也算不了什么。

兰舟停泊在岸边,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恬静。告别天空,她轻解绸带,霓裳顺着臂膀缓缓落下,是那么妩媚动人。她知道对丈夫的想念始终笼罩着自己。

唉,划船去散散心吧!也许可以排解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踏上小船。秋风吹来,她打了个寒战。坐在船头,眺望岸边那不知名的花朵,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挣扎,终于花瓣被风无情地扯进水里。被卷进水中,从船下淌过,发出哗哗的响声……看着这一切,她鼻子一酸,不禁发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叹息。

划船吗?不!她不忍心看着花被水卷的影子。去找丈夫吗?不!自己走了,丈夫又到哪里来找自己呢?放弃等待吗?不!她不想放弃,因为她知道,丈夫也在不知名的地方思念着自己呢!所以,她只好选择执著地等待。想着这一切,她不禁道出了内心的情愫:“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她回到岸边,踏进院子,虽然菊花满院,可却无心采摘。举起艰难的步履,无精打采地向自己的小屋走去,继续着无尽地等待、折磨……

教师评析】

文章成功地对古诗词进行改写,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对李清照《一剪梅》一词内容、词人写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行想象,感情真挚、合情合理。穿插《一剪梅》的语句,使文章转接自然、不留痕迹

啊哈。

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为话题的作文

这个范围太广泛,所谓的人文传统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题材几乎俯拾皆是。

你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比如出此题目的背景是什么?是学完了哪一类的课文后老师发布这类题目的?或者你判断某些考试可能会考此类的题目,你依据的可能迹象是什么?按图索骥,尽可能缩小范围,以最贴近出题者的本意。

诗词中最多的是借物咏志类,要表达的始终是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功夫在诗外,仅仅是看诗词还不够,还需要对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感悟。

以诗词为话题 作文 八年级的

一、 闲论诗词

中国诗词历史源远流长,《诗经》是古代流传至今、有着文字记载的重要文献,风雅颂其中的雅,已经有专业创作味道,这说明我们祖先诗歌历史,还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史前传说时代。

诗词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一朵绚丽瑰宝,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不管是不是文人墨客,这个结论无可争议。

中国诗歌起源于人类语言诞生之初,成形于《诗经》收集整理过程,从此开创了中国诗歌古风时代,其繁荣昌盛状况,对文学艺术贡献,以及历史作用都有据可考,从王朝时代到帝国时代,秦汉晋隋更是鼎盛空前,直到大唐之初。

唐朝中国国力更加兴盛,这进一步加快了文化事业发展,原本用于吟唱的诗歌,在潮流和专业背景下更加考究,体式韵律逐渐形成统一规范,其中五言、七言形式不断发展并被逐渐定格,这就是近体格律诗。格律诗韵律和谐节奏优美,一经出现就迅速风靡,有唐一朝已发展到极致。

提起诗歌,人们总会立刻想到唐诗,直到现在许多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的诗篇,都多出于唐代。一种文学形式发展到登峰造极,也就走到了自身终结,格律诗在唐代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再发展空间已经不多,后人兴叹:“唐人已把诗写尽!”

这不只形式还包括内容,离情别意通过格律诗形式体现,在唐代也达到峰顶,后人谁也不敢说自己在格律诗形式内比唐人有更高成就。一些聪明文人看清了这种形势,于是开始突破格律诗形式,这样就出现了词。

词在唐代就已经出现。诗词本来就是一体状态,诗而歌、歌而词,从广义上说,诗词根本没有绝对独立。不过我们这里的词,是指明确的词的形式,它起点就是格律诗基础。尽管它在唐代就已出现,人们却习惯地称之为宋词。

在唐诗格律基础上,词在一开始就讲究入律,那是对前人形式成就一种继承,但在自身形式上又突破传统体格。词的出现伴随着乐曲发展,诗与流行乐调结合,造就出一种全新艺术形式。为适应复杂曲调,诗体必须作出调整,于是出现了长短句。

变化形式还要保持韵律美感,词一开始就要求入律。入律就是沿续格律诗韵律,句之长短在格律上截取。词诞生之初是音乐和文学综合形式,发展中有些词曲散佚,这才慢慢使词脱离了乐曲,逐渐成为一种纯文学形式。

词经过一段时间发展,逐渐流行起一些固定词牌,于是词也演变成相对固定形式,形式又限制了它再发展。出现了固定形式,词创作也就达到了本身形式辉煌,像唐诗一样走到了穷途末路,之所以我们习惯说宋词,因为宋代词创作成就达到了顶峰,后来人一样再没有过形式内超越。

宋词再到元曲,形式突破越来越小,元曲只是在词基础上增减文字调整音节。应该说诗词格律形式到达元曲之后,已彻底走到了自身终结,再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超越,后来文学形式发展,事实上也客观地证明了这种结论。

文学形式本来就不仅仅是诗词,在元曲之后,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只是就格律诗词而言,达到元曲阶段,已经是一种形式终结。我们今天的现代诗,在形式上与格律诗词很难衔接,只是就渊源而言,现代诗一样需要断句,一般也讲韵律和起码节拍,否则还能不能算是诗,也都很难说了。

格律诗词形式发展到元末明初,应该说已停止了发展,但或许是唐诗宋词历史上成就太辉煌了,以至后来和现代许多人,仍然艮古不变的古体诗词情结,许多人沉迷其中,好像非要跟古人拼个高低上下!

我个人上到中学,从读毛主席诗词开始,也痴迷过古体诗词,曾经背诵过唐诗宋词各三百首,甚至还接触过一些元曲,几乎一发而不可收拾,并因此耽误过学业。接触多了也是难免手痒,先是照猫画虎,接着又研究格律,只是一直没写出什么像样东西,倒是受古代文人墨客消极避世情绪影响颇深,以至非常无知狂妄。不过一失一得,有此经历我才可能写这篇文字。

之所以学不好诗词,并不是我不努力,关键是我性格太叛逆。诗词格律非常严格,给我感觉就像人家做好了笼子,自己必须钻进去不可,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受罪!我受不了约束就不管不顾,写的东西诗不像诗词不像词,诗或者可以称古风,词虽然沿袭词牌,格律上却不讲古韵,大概只能算长短句,不过这也是词的别名。

使用今韵沿用词牌,无论怎样严格,都不能通过古代格律考究,不过古韵今人,同样也会不伦不类。我写那些东西可能算不上诗词,只是当作诗词自我欣赏,身边偶尔有人看到却也有评价。有人说我那根本就不叫诗词,也有人说我可能是抄袭古人,开始我对这两种说法都生气,后来想想觉得后一种说法还不错,起码可以以假乱真了。

对诗词更深入些了解,在我接触网络之后。在网上看到有人写东西,我也把一些文字贴到论坛,其中就有那些所谓诗词。网上人不讲情面,上去挨了不少砖头瓦块儿,不过这却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对诗词格律非要探个究竟。这个过程却伴随思考,诗词格律上没研究出什么结果,倒是有一些意外收获。

在研究诗歌发展历史时,我发现了前述规律,对诗词有了自己全新见解。一切已经结论都是前人经验总结,当然地有它存在合理性,但一切又都在发展,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诗词讲求平仄对仗用韵节拍等等,这些都是一些优美体式,本身就构成诗词魅力,作为诗词这应该属于基本要求,这些当然应该讲究。不过现在语音已经和古代有了很多重大差别,为什么还要讲究古代音韵呢?

无论中华韵还是平水韵,属于一个韵部的字,现在许多都已经不再合韵,为什么现在写诗填词还要以那些为蓝本?古代一些诗词今天读起来已不再合辙压韵,难道我们还要回去追溯古代发音?我忽然发现这样做很愚蠢,以为必须放弃古韵,使用今韵平仄及发音。一般古风无所谓平仄,韵律也比较宽松,只有近体格律诗和词曲才需要讲究这些,如此创作诗词也可以简单些。

不过无论如何,格律框架还是一种限制,难免因格害意,但对于格律诗词创作,这已是基本要求。在格律和内容构成太大矛盾时,内容表述无疑更重要,毕竟我们写作是为了表达思想,不是只给别人一种形式,只是突破了形式,那就不能算格律诗或词曲,不如干脆叫古风、长短句或直接叫歌词更适合

我认为诗词要讲格律,不能因寻古韵也不能毫无韵律,否则也就不能叫诗词。韵律在诗词中作用不言自明,但现代写诗不给古人看,那就必须使用今韵。古今音韵变化很大,有些甚至已无法考究,如做到绝对严格,现在恐怕已经没有人可能写格律诗了,既然五十步笑百步,又何必还要死求古韵呢?

我的思维更注重发展。京剧曾经是国粹,但是发展到今天,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那就应该让它进博物馆了,为什么还要恋恋不舍?振兴京剧喊了多年,京剧振兴了吗?痴迷行将就木的形式是一种落后思维惯性,实在不宜再去提倡,古体诗词也是一样道理。对于那些苛求古韵的学究,我实在感到惋惜和同情,大量精力和心血,为什么要放在一些没有发展的形式上呢?在不变形式上我们可能强爷胜祖?

古体诗词在元曲之后,虽然没有完全中断发展,但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在这方面敢说有些成就的,一般都是历史名人。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诗词成就不是决定于他们诗词本身,而是一种光耀结果。我们以毛泽东为例,显然毛泽东不是因为诗人而成为伟人,而是因为伟人而成为诗人。

有人仔细推敲过毛泽东诗词,他的诗词也不合古韵,蒋介石在重庆找人填词想要比过毛泽东那首《沁园春》,但看到那些酸腐文人写来的诗词时却说:“工已经很工了,但都是无病呻吟,真是丢人显眼!”这说明毛词并不以“工”见长,而是胜在气魄和襟怀,那已不只是简单形式。试想毛泽东不成伟人,其诗词还能有如此成就吗?即使流传下来,被食古学究们看了,大概也会不屑一顾,批上一句“狗屁不通”了事。

世事就是这个样子,痴迷古韵严格的学究们,想要自己在这上面有所成就,关键也不在诗词本身,还是要先使自己成为伟人才好,不过如此思维大概很难成为伟人。

元曲之后格律诗词创作成就微乎其微,人才都被形式埋没了,这就是一种残酷现实。认识到这一点我也曾经非常苦恼,但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兴趣,因为意识到格律诗词已经没有发展。熟悉我的朋友因此说我太世俗,可我们不恰恰就生活在这种世俗之中吗?人生经营只能基于现实,不切实际就是弱智。

我的观点并不极端,对诗词兴趣放弃得也不那么彻底,直到今天,我还偶尔写作一些古体诗词类文字,但这已仅仅是一种爱好,聊作自我欣赏和情感宣泄,再没有作为事业有过执着追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求一篇以中华诗词大会为话题的高一水平800字作文加上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