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兰花螳螂



在很多不同种类的兰花会生长着各自的兰花螳螂,它们有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有一种螳螂长得像朵粉红淡雅的兰花,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真的很难相信,昆虫世界伪装技术之高超,真是

在很多不同种类的兰花会生长着各自的兰花螳螂,它们有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有一种螳螂长得像朵粉红淡雅的兰花,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真的很难相信,昆虫世界伪装技术之高超,真是让人赞叹。

[img]http://image.bbs.tom.com/data1/pic/154/53/53310.jpg[/img]

[img]http://image.bbs.tom.com/data1/pic/154/53/53311.jpg[/img]

[img]http://image.bbs.tom.com/data1/pic/154/53/53312.jpg[/img]

[img]http://image.bbs.tom.com/data1/pic/154/53/53313.jpg[/img]

[img]http://image.bbs.tom.com/data1/pic/154/53/53314.jpg[/img]

[img]http://image.bbs.tom.com/data1/pic/154/53/53315.jpg[/img]

[img]http://image.bbs.tom.com/data1/pic/154/53/53317.jpg[/img]

[img]http://image.bbs.tom.com/data1/pic/154/53/53318.jpg[/img]

世界上最完美的生物-兰花螳螂

有一种螳螂长得像朵粉红淡雅的兰花,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真的很难相信,昆虫世界伪装技术之高超,真是让人赞叹。

隐身在鸿禧大溪别馆的昆虫花园最近开张了,内部设有收藏丰富的标本馆、景观布置极佳的自然生态园区,以及种类繁多的原生植物、乡土植物区;静态展示之外,园区也繁殖有多种昆虫,来访游客可从幼虫、若虫、成虫等不同阶段认识昆虫的成长历程,是学习大自然学问的最佳教室。

有昆虫中明星之称的兰花螳螂,在若虫阶段由背面看起来,几乎就是一朵如假包换的兰花,导览的廖智安老师说,兰花螳螂若虫的身体会随着成长改变颜色,从血红转为粉红再到白色,目前我们看到的就是3、4龄的最漂亮阶段,这种螳螂在台湾是找不到的,这是昆虫花园花费40美金从海外买回饲养。

兰花螳螂应该算是螳螂目中最漂亮抢眼的一种了。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最适合螳螂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也算是最高明的掠食者之一。

一般来说,螳螂都是日行性的昆虫,具有高度的掠食本能,即使是同类,也一样互相捕食,因此,他们只适合单独饲养。兰花螳螂也不例外,幼体也会自相残杀,以它们昂贵的身价来说,也没有必要去尝试混养。初生幼体呈现特殊的红黑二色组合,在第一次蜕皮之后才会转变为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兰花体色。到成虫之后,粉红色会消失而出现棕色的色斑,体色也会由乳白色转变为浅黄色。这种体色的转变也更添加了饲养的乐趣。

兰花螳螂从出生就具有掠食本能,只要是活的昆虫,如苍蝇、蜘蛛、蜜蜂、蝴蝶、飞蛾等,它们都会捕食。因为兰花螳螂主要是在兰花上等待猎物上门,所以她们捕食的对象多半也是围绕花朵生活的小型节肢动物,爬虫类或鸟类。在人工环境下,它们的适应良好,可以喂食果蝇或是小蟋蟀,成体则以蚱蜢、苍蝇和蟋蟀等为主食。饲养兰花螳螂以直立式而且通风良好的箱笼最适合,它们需要较高的湿度,所以饲养箱需要每天喷水1-2次。可以提高湿度,也可以供螳螂饮用。底材以水苔或无菌土为主,加上植物和枝干就完成基本布置。在台湾,冬天就需要适当的保温。只是它们的寿命很短,不一定能活到冬天。

螳螂的交配行为和毛蜘蛛是很类似的,因为雄性在交配后如果没有立刻离开,很可能就会被雌性吞食。雌雄的辨别在第一次蜕皮后就可以分辨。在未蜕皮之前,雌雄性的腹部都是八节,但是蜕皮之后,雄性的腹部仍然维持八节,但是雌性却会由八节合并为六节。另外由体型上也可以轻易分辨。当兰花螳螂的翅膀长好的时候就是成年的阶段,这时雄性的体型只有雌的一半,非常悬殊,而且雄性的棕色斑面积会比较大。交配时雄螳螂会把精囊放进雌螳螂的储精囊之中,以后雌螳螂产卵就会经过储精囊受精。因此只要交配一次,雌螳螂就可以持续产下受精卵。

在夏季末交配后,雌螳螂会在1-14天之间产下卵块固定在树枝上,卵块中含有30-50颗卵。 雌螳螂通常一季可以产下5-7个卵块,经过2-3个月的时间,大约就是过了冬季,在春天温度上升之后,卵块就会孵化,幼体纷纷钻出卵块,有时较大的幼体就会把较小的幼体吃掉。幼体经过三个月的成长,大约雌螳螂6-7次之后就会成年,开始交配产卵,而成体在交配产卵之后2-3周内就会死亡。换句话说,兰花螳螂的寿命大都不超过一年,在春季出生,到冬季死亡,生命周期大约都在6-8个月,是很短暂的。所幸它们的繁殖难度并不算高,每年都可以产出一个新的世代,对希望繁殖的饲主来说或许也是另一种乐趣。

兰花螳螂的200百字外貌短文

无意间,我发现了着大自然的精灵,他有敏捷的身手,还有色彩嫩绿的外表和两把锋利的“剪刀”,它就是螳螂.

我发现它的时候,它站在草上一动不动,好像正在捕食.我便喜爱上了它,把它抓了回来,它锋利的双剪夹的我只疼.

它的外形极为匀称,有着锋利的前臂与带钩的六条腿,这六条腿可以牢牢的抓住叶子,即使剧烈的摇晃也不会使它掉下来.

兰花螳螂的介绍

兰花螳螂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很多不同种类的兰花都会生长着各种的兰花螳螂,它们有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兰花螳螂应该算是螳螂目中最漂亮抢眼的一种了。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最适合螳螂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也算是最高明的掠食者之一。

螳螂的简介

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单眼3个。 螳螂

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英文名为mantid。亦作mantis、praying mantid或praying mantis。螳螂科(Mantidae)有近2,000种体型大、行动快速的昆虫,特征是前胸(上部)长,前足股节腹面有沟,沟两侧有刺列,胫节(下部)可嵌入沟内。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雌虫交配后常吃掉雄虫,卵产在卵鞘内可保护其度过不良天气或天敌袭击,卵 螳螂

数约200个。若虫(无翅,形似成虫)会同时全部孵出,常互相残杀。 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欧洲的代表是Mantis属(薄翅螳螂〔Mantis religiosa〕是分布最广的种)、Ameles属、Iris属和Empusa属。北美的属包括Stagmomantis属(卡罗来纳螳螂〔S. carolina〕是分布最广泛的种类)、Litaneutria属(L. minor是小型西方种,是唯一原产加拿大的螳螂)、Thesprotia属(形细长)和Oligonicella属(形细长)。薄翅螳螂、Iris oratoria、窄翅螳螂(Tenodera angustipennis)和中华螳螂(T. aridifolia sinensis)已传入北美。中华螳螂在中国常见,原产于东亚许多地方,也是北美最大的螳螂,体长7~10公分。 螳螂的英文名 mantis 源出希腊语,意为「占卜者」,因古希腊人相信螳螂具超自然的力量。目前的名称 mantid (希腊语意为「算命者」)也是反映了这种看法。螳螂能静立不动或身体文雅地前后摆动,头上举,两前足外伸似在祈求,故引出许多神话和传说。迷信的说法认为,螳螂的棕色唾液可使人眼盲,马或骡食螳 螳螂

螂后可致死。螳螂的英语俗名 praying mantid 和学名为Mantis religiosa,以及德语名Gottesanbeterin、法语名prie-Dieu、普罗旺斯名prega-Diou和西印度群岛名「神马」(god-horse)均与宗教虔诚有关。其他的俗名还有「魔鬼之马」(devil s horse)和「杀骡虫」(mule killer)。由于所有的螳螂皆是凶猛的食肉动物,以「捕食」(preying)来形容它们比「祈祷」(praying)还来得贴切。 昆虫学家对本科的分类意见十分分歧。虽然一般把它归在直翅目(Orthoptera)的螳螂亚目(Mantodea),但也可自成一目螳螂目(Mantodea),或和蟑螂(它们也有卵鞘)一起归入蠊螂目(Dictyoptera)。 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 螳螂

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编辑本段饲养及其价值

一、人工高效规模饲养技术 目前已经有30余种具有成熟的人工饲养技术。

采集种源

多种螳螂均以卵块在树枝、树干、草茎、墙壁或石块上过冬。一般在9月至第二年2月均可开始采卵。采 宽背螳螂

卵时,选择卵块大,表面保护层较厚,光泽性强,卵块外无破口、磨损或被寄生虫蛀孔的优质、健壮卵,连同卵块的粘连枝条的一段剪下,插入放少许水的罐头瓶中。孵鞘内的卵开始孵化前(气温升至20℃前),应做好饲养前的准备工作

饲用昆虫

螳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3龄前的幼小若虫,如无活虫,很难饲养成功。因此,在螳螂卵块孵化前,应准备活虫饲料,如蚜虫和家蝇等。蚜虫繁殖力极强,且易饲养。可预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阳畦中,种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种上菜缢管蚜,让其繁殖待用。其他饲料昆虫有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

人工配料

3龄后的螳螂若虫食量较大,只靠有限的活饵料很难满足需要,因此,必须配制人工饲料。下面介绍三个成功的人工饲料配方: 配方1:先将250毫升清水倒入容器中,取其中的少量水,将5克酵母片捣碎放入水中溶解,然后将50克鸡蛋黄、20克蜂蜜、20克蔗糖全部倒入,经过充分搅拌均匀后,放入锅中蒸沸,冷却后备用。 配方2:将100克鲜猪肝(其他动物肝也可),洗净切碎剁烂成糊状,加入蔗糖50克,拌匀备用。 配方3:水100毫升,鲜猪肝40克,蚜虫粉20克,豆粉5克,蔗糖20克,琼脂20克,酵母片1克。 采用以上三种配方时,要十分注意卫生消毒。配好的饲料经冷却后,可放入冰箱内短时间保存,按需取用。如大量饲养,最好根据用量隔日配制一次。

饲养管理

螳螂因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人工笼养有一定难度。室外用12米×6米×2米大笼罩饲养,笼内移植栽 兰花螳螂

种矮小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并供螳螂栖息,减少接触机会,避免自相残杀。同时,喂以人工糊状饲料。山东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用饲料昆虫黄粉虫幼虫和苍蝇饲喂螳螂,即可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并产卵。

环境调控

人工反季节培育、打破休眠、模拟温湿度,人工创建自然条件,每天光照250瓦红外线,另外加照紫外线。

采收加工

在秋季至翌年春季采收。采后清理杂质,于沸水中浸杀或蒸30-40分钟,以杀死卵鞘中的卵,蒸透晒干或烘干即为中药桑螵蛸,备用或销售。注意必须把虫卵杀死,否则孵化出幼虫后,药效降低,影响质量。

炮制

取原虫整理干净,用2%-5%的食盐水溶液,拌匀,闷润,蒸2小时取出,晒干或文火炒干即可。 二、经济利用

药用价值

中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频和收敛作用。磷脂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及其他细胞膜合成,桑螵蛸性味甘、咸、温、无毒,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之功能。主治遗尿、遗精、便频、肾虚腰痛、神经衰弱,也适用于妇女带下、经血不调等症。桑螵蛸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60-80元/千克。 除桑螵蛸以外,螳螂也可入药,即将螳螂的成虫干燥入药。螳螂有滋补强身、健肾益精、止搐定惊功能。主治体虚无力、阳痿遗精、小儿惊风抽搐、遗尿、痔疮及神经衰弱等症。临床应用主要是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生防价值

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螽斯苦虫、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等小型昆虫, 螳螂捕食壁虎

蝉、飞蝗等大型昆虫。

食用价值

螳螂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用昆虫。

观赏价值

通过人工反季节培育,可以使人们周年欣赏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设小小动物园、野生昆虫园的良好素材。

编辑本段大刀螳螂

螳螂

大刀螳螂 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 英文名:Chinese mantis 属于螳螂目 Mantodea 螳螂科 Mantdae。 体长70-100毫米,体大型,全体绿色或褐色。头部三角形,触角短。 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其形态结构与四千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螳螂常具拟态和保护色,有绿叶状、枯叶状、花状或竹节状等等。螳螂是渐变态昆虫。卵块称为螵蛸,产于桑树者称桑螵蛸,可以入药。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且食量大,在农、林区捕食不少害虫,是多种害虫的天敌。 分布:遍布国内。

编辑本段交配中的螳螂

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E.Liske)和戴维斯(W.J.Davis)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1992年,劳伦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普遍,是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大约两年前,美国出了一本题为《性与死:生物学哲学导论》的高级教科书。这本书介绍、讨论的都是关于“进化”、“基因”这些很专业化的生物学哲学问题,与性和死都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了这么个题目呢?作者解释说“因为这个题目很有趣”、“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古怪。”其实作者完全可以更明白地说:因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恒主题,就像爱和死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样。 螳螂

无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断的分裂而永世长存,有性的生物却必死无疑。性是对死亡的抗拒,是新生命的开端。这两个相对的力量,有时却能古怪地结合。例如,在蜘蛛纲和昆虫纲动物中,有时能观察到所谓“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sm),即在交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螳螂了。对雌螳螂杀夫的首次描述,出现于1658年出版的德语著作中。在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向《科学》杂志报告了他在实验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头,而无头雄螳螂仍设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大概是关于这一现象的第一篇科学文献。稍后,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描述了螳螂杀夫: “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令人难以置信。”从这段描述看我们不知道法布尔是亲眼所见,还是只是在转述一个公认的事实。不管怎样,随着《昆虫记》风靡世界,雌螳螂“杀夫”(或者更确切地说,“吃夫”)的恶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也就尽人皆知了。生物学家们甚至试图论证“吃夫”的合理性。 有的说,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极好的能量来源。断头的雄螳螂能完成交配,这是已被实验证实的,因为控制交配的神经不在头部,而在腹部,而且,由于某些神经抑制中枢位于头部,头被吃掉反而还有助于增强雄性的性能力呢。雄螳螂不死,真是天理难容了。 不过,很少有人在野外观察到雌螳螂吃夫。我们说的螳螂,乃是一大类昆虫的总称(是昆虫纲下的一个目——螳螂目),包括形态、生态各不相同的1500多种螳螂。绝大多数螳螂物种都没有被观察到吃夫现象,这个名声,主要归咎于两种分布较广的螳螂:中国大刀螳螂(Tenodera aridifolia sinensis)和欧洲螳螂(Mantis religiosa)。 但是,研究者报告的吃夫现象都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的,在这种条件下,担惊受怕的动物往往会有异常的举动,在自然状态下,是否果真如此呢?这是真的与生殖有关的自相残杀,还是纯粹为了喂饱肚子的自相残杀?没人否认螳螂的确会自相残杀,而个子要小得多的雄螳螂也很容易成为雌螳螂的牺牲品,问题在于这是否有生殖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的

兰花螳螂和枯叶螳螂存在吗?最近没有

兰花螳螂和枯叶螳螂是一种观赏度很高的昆虫 一般作为宠物出售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兰花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