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形容巨大面积境界诗词 谁知道诗词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第一境界:分析探究,理解诗词的意象。 意象这个词,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其内容表现为一定客观的物像,物像不因人的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像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诗人的大脑,就带上了

第一境界:分析探究,理解诗词的意象。

意象这个词,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其内容表现为一定客观的物像,物像不因人的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像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诗人的大脑,就带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渗入了诗人的某种情感和思想。这种渗透了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就是诗的意象。比如:“孤云漂泊复何依”中,不用白云、浮云,而用孤云,就表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惆怅孤寂的悲痛心情。

一首诗来说,诗人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意象就是载体。意象是诗的构思的最小单位,是诗的建筑材料。意象在诗中要靠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用以表现意象的多半是词语也有句子。一个句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三个意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语的联缀,从构思上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出现了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种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承载情思的意象群。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全部是意象的连缀。

因此,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充分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含义,分解每行诗句,提炼出能够表现诗人情感或意象的关键词语,从而把握诗的每个意象。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渲染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借急风、天空、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等系列萧瑟悲凉的意象,渲染了萧飒浓郁的秋意,情景相契,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和感慨。后四句描写了悲秋的游子,孤病登高的诗人、新停的酒杯,表明了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举目无亲的孤独,痛苦之情可想而知。情因景生,作者长期远离故乡,独自漂泊在外,暮年多病,举目无亲,在凄清的秋天登高望远,愁绪满怀。而国势艰危,仕途坎坷,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其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使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刻画意象,以期达到诗歌意象的鲜明、具体、生动。这样,我们在分析诗的语言时,就要找出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所表现事物的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确立该诗句的意象。

如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知道作者是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第二境界:联想想像,把握诗词的主题。

如果说第一境界全面分析诗句的意象,就像我们走进一座大花园,对每一株花草、每一桩盆景进行单个的细致的整理和欣赏,初步建立一个多元素的印象的话,那么,第二境界把握诗歌的整体形象,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整座花园的构成作一宏观的审视,对该花园的主题风格有一全面的完整的印象。

诗一般是多个意象的集合,但并不是说这些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主题形象,诗中的各个意象聚合在一起,起着相互支撑、相互修饰的作用,每个意象都围绕着主题。“意象和主题的关系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一首诗的意象是具体的有限的,而主题形象是巨大的、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联想力,放大诗的意象,并且全方位的联接诗的意象,建立一个高大的完整的诗的主题形象。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强烈,因此诗的语言不仅高度凝练含蓄,而且具有极强的跳跃性。表现在意象上,往往出现意象与意象的断层,给阅读理解造成突兀感和隔膜感。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对诗的意象进行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诗的整体形象更完美统一。

“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学生在正确理解诗词后,根据诗词的语言文字,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把诗词的意境用画面创造在脑海里,叙事诗就象电影故事片,写景诗就象电视的风景欣赏片,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浮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词的丰富的形象,深刻的意境,同时获得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美感。

例如,叙事诗《石壕吏》应引导学生抓住典型镜头:杜甫投宿石壕村,夜间官差来抓丁,老翁翻墙逃走,老妪出门应答,早晨独别老翁等情景,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安史之乱”给人造成的深重灾难。李白的写景诗《望庐山瀑布》学生理解后就能想象这幅画面:阳光灿烂,香炉峰紫色烟雾飘动,奔腾的瀑布从山上滚滚飞泻而下,通过形象想象后,学生就能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就能感受到诗歌浪漫优美的情调,祖国河山的壮丽。抒情诗也要抓住典型镜头来理解思想感情。如孟郊的《游子吟》,要捕捉“慈母穿针走线为临别儿子缝补衣服”这一感人肺腑的特写镜头,理解母亲的高大形象。

当我们读陶渊明的《饮酒》时,都会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所吸引,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我们面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和情景:厌倦官场生活的诗人回归田园后,兴致勃勃地“采菊”,无意中看见了南山,“悠然”二字暗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追求恬静安宁的心情,从“菊”的高洁品质中我们还能联想到诗人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只有通过想象,才能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对诗词才能有“透彻之悟”。

第三境界:联系生活,内化诗词的情理。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要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学是不存在的”。诗歌更是如此,不论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或生活的哲理,或个人的情趣等等。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整体形象后,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形象大于思想。”鲁迅也曾说:“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紧要,极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和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全身心地进入诗人所创设的形象情境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让“灵魂受到震撼”。

为了能够准确、客观、深刻地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以及分析诗的表达、结构艺术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由此,诗歌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学习《书愤》时,先向学生介绍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早年立志抗金,收复中原,曾上前线作战,晚年终因坚决主战而被削职返乡,在清贫、忧愤中度过余生;告诉他们,写《书愤》时,陆游已罢官回家六年了。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在学生的“灵魂受到震撼”之后,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把诗中和“诗外”的思想感情诸因素,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审美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最终使学生从诗中发现“自我”,有时是再塑“自我”。

这三个境界,在诗歌的具体教学中,虽然是一个过程,但不是仅仅表现在简单的时间先后上,而是体现为审美主体心理感受的层进深入。这三个境界,有时表现为对一整首诗的教学全过程,有时则表现为对诗的某一节或片断的感受体验。

形容古诗词的词语、例如:婉约、豪放等等、越多越好

豪放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婉约派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婉约派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到哪个境界了

1.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

《饮酒·结庐在人境》东晋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2.苍茫境界:独立天地间

《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啊,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是百代的过客,人生真的如草如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3.超脱境界:坐看云起

《终南别业》唐 王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虽然身处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天与地,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4.宇宙境界:站在天问的高度

《春江花月夜》唐 张若虚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

5.沧桑境界:尘归尘土归土

《忆秦娥》唐 李白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这首忆秦娥,怀古词古今第一,再不做第二人想。

6.超我境界:人生百年一仓皇

《登高》唐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行一步,叹一声,满目都是世间的苦乐,杜甫的双眼见证了唐王朝由兴而衰的巨大转变,用自己的笔墨铸就了一部“诗史”。

7.无常境界:岁月催人老

《代悲白头翁》唐 刘希夷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这不是最出名的句子,但却是最残酷的:红颜女子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而白头老翁的往昔,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时。

8.深邃境界:岁月中皆过客

《行宫》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宫展现的是别人的世界——那些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元稹的世界与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在这样一首绝句里相遇,它表达的是一种因为时间造成的哀感,这种哀感,比忧伤要轻缓,却是一种更为深邃的生命体验。

9.旷达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宋 苏轼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写尽了人生的历程和结果,而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

10.通达境界:古今一付笑谈中

《临江仙》明·杨慎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的存在。...

以上供参考。

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羡慕哪个

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羡慕哪个?

1、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

饮酒·结庐在人境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

但是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则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超脱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2、苍茫境界:独立天地间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其中是一种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陈子昂踽踽登上高高的幽州台,环顾空旷的四野,原本豪侠的他,竟悲怆地哭了。

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豪杰到哪里去了?那些各领风骚的历代帝王们到哪里去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夜,陈子昂就这样幽幽地坐着,让生命的利齿,一点一点咬啮自己孤寂的身躯。

“念天地之悠悠”,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的茫然性。而茫然绝对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狂喜与悲哀同样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

如勾的残月,颤颤巍巍向西滑落。独坐秋夜,陈子昂无拘地放肆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面对这无始无终的时间,环顾这无边无际的空间,在这静寂的秋夜,他聆听着生命之壶倒计时的嘀嘀嗒嗒。茫茫的宇宙中,匆匆几十年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啊,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是百代的过客。人生真的如草,如蓬。渺小的自我,又哪里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千百年来,多少志得意满的墨客骚人,在陈子昂的面前,在他永恒的悲怆面前,诗囊空空,一贫如洗……

3、超脱境界:坐看云起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极富禅机禅意,他被称为“诗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等,你勇往直前,到后来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走下去了,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天与地,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4、宇宙境界:站在天问的高度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是一个诗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对他的作品不熟。可是清朝人编《全唐诗》,提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更是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典范性地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

当张若虚问到宇宙的问题,我们一定能够感觉到他这个时候有很大的孤独感,这一刻他面对自己,面对着宇宙。如果当时旁边一大堆人,他写不出这首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透露出的洪荒里的孤独感,是因为诗人真的在孤独当中,他对孤独没有恐惧,甚至有一点自负。

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种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句子在春秋战国也出现过,那就是屈原的《天问》,此后极少再出现。

5、沧桑境界:尘归尘、土归土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这首《忆秦娥》,怀古词古今第一,再不做第二人想。

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其目者,独有汉家陵墓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

当此之际,乃觉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感,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之个人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遂退居于次位,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八字,只写境界,容量极大,兴哀之感尽寓其中。它把悲与欢、聚与散、古与今、盛与衰,统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照,油然生出沉重的历史消亡感。

6、超我境界:人生百年一仓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行一步,叹一声,满目都是世间的苦乐,杜甫的双眼见证了唐王朝由兴而衰的巨大转变,用自己的笔墨铸就了一部“诗史”。

杜甫的人生是个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将自己的人生与整个唐王朝紧密相连,在叛军攻下洛阳后,抱着匡扶社稷振兴王朝的愿望北上,但终于愿违,这便是中年壮志难酬的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是杜甫晚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更是将杜甫晚年的流离失所写尽了。一个被称为“诗圣”的大诗人,晚年竟是这般的凄苦悲惨,但却仍写下了“安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杜甫仍然在为自己的国家和百姓而忧患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无论是穷达与否,都在怀着兼济天下之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杜甫在他客死湘江的小舟上,所发出的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哀声。

7、无常境界:岁月催人老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乍一看,会以为这首诗又是一个“人面桃花”的故事。其实,刘希夷所发出的,是对岁月催人老的感叹。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红颜易老;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世事无常。“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这不是最出名的句子,但却是最残酷的——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而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时。

这种悲情从《白头翁》一直到《葬花吟》。人只要活着,几时才能摆脱这种悲情?无解。

8、深邃境界:岁月中皆过客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说,“《行宫》一绝,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行宫古旧,新发的花木照样媚人眼目,诗人想必惊讶于那濯濯的秾艳,宫花开得热闹,这份无声的热闹于是百倍的寂寞起来。红花映着白头,诗人没有写,却让人能感觉到阳光——有了阳光,那花如火如荼地开着,而那花畔宫女的白发,也愈发的刺眼了……

《行宫》展现的是“别人的世界”——那些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元稹的世界与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在这样一首绝句里相遇。我愿意这样理解,它表达的是一种因为时间造成的哀感。这种哀感,比忧伤要轻缓,却是一种更为深邃的生命体验。

千年之后的今天,以现实生活的变化作为参照指标,我们的时间比元稹的时间,更快地流淌着,故而我们更容易遇到“别人的世界”。我们也更容易变成“白头宫女”,毫不自知地讲着某些人某些事。但能有人说说话,总是好的,那感觉像握着一杯青花盖碗里的花茶,摩挲着温润的瓷釉,手指已经知道,那曾经馥郁滚烫的茶汤,正在渐渐冷去……

9、旷达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话写尽了人生的历程和结果。

回头看一看自己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苏轼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也就是,已经超脱于那风雨阴晴之上了。

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

惟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修养,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来。《定风波》虽然只是一首小词,但是写出了极为丰富的对人生的体会。

10、通达境界:古今一付笑谈中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如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但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形容人与人之间差距大的古诗词

思想上的差距: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物质上的差距: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境界上的差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 这句话出自哪里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我国的精髓文化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

中华古诗词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性美,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之作,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塑造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言语习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因此,本文从内容角度分析整理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概述,并重点对生活习惯、言行习惯的养成作用进行了较为的深入研究。

一、小学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一)小学语文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在小学一、二年级明确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60首简单的古诗,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0万字左右;三至五年级能再背诵60首古诗词,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虽然大都是一些五言、七言绝句,却极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养成学生良好言行习惯的功能。下面,我们从内容方面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

1 .吟咏天成之美,阐发生活哲理

日月、星辰、风云、雨露、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这一切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不仅要学会欣赏自然,更要学会在心灵上和大自然沟通,这样的美诗如杨万里的《小池》,骆宾王的《鹅》,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王维的《鹿柴》,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游园不值》等。这些诗或描写动物,或描绘四时之景,或吟咏幽境别趣,写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天成之美,学习观察自然,从而养成保护自然的正确环境观。

还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在这些诗词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吟唱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还有许多诗人在吟咏唱叹时将至深至淳的生活哲理寓于诗词之中,如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陆游的《游山西村》等。这些古诗用生动的形象和浅近的手法阐发了生活的哲理或自然发展的规律。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养成勤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2 .抒发至真情感,浸润纯洁心田

寓民族精神于语言文化之中,是古诗的固有特色。无论是借景抒情、咏物状景的名篇,还是托物言志、叙事明理的精品,无一不是诗人情深意浓的喷涌之作。这如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的《赠汪伦》、《静夜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孟郊的《游子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这些古诗有的抒发在异族入侵、战争离乱中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表达收复失地、盼望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抒发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有的表达朋友之间或亲人之间深厚、淳朴的感情。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对亲人、朋友表达爱与感激之情的习惯。

爱国主义情感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这些我们可以从李绅的《锄禾》、《古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俞的《蚕妇》,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中得到认识。这些古诗,有的赞美劳动,有的吟唱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有的揭露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3 .描写儿童生活

古诗里有丰富的知识、有优美的景物、有动人的故事,而描写儿童生活则是一类视角独特的诗词。诗人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观察儿童的生活、去感受儿童的快乐、去寻找儿童眼中的世界,如袁枚《所见》,胡令能《小儿垂钓》,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高鼎《村居》,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白居易《池上》等。这些诗词通过捕捉儿童生活的一个场景,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儿童的天真和童心、童趣。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促使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养成充满情趣的生活习惯。

4 .介绍生活常识、融汇民间风俗

不少古诗涉及到天文地理、民风民俗,它们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迫索兴趣,增强研究能力。如林杰的《乞巧》,李商隐的《嫦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等。这些古诗应时应节而作,用精练的笔墨在介绍了传统的节日节气之后,或抒情、或议论,融生活于诗情。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民风民俗,继承了传统文化,养成了结合生活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习惯。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但每一首诗词都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劳动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我们重点来谈一谈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在生活习惯、言行习惯上的养成作用。

二、古诗词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作用

(一)体味古典诗词,以充满诗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在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中,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热爱生活的好习惯。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作品开篇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明快而又充满着田园色彩的大环境,一所低矮的小茅草房,紧挨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的边岸还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环境幽雅恬淡,令人向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品接下来写房子的主人,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喝了点儿小酒,亲昵地坐在一起唠家常,愉悦、温馨,充满了和谐与幸福。

在下阕,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写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正在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子;三儿子年幼调皮,只知道玩,那玩也有其独有的特点,趴在小溪的边上剥莲蓬吃呢。从短短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望见了小溪两岸绿油油的庄稼,在草地里啄食昆虫的成群的小鸡,溪头大片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场面清新,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浓郁的田园乐趣。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虽然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的勾勒了出来,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这便是他们平时生活的真实显照,只是,生活在如此优雅环境中的人,有几个像诗人这样品味过如此悠闲的生活,发现过这样生活的美?阅读、学习这样的古诗,不仅让学生感受了诗中的美好生活,更教会了他们用诗性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养成于“平淡无奇”中去品味生活之妙境的习惯。

诗人在用诗性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之美时,也用眼角的余光瞥到了别有情趣的“影子”。

小学古诗词中有不少绘“影”的佳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夜泊建德江,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末句写月“影”,江水润澈,波平如镜,水中月影润晰。愁情满怀的诗人悠然间感到这“月影”是那么亲、那么近,伸手可掬。同是一轮明月,到了身处异地的诗人眼中便成了家乡的故物,融入了浓浓的乡情。这月影不但衬托了紧锁双眉低头思乡的游子形象,更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情调,而且使作品内蕴深涵,余味无穷。

这类富有生活情趣的诗还可以举出很多,如: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这些诗句都是写日常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用很平常的的语言表现出来,既简单,又很有情趣。这类诗读多了,背多了,自己的情趣也会丰富起来,对生活的态度也会雅致起来。

(二)把握诗情画意,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随着这些口号的提出,人类环保意识正在觉醒,环保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小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当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起着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是保护水资源的教育。王维《鸟鸣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朗的吟诵中,一幅幅清新优美的山水图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样的诗情画意,带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心灵的震荡、一种思维的拓展。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清泉和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通过这种独特的对美景感受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美好水环境的无限热爱,更激起了要保护好美丽的水环境的愿望,于无形中为学生养成随时随地保护水资源的习惯。

其次,是热爱花草树木,保护绿色环境的教育。白居易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咏柳》吟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翠绿晶莹,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柳叶精巧细致。诗人描绘出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辛弃疾更是赞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兄弟”。试想:在高楼大厦、水泥工厂密集满整个世界之后,我们将到何处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将到何处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将到何处去寻找这“好兄弟”?

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描写。这些诗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再次,培养学生维持生态平衡、热爱小动物的品质。如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地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只轻盈舞动的蜻蜓,只轻轻一“立”,便将初夏小池的柔美之象全部带了出来。可见,这一只只灵动、欢跃的小动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情趣,为我们的心情带来了多少欢愉!

面对万物复苏的春天,如今的我们只能以日历和路旁那一棵棵小树苗来感受春的气息,而孟浩然仅以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就表现出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诗中的鸟儿就像春的使者,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古诗词,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更让他们懂得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懂得了自然界不止需要人类,也需要其他的生物。

(三)立足古诗词积累,积淀文化底蕴

古诗词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一个人诗词积累的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诗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穿土布衣裳,也无法掩藏其内在气质之美。正如一些家长所感慨:我们的孩子,正是需要用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来引领,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让他们的言行变得优雅起来。也如杨再隋教授为《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建构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

古诗是古人写的,现代尽管已使用白话文,但在文章中恰当引用一些古诗词名言,文章会陡然生辉,跃上一个新台阶。比如用“春风又度玉门关”为题,叙写当前党中央开发大西北,是十分形象贴切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枝红杏出墙来”也不再仅仅是诗人杨万里、叶绍翁笔下的小荷与红杏,现在人们已经常用来形容有才华的人初露锋芒;甚至在教育行人走人行道时,也树起了“慈母手中线,地上斑马线”的警示牌。

这随手捻用古诗句来表达的好习惯,多得益于平时的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事事吟诵。

吃饭、学习、运动、休息……构成了孩子五彩斑斓的童年,让古诗词渗进,孩子的童年又多了一份诗意。面对一日三餐,我们会不由得诵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跨入校园,我们要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爬着楼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会脱口而出;来到草地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天晚了,该睡觉了,还会念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瞧,一日行程,处处充满着诗意,童年的生活因诗而倍加精彩,悠然的谈吐因诗而光彩流溢。

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从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乐章、描绘出的迷人画卷。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

我们大概都有这种感受,来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秀美无比、名胜古迹无比雄壮、风花月雪无限热爱,正愁无法用词语赞美时,想到“两岸彼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赞叹之余脱口道出的一句句古诗,描写的真是绘形绘韵,绘声绘色。这些诗句不仅仅描绘了祖国山河之美,还让我们展开联想的翅膀,进入一个诗的境界。

在古诗词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它还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一种有效载体。例如,一位教师在作文批阅时用古诗给学生下评语,“杨琼,你的作文,犹如你的人,用‘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这句诗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你的妙笔生花,你的出口成章,真是班中的小才女。你真是老师的骄傲,老师的得力助手,愿你今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们在教师的影响下也成为了小诗人,如“六一”儿童节那天,一位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致同窗》:“今逢喜事精神爽,笑看乾坤日明朗。吾辈小生多努力,明日定上光荣榜。”

当然,小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古诗词都会理解地通明透彻,可以随时随地的用到言语谈吐上来,甚至可以说,他们对大部分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似懂非懂,但积累却并非没有益处。

我认为这些让学生似懂非懂的诗词,如优质的煤炭埋藏在学生的心底,总有一天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比如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生还没有体验到远离家乡的思乡情,就很难真正地理解它的含义,但把它背下来,将来学生长大离乡,不仅会“顿悟”小学时所学的李白诗句的浓浓思乡情,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此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余秋雨说得好,“在孩子们尚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诗文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本人10 岁左右背了不少诗文,直到40多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万里漫游来寻找诗文描述的实地,真是感概无限。”古典诗词的言语养成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以跟随学生的一生,并且随时随地表现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品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入选教材的精致绝伦的古典诗词,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无形中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古诗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形容人与人之间差距大的古诗词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境界)

诗句的释义:

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意味在其中。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的句子:

有时候你奋斗的终点却是别人的起点。

他在讨论炒股以及商场上的趣事,而我却不知所云呆呆的坐在一旁。

有的注定富贵,整日花钱可以随心所欲。有的注定三餐愁日,无米下锅。有的有房有车,而有的风餐露宿。有的不会多大的劲,就能有钱。而有的终日劳碌奔波也只能糊口。

有的勤勤恳恳一生,有的懒惰一生。前者去奋斗人生,后者去做懒散一生。前者努力地去创造去追求高质量生活,而后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许差距就是这样出来的。

你还在努力奋斗或许目标不大就是多赚点钱,而有的人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形容巨大面积境界诗词 谁知道诗词的三个境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