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国诗词之美的笔记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书笔记怎么写



上星期拜读了这本,心中一丝明悟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

星期拜读了这本,心中一丝明悟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

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诗意如风潜于心。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我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生这首长诗内容,韵味和意境。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把它写得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意境优美,韵律铿锵,合辙对仗。

喜欢这诗意的人生,喜欢诗意的的幸福生活,喜欢诗意的风花雪月,喜欢诗意的悲欢离合,更喜欢诗意的男人和诗意的女人。诗意的人是一种浪漫丰富充实愉悦人,诗意的人是一种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

诗意的男人是豁达超拔的男人,是洒脱奔放的男人,是真诚善良的男人,是丰富深刻的男人,是乐观向上的男人。这样的男人站起来如一道山伟岸不屈,顶天立地。躺下了如一条河淡定从容,渊源流长。

诗意的女人温柔善良的女人,是热爱生活的女人,是健康快乐的女人,是优雅自信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如绽放的鲜花恬美馥郁,如林间的清泉清澈纯净。她们犹如一道令人迷恋的风景灵性自然,含蓄纯美,她们懂得爱和被爱。她们质地如蕙、心思如兰,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时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神奇魅力,犹如一首韵味十足的诗,让人百读不倦,回味无穷。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隽永的诗篇,让生命更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诗意的人生是对真、善、美的升华,是对假、丑、恶的鞭挞。诗意的人生浪漫温馨的人生,是激扬向上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诗意的人生里想爱你就大胆的爱,有梦你就尽情的追,投入的活一次,潇洒的走一回。让这首人生的诗篇更加的精彩完美!

5000字中国古诗词之美读后感

于其求文,不如学会写读后感,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作要点:

要弄懂原作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要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要真实自然

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跪求《美的历程》-李泽厚,读书笔记,从中体会出中国美学的艺术感。要1500字左右,原创的。

第一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

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

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

第二篇:

就我个人而言,《美的历程》以及李泽厚的同期其他著作让我明白了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有学术研究,为什么要做学问?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如果那样,就该“趋时合流”),而是为了人生。也就是说,为人生而学术。因此,

一个人文学者,就应该把学术研究和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把历史的遗产当作鲜活的对象,把做学问、写文章、出版著作变成自己生命的流程。《美的历程》就是这样做的。比如“苏武的意义”一节,讲到苏东坡写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虽“挂冠服江边”,却不过回家睡觉,并没有“拿舟长啸去矣”时,李泽厚说:“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脱人世这个大罗网。”如果没有人生的体验,这样精辟的话岂是说得出来的?

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尸臭了。过去(也包括现在)一些学者专家教授流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看作活物。他们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时把自己也变成了木乃伊。哀莫大于心死。心已死,文字还能活起来?

学术著作变成木乃伊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这些学者们总在说别人的话,至少是总在用别人说话的方式说话。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人生而学术,而是为某种现实的利益而学术。这就不能不格外注意是否符合公认的“学术规范”和“量化标准”,小心翼翼地不要触犯了学术界的“规矩”。这时,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我也怎么说,别人用什么方式说我也用什么方式说,无疑是最保险的。而当所谓“学术规范”其实不过“八股套路”,所谓“量化标准”也仅仅只是论量不论质时,大量炮制八股文章甚至学术泡沫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文体决不仅仅只是一个表述问题。为人生而学术,就要讲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而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总之,你完全可以不必顾忌任何陈规陋见,不必死守某种模式套路,信马由级,另辟溪径,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来,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才气和知识准备了。

李泽厚有。于是李泽厚便用自己成功的实践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一通百通。从此,我们的思想解放了,视野开阔了,目光锐利了,思路敏捷了,就连文笔也变得流畅了。这都得感谢李泽厚。没有他,我们当真可能仍在黑暗中摸索。

这是一种智慧的启迪。许多人甚至从李泽厚那里开始了自己道路的找寻。

但同时,李泽厚的历史也就终结了。

得鱼忘签,得免忘蹄,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我们现在已经过了河,李泽厚老师可以下课。我们会记住他这座桥的。

第三篇: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原则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文学从广义学术中独立出来,比较细致的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述的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层的传统文艺却笼罩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感伤文学。这种鸟瞰式的宏观把握虽不能使每个问题都细致入微的描述,但给我们的印象却并不模糊。

徜徉于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的的旅行,它给予我们精神.心灵.思想的洗礼。不仅仅用“震撼”这两个厚重字足以表达其中的分量。本书所要带给读者的,原本比作者预想的要更缤纷绚丽。诚然,众所周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会随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人类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也会越来越进步,或更趋向精彩和先进。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读完本书你可以感受到,纵然时光流逝,社会再富足,有一样东西不会随时间而退化本来的价值。反而,时间的积淀更能加重它的韵味。和它所散发的魅力。它会随时光的足迹为自己装扮更华美.更有气质的华衣。不会随时间褪去光彩,反而更加清新,它就是艺术.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产物。本书作者也正是通过历史的美的艺术历程,让读者品味到了他的新鲜和清丽,让我们读到历史艺术的美之瑰丽本质。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有一样与艺术.文化总如影随行的 原始艺术,随时代繁衍总是历久弥新。在文艺领域的大花园中独树一帜,这就是巫术.宗教礼仪。我们不能否认人类对这些“传统”的依赖,上至君王,下达百姓,都把它供在一个崇敬的地位。早期原始艺术大多有宗教.巫术的影子,人们在 精神领域一直对它有所保留。但对我们这种现象从纯艺术.文化来说只能是思想借鉴,不应痴迷其中。毕竟,封建迷信在科学社会是被摒弃的,又或着说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也越来越被弥漫在奇异想像和炽烈情感的图腾文化与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也同样代表了一种根基深沉的文化体系。对于这种文化,历来“美学家”们是抱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借鉴吸收的。

本书中作者写的具象.深刻,对艺术的宗源.历程,以及评价极具习究意味。我们只能从书中读到浅显的文理,倘若有时间应是反复研读推究的。反凭我们薄浅的艺术领悟能力难以读它的精髓,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而已。

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们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艺的客观发展规律,把社会时代风采与文艺紧密相连,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艺现象,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语言造字上极具功力,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这个网上的啊。木用啊。要原创的。

谁帮我找一篇800字左右的写古诗词之美的文章

诗词之美,宛如星空一般,璀璨夺目。然而,它的美丽是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的前提下,不然它还叫星空吗?

词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虽然它们次于月亮之下,但它们一直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它们竭尽全力散发着星光,总是试着把一颗颗早已暗淡了心照亮,为世界多添一份温暖,一份光明。那份浓烈而又陌生的温暖。跟着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师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多情的诗人一个个映入眼帘,带着我穿过一块又一块的芳香地,仿佛这份温暖渐渐地,在我不经意间悄悄照进了我的心里,顿时把我那小小的心窝哄的暖暖的。

正是因为一个个诗人的奋起,拼搏,直至死去。。。。。。或许,他们的灵魂真的在守护着他们的词,但你可曾想过,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们的忧伤,谁来分担!那一个个微笑,确是在掩饰内心的孤单又害怕。

于是,它们的母亲出现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着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听着星星们的苦衷,而星星也开始渐渐开朗起来,甚至有时不忍哈哈大笑,身为母亲的它,爱戴着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不怕黑夜,因为有月亮。

当然,诗也是十分难理解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郁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鸣;你能看到诸目思入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

灵动的诗与词,它用黑夜的寂静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一丝丝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

清风吹拂大地,月光轻轻的颤抖着,迎着前方,默默的。。等待新一天的开始。

最后,请让我淋浴在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着,思绪开始飞翔,飞到那无边无尽的星空,永远,永远。。。。。。

高中生的读书笔记跟古典诗词欣赏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中华诗词之美作业QAQ求大神指点!!

耐心等待,答案稍后奉上

DDACB

CDBBD

CDAAD

CCCDC

ABDCC

DABDD

对 对 对 对 对 对 对 错 对 错 错 错

求读书笔记关于毛泽东古诗词的,初中的,谢了!

读书笔记一:秀气逼人的毛泽东诗词

从小读《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长大,对毛大爷敬重无比。大学时,对老人家的诗词作了一点研究,有了些体会。前几日偶然翻出一份底稿,居然有好几十页。刚好才放假,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整理出来,留着纪念。今日把已经整理的部份,先行贴上来,就教各位。

老人家的诗词,大气磅礴和深沉壮美的特点非常突出。但有的秀气逼人,其明朗优美而不纤弱的特点却历来被评家忽视。

先请看《沁园春.雪》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寒冷的冬天到了,北方另是一番景象:坚冰封锁着大地,雪花漫天乱舞。譬如站在这样一个地方,它和八达岭一样高,向长城内外放眼,扑入眼帘的是白茫茫的一片;平日喧嚣奔腾的大河,这时候也顿然失去了它滔滔的波浪。群山变成了一条条银蛇,好似在舞蹈,目下的秦晋高原,蜡像般放开了脚步。看这些山岭白皑皑挺然耸立的气慨,象要和上天比一比高低似的。这是在雪天里呢,等到天晴了,红红的阳光照耀着白白的雪色,就象一身红装,被素白裹着,映照之下,那才妍丽动人呢!

这样的景色,优美吗?当然优美。明朗吗?当然明朗。难道境界还不幽深、秀气?但是,纤弱吗?并不!“千里”“万里”的“风光”,又“舞”又“驰”的高山雪原,不是很有份里吗?这样的诗句,没有豪迈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是写不出来的!老人家作诗,驰骋想象,幻想虚构,“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斑澜,秀气逼人而不纤弱。“路隘林深苔滑”的幽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爽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娇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郁怒;“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的苍翠;还有“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剪影般的景色,“东方欲晓”的仙境般氛围,不同样是巧笔写来姿态万千,幽美玲珑,令人心驰神往吗?“山花烂漫”,“春风杨柳万千条”描绘了灿烂明丽的春;“风景这边独好”,“跃上葱笼四百旋”,“关山阵阵苍”,描绘了郁郁葱葱的夏;“已是悬崖百丈冰”,描绘了“万里雪飘”的冬。天是“天高云淡”;地是“苍茫大地”;江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海是“白浪滔天”“一片汪洋”。“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无不入诗;春夏秋冬景色各异,鲜明有致。万千世界,在老人家笔下,呈现出“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瑰丽动人、明朗如画的景象,而又避免了“病态美”似的纤弱。

《菩萨蛮.大柏地》一首,尤为突出。

起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又是一个创新!……七色排在一起,古人没有一个人象主席这样写的”(陈毅)。一个“舞”字,给静的彩虹以动人的姿态,这是写远。接下来写近:“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夏雨初歇,夕阳西照,空气中还弥漫有一些水雾,关山翠色,朦胧欲现,好不令人喜爱“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然而当年鏖战的地方,前村的墙壁上那斑斑弹洞,“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呢!下阕由近写远,用“装点此关山”把上下阕勾联起来,这样,上阕对大柏地美景的描述才不至于没有着落。看呵,七彩飞虹,鲜红夕照,淡白雨气,葱茏山色,把斑斑弹洞映照得多么好看!因为这弹洞是革命斗争胜利的战迹,所以它是美的。

老人家的诗词之所以能创造出秀气逼人,明朗优美而不纤弱的艺术境界,这是在于,他用诗意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艺术方法上,则是创造性地运用旧体诗词的体裁,一腔情怀倾于纸上,满腹深情聚于笔端。这突出地表现在构思的新颖独特,想象的丰富瑰异,以及语言的朴质明白之上。比如《咏梅》这首词,通篇运用象征、拟人化和白描手法,结构层层转折,跌宕多姿;而梅花则成了傲霜挺立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不仅借典喻事,且瑰异精妙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惊佩! 浪漫主义色彩和乡土风味都非常浓郁。声韵圆畅,音响豪宕,时如流水行云,时如天风海涛 。老人家的这类诗词,语言都流美传神,色彩都绚烂明丽。文彩声情,丽句妙喻,都是大手笔,这毋庸置疑。

《七律.答友人》、《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清平乐.会唱》、《七律.到韶山》,《清平乐.六盘山》、《如梦令.元旦》等篇,都与《雪》、《大柏地》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出神入画的境界。

读书笔记二:情感凝重的毛泽东诗词

老人家同志首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他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同时又是一位革命家,对人民疾苦的体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以及誓为无产阶级革命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汇集凝聚在一起。在他光辉的诗篇中往往感情凝重,创造出的意境深沉壮美又并不哀怨。在党内出现第一次错误路线统治,中国大革命处于严重危机的时候,老人家怀着悲愤的心情,写出了《菩萨蛮.黄鹤楼》这首词。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大江自西向东,一泻千里;京汉铁路自南而北,一线通彻。起笔就写出了“茫茫九派”的水势,“沉沉一线”的深远。纵笔极目,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远的,迷糊一片;近的,江流似滞。好沉重的景象啊。这四句自然成为一个完整凝重的意境。这意境是幽深的,耐人沉思。接下来诗人不禁想到“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供人游览的黄鹤楼的一些遗迹。千年文明,大好江山,弄成如此样子,好不叫人疾首痛心!但末尾两句,笔势一转,“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冲口而出,戛然而止,笔活势足,显示出诗人高度的革命激情和战斗精神,意境豁然开阔,有一种悲壮之美。在“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严冬,诗人有“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情怀;“独立寒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之时,也没有忘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国际反华大合唱一阵紧于一阵,诗人却镇定自若,“乱云飞渡仍从容”;哀悼革命伴侣和同志的英灵,在“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悲切之后,也“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整作倾盆雨”,感情凝重,意境深沉而不令人伤感。在创造这种意境的时候,老人家往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和事物,以及古代神话和传说,来表达不同的情怀和胸襟。比如选取娄山关,黄鹤楼和黄鹤楼的传说,长江、京汉铁路,嫦娥和吴刚的神话等等,寓情于景,使诗的境界无限扩大,呈现出特殊的色彩,壮美而深沉。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老人家这一意镜创造的特色

“西风烈,/长空燕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猛烈的西风扑打着大地,霜天的早晨,月光还没有完全消失,天空中,传来一阵雁叫的声音。——这简直是一幅凝重古朴的画!——就在这霜天惨月的早晨,敌人骑着马拚命地逃跑了,英勇的红军吹响了雄壮的冲锋号!这一幅地逃我追的战斗场面,何等壮观啊!但是,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改变长征计划,打下了娄山关,战争是胜利了,但战略任务未完成,吃了小卒丢了车,主席在闹情绪”。而这全部的情绪,都从喇叭里吹了出来,“带有悲壮的意味”。主席不但没有哀怨不振,而是在“喇叭声咽”的总攻声中,率领红军越过了娄山关。不要说什么雄关如铁般坚固,看我们不是从它的头上越过去了吗?跨过去呵,看那苍山阵阵,如海浪般起伏;将落的太阳,血一般殷红!多么激动人心的浩瀚雄壮的景色啊!这是自然景物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革命情怀的写照!“前途的障碍是很多的——‘苍山如海’。流血的斗争是要继续的——‘残阳如血’。但尽管这样,必然有胜利的明天!”(郭沫若)。

老人家诗词意境的这一特色,还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冬云》、《沁园春.长沙》、《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等篇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在其它诗篇中,也不时可见。

急求《美的历程》摘抄加点评,300字左右,越多越好

经过数年的楚汉之争,楚地的浪漫主义文化并没有随时间的变迁与战争的纷乱而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汉朝从许多方面承袭了、延续了楚地的浪漫主义传统。毕竟,汉也起源于楚地,汉代将楚地文化稍作改进,在原先过多的浪漫主义之中加入了现实主义,其实际、实用性更强,如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汉赋。无论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还是班固的《两都赋》,都体现了汉赋极力运用夸张、铺陈、排比等手法,将文学堆砌的功夫发挥到极致。其中不乏大量描绘景物华丽、宏大之语,极力夸扬,气势恢弘,仿佛天上人间,带有些许浪漫的色彩,但其文字所描绘、修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景色与事物,回归现实,也不像之前的楚地文化,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中国诗词之美的笔记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书笔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