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周恩来诗词真迹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李树庭先生最早在互联网上推出《书家毛泽东》,展开对毛泽东的书法实践.书法风格.书体演进.书法形式,以及他作为书法家的知识基础等进行了多侧面的透视和探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和较厚实的书法理论,自然流畅的文笔和朴实清新的观点,并附以不可多见的毛泽东手迹 ,为读者展现出毛泽东书法的形成.发展的纵向轨迹和横向风貌。本页制作也参考了李树庭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向李树庭先生表示诚挚谢意。

附录:《毛泽东与书法艺术》

转自新华网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

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博览群帖取精华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因此,毛泽东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1949年,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毛泽东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

如果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田家英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毛泽东书法的造诣,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养分不开。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那时毛泽东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纵观周恩来的书法,从发展历程看,他经过了学子书法探索时期、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晚年的书法造极时期。从各个时期看,周恩来的书法艺术,具备了如下特点:学子时期(青年)的刚俊挺健、秀外慧中;形成时期(中年)的藏而不露、浑朴凝重;造极时期(晚年)的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

周恩来(乳名大鸾,字翔宇)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在那饱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他还是抱着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坚信中华民族必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如1917年他在东渡日本前夕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从这题词中可以看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后密、错落有致。尤其是启首的“愿”字,比其余的字大一倍以上,笔者认为,这是独具匠心的。此愿既是周恩来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这幅字用笔娴熟,点画挺拔劲健,结构章法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容针”,其形俊秀飘逸。看来,此时周恩来的书法受“二王”、“颜柳”书法的影响颇深。

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这一时期周恩来的墨迹流传甚少,最具代表性的是1919年3月为章鸿诰书其19岁东渡时作的七绝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此作融诗的磅礴与书的雄浑于一体,相得益彰,气岁度非凡。此作品为行书,尤其是裹锋用笔,浓墨重蘸,写来却无拘无束起伏跌宕,浓、淡、枯、润之墨韵跃然纸上,变化生姿。其字型多处趋长,而点画简略有意犹未尽之感,给人以想象空间。此时的周恩来,虽年过弱冠,但其书法的风格已经为中年的“书风形成”作了坚实的铺垫。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来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同历代书家多至中晚期的方达到艺术高峰相合。因为真正的书法家是要一定的年岁、阅历和内涵的,这与音乐文学不同。这段时期留下的墨迹相对较多,有题词、诗文、信札等。领袖的题词首先是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但如果书法效果好,对读者来说,在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更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是一般的书家作品所不能及的。如1939年3月,周恩来题写的“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极好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抗日斗志。此幅题字字字顾盼呼应,虽笔断而意连,点画沉着,笔力精绝。这一时期的周恩来书法已经形成自己藏而不露、雄俊伟茂的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1941年1月为皖南事变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我们在惊叹周恩来文采斐然的同时,更看到了他痛恨国民党“同室操戈”的激愤心情。书为心画,在特定的环境下,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必将融入于其作品中。如颜真卿的《祭侄稿》,岳飞的《满江红》就体现了他们的悲怆和愤慨。这幅字的用笔是艰涩的,结字是险绝的,章法之破规除习的,以及书者的悲壮之情均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

毛泽东最后一首诗词是真是假

《诉衷情》,不是真的。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所谓毛泽东晚年填的一阕词《诉衷情(父母忠贞为国酬)》。现在它已经被许多鉴赏毛泽东诗词的册子所收录。实际上,它根本不是毛泽东的作品。这只要仔细研究这首词初始版本所持依据就可以明白。这首词最早见之于1986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毛泽东故事》。

作者舒群在书中讲到引录这首词的依据时说得很清楚:它是得之于传闻,“无法查对核实”的。后来,一位与舒群熟识的同志写了一篇书评,明确指出:“舒群同志在这篇小说里,引用了当时流行的误认为是毛泽东的一首词: 父母忠贞为国酬……(笔者略) 。

毛泽东同志的晚年确实写过一些诗词,但上引的这一首却已证实完完全全不是出自他的手笔。”这么多年来,没有任何根据可以确认毛泽东写过这首词。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晋曾经肯定地指出:“该词已经证实并非出自毛泽东的手笔。”

扩展资料:

“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内曾广为流传一首署名“毛泽东”作的《诉衷情》词:“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后辈,恐将夙愿,付诸东流!”

这首传抄词的时间大约在1976年清明节前后,标明词作的时间是“1974年12月26日”,题目是“给总理”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上流传的其他多首“毛主席诗词”不同的是,这首词的真正作者,至今仍无从知晓。

从该词的形式上看,它或许称不上是一首“规范”作品;而从该词的内容上看,它却相当准确且出人意料地揭示了处于晚年最后时光的毛泽东的真实心态(包括“文革”情结)。

应该说,该词作者即便不是毛泽东本人,也不应是远离政治高层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位作者所冒的巨大政治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资料:中新网-毛泽东的执政忧患意识:五个未了“情结”

参考资料:人民网-试论研究毛泽东诗词版本的意义

关于毛泽东的诗词《咏梅》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形容武汉东湖的好词好句

画艇初来卷白波,夕阳坠处彩云多。

红莲碧树渔村外,坐看蜻蜓掠水过。

暮色苍茫下楚城,解舟何处问前程?

一杯浊酒青山外,听取江南风雨声。

东风桃李入千家,碧水涟漪燕影斜。

烟柳画桥明月夜,渔舟几叶绕堤沙。

蜻蜓点水舞徘徊,十里荷花向日开。

柳浪闻莺人不语,轻舟一叶隔山来。

三月春风柳浪生,东湖处处丽人行。

黄家湾里闻啼鸟,一路歌声到楚城。

远看山外日初升,近听东湖鸟语声。

花影蝶飞香扑面,人来岛上小舟横。

点点荷花映日红,柳堤春晓听晨钟。

秦风楚韵随云渺,坐对青山残照中。

江上秋风漾碧波,岸边红叶舞婆娑。

长天楼外鱼翻浪,鸟语林间处处歌。

十里东湖柳色新,烟波画舫正逢春。

雨丝风片云天外,楼外卖花三两声。

梅花几点东湖外,玉宇琼妆屈子祠。

雪落鸟啼何处去,春风已上绿杨枝。

十一

漫天飞雪舞徘徊,一剪寒梅照水开。

疑是仙姑扬柳絮,香飘万里玉人来。

十二

梅花悄谢百花生,柳陌菱塘岸上行。

一片沙鸥云际里,远山耸翠入江城。

十三

古楼山影鸟相呼,点点渔舟若有无。

嫩柳初侵芳草道,春光看尽数东湖。

十四

林木葱茏淡淡风,芦花丛上晚霞红。

扁舟忽入湖心岛,百鸟惊飞月似弓。

十五

东湖梅岭水初平,风里犹闻楚乐声。

竹海听涛春一色,沉吟不觉小舟横。

十六

年少雄心几剪裁,秋林霜染楚天台。

知音唯有湖山在,邀我举杯对月回。

十七

黄家湾里鸟初鸣,欲了青春未了情。

堪叹千帆虽过尽,犹来湖畔听风声。

十八

一蓑烟雨晚来秋,云自无心水自流。

浊酒难消忧国泪,东南完璧复何求?

十九

常忆少年共钓鱼,东湖几度柳条舒。

故人好似春庭燕,衔取轻风入画图。

二十

湖上清风笑我痴,凌云无奈马行迟。

何时归去磨山里,踏破芒鞋寻好诗?

二十一

绿杨荫里小儿呼,落照西斜酒一壶。

云卷云舒身外事,载将明月过东湖。

二十二

凌波戏浪几村娃,雁落芦洲野草花。

遥望东湖更深处,渔舟点点夕阳斜。

二十三

青霜红叶锁行踪,湖上轻舟淡淡风。

吹落黄花香瓣瓣,几时相约楚城东。

二十四

楚天远望几渔舟,桂子飘香近晚秋。

一曲清歌湖上起,两三少女数行鸥。

东湖采莲

蜻蜓叶上栖,点水舞腰低。

双桨波心里,扁舟落日西。

采莲风细细,折柳草萋萋。

笑入荷花去,归来却路迷。

东湖杂兴

闲敲棋子落,坐看白云还,

花坠东湖里,鸟鸣幽谷间。

开轩迎远客,对镜理云鬟。

同赏他乡月,故园隔万山。

日暮东湖泛舟有感

霞染千山树,舟横夕照迟。

楚天生玉镜,红叶醉题诗。

金菊披银露,佳人倚桂枝。

多情湖上月,不忍乍相离。

中秋夜携妻儿泛舟东湖玩月有感

东湖日暮渺无边,远望磨山霞染天。

渐上兰舟浮水底,忽随细浪坠城前。

珠光玉影曾如梦,烛暗楼红若似仙。

最是中秋明月夜,一家湖上庆团圆。

东湖春日晚景

古道长亭野草花,磨山深处隐寒鸦。

笑看宝塔斜阳影,闲品东湖绿羽茶。

十里柳堤铺锦绣,数行白鹭过农家。

画船侧耳听潮起,欲觅笛声月已斜。

东湖咏怀

千古江山费剪裁,登楼极目楚天开。

东湖帆影磨山外,古刹钟声汉水来。

草木萧萧空故垒,秋风瑟瑟寄余怀。

劝君莫叹知音少,盛世中华赖俊才。

西江月-登东湖楚天台

问讯湖边杨柳?别来又是三年。碧荷鱼影落花天,暮色苍茫路远。

世事何时习惯?前程如梦多艰。楚天台外雁联翩,引起伤怀一片。

少年游-登东湖楚天台

楚天台上白云悠,鸥鹭立汀洲。碧山村舍,绿杨深处,年少几回游。

时光如水无踪迹,叹壮志难酬。雨落湖心,渔舟点点,何物主沉浮?

九型人格九型代表人物

1型的代表人物

孔子、李光耀、马化腾、张艺谋、刘德华、华盛顿、希拉里、贝克汉姆等

孔子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是1型的代表人物。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律己甚严。子曰“食不语,寝不言”。就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要和人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要讲话。孔子又说“巧言乱德”。意思是花言巧语会破坏道德。严肃地过日子,是孔子对自己的严戒对世人的劝喻。

1型少说话多做事的性格,也体现在孔子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就是说,君子认为说的比做的多是耻辱的。1型的克己节制都由此可见。孔子给自己订立的,是一套极高的道德标准,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四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给我们的劝喻,就是在伦理上、道德上、思想以及行为上都不能出错。这充分显示出1型的性格特征。

2型的代表人物

孟母、雷锋、董建华、周华健、叶倩文、德兰修女、麦当娜等。

孟母

我们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能够成为圣贤,孟母功不可没。作为2型的典范,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数十年如一日,成就了孟子这样一位人物。

孟子的父亲早逝,孟母除了照顾孟子的衣食起居,更是“言传”“身教”,双管齐下,竭力完善儿子的人格。孟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有一天孟母发现,一向乖巧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她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旅程。直到找到适合孟子成长的环境,他们才安顿下来。

孟母教子,还有“断机教子”的故事,也同样能表现2型的性格特质。话说孟子一向听母亲的话,却也有一般孩子的贪玩。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出去玩,当儿子回到家中,孟母一声不响地拿起剪刀,把织好的锦缎剪掉。孟母用心良苦,以“断织”警喻“废学”,告诫儿子:做事半途而废,后果堪虞。这一幕永远留在孟子的心里,从此他孜孜不倦,勤学不息。

当自己的一片苦心得不到欣赏的时候,2型就会有强烈的愤慨和郁结,而且一定要让对方立即明白及改正。孟母就是如此,一生用于照顾培养儿子,是2型性格中的典范。

3型的代表人物

克林顿、周润发、李小龙、吴小莉、郭富城、章子怡、章小蕙、马克思、拉里·埃里森、汤姆·克鲁斯等

克林顿

在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克林顿回忆录》的序言中写到“我的政治生活充满了欢乐。我喜欢竞选,喜欢主政。我总是努力让事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给更多人梦想成真的机会,让人们振奋精神,携手共进。我就是这样给自己打分的。”短短几句话,克林顿的3型性格跃然纸上。

克林顿出生于一个极普通的家庭,在没有富裕家境与显赫政治背景的支持下,克林顿从大学教授到州长以至最后登上总统宝座,可以说是一位“自我造就的总统”。他在序言中提到,从法学院毕业后,他十分期待开始新生活。他听了一位工具书作者的话,为自己列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生活目标。而从他的仕途来看,他的确是早早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且头脑清醒,朝着自己订立的方向勇往直前。这些都是3型突出的性格特征。

克林顿思想开放,备受拥戴。他在担任总统的八年间,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这都是3型目标为本,效率第一的表现。但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明星风采。克林顿举止优雅,言语幽默,不论何时何地都风度翩翩,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他的积极注重,朝气蓬勃也是他广受欢迎的因素。每次面对大众,他都可以保持精神亢奋,予人精力充沛的感觉。

周润发

周润发自幼家贫,父亲早逝,整个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身上。为贴补生计,年纪小小的周润发也会当起小贩赚钱,每天跟着母亲四处叫卖,勉强维持生计。由于家境贫苦,他念到中三便辍学投身社会。电子厂工人、办公室助理、邮差、酒店侍应生等工作,周润发都一一试过。

18岁那年,周润发凭着高大俊朗的外形和演戏天分,开进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到这时候,他才明白知识的重要,3型精神驱使着他不断学习、不断精益求精、不断改进。“不耻下问”是周润发的格言,演技的磨砺,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目标为本,效率奇高的3型,是自然不过的人生历程。

《狂潮》、《网中人》、《上海滩》、《笑傲江湖》、《苏乞儿》等电视剧,深入民心,凭着多元化的角色、极高的可塑性与精湛的演技,周润发进军电影界,获奖无数,巨星风采与日俱增。3型绝非池中物,当达到一个目标,他们又会继续上路,攀登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在香港红透半边天的周润发,昂然进军好莱坞,其中《安娜与国王》与《卧虎藏龙》为周润发带来巨大的国际成就。

周润发那种为达目标,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体现在他初涉好莱坞的时候。在完全陌生的美国,说话都得重头开始学习。那时候,为了学习美式英语,周润发将筷子横放在嘴里学卷舌,还经常因为学语言的压力而做噩梦。

4型的代表人物

徐志摩、王石、张国荣、梁朝伟、王菲、张曼玉、三毛、李安、吴宇森、戴安娜王妃等。

王菲

王菲是典型的4型性格,在她的歌中,已经唱出了心声。曾经她写过一首《执迷不悔》的歌曲,大意是当爱情来了,4型就像扑火的飞蛾,就算痛苦,也执迷不悔。爱得深,也伤得重。一次次的爱情重伤,王菲从没怨过任何人,只是不着一词,默默地冷冷地,任凭人去议论揣测。无论受多大的创伤,也只会在心中静静地淌血淌泪,而不是呼天抢地,说人家的不是。4型就是如此,为爱情不惜付出一切,忠于自己的情感,天真而率性。面对痛苦时,关起门来一人承受。

王菲在接受传媒访问中说道“我中意的人,甚或中意过的人,都不会是坏人,我凭什么可以这样肯定?凭直觉!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没有在直觉这回事上出错过。”多么4型的论调!曾经爱过的人,4型不舍得把他们丑化,在4型的世界,每一段爱情也是美丽的,即使留下的,往往是难耐的伤痛。

王菲写过几篇自传体的文章,她在第一章第一句就说“闷是我最难忍耐的情绪,任何事只要不新鲜,就好像已经泄了气的可乐,我不会喝上一口。”4型是耐不住闷的,至于什么是闷,他们自有自己的准则。

“眼看音乐空间的狭窄,我不能做到我想做的音乐,心情很郁闷,烦躁。有一霎那,我想全盘放弃,不再做下去,正如生命只要好,不要长。”在纯美的音乐国度里,王菲沉醉其中。她期盼的,是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而当她发现现实世界中,音乐也不得不与商业、权力等妥协时,她就像堕入凡间的天使,很错愕,很茫然。待她进而发现一切都不在掌握之中,她“很郁闷,很烦躁”,掩脸不去看自己那超凡脱俗的灵气被肆意污染。

戴安娜王妃

戴安娜王妃一生下来,就被浓浓的离弃感所笼罩。她是家中的第三个女儿,而她的父母满心盼望的,却是一个儿子。戴安娜的诞生,得到的只有冷待。她的4型性格自幼年已初现端倪。从小热爱小动物的她,每有宠物不幸死去,都会伤感地为它们举行葬礼。除了“水葬”在马桶中的金鱼外,其他的小动物,戴安娜都会小心翼翼地放进鞋盒内,亲手在雪松下掘个“坟墓”,让它们入土为安。这种黛玉葬花般的情怀,几乎是4型专有的。

戴安娜由童年开始,已饱尝了创伤与离弃。父母婚姻破裂给她的打击,影响了她的一生。那一年,她才六岁,被判给父亲抚养。九岁时,她被送到寄宿学校,孤独地度日。这一切在她心中留下的,是无法磨灭的遗弃与背叛。拥抱痛苦的4型,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她甚至相信,她是个让父母讨厌的孩子,没法身为一个男孩的罪恶感,从没离开过戴安娜的童年。

二十岁的戴安娜带着纯真的情怀和对爱情的期盼,纵身跳进王子公主的童话世界里,浪漫的她,在那场令地球上所有少女羡慕的世纪婚礼上,真的一位王子与公主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结果,她赫然发现,她的王子丈夫心中始终爱着的都是另一个女人。即使她多么努力地讨好自己的丈夫,换来的,仍是无言的冷淡。

长期的失落,令4型的戴安娜决定:好,你既然不疼我,那就不疼好了。即使有天你要来疼,我也不会让你疼。一九九二年,当查理斯和戴安娜一起出访印度,刚巧碰上情人节,王储夫妇会不会在这温馨的一天公开亲吻,成为记者们与印度民众的期待。结果,查理斯在万众瞩目下向戴安娜献吻时,戴安娜在不徐不疾地把头转向左边。在场民众亲眼见证了王储如何被妻子当众“羞辱”的残忍镜头。一段童话式的爱情终于破灭于众目睽睽下。

离婚后的戴安娜,把时间与心血都放在全球性的义务工作上。通过与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病患者、残疾人士、贫苦大众的亲切接触,她以其4型的善感与对不幸者的菩萨心肠,赢得了“人民王妃”的崇高地位。慈善事业虽然令戴安娜废寝忘食,但作为一个4型,这痴情种子一生追求的,还是刻骨铭心的爱情。一个个男人,令王妃的爱情故事,像雾又像花。而正当她沉浸在男友法耶兹的浓情蜜意中,却离奇地“意外”身亡于巴黎车祸中,终年三十六岁。

一生难得快乐的戴安娜,带着绝世的美丽与传奇,进入了永恒。作为一个4型,这样凄美动人地随风飘逝,不失为一个求仁得仁的结局;而这朵倾国倾城且仁爱至善的英国玫瑰,将永远留在世人心中,永不凋谢。

5型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陈景润、毛泽东、李嘉诚、周星驰、爱因斯坦、爱迪生、弗洛伊德、比尔·盖茨等。

李嘉诚

李嘉诚有句名言“人家读书求学问,我却是在抢学问”。可想而之李超人对学问的饥渴程度。

李嘉诚出生于潮州的书香世家,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是父亲一辈都是读书人。他记得小时候,父亲无论到哪都带着他,他感觉到父亲是受人尊敬,被人看重的。儿时的感觉,令他更加肯定:有知识的人是多么的令人敬仰。

十二岁的李嘉诚随父亲来到香港,但不久父亲辞世,被迫辍学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他从没有因为失学而放弃求知,跟他交谈过的人都会发现,他每每在言语间引经据典,很多诗词歌赋都可以信手拈来。他自言这么多年来,没有一天不看书,不求新的知识。李嘉诚说他除了小说以外,什么书都看。文、史、哲、政、经济与科学,对他来说全都是现代企业家必须掌握的知识。他认为如果能跟随社会进步,甚至跑前一点,那么判断未来能力会更加准确。高瞻远瞩,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远景,就是5型的强项。

李嘉诚的5型性格,并不仅仅在于对知识的重视与渴求,也在于他强于把浩如烟海的知识,分门别类,再归纳成一套套的理论。像他著名的三Q创富理论,就充满了浓郁的5型风格。超人之所以是超人,在于他名成利就,甚至登上亚洲首富宝座后,依然保持终生学习的5型精神。五十多岁时,当很多人安享退休生活时,李嘉诚却一边攀登事业的高峰,一边开始苦学英语;到年近七十,他还兴致勃勃地学习电脑。

他另一个突出的5型性格,就是在生活上极之简朴。他住的房子和用的游艇,都是用了很多年,甚至手上戴的五十元买回来的手表,一戴也像是天长地久似的。他的西装和皮鞋既不是名牌,也不新颖,总是穿破了补补继续穿。

曾经有记者问李嘉诚,潮州人是不是都很吝啬?他回答“潮州人只是刻苦,而非吝啬”。他又强调“我绝对不吝啬,尤其在对公司、社会贡献方面和作为中国人应做的事上,绝不会吝啬金钱”。

毛泽东

对于我们家喻户晓的领袖,我们通过他生活中的二三事,来了解5型的性格特质。

5型对个人空间的重视,对“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原则的执行,都体现在毛泽东身上。据跟随毛泽东多年的近身侍卫李银桥所说,党内同志交往,除非久别重逢,毛泽东很少表现出亲热。以李银桥的观察,毛泽东似乎有意约束自己,不要同某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党政军负责人发展出超出同志和战友关系的私人情谊,尽量避免在同志关系上夹杂过于浓厚的个人感情。比如周恩来,合作共事几十年,甚至毛泽东的衣食住行无时无刻不得到周恩来的直接关心和照料。每当关键时刻,毛泽东总是信任地把大权交给周恩来。他们的情谊是很深厚的,但是李银桥在毛泽东身旁十五年,没听他对周恩来说过超出同志关系的个人感情的话。

5型的性格就是如此,即使面对生死之交,仍无法消除他们骨子里对感情的恐惧。对他们来说,面对感情,简直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只有抽离、冷静、客观,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一切才可以尽在控制

毛泽东还有一个极之“5型”的特性,就是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话说毛泽东得知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墨宝真迹,便借来看,说话借一个月。那一个月,毛泽东工作一停便翻开来看,爱不释手。李银桥去倒茶时,常见他看着字帖琢磨,有时又拿起笔来对照来练。李银桥发现,他不是照着临摹,而是取其所长,取其神韵,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而毛泽东能写得一手好字,也是拜5型性格所赐。

我们知道,毛泽东既是革命家、战略家与理论家,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人和领导人。而他一边率领红军行万里路长征打仗,一边读万卷书之余,还写下了无数豪情诗篇与理论巨著,这种本领,也是5型得天独厚的“专利”。

6型的代表人物

香港特首董建华、李嘉诚多年的得力助手霍建宁,人民总理周恩来和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全球首富巴菲特、美国总统尼克松等。

周恩来

周恩来的6型性格,在对毛泽东的照顾中可见一斑。在于毛泽东合作共事的数十年,主席的衣食住行,都由总理亲自照料,主席的房子也是总理选择,而战争年代和非常时期,毛泽东所走的路,周恩来常常也要先走一段看看是否安全。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忠心,让人感动,而毛泽东对周恩来那种高度信任,也是绝无仅有。

周恩来除了拥有“忠心耿耿、诚实可靠”的特质外,他作为国家总理,简直是全国人民的大管家。从外交至内政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他无所不管,而且处理每项工作都十分认真细致,井然有序。对周恩来而言,他的所属团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是“为人民服务”这个崇高理念,尽快地把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他的奋斗目标。有权威对象,有所属团队,有崇高理念,有奋斗目标,对6型来讲,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让6型放下“小我”,为国为君为民鞠躬尽瘁。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与四人帮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激烈门争。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艰难处境下,周恩来为国为党进行了许多工作。为尽量减少文革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且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反映了周恩来另一面的6型性格。当他效忠的团体利益受损或陷入危险境地时,6型会奋不顾身,全力保护团体。他那无坚不摧的抵御性,在危机关头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平时温文尔雅的文官,摇身一变成为统帅万军的悍将,勇敢地面对危机,正视恐惧,与敌人抗争到底。

乔治·布什

乔治·布什可说是历届美国总统中最受争议的一位。攀上白宫的总统宝座头四年,他并没有特别辉煌的政绩,也得不到绝大多数美国国民的拥戴,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只有挟着反恐旗帜而开展的伊拉克战争。

布什从小到大成绩很差,虽凭着父亲的关系进入耶鲁大学,也只是混个学位了事。他32岁参加国会议员竞选失败,一直到近乎知天命之年,才当选德萨斯州州长。2000年1月20日,乔治·布什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43任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可见浓浓的6型风格“我会以谦恭的态度推动我的信念,凭着大无畏的精神追求公众利益,为更大的公益和慈悲而仗义,并以身作则,以期每位公民都变得更有责任感。”作为一名6型总统,他的“公众利益”,就是他所属团体的利益,公益与责任感,更是他心中的最高价值。

所以,当布什出兵伊拉克时,他的确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理直气壮地实现着心目中的最高价值。他一旦认定了伊拉克是敌人,为免再一次“后下手遭殃”,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未证实伊拉克藏有大杀伤力武器之前,便开了火。

作为一名6型,布什对于自己的出兵决定,绝不后悔,因为在他的幻想世界里,发号施令攻打伊拉克的自己,根本就是捍卫国家人民生命的英雄人物,没什么比这行动更“公义”及“负责任”了。

布什在从政方面,以他的个人特色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婚姻上,他也堪称6型“忠诚丈夫”的典范。他与妻子劳拉近30年的婚姻一直恩爱如初。他不止一次对人说,向劳拉求婚,是他一生中做得最完美的一件事,劳拉是他人生最大的财富,她给了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布什尽心尽力地维持家庭的稳定,并以自己的家庭自豪。书十年如一日地忠于妻子和家庭,从没被传过半句绯闻的布什,在作为丈夫的角色上,值得赞扬。

7型的代表人物

风流才子蔡澜、美国总统肯尼迪、音乐神童莫扎特、演艺界的陈百祥、刘嘉玲,亚洲讲师陈安之,还有我们将要介绍的曾志伟和金庸笔下的韦小宝等。

曾志伟

年过半百的曾志伟,看起来像个长不大的孩童,一天到晚笑呵呵。他年轻时是香港足球队队员,后加入娱乐圈时是个龙虎武师,后来成为演员、编剧和导演。

曾志伟一向凭生动有趣的主持风格大受欢迎,但他口舌不饶人的7型性格,却为他惹来了麻烦。他曾经因说话太直得罪人被打,但难得他依然不改本色,事情过去又是一条好汉。7型就是要绝对的自由,即使恶势力当前,要用极端手法来约束,也是不可能的。

在娱乐圈整整30年,曾志伟一直吃得开,人缘甚佳,这跟他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不无关系。他永远像个开心果般的乐天形象,吸引到全内外不同类型的人跟他交朋友,而他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影响了很多“志伟迷”。

回顾往昔,曾志伟说他能有今天,全赖二十七招生存术。其中一招就是懂得玩乐。“身为圈中人,就要懂得玩,只有这样,才能亲临其境,看到整个社会的人都在做什么,这样拍出来的电影才能和观众有共鸣”。若不是生活得这般多姿多彩,曾志伟又怎能那样逼真地演出不同角色的神韵来呢?

而他的另一招生存术,叫做“善用时间”。“我是从不浪费时间的。当我洗澡时,我已想好今天要穿什么,上厕所时就看报纸,睡觉前一定要看书……”对7型而言,生命太好玩了,满目都是好玩的东西,玩之不尽,宝贵光阴怎能浪费呢?

曾志伟虽然一派酒色财气的7型本色,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十年来努力禅修的他,对于自己五光十色的生活,时有感悟。据说他在短期出家回到香港,第一件事情就是卖掉平治房车,此后两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他坦言感觉物质已不那么重要。这番话出自7型的口中,实在难得。因为7型是典型的物质主义者,他们大多过着高消费的生活,他们的弱点就是太刻意地趋乐避苦。而曾志伟透过禅修,得到法师的教导,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他牢记“碰到问题,就要面对它、处理它、接纳它、放下它”,并开始在生活中实践,这实在是一大突破。

韦小宝

金庸笔下的韦小宝,是另一个有血有肉,不折不扣的7型。他拥有7型的机灵慧黠,资质绝佳,而且乐天开朗,活泼好动,钟情刺激人生,见多识广,加上他的多情和哄人的本领,这些都构成了他吸引人的特质。

韦小宝是个福将,一生无往而不利。因缘际会,他被任命为天地会青木堂香主,打进清宫当“卧底”,却与康熙小皇帝成了莫逆之交,一同长大,还被封为一等公;被掳到神龙教的巢穴,反而被提拔为地位仅次教主夫妇的白龙使;到了少林寺出家,又成了辈分最高的长老。这样一个没背景没学识的市井小子,单枪匹马闯天下,却凭着7型那种没有内在约束与外在规范的逍遥特性,随心所欲,随机应变,因而取得了“斐然成就”与“社会地位”,无论在皇宫,还是在江湖,韦小宝都很能吃得开,并且受到尊重。

《鹿鼎记》中写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劝韦小宝抛开清统治者,自己当皇帝,他可不干。因为韦小宝自由穿梭皇宫,又与皇帝称兄道弟,不分彼此,从“深宫生活”中,他完全感受到“皇帝时时不快活,虽然威风厉害,当真做上了也没什么好玩”。

7型生平最怕闷。你让他终日正儿八经地坐在那儿“开早会”(早朝)、“读报告”(看奏章),真的要了他们的命。况且除了“皇帝”这个称号外,只有皇帝方可比拟的特殊享受他都得到了,诸如娶7个老婆、大鱼大肉、大福大贵,即使在社会地位上,他也比皇帝“超然”——在黑白两道均极度威武。表面上,他是鹿鼎公,暗地里,他既是天地会总舵主,又是正教少林寺德高望重的长老,更是邪教神龙教的白龙使。这么好玩的人生,又怎么能是皇帝所能比的呢?

8型的代表人物

俄罗斯总理普京、中国的铁娘子吴仪、香港富豪李兆基、霍英东,明星刘晓庆、谢霆锋、张柏芝等,都是典型的8型。而我们以下介绍的重量级8型大人物,正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

邓小平

以“一国两制”方案解决香港问题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个真正破旧立新的8型人物。“让一小撮人先富起来”、“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些崭新的思维,从来没有人敢想,但邓小平不仅想了出来,而且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这种魄力与落实能力,就只有8型可以拥有。

在中应谈判长达两年的拉锯战中,邓小平亲自上阵,与当时的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交锋,以强硬立场令英国铁娘子步步后退,最终接纳了“一国两制”的构想,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8型就是如此,不惧挑战甚至热爱挑战,遇强愈强,而且斗志无比旺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在谈判桌上,以威势取胜的邓小平,轻易就赢了漂亮的一仗。

邓小平“打不死”的8型精神,也可以从他三起三落的遭遇中彰显出来。在那必须承受天大的精神压力的岁月里,他的韧力、魄力与生命力,加上旺盛的斗志,永不言败的态度,令他即使失败了,也可以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一个翻身又东山再起。8型就是这样,你越打压他,他越反弹。就像拍皮球,球越被大力拍打,它反弹得越高。

邓小平还有一个极之明显的8型性情,就是热爱天伦之乐。他热爱小孩,把吵闹的童音称作“最好的音乐”,从不觉得心烦。有一次他出国访问回来,刚下飞机看到等候自己的外孙女,他立即把那些“正襟危站”的政府官员丢在一边,大步走向他的第三代,一下子把她举上半空,然后清脆地亲一下。

事实上,8型不容易有温柔的表现,因为作为权力的象征,他们整天穿着大将的盔甲,柔情都锁在里面。而当他们对着家人,特别是孩子时,他们会一下子放松了,即使被孩子戏弄、指挥,他们也会乖乖臣服,丝毫没有被冒犯的感觉。因为8型心中的孩子,都是被爱和受保护的对象,即使他们长大成人,终究还是8型的“小孩子”,而当8型柔情起来,那种力量比他们耀武扬威的时候大多了。

9型的代表人物

甘地

甘地小时候很腼腆害羞,怯懦退缩。从小学到中学,他都怠慢疏懒,消极被动,资质与成绩都平庸无奇。13岁时,甘地依父母之命,与一名与他同龄的文盲女孩结婚。16岁时,他遭逢双重打击——父亲去世,第一个儿子一出生便夭折。到19岁时,甘地决定负笈英国,在伦敦大学念法律,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可惜,由于9型性格,甘地学成归国后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历遭挫折。这时,正好南非一位朋友邀甘地到彼邦发展,正苦无出路的甘地,在朋友的怂恿下,踏上征途。

在南非这片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英国殖民地,甘地这样一个有色人种,一再遭遇到歧视与侮辱。在民族自尊心与同胞的苦难驱使下,甘地领导南非的印度人,开始了反种族歧视的抗争。一方面,甘地获得了他所属团体的信任与支持,而另一方面,他对英帝国依然怀有说服、调解的希望,所以他发明了一种“9型武器”——非暴力斗争。那就是透过忍受屈辱与苦难,去赢得统治者的退让。

甘地从南非回到印度时,英国正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主张对英国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格外开恩,给予印度自治。结果大战结束,甘地对英国的幻想也告破灭。英国人对印度人的种种暴行,令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发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

甘地这位和平使者,一直坚守“非暴力不合作”这原则,而在他与印度广大支持者的坚持下,二次大战后处于内忧外患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持续下去的压力,终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

甘地领导印度独立革命成功以后,坚决不肯担任国家元首,就连任何名誉上的关系他也不愿意。9型就是如此,不好名利,不出风头、不喜邀功,他们喜欢把自己深深掩藏。一生追求和平的甘地,最希望告老归田,享受乡间的安静和心田的静谧。

关于“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的典故?

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出自牟子。

典故:

牟子原是儒生,博览经传,也读神仙家之书,但认为虚诞不可信,常以五经难之。东汉中平6年(189)灵帝死后,天下混乱,他与母避难交趾,26岁回故乡苍梧(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娶妻。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佛教,兼研《老子》。“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理惑论》答辩,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分别给以辩解。

牟子:

牟子(170年~?),名融,字子博。苍梧郡广信人。东汉末年佛学家。苍梧隐士,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他精通诸子百家,成为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人,极力推崇老子的『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学说。三国初,著有《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

《牟子理惑论》

《牟子理惑论》全书共39章,首章一般称为 序传 ,最后一章称为 跋·正文共37章。 序传 部分介绍牟子的经历和著书的缘由,所述史事多可与史实相印证,其中一些记述可以补史料之不足,其所言当时社会动乱状况、交州地区思想学术界之动态,以及作者为什么作此书,经学者考察,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全书均采用自设客主进行问答的形式展开,所假设的 问者 是个来自北方的儒者,他 昔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 ,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而设置的答者是牟子,根据对方提的不同问题大量引用儒、道和诸子百家之书给以解释,对佛教教义学说加以发挥阐述,以图论证佛、道、儒观点一致。

实际上,《牟子理惑论》一书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看法和理解程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周恩来诗词真迹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