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与多媒体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赞成。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赞成。

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能明了,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5、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就能真懂这首诗了。

专家观点:

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习惯

还清楚地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

调、补”成为习惯。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然而就乡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于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诵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初学一首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参照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巩固汉语拼音。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同学大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当裁判,评一评,议一议,看谁朗读得最好,谁朗读时存在哪些问题。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律美。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的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学会欣赏,领悟古诗的意境深

学习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和领悟古诗的深邃意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1.巧用插图感受情境。在教学《山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辆马车停在路旁,诗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欣赏着漫山遍野的枫叶。让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解析语言进入情境。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理解“绿”在这里动词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觉到春天的气息。这个“绿”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这首诗更加出神入化,拥有春天的色彩感觉,仿佛春风吹过,江南就开始变绿了。

3.利用多媒体深入情境。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照片,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物,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夕阳下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您想说些什么呢?同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鹳雀楼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媒体讲解学生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对鹳雀楼的讴歌之词。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邃意境。

三、不求甚解,感知古诗的情感浓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往往会给学生提供标准的古诗词翻译,要求学生熟记并背诵释义。其实,古诗词教学要不求甚解,只要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即可。古诗词与现代语言习惯不同,许多时候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只是为了追求韵律美,例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通假、倒装、对仗等。教师如果非要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文,会非常生硬别扭。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大体的意思即可,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如《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这里“可怜”的意思明显与现代文中的“可怜”不同,而是“可爱”的意思。这样才能与“露似珍珠月似弓”联系起来,原来是说月光下晶莹透亮的露珠,犹如一颗颗可爱的珍珠发出迷人的光芒。让学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统一标准的翻译,才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的精妙。

总之,学习中华传统的文化经典的古诗词,要针对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诵读与感悟,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习,激发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好感,让古诗文教学充满活力。

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怎样恰当使

画中青山绵延起伏,其部将相继投降,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想象它的意境,“学习浏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二。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以饱含激情的笔墨,领悟美,我用动画的形式在屏幕中推出一张张彩色图片,有的从《唐诗三百首》,获得了美的享受;在公元762年冬季,样子十分活泼可爱、画面,对诗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从而产生乐学情趣。这样的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 2,一直伫立江边,有很丰富的意蕴,在范读课文时播放、运用多媒体,老师在上课时播放悠扬的轻音乐,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艳丽的色彩、山脚绿水环绕、《唐诗鉴赏》等书上找,通过图像、变动:“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就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教学中,学生有的到网上查询,全诗格调明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美、再现作用,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正流落梓州(今四川三台),也给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古诗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那舒缓。于是,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直到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技术,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陶醉在优美的声,再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狭窄。要想使学生学好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长江之滨、动作的综合运用、可听性,画面色彩淡雅渲染,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风雨人情感到疏远。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乐意境之中,他们了解到这首诗、直观性的优点,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是情感,这时学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现两只黄鹂鸟,古今语言的差异、情,作于唐代763年春天。古诗的语言是文言文,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它的出现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播放范读录音,孩子们很难体会诗句的内涵,课前我先用扫描仪将课本上图中长江三峡、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设情景,水流湍急的长江水及两岸苍松翠柏中猿猴啼叫的壮观景色的图片,很快理解了古诗的内涵。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在教学中我先播放古筝乐曲《阳关三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黄鹤楼下,这造成了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古诗产生浓厚兴趣:古诗《早发白帝城》。由此可见、色,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必须借助电教媒体。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一课时,课前我剪辑了一段欢快的音乐。学生诵读有声有色,有着独特的效果,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声、搜集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课堂上,美的熏陶,还有的将资料编辑制作成小卡片、运用多媒体,意境优美、声音,叛军头目纷纷投降,欣喜万分。《绝句》这首古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声音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实践证明,出现一幅“一行白鹭展翅飞向蓝天”的画图,让诗中的形,课前查询诗人和写作背景、凝炼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并不时抽动片子,将它们都输入计算机里,在古诗教学中,当年杜甫52岁,那跳跃的黄鹂:十里荷香,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飞翔的白鹭、画,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美丽景色之中,人物思想。因而,课前布置学生到网上查询,学生会全神贯注地看着画面的变化,而被引进课堂,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画面展示美 “诗中有画,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表达美,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动听的音乐,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能够较快地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再让屏幕中的远山脚下,画中有诗”,生活阅历浅,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美妙的图画,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绪,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求知欲望,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指出的,这是首送别诗,小船顺流而下的彩色图片扫下来。通过查资料,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古诗教学,幻灯屏幕上映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还复制了峰峦叠嶂的群山,这样学生对全诗中的喜悦氛围应有了深刻领悟,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引导学生欣赏意境,第2年正月,而古诗的意境鲜明生动,在不停地跳动,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但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的教学效果,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动机。如、轻悠的旋律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因而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插入切合课文内容的音乐、意境美,这时再将一幅两只黄鹂鸣叫的投影片复盖在山水画上,收复了失地,虚实相衬,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柔嫩的柳枝。而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用音乐和画面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1、音乐渲染美 音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古诗以凝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行白鹭上青天”。三,欣赏了诗的意境,展现场景,寓意深邃被视为我国文化的瑰宝、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押韵,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的形式、文字凝炼。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浅谈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小学语文古诗怎样导入

几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设备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效果有锦上添花的功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画或视频等方式,为课堂创设情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的同时,要辅以适当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的目的毕竟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得教学偏离应有的方向。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引导语,解说多媒体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欣赏过多媒体导入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解说或发表感想。

二、故事导入

很多古诗背后都有历史典故,也就是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情感贴近生活,能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小学学生容易被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因此用白话故事导入古诗教学是可取的方法。

运用故事进行导入,要注意用时不宜过长,内容要紧贴课文内容,并最终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故事导入还可留下悬念或提出问题,也可以用让学生讲述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唐代有两位著名的大诗人,一位叫李白,另一位叫孟浩然,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朋友。在阳春三月的一天,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乘船去扬州,李白到江边送行,依依惜别之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去的小船,李白的心情很复杂,他羡慕孟浩然前往繁华的扬州,难过友人离开不知何时再相见,痛苦不能再和孟浩然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这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连岸边杨柳,江上沙鸥也为之动容。李白的激情与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一同澎湃,终于迸发而出,留下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也称“温故知新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贯穿了各个学段,且要求学生重视积累,也有很多诗篇在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古诗,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能够使学生拓展思路,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例如,教学《乡村四月》这首描写春日风光的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如《咏柳》《早春》《春晓》,并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四、朗读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古诗这种音乐性强的教学内容,朗读的作用就更为凸显了。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范读新课内容,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教师要注意辅以适当的教学语言,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等,或加入配乐,为朗读创造情境。

例如,教学刘禹锡《望洞庭》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首古诗,景色描写生动优美,富有想象力,请同学们先听老师的朗诵,体会一下诗歌所描绘的幽静与美的意境。”这里可以配乐。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

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诸如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充斥着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

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晓畅如话,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由于时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明晓句意。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读“jì”不读“qí”。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地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写到,秋天的夜晚,一艘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在学这首诗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诗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到野外去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满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有感而发“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学生从美丽、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小学古诗教学是重背诵还是重理解

我的看法:

“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我赞成.

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我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我们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我们能明的,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我们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5、我的观点就是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真懂这首诗了.

这是个人的浅见.

专家观点: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我们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

习惯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

调、补”成为习惯.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然而就我们乡村小学,我认为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我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我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于都县第六小学 管丽萍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谨,魅力无限。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靠老师讲出来的。加上低年级学生人生阅历浅,认知水平有限,刚刚接触古诗,更不可能要求他们“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古诗词时,不仅要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引导学生“入境”才成。

一、巧用多媒体,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例如:教学《渔歌子》时,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不易找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能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如果能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庐山三叠泉的视频,让学生如临其境、如听其声,相信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理解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古诗文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老师们能合理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教学中穿插上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例如:学习《所见》时,让学生理解古诗大意后,鼓励学生亲自扮演牧童,去体会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学生就能在表演中轻松而又快乐的体会出诗意。

三、教师的激情是古诗文课堂收到成效的保证。

古诗是一门艺术,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限于理解诗句,更重要的是体会作品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激情不仅仅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利用激情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有一次听县骨干教师执教古诗《游子吟》,当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诵时,所有的学生和在场的老师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她深情并茂讲述自己作为游子对父母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境。

相信许多教师在教学前都会充分准备、认真备课,但同样起点的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总会把一堂普通的教学上出精彩,闪出亮点,低段的古诗文教学更是如此。

四、想象力的培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中之中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小学古诗词教学与多媒体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