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 > 学生家教> 正文

   你对孩子暴力了吗——什么是家庭教育中的“被动暴力”



如果问你对孩子有暴力行为吗,大多数家长会否认。我也这样认为,可是有一件小事多少年一直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那是雯雯一岁半时。有一天,我正在卫生间洗衣服,突然听见“啪”的一声,原来雯雯把洗脸架弄倒了,脸

如果问你对孩子有暴力行为吗,大多数家长会否认。

我也这样认为,可是有一件小事多少年一直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那是雯雯一岁半时。

有一天,我正在卫生间洗衣服,突然听见“啪”的一声,原来雯雯把洗脸架弄倒了,脸盆掉了下来,我扭过头严厉地看着雯雯。小雯雯看到妈妈犀利的眼光,一脸紧张的样子,小嘴闭得紧紧的,两只小手扭着抱在胸前,低着头,我说“怎么搞的,不要你动你非要动”,雯雯小嘴已经瘪了,如果我再多说一句雯雯就会哭起来。看着雯雯紧张的样子,想想没有什么玩的东西,雯雯不玩脸盆架玩什么呢,于是我抱起雯雯,亲着雯雯的小脸,拿出几本书和一盒铅笔,让雯雯坐在小板凳上玩去了。

这件事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虽然当时我已感觉到自己处理的不当,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我愠怒的眼神和雯雯由于害怕而扭曲的小脸让我现在想起来都汗颜。

大概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有时候是暴力的,感觉“暴力”这个词是与战争、打打杀杀等跟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联系起来,更不会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家人、朋友间日常谈话和“暴力”扯上关系。有人问我,打过孩子没有,我可以非常坚定地说,雯雯从小到大,我从没有动过一根手指头,但这是不是就证明我没有暴力行为呢?

当我接触并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后,我才明白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一种生活语言》(NonviolentCommunication:ALanguageofLife)这本书告诉人们什么是暴力,什么是非暴力,它敲响了我的“无知”。

马歇尔·卢森堡写这本书起始与两个问题:从童年开始,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后来,他借助已有的文化传统,提出了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说: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一般人以为暴力是针对躯体上的外在行为而造成的对他人或自己的伤害。例如,厮打、咬人,用工具伤人、杀人等。事实上这是冰山一角,而且只是浮在海面上的那些很明显部分。而另有一种暴力时时刻刻充斥于我们的生活,它造成人们的内伤——情绪上的伤害,被马哈马.甘地称为“被动暴力”。这种暴力在人们的内在激起强烈的负向情绪,时间久了,这种被动暴力产生的愤怒才引发躯体暴力。可以说,躯体的暴力是“被动暴力”产生的结果。

由此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发现太多时候我们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亲人对孩子产生暴力,上面我谈到的那个经历就是典型的“被动暴力”。

有好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故意要这样,而多数时候是处于无意识状态,也就是自己潜意识的一些东西在左右着自己的行为。

“被动暴力”包含心理和精神的不同层次,生活中这种暴力方式有代表性的就是:责骂、讽刺、不理睬、冷漠、逃避、攻击、说谎、溺爱等,这些都可以引起一个人的情绪伤害,而这种伤害的积压与压抑就产生了暴力。比如曾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马连杀4个同学,直接起因是与同学打麻将发生口角,而深层的原因是同学们的嘲笑、讥讽和瞧不起激怒了马加爵长期积累的自卑,激起了他的杀机,屈辱的经历使他想报复,报复更是一种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