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鉴赏南湖早春,柳州榕叶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菊红莲抒发的思想感情?柳州榕叶落尽偶题的诗歌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

...菊红莲抒发的思想感情?柳州榕叶落尽偶题的诗歌鉴赏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靖节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赏析

1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

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

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

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2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

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

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

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

“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

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

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

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3 我被贬蛮荒,羁留柳州,处境凄惨,春已过半如深秋一般,使我内心低迷。

雨过山城打落百花,只留下满院子的榕叶和纷纷乱啼的黄莺。

阅读《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完成下列三题。

宦情羁思共...

小题1:⑴采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自己因屡遭贬谪的凄楚烦闷之情。

(手法1分,内容1分)小题1:一方面,写出盛春之时,莺儿叫声嘈杂;另一方面,是因为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两点各1分)小题1: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前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的写景,从而在人与物、情与境之间起到了绾合作用

(只答“承上启下”最多得1分)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7分)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1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2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3 我被贬蛮荒,羁留柳州,处境凄惨,春已过半如深秋一般,使我内心低迷.雨过山城打落百花,只留下满院子的榕叶和纷纷乱啼的黄莺.

【求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赏析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

【赏析】: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 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评析】: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通观柳宗元的(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产生春半如秋的...

稍微整理了一下: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者】:柳宗元【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注释】:宦思:客居他乡的思绪.【赏析】: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评析】: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中的‘’尽‘’和‘’乱‘’两字描绘了‘’春...

小题1: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派凄惨景象。

小题1:第一,这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

(1分)第二,诗人借景抒情。

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般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1分) ① 共凄凄”是点明写作背景、人物心境关键的语句,也是间接原因。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