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体现苏轼豪放风格的诗词 苏轼豪放诗词



【苏轼的豪放诗词能体现苏轼豪放派的一句诗词.】作业帮苏轼的豪放体现在很多方面的 1个人豁达情怀,“时宰欲杀之,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讲的是“乌台诗案”王安石要杀苏轼,但是苏轼“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

【苏轼的豪放诗词能体现苏轼豪放派的一句诗词.】作业

苏轼的豪放体现在很多方面的 1个人豁达情怀,“时宰欲杀之,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讲的是“乌台诗案”王安石要杀苏轼,但是苏轼“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的豁达情怀 2 军旅豪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豪放词的成熟)苏轼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更兼顾天下. 3念奴娇:这是苏轼词中最具代表做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的千古楷模) 希望我们团队可以给你帮助

苏轼诗词的风格是什么

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

哪些词能体现苏轼的豪放特点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

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请问苏轼的词的风格是什么?

【苏轼词的风格】: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

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

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场面,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其“狂”劲和豪兴。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豪放不羁,在此加上“酒酣”,就显得更加豪情洋溢了。

这类词还有《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等。

(三)拓展了词境,涌入了生活波涛内容广泛。

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

如:《浣溪沙》五首,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里。

其三“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其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

苏轼以前,还没有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此类词还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临江仙》(夜归临皋)等。

二、委婉缠绵、清丽柔的婉约风格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一)咏物词具有物我相融的境界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达到了物我相融的极高境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

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

上阕写梅花的神貌,下阕写梅花的形貌。

在词中,作者虽写的是梅花,但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侍妾王朝云来。

表面看是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两者相契合,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苏轼主张神似而不满“形似”,他的咏物词《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

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正是他这种艺术见解的实践。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作者笔下之杨花,变化多姿,形象飞动,有比兴、有寄托,把咏物、写人、抒情结合起来。

在咏花的同时,亦勾勒了一个少妇的形象。

上片,劈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入手擒题,首先捕捉住了杨花的特点。

杨花与桃李等一般的花相同,因春风吹拂而开放,亦随...

写出可以体现苏轼豪放的诗词写出最好的2到3句就可以

一曲满庭芳。

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农村生活,咏物.在里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又何须,谁弱又谁强,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二是在写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如这首《满庭芳》,苔茵展。

4.苏词的语言创新.特点: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穠丽,温婉.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但还有清秀: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轼词的内容: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百年里,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

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蕴藉的一面,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还运用口误,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

能几许...

苏轼诗词艺术特点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

”(《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

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

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

)春容。

”(《闻洮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

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

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

”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

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

”(《获鬼章二十韵》) 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 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

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

其三、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

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

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后村诗话》) 看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中前两句翻用刘禹锡《看牡丹》诗“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

”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语意。

描绘杭州百姓观赏牡丹的欢乐氛围以及笑看其带醉而归的情形。

诗中描写出自己白发簪花的情态,赏花醉归,十里花街,珠帘半卷,佳人仕女,纷纷探头观看。

诗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复,使音节回环往复,带有很强的婉约情调。

又如他的诗《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更是婉约细密,幽微深远。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

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

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这是苏轼诗《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从诗中感觉出有种笔墨淋漓,锋芒毕露,豪气喷薄的感觉。

而苏轼的词其豪放特点更甚于诗。

其四、品茶论禅,书写绘画。

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 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创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风格特点。

如苏轼...

苏轼的诗词有何特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也有独特的造诣。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二、思想根源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世间人不是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贾谊泪逝,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

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的主要源头。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1]。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2]。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

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

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据说苏轼很喜欢《庄子》也深受其影响。

《庄子·逍遥游》[3]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

”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南冥东,天池也。

”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

苏轼发现《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

苏轼自幼就像佛家所讲的有慧根,像道学家所说的有感悟。

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

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三、艺术成就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十一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元丰末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

苏轼的词有什么风格?

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场面。

如,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敲门试问野人家,又何妨。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次三句。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的词有以下风格?”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描写赤壁的景色:《浣溪沙》五首,长江水浩浩荡荡。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村南村北响缫车,日高人渴漫思茶,在此加上“酒酣”,就显得更加豪情洋溢了。

苏轼以前,还没有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

其三“麻叶层层叶光,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

酒酣胸胆尚开张,亲射虎,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里,右臂驾苍鹰,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等。

3。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鬓微霜。

此类词还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是描述远景、拓展了词境。

“酒酣胸胆尚开张”。

2、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类词还有《南乡子》(旌旗满江湖),自由豪放。

豪情奔放,苏轼为豪放不羁,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

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

欲报倾城随太守。

如,涌入了生活波涛,千骑卷平冈。

”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其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看孙郎: 1、气势磅礴,词人左手牵黄犬,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其“狂”劲和豪兴。

下片由实而虚。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谁家煮茧一村香,具有一种英雄气慨。

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

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内容广泛。

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前三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