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鉴赏研究小结 诗词鉴赏个人研究小结



诗歌鉴赏方法以及意象的研究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冰 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

诗歌鉴赏方法以及意象的研究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冰 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梧桐 :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

杨花: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

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青梅竹马 :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逐鹿 :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三尺 :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彭祖 :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

观:观望。

在壁垒上观望。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是一种多年...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研究课题

一、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及思路 1、中学阶段语文科教学的特点 系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研究,为今后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份具有从理论到实践、操作性较强、涵盖面较广的课堂教学实践实施指南;并在此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研究的任务,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以九年语文教材为基础,以本班学生为实验对象,以语文课堂为实验阵地,针对语文课堂中的不同课文类型,对语文阅读中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及时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我从阅读教学活动的意义出发,研究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激发学生阅读活动的兴趣。

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质疑—讨论—探究”的环节取得实效是关键,我指导学生有效提问,整合学生的问题;在讨论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学会倾听、学会尊重;鼓励问题生成,鼓励创新思维,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共同提高。

3、基本研究思路 (1)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目的计划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抓重点要点,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

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

这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促进的作用。

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良好读书习惯的作用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来。

(2)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活动适当地延伸至课外。

课内学习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每学期给学生制定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自主吸取知识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新课改需要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这样的课堂着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

对此,除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外,还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

比如,引导他们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通过及时记笔记和记关键词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握同学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设置相关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于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资料,学习理论,确定研究对象,作好调查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预期阶段成果,积累相关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认真实施研究方案,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索。

如:“通过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指导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对课外文学作品分专题进行阅读”“针对练笔发现问题,进行写作系列指导”“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交流与指导等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等预期阶段成果,逐步完成研究计划,并作个案记录、分析、总结。

总结阶段。

主要工作:分析处理在实践中积累的个案资料和有关记录,总结实践,研究探索的理论,撰写研究报告。

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 以课题实验方案为指导,全面扎实地开展实验研究。

现在,我能自觉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既关注教材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又关注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课题研究实验也就落到实处了。

还有,由于参与到教学研究活动中,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研究,为自己的教学制定更高的标准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向课堂要效率,逐渐克服了上课随意性的毛病。

在备课的全面性、针对性上下功夫,以文本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我在《小石潭记》中以名人身份跨越时空与柳宗元对话,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扩大了阅读量。

在《古诗词鉴赏专题指导》中分内容、思想、鉴赏、意向等四个专题,进行指导,并立足文本,进行实践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让古诗词鉴赏由课内走向课外,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学习兴趣。

“课外专题阅读系列——与名人牵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此专题中,我设计了:人物介绍、主要成就、评价喜欢的理由、收获和感悟等几方面进行阅读整理

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已有一定的成效,改变了学生以往漫无目的的读书习惯。

制定出课题的实验方案,开展了两次阅读能力调查,撰写教学设计和专项指导十余篇,教学反思六篇。

结合课题研究多次开展了诸如“古诗词鉴赏”、“我最喜欢的古诗词”、“我与名人牵手”...

求高手总结一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的一些 常考诗人 的背景 ?? 特点 ...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

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

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

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

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

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

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诗歌鉴赏的题型答题步骤、表现手法等等的知识!...

诗词答题技巧及特点总结诗歌鉴赏步骤 1.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2.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1)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4)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6)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赋比兴、象征) 7)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抑扬:突出于强调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3.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

主题是“《红楼梦...

示例:1.“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

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 2.“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中的诗词文质兼美。

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我要做研究性学习,什么题目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收起

【什么是诗歌综合鉴赏题】研究古诗可以从哪些方面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 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

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

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