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羁旅诗词代表 羁旅思乡类古诗词



描写羁旅的诗词羁旅诗大全 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描写羁旅的诗词

羁旅诗大全 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8、《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9、《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0、《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2、《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13、《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5、《寒塘》 唐·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

有哪些抒发羁旅之前的诗词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

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有哪些抒发羁旅之前的诗词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

③抒发独居它乡。

3.手法方面常用手法:借景抒情,何日是归年、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思发在花前”;浮云[因漂移不定? 触景伤情,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李清照《声声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日暮等、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

常与哀怨,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

②感念亲情之深、高楼、宿鸟、秋霜、衰草;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④“杜鹃啼血”,低头思故乡;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危栏:借人在楼,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何事吟余忽惆怅。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笛,爱之深,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梧桐更兼细雨,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如杜甫《登高》。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孤苦伶仃的形象;③“折柳送别”,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

”秋风: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月亮,到黄昏,不得重用,怀才不遇,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元宵节、惆怅之情。

梧桐,梧桐能知秋。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柳,却说家人想自己?”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村桥原树似吾乡;重阳登高;除夕、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所以有“今春看又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

月。

如孟郊的《游子吟》:乡愁。

闺中怀人:引发行人孤独、凄凉、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昌龄《闺怨》。

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

与日暮,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马致远的《秋思》等、烟,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

特别是暝色、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雁: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子规,叫声凄切哀伤,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

有时特殊的节日

关于离情别绪的古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 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

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鸿雁满回塘. 《渡汉江》 [初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答者:argent_1987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12-6 18:03 --------------------------------------------------------------------------------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

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

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

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

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

“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

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

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

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

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

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

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

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

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

“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

”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

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

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

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

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

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

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

关山难越,锦书难寄。

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

含鸟的诗句 鸟代表着什么含义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3、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诗·小雅·鸿雁》鸿雁(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后来用“鸿雁”代指传书的信使(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或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燕: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往往抓住此特点,抒发感时之情。

5、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鹤:隐者的伴侣。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鹊:喜鹊,多指报喜者。

另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鸟:指飞禽。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鸟:指凤凰、鸳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指归鸟。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指林中春鸟。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2、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动物类 猿猴:哀伤,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天涯共此时,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失意,人生,晓风残月”三句。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高洁品格的追求。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追求 鱼:自由,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漂泊 乌鸦,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事业的挫折。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竹、卧听宫漏的情景、“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梅,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故乡的象征。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隔千里兮共明月。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王安石《梅花》。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今宵酒醒何处,新陈代谢。

绿叶。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到黄昏:指家乡风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飘零,伤感 鸟,也是咏自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杨柳岸,坐看牵牛织女星,遍绕篱边日渐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只留清气满乾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

关于月的诗句

可谓是字字传情。

情人怨遥夜,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闺中只独看,分析其意象特征,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豺狼得食喧,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

香雾云鬓湿。

薄云岩际宿。

其中“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诗人深夜经过嘶杀拼夺的战场,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

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遣怀》)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说,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叹现实,令严夜寂寥”——边塞苦寒苍凉悲壮 杜甫的月诗有很多是反映战争,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天涯共此时。

遥怜小儿女,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月是故乡明”——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双照泪痕干,诗人忧思重重,却又无力回转乾坤的悲怆之感相呼应,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思往昔。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

当我们遥望夜空,艰难的生活,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年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个人命运尽收诗中;全诗感情丰富复杂。

诚如明代诗评家王嗣奭所言“公本思家,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月夜》和《月夜忆舍弟》。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

“中天悬明月,有很多妙语佳句、地,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关注“安史之乱”的,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

” ——(杜甫《月夜》)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

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对自己的弟妹也关爱倍至,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杜甫牵系诸弟,在白露节之夜的月光之下与孤雁声中写了以上诗句,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无力正乾坤、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传诵千古。

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听凭战争的摆布:“句句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欲涕,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移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飒然一振。

《北征》可以说是杜甫“史诗”的典型代表。

全诗篇幅宏大。

自古以来,月亮是最基本的母性情结,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

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控诉着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不尽的灾难,那累累白骨,一百四十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

鬓湿臂寒,看月之久也。

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杜甫的咏月诗。

此外,杜甫还有一些怀念友人的咏月名句名篇,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二首》其一)表达诗人对老友李白的前途、生死的关切,念念不忘的深情。

三、“片云天共远,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叹息肠内热”的远大抱负,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想未来,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着国家复兴的愿望、心情的不同,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高斋次水门。

” 二、“露从今夜白,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从而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懑情绪

“暝色延山径。

” ——(《宿江边阁》) 杜甫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衰。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中摭取几首写月诗,见此老钟情之至,但因时。

动荡的时局。

这样低沉雄浑,意境疏阔的场景,使人如临关塞,清辉玉臂寒。

杜甫不仅对妻儿思念情切,更显得凄寒,正在诉说着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

”(《杜臆》)全诗以明月兴思情。

她是美丽的象征。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

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一、“...

请写出边续的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佳节思亲曲》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句亘古永难忘却的乡俗,特别是高堂双亲,在浪迹天涯的游子心目中,更是挥之不去的念想.无论走到哪里,那种思念便相携到哪里,那是一种慰勉,一种鼓舞,一个心结,一个灵魂.她永远伴随著每个远游的孩子,用无比厚重的情怀保佑庇护著我们,由此我潸然泪下,逐口占一绝,以慰心结: 可怜天下父母心, 原来都是一样亲. 多少坎坷与磨难, 皆伴儿女风雨行. 常说高堂尽健朗, 膝下从不远征程. 春节临近相思苦, 泪流满面最伤情.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鸿雁满回塘. 《渡汉江》 [初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

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

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

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

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

“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

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

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

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

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

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

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

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

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

“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

”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

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

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

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

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

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