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布袋和尚的诗词 布袋和尚 他也无烦恼



布袋和尚中的一首诗,有知道的,请告诉下.谢谢了 jcea⑩ju姗SzfⅪ〕mX去o∪李子t永赴溧水0,过吴访别,戏书4送之l 作者:范成大m 朝代:宋 万h壑断流冰塞川o,千b岩森玉6雪漫天w。匆匆

布袋和尚中的一首诗,有知道的,请告诉下.谢谢了

jcea⑩ju姗SzfⅪ〕mX去o∪李子t永赴溧水0,过吴访别,戏书4送之l 作者:范成大m 朝代:宋 万h壑断流冰塞川o,千b岩森玉6雪漫天w。

匆匆叶县双3凫舄,换却山n阴访戴船。

犯寒书5剑出春萝,风1雪桥边得句多。

牒诉缤纷似烟海,梅花时节奈君何。

另,除了y这首还有很多的。

可以8自己s搜搜。

谁晓得布袋和尚插秧诗的含义。

布袋和尚-插秧诗【版本一】来自于“圣水寺对域佛教文站”: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版本二】大多人认为: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

另有一部分人认为“青苗”应为“青秧”,将“退后”作“退步”,虽意思差不多,但古人用“青苗”的可能性大得多。

这首禅诗流传很广,用第二种版本的人较多。

【插秧诗中的含义】“手把青苗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

“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身心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

“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插身诗由描绘农夫插秧的景象,引人们去领悟其中的禅理:农夫手里拿着满把的稻苗,低头弯腰能看到水中倒映的天空。

他倒退着身子,一步步顺次地把秧插进水田。

退到最后,秧便插好了,看起来是退步,实则是向前。

农人手中的青秧如同人生道路上的包袱,在一步步的后退中不断的将其扔掉,才能迈开阔步走向成功。

“以退为进”是一种阴柔而内敛,通透却又豁达的人生处世哲学。

关于称颂弥勒佛的诗词

度吕图 元剧本中有《八仙庆寿》,范曾先生将俗文学引入文人画,图中左衽坦胸者汉 钟离,捻髯而思者吕洞宾,汉钟离正度吕洞宾入道,两人思绪交融,堪称传神妙构。

蒲松龄造像 蒲松龄,字留仙,山东淄川人,清大文豪,著《聊斋志异》。

蒲公阅尽人世,托鬼幻之 域以鞭笞丑类,讴歌善良。

曾自述其孤高生涯云:“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门庭之栖寂 则冷淡如僧。

”画中蒲公伴孤鹤而盘桓,所思眇眇,意态超然。

老子出关 传说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函谷关而不知所向。

老子哲学亦范曾先生所深爱者, 尤服膺其“有无相生”之说。

先生号十翼,足见对周易颇寄深情,世人以为 生十翼而翔,此望文生义之误也。

山 鬼 屈原《九歌》中名篇《山鬼》,述一孤寂而美奂之神女:“若有佳人兮山之阿,披薜 苈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

彼于山林风雨之中乘赤豹从文狸 而行,或以为失恋之少女,或以为独行特立之女神,读者自画中细味之 圣 者 范曾先生写人物,眼神最称奇绝,昔稽康抚琴,手弹五弦,目送飞鸿,是志存 云表、思凌八荒之态也。

画中圣者,回首暇观,欲言又止,真隐言忘机之态,传 神手段至此,可为一叹。

达摩面壁图 刘勰于《文心雕龙》有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此 十六字,不啻为范公人物画之纲领。

画中达摩凝然而思,若有神悟,峭壁直下,嶙 峋高古,画中气氛令人肃然 抱琴钟馗图 此作题画云“余所写钟达士,类多威严不可犯,偶写读易、抚琴、策蹇、嫁妹, 亦有异趣,或云范曾自写,余莞尔。

”世人皆称范务先生画中人物,情貌与其略 似,是性相近而情相侔乎 松石钟馗图 以龙盘九曲之松、荦确峥嵘之石,以喻钟馗超凡脱俗之性、光怪陆离之情,不 亦宜乎?钟馗乃多重性格之组合,慈悲与无畏、威猛与祥和、庄重与谐谑,兼 而有之,其于范曾先生画中细赏之 老子与骑蹇童子 范曾先生作画,往往随风发之情愫放笔写去,自然成文,略无雕凿,老子之像 既成,复写童子,而其比例远近无毫发爽,范公云作画“如灯取影”,斯之谓与 扶得醉翁归 丰稔之年,村歌社鼓,漫山动郭,有白髯者,醉酒而归,小孙扶持,力不能胜 其野趣村俗,于范公笔下,淋漓尽致。

范增书画作品欣赏 加入 度 吕 图 元剧本中有《八仙庆寿》,范曾先生将俗文学引入文人画,图中左衽坦胸者汉 钟离,捻髯而思者吕洞宾,汉钟离正度吕洞宾入道,两人思绪交融,堪称传神妙构。

加入 蒲松龄造像 蒲松龄,字留仙,山东淄川人,清大文豪,著《聊斋志异》。

蒲公阅尽人世,托鬼幻之 域以鞭笞丑类,讴歌善良。

曾自述其孤高生涯云:“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门庭之栖寂 则冷淡如僧。

”画中蒲公伴孤鹤而盘桓,所思眇眇,意态超然。

老子出关 传说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函谷关而不知所向。

老子哲学亦范曾先生所深爱者, 尤服膺其“有无相生”之说。

先生号十翼,足见对周易颇寄深情,世人以为 生十翼而翔,此望文生义之误也。

山 鬼 屈原《九歌》中名篇《山鬼》,述一孤寂而美奂之神女:“若有佳人兮山之阿,披薜 苈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

彼于山林风雨之中乘赤豹从文狸 而行,或以为失恋之少女,或以为独行特立之女神,读者自画中细味之。

圣 者 范曾先生写人物,眼神最称奇绝,昔稽康抚琴,手弹五弦,目送飞鸿,是志存 云表、思凌八荒之态也。

画中圣者,回首暇观,欲言又止,真隐言忘机之态,传 神手段至此,可为一叹。

达摩面壁图 刘勰于《文心雕龙》有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此 十六字,不啻为范公人物画之纲领。

画中达摩凝然而思,若有神悟,峭壁直下,嶙 峋高古,画中气氛令人肃然。

抱琴钟馗图 此作题画云“余所写钟达士,类多威严不可犯,偶写读易、抚琴、策蹇、嫁妹, 亦有异趣,或云范曾自写,余莞尔。

”世人皆称范务先生画中人物,情貌与其略似,是性相近而情相侔乎? 松石钟馗图 以龙盘九曲之松、荦确峥嵘之石,以喻钟馗超凡脱俗之性、光怪陆离之情,不 亦宜乎?钟馗乃多重性格之组合,慈悲与无畏、威猛与祥和、庄重与谐谑,兼 而有之,其于范曾先生画中细赏之。

老子与骑蹇童子 范曾先生作画,往往随风发之情愫放笔写去,自然成文,略无雕凿,老子之像 既成,复写童子,而其比例远近无毫发爽,范公云作画“如灯取影”,斯之谓与? 扶得醉翁归 丰稔之年,村歌社鼓,漫山动郭,有白髯者,醉酒而归,小孙扶持,力不能胜, 其野趣村俗,于范公笔下,淋漓尽致。

碧海青天夜夜心 写寂寞嫦娥于广寒宫中,伴玉兔而卒岁,其悲凉枯寒可知。

李商隐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世之为名缰利索所覊者,正应以李诗为殷鉴。

诗无达诂,读者自识。

苏子雅趣 以东坡倜傥豪纵之性,几遭贬抑,至于海南,一代词雄,无又国士,命途多 舛若此,令人一挥慨然之泪。

而苏子宴然自若,抚砚赏玩,与幼子苏过评其优劣,圣人屈处,自得其乐,于范曾先生所画眉宇飘髯间可见。

雄风宛在野猪林 《水浒》中之英雄人物,其性粗豪,其质纯良,对奸佞锄之以杖,饱之以拳。

范曾先生曾有诗咏其...

关于佛教的诗句

传说布袋和尚的布袋叫百宝乾坤袋,人们问他布袋有何用,他笑以偈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和尚的布袋,不仅可以贮藏衣物、收集废品,废物利用;而且虚空缥缈,展开时可以广遍十方,自由自在,普度众生。

布袋可以比喻烦恼,也叫放下,所以如有人问布袋和尚问题,他不回答,只是将布袋放下,再问,又将布袋拿起,如此反复。

另外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也有个布袋和尚,他的布袋叫乾坤一气袋,质料奇妙,非丝非革,乃天地间的一件异物,寻常刀剑也无法把它刺穿。

《西游记》里的弥勒佛也有一个袋子,叫人种袋,法力巨大,神妙无方。

阿弥陀佛

悟禅的诗句有哪些?

菩堤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抚拭, 莫使惹尘埃。

空手把锄头 ——南北朝?善慧大士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千 家 饭 ——南北朝?契此和尚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插 秧 诗 ——南北朝?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物先天地 ——南北朝?善慧大士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和无名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诗 ——梁?刘孝先 幽人住山北,月上照山东。

洞户临松径,虚窗隐竹丛。

山林避炎影,步径逐凉风。

平云断高岫,长河隔净空。

数萤流暗草,一鸟宿疏桐。

兴逸烟宵上,神闲宇宙中。

还思城阙下,何异处樊笼。

东林寺诗 ——梁?刘孝绰 月殿耀朱幡,风轮和宝铎。

朝猿响薨栋,夜水声帷箔。

入若邪溪诗 ——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开善寺诗 ——梁、陈?阴铿 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

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

赠法和颂 ——后秦?鸠摩罗什 心山育明德,留熏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晋?帛道猷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带下,故有上皇民。

祖道赋诗 ——隋?慧晓 平生本胡越,闽吴各异津。

联翩一倾盖,便作法城亲。

清谈解烦累,愁眉始得伸。

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人。

子向径何道,慧业日当新。

我住邗江侧,终为松下尘。

沉浮从此隔,无复更有因。

此别终天别,迸泪忽沾巾。

赠衡岳僧 ——唐?怀素 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清松。

题僧院 ——唐?灵一 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简寂观 ——唐?灵彻 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月夜泛舟 ——唐?法振 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

漾舟人不见,卧如武陵花。

暮秋宿友人居 ——唐?无可 招我郊居宿,开门但苦吟。

秋眠山烧尽,暮歇竹园深。

寒浦鸿相叫,风窗月欲沉。

翻嫌坐禅石,不在此松阴。

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 ——唐?皎然 路入松声远更奇,山光水色共参差

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挂枝。

宿支硎寺上房 ——唐 (作者不详) 上方精舍远,共宿白云端。

寂寞千峰夜,萧条万木寒。

山光霜下见,松色月中看。

却与西林别,归心即欲阑。

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 ——唐?大颠 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马上作 ——唐?贯休 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音,家在凝岚一点中。

春送僧 ——唐 (作者不详)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寄诗友 ——唐?齐己 天地有万物,尽应输苦心。

他人虽欲解,此道奈何深。

返朴遗时态,关门度岁阴。

相思去秋夕,共对冷灯吟。

怀巴陵旧游 ——唐(作者不详) 洞庭云梦秋,空碧共悠悠。

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

日西来远槕,风外见平流。

终欲重寻去,僧窗古岸头。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向前溪照碧流 ——唐?寒山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盘石。

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碧涧泉水清 ——唐?寒山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布袋和尚偈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悟道诗 ——唐?某比丘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不是众生不是相 ——唐?大川禅师 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

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还怅惆。

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山高岂碍白云飞 ——唐?大川禅师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远观山有色 ——唐?大川禅师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

藉婆衫子拜婆年 ——唐?大川禅师 藉婆衫子拜婆年,礼数周旋已十分。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似水如云一梦身 ——唐?大川禅师 似水如云一梦身,不知此外更何亲。

个中不许容他物,分付黄梅路上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峰顶寺 ——唐?李白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布袋罗汉,布袋和尚,弥勒佛三者之间的关系

布袋罗汉、布袋和尚和弥勒菩萨这三者,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确实有一定关系。

尤其布袋和尚,在历史演变中,已经成为弥勒菩萨化身,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比天冠弥勒印象更深刻。

至于布袋罗汉,在一般人眼中,也容易与布袋和尚混为一谈。

布袋和尚,五代梁时著名僧人,明州奉化(或谓四明)人氏,姓氏、生卒年均不详。

自称契此,号长汀子。

世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平日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人称布袋和尚。

有一首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可为其一生之写照。

《景德传灯录》第二十七卷记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皱眉大腹,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

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

梁代贞明二年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上,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入寂。

其后,有人于他州见师负布袋而行。

世人以其为弥勒之化现,江浙之地多画其像,流传于世。

又传至日本后,成为日本信奉的七福神之一,民间多祭祀之。

布袋罗汉,十六罗汉之一,又称为因揭陀尊者。

此圣者与其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住于广胁山中,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唐代禅月大师贯休绘制其像:杖藜倚肩,左手托经,垂头注视,右手掐珠。

苏东坡曾赞其形象:“捧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

不行不立,不坐不卧,问师此时,经杖何在?”又有一种传说,因揭陀原是印度一位捉蛇人,捉蛇是为方便行人免被蛇咬。

他捉蛇后拔去毒牙,放生于深山中,因发此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就是用来装蛇。

弥勒菩萨,弥勒原是梵文音译,意译“慈氏”。

《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灭,住于兜率天中,以菩萨身相为天人说法。

相传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名为慈氏。

《大日经疏》卷一则说慈氏菩萨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慈氏。

释迦牟尼世尊曾经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弥勒菩萨下生此世,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度一切众生。

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又至彼时已经成佛,故又称弥勒佛、弥勒如来。

据《法华经》《平等觉经》所说,弥勒与佛陀另一弟子阿逸多是同一人;然据《中阿含经》《出曜经》及《大毗婆沙论》等所说,则以弥勒与阿逸多为不同之二人。

在密教中,弥勒菩萨是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来之东北方),于金刚界曼荼罗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

中国一般寺庙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则是五代僧人契此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