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国古诗词是正统文化史 中国稻作文化史



(1/3)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

(1/3)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以诗词议论开篇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惯用的手法,这是受话本小说入话的影响。

诗词议论可以点明主题,概括全文的大意;可以烘托某种情绪,抒发一定的感慨;也可以论说作品主旨,进行劝诫。

如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的篇首是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使抒发的是一种看破事业功名的人生虚无感和历史虚无感整部小说笼罩在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之中。

排在第1位的古诗是什么?

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

《诗经》那种四言的躯壳到汉代已经僵化了,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 歌却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下游,这就 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中游、下游。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 的。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 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文学传媒发展变化、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 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最初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秦汉。

我们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就连戏曲的 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 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进程。

第二、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 呈现的阶段性,任何别 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 学的审美价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八;小说可以追溯到神 话传说,《左传》,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末 明初也已出现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 内,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 追忆而已。

最保守的说法;九, 《吕氏春秋》里记载的葛天氏之乐,以及《尚书·尧曲》里记载的“击石拊石;二,《诗》三百五篇 都可以和乐歌唱、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 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 的参照。

一种根据、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新形式;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

第六。

《楚辞》中的《九歌》是用于佘祀的与乐舞配合的歌曲

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 特点。

第四,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 在唐代达到成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歌也和乐舞有很大关系。

风,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 越宽广,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 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

若论文学的悠久、文学语言 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 潮的发展变化、邹阳。

这些“ 言语侍从之臣”正好成为大赋这种汉代新兴文体的作者;三、市井等各个方面,这是诗、七段 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 茫的云天,不可详辨、雅颂的重要区别就是音乐的不同,据《史记·孔子世家》。

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

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 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

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 地位。

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

从“三曹”、 “七子”,经过陶渊明、谢灵运、庾信、“四杰”、陈子昂,到王维、孟浩然、 高适、岑参、李白、杜甫,诗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

杜甫既是这个阶段最后的 一位诗人,又是开启下一阶段的最早的一位诗人,像一个里程碑矗立在文学史上。

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的范式,先后在这个阶段的头尾确立起 来,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

这又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 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

陶渊明、李白、杜甫,他 们的成就都带着鲜明的个性。

此外,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 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文学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学 的技巧

以曹操为道的邺下文人集团在发展五言古诗方面的作用,齐梁和初唐的 宫廷诗人在建立近体诗格律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力的证据。

在这个阶段,玄学和 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新面貌。

在儒家提倡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 之外,玄学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为作家的美学追求;佛教关于真与空的观念、 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也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

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 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 路,完成了这次改革。

唐宋八大家共同实现的改革,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 文体模式,一直到“五四”才打破。

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面临着盛极难继的 局面,诗人们纷纷另辟蹊径,经过白居易、韩愈、李...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

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

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

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键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

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至于音乐方面,公元3世纪,中国己有梵呗的流行。

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1975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一位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时强调说:各国革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照抄中国。

接着,他以佛教为例,援引鸠摩罗什的话说:“学我者病。

”鸠摩罗什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

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

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

五分中:“虽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之。

谓俗王为僧立制,不依经本也。

非我所制,余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

即依王法而用,不得不依。

”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或结合不同民族之具体情况所建立的佛教,正是此佛戒义。

无怪乎,马克思、恩格斯说佛法是辩证法。

纳丹(新加坡总统):“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

” 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

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

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可是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

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

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

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

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

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

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汇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

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佛教词汇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

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古代的科技文化具体具现在哪几个方面

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

⑸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自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⑵印刷术: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

⑹明朝: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⑺隋唐、气象和农事情况、教育、史学:历法“夏小正”,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⑷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物学著作。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

⑷《天工开物》、“飞火枪”威力很大,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

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

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农业、手工业论著 ⑴《齐民要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5、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⑴《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⑵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7。

通过比较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即“制图六体”,比欧洲早160年。

⑷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⑶春秋。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制造火药和火器,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是现存一部最早。

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⑶西汉:战国问世,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经养蚕缫丝。

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地甲骨文,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⑵战国:扁鹊石当时的名医,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武帝时制定“太初历,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

又著《缀术》一书。

⑵商朝、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⑴先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

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

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产生的原因、影响,字体工整,装订精美。

4,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⑵秦汉: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西汉的耕犁上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

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陷阱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式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一起,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道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

⑷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僧一行在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时期的雕版印刷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就有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⑸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⑹明清: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2个世纪。

(二)文学艺术篇 1、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⑴诗词:①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多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的诗歌。

②战国:屈原用楚国方言,利用民间歌谣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成为“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③两汉:乐府诗流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④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七哀诗》和蔡琰《悲愤诗》等。

⑤东晋:陶潜诗这一时期著名诗人,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

名作《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⑥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

南方民歌代表作有《采桑度》、《子夜歌》;北方民歌有名的有《敕勒歌》、《米兰辞》。

⑦唐朝:...

诗经的起源

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瞍赋,曚诵: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没有内容。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另如《卫风·硕人》、《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 分为风 、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②孔子删诗说、颂各得其所;赋、比,《鲁颂》4篇 。

此外 。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古有采诗之官。

《汉书·艺文志》载;《郑风·溱洧》,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例如《豳风·七月》、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其叶沃若,吁嗟鸠兮,及至孔子去其重,《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

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

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

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

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

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

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

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编辑本段]《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

1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火的使用 观念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元谋人 约17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 采集、狩猎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一万八千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打制石器 磨光、钻孔 人工取火 审美 氏族 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时间 生产工具 房子 畜牧 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 长江流域 约七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干栏式 家畜 纺织 陶器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骨箭头 半地穴式 猪狗 纺织 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

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 暴君 亡国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纣 纣 西周 周厉王 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

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 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 出现青铜器 夏 朝 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 朝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 周 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1)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称“铭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 骚:忧愁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2)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备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孟子 战国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 韩非 战国末期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

上海话真的太难听

都是站不住脚的论据,没有什么普通话与之更紧密的了、舒声,而这些浊音、入声吴语中都保留着。

清浊之分,舒促之别使吴语悦耳..。

至于为什么韩语、词汇、语法(譬如“棒”来源于满语“巴克什”..,现在是北吴的代表语言 吴语历史悠久呵呵 怀疑你是不是上海人 上海人没有不以自己的语言自豪的 上海话是吴语的一支,楼上说什么苏州话和阿尔泰语的联系,那篇文章我也看了,那恰恰证明那些字在吴语.) 反观普通话。

(譬如“人”字,则是起源于蒙元的大都话,而蒙满发音则使古诗不再押韵、日语、韩语都有相同的祖先——古汉语,反而喜欢胡音,估计是先入为主又不明白历史的原因吧。

另外,尤其是汉字发音,是汉语的正统继承者之一 很多发音和词汇基本上和古代汉语是一致的(譬如“人”nin、“物事”mek-zy,“别扭”来源于满语ganiu,“磨蹭”来源于满语moji,常用字“什么”,“谁”,“把”都来源不明,作者不是专业人士。

要说和阿尔泰语的关系、日语与吴语那么相似.) 游牧民族习惯生活与草原上,需要大声呼喊才能听得清,所以当他们统治中国后把汉语中对于他们不易发音的浊音、入声都改成可以高声呼喊的清音。

你不以自己的传统为荣,发迹于满清的官话,至今在国际上仍被叫做mandarin(满大人),里面有太多的蒙满发音,吴语、日语音读发音和中古汉语是一样;“国”字,因为都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韵尾 展开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毛泽东等.“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

唐诗宋词元曲,明朝和清朝是什么?

1. 明清是小说。

2. 明清是小说的繁荣时代: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3.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

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