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武术表演诗词 可以配武术表演的朗诵



适合武术表演的曲子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

适合武术表演的曲子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作者: 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肖曹。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适合武术表演的曲子

描写武术表演的句子:1.她手持铁片镀镍明光熠熠的舞台道具双宝剑,左跨黑漆雕弓,右配绣金箭囊,随着三起头的锣鼓,一个飞身箭步,展剑亮相,眼似秋水,面赛春花,浑身火红,体姿苗条,仅仅这绝美的一手,已赢得了满堂的喝彩。

2. 只见他舞起宝剑来静若伏虎,动若飞龙,缓若游云,疾若闪电,又稳健又潇洒。

3. 那剑舞得果然不错,剑过处,习习生风,吹动丁香树上一片片白花瓣飘落下来。

4. 他按剑在手,收敛笑容,刷地亮开架式,两只眼睛像流星般一闪,眼波随着手势,精神抖擞地舞起来。

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 一阵开场锣鼓敲罢,隆花出台了。

为了达到对敌人最大的吸引力,不使他们半途走掉一个,她也不管剧情的安排,先拿出她的刀马功夫。

7. 那剑越舞越快,就像一条银龙绕着她上下翻飞,左右盘绕。

...

国学经典表演】国学经典文艺汇演应该准备哪些节目

你看过微微一笑很倾城没有?里面那个肖奈和微微一起演的剧本很合适你。

你再加一些武术元素就好了。

原文如下: 一个女的山大王,拦路抢劫。

截到一个出游的琴师。

(琴师有家丁保护,这里可以加武戏) 白衣琴师被抢回山寨,女贼爱慕他斯文俊秀,想尽办法讨他欢心,白衣琴师不为所动,终日不言不语,在后山莲池旁郁郁弹琴。

女贼终于决定放他回去,但又依依不舍,在他身后悄悄的跟着,恰好白衣琴师遭遇坏人,眼见就要丧身,女贼跳出来救了他。

琴师被感动了,接受了女贼,女贼欢欢喜喜的办喜事,不料洞房花烛夜,竟有官兵攻打上山,贼众因为喝多了,毫无抵抗的被屠戮。

女贼本领高强,官兵抓不住他,转而攻击琴师,女贼把琴师护在身后,琴师却从琴中抽出捡来,毫不犹豫的刺入了女贼的后心。

原来,白衣琴师竟然是钦差,因这窝贼人占着地形复杂的优势始终剿灭不掉,来做卧底的。

女贼死后—— 白衣琴师和青衫武将站在了一座坟前,静静的望着坟墓。

青衫武将说:“你可以不杀她。

” 白衣琴师只是沉默,很久才道:“与其让她活着恨我,不如死了。

” 白衣琴师从此隐居在山脚下一间小屋中,微微认出这是游戏里一个小场景,落霞峰下无人居。

青衫武将又一次出现。

“你立下大功,世袭爵位唾手可得,为什么要隐居在这荒郊野外?” 白衣琴师没有回答,只是弹着手中的琴,女贼养的小猫在他身边欢快的跑来跑去。

场景变成了莲池,彷佛是琴师的回忆,带着朦胧的色彩。

白衣琴师在抚琴,女贼坐在他身边。

已经处理过了,女贼的声音显得模糊而遥远,仿佛来自虚空。

“我爷爷是强盗,我爸爸是强盗,所以我生来就是一个强盗,除了强盗我不知道做什么,什么也不会做,还有这整个寨子的人。

” “你这么讨厌我,其实我没杀过人,不是最坏吧,不过还是坏的。

” “我也想和山下的姑娘一样,养点小鸡小鸭,日出而做日落而归,平平静静的过日子,不过这只是一个梦而已,永远不会实现。

” “你走吧,我放你走。

” 画面又转回来,青衫武将激愤的质问:“你有大好的前程,为何要在这荒村野地荒废人生!” 然后是一个清淡而缥缈的声音。

“这也是我的梦。

” 然后戛然而止,筝音重新响起,哀哀欲绝,渐渐消散。

最后的画面是红衣女贼和白衣琴师在莲池旁,琴师抚琴,女贼舞刀,两人衣袂飞扬鲜活灿烂,而后画面越来越淡,逐渐变成黑白。

定格。

画面上抚琴的白衣琴师依旧白衣飘飘。

舞刀的红衣女贼一身红衣已经苍白。

...想以古诗文歌曲配上舞蹈、乐器、武术来表演。

需要五首不同风格的...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

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

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

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

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

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

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

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

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

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

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

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

基本功之一:唱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

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

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

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戏曲的唱,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的声乐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些优秀剧目,安排唱段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发展的需要。

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来丰富和加强文学形象,诉诸观众的听觉感官,正象做和打通过优美的舞蹈形象诉诸观众的视觉感官一样。

因而戏曲的唱,演员的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

对同一剧目的同一角色,由于演员的体验、理解不同,也由于唱腔唱法不同,逐渐形成了演唱上各种意趣不同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剧种,对唱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有的唱得多,动辄三五十句,甚至超过百句。

有的唱得较少,在剧中人动情的时刻才设置大段的唱腔。

唱得多的剧种,往往以唱代念,或介乎唱与念之间,润腔较少。

唱得少的剧种,大都在声乐艺术上刻意求工,对行腔度曲,进行高度的提炼。

从戏曲发展的过程来看,唱腔的伴奏是由简到繁的。

古老剧种弋阳腔,采用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仅用简单的打击乐伴奏。

明嘉靖年间正式形成的昆山腔,发展为兼用笙、箫、笛、琵琶等管弦乐器伴奏,音乐效果大为增强。

近代戏曲更加重视伴奏的衬托作用,逐渐增多了乐器的种类,并密切了声乐和器乐的配合。

也有些剧种在主要唱段中停止器乐伴奏,由演员独唱“清板”,以突出声乐的表现力。

帮腔形式,目前在一些高腔系统的剧种中仍旧保留着,作为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

由于唱词都是诗词体,句法紧凑精练,文学性较强,因此更便于集中地抒发情感。

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辩、斥责等场合,一般也常发挥唱的功能,以增强艺术效果,并给人以美感享受。

为了便于传达感情、唤起共鸣,曲词的文学性不尚典雅,而在于雅俗共赏、简洁明快、涉笔成趣。

在戏曲里,唱作为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它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和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塑造人物服务。

基本功之二:念 念白与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从小练基本功,念白也是必修课目之一。

掌握了口齿、力度、亮度等要领之后,还须结合具体剧目,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开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达到既能悦耳动听,又能语气传神的艺术境界

戏曲念白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韵律化的“韵白”,一种是以各自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的“散白”如黄梅戏的安庆语、苏剧的吴语、京剧的京白等。

无论韵白或散白,都不是普通生...

沧州的武术名人?

沧州十大武术名人“国术馆之父”张之江张之江 (1882—1966),字子姜,盐山县留老人庄(今属黄骅市)人。

参加北京政 变,配合了北伐胜利进军。

张重视武术,规定凡西北军均须通过练拳、劈刀、刺枪、体操四 项主要科目

1928 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馆。

1933 年,由中央国术馆主办国术国考。

1933 年和1936 年,两次率团分赴东南亚等地做武术表演,对武术的宣传卓有成效。

在抗日将 领宋哲元、张自忠、傅作义、孙连仲等的部队都有该馆、该校毕业生担任武术教官,教导 各级官兵痛杀日寇。

1954 年张给毛泽东写信,希望发展武术事业。

1955 年2 月,毛主席亲 笔复函约其座谈。

接信后,张把《关于成立国家武术机构的建议》提交全国政协。

1956 年, 张建议贺龙元帅建立国家武术研究机构。

当年中国武协成立。

大侠霍元甲霍元甲(1868—1910),字俊卿,祖籍沧州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

霍 元甲融合各家之长,自创“迷踪拳”,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霍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 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并在比武中不战而胜,后霍元甲及其弟子大胜日本武士。

1910 年 6 月, 霍元甲在上海成立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体育团体——精武体操会 (精武体育会前身) 。

大刀王五大刀王五 (1844—1900),真名王正谊,沧县人,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 名武术大师齐名。

王侠义心肠,非常爱国。

他护送过因为直谏被革职的御史安维峻,还与谭 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被捕,王得知后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 谋救谭,后被谭拒绝。

后“戊戌六君子”被斩,王冒着生命危险为谭收尸。

1900 年,义和团 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王率众积极参加,后清军围剿义和团,王因寡不敌众被捕,不久被八国 联军枪杀。

豪杰佟忠义 佟忠义(1879—1963),沧州市西门里人,字良臣,与王子平齐名,被誉为“沧州二杰”。

佟把蒙古摔跤、祖传擒拿和六合拳法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佟派技击术。

民国 21 年, 全国武术比赛,佟忠义荣获六合门第一名。

佟忠义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

日本柔道家在上 海虹口摆擂台,佟忠义闻讯后毅然辞去官职赴沪打擂,使日本人没敢登台便逃之夭夭。

为了 发展武术事业,佟开设忠义拳术社、忠义摔跤社。

他编著的《中国摔跤法》一书被上海商务 印书馆出版。

解放后,佟老先生仍孜孜不倦地从事武术的研究和传授工作

“千斤神力王”王子平王子平 (1881—1973),沧州义和街人,曾任中国武协副主席,第一届全运会武术表 演赛总裁判长。

1919 年,在北京王子平力挫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儿。

1 921 年,在上海万国竞技场吓跑美国人沙利文等人。

1923 年,王创办中国武术社。

1928 年 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长,后任副馆长。

抗美援朝时,王子平捐献大炮。

后一直致力于挖 掘祖国武术宝库和普及武术。

铁壮士丁发祥丁发祥 (1615—1694),孟村人,祖居丁庄子,后迁孟村镇。

丁为人乐善好施,性格 沉静内向,有隐士君子之风。

康熙十五年,俄罗斯两个大力士来华,在北京摆下擂台,视炎 黄子孙如草芥,并连伤我国数名拳师。

丁飞身上台应擂,几个照面就将二人打翻在地。

丁发 祥连挫敌手,为国扬威,群情振奋。

康熙皇帝大悦,召见以奖之,一时王公大臣多以诗歌匾 额赠之。

神枪李书文李书文 (1864—1942),沧县(今盐山)圣佛镇王南良村人。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日 本教官侮辱李为东亚病夫,被李书文枪挑四人,从此,“神枪李书文”名冠天下。

俄国拳王马 洛托夫来京设擂,京、津两地武术名手均败。

李上台将马洛托夫击下擂台,宣统赐金佛以示 嘉奖。

被张作霖聘为奉军三军武术总教师

在奉军部队李书文空手面对日本教官挑衅,击碎 其肩胛骨,捍卫国威。

李书文 40 年行走江湖未逢敌手,成一代宗师。

其弟子霍殿阁、刘云 樵、李玉海均名震中外。

“燕子”郭长生郭长生(1896—1967),沧州市马道街人,因郭行拳过手出手不见手,人过一阵风, 故誉以“郭燕子”。

1928 年,在中央国术馆教授苗刀,在第一届全国国考,以不败记录打入 前十七名最优者行列之中 (这十七名因故没往下再打) 冯玉祥将军因此亲赠龙泉宝剑一柄。

郭编创了“二路苗刀”、“苗刀进枪”等优秀套路,还与马英图共同修改编创了“劈挂拳”和“疯 魔棍”等套路。

“七七事变”爆发后,郭闭门八年,以此拒绝为驻沧的日本人做事。

八极初祖吴钟吴钟(1712—1802),盐山后庄科村人,初创开门八极拳。

雍正十三年,吴钟独闯少 林,凭一杆大枪,连闯三门,诸多暗器,一无着身,被镇寺钦差官赞为“吴神枪”。

吴钟还曾 独身三进福建泉州少林寺, 夜闯罗汉堂、 巧得鱼谷鞭。

后吴钟与康熙皇帝的十四子比试枪法。

两人以殳(有棱无尖的竹制兵器)较艺,十四子被点眉心而不知遂叹服。

时有“南京到北京, 大枪数吴钟”之谚。

吴钟在孟村以传播八极为业,为弘扬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康德第一保镖霍殿阁霍殿阁(1886—1942),南皮小集村人,霍拜李书文为师,系统学习八极拳和六合枪。

后行走江湖, 期间和许多武林高手比武过招, 都以高超的武艺战胜...

宋词中很多爱国之词,与武术文化有没有相关的关系

1、这类所谓爱国之词,与武术没有关系的;2、传统武术的老拳谱,为了好记忆常常整理提炼得象诗歌类似,但是注重表述动作要领或精气神要领,不会跟什么爱国发生关联;按照什么诗词编武功是小说里面的创意而已;3、如果脑筋转弯非要找个联系,这些诗词和传统武术的共同点----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