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科举考试 诗词 关于科举考试的诗词



求古时名家所做的反映科举考试的诗词!科举考试悲喜诗 -------------------------------------------------------------------------

求古时名家所做的反映科举考试诗词

科举考试悲喜诗 -------------------------------------------------------------------------------- 2006年06月14日 10:14 自隋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为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

然称心如愿的毕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

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 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

唐时众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长安,既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又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首七律的大意谓:榜上无名感到羞?,回乡恐怕黄莺花草也会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留在长安再一年。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换了一个无颜面对的对象,意谓借住长安沉浸在忧愁中忘了春天到来,听到莺歌才知柳条发了新芽,年复一年落第后东回家乡,实在不好意思向长安客栈的店主告别: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考场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屡试不第年年伤心落泪的,请看钱起《长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还有为落榜写下绝命词一死了之的,据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咸丰年间江南乡试,一个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题写云: 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

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未待放榜,这个考生已发疯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无名绝望到顶。

无怪乎古人将科场落第列为人间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来源:香港大公报 文:陆茂清)

关于科举的古诗词

《鹤冲天·黄金榜上》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登第报家人》 董德元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写关于古代科举考试的诗词

1、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鹤冲天·黄金榜上》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登第报家人》 董德元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中国古代朝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有那些

科举考试悲喜诗 -------------------------------------------------------------------------------- 2006年06月14日 10:14 自隋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为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

然称心如愿的毕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

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 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

唐时众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长安,既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又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首七律的大意谓:榜上无名感到羞?,回乡恐怕黄莺花草也会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留在长安再一年。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换了一个无颜面对的对象,意谓借住长安沉浸在忧愁中忘了春天到来,听到莺歌才知柳条发了新芽,年复一年落第后东回家乡,实在不好意思向长安客栈的店主告别: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考场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屡试不第年年伤心落泪的,请看钱起《长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还有为落榜写下绝命词一死了之的,据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咸丰年间江南乡试,一个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题写云: 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

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未待放榜,这个考生已发疯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无名绝望到顶。

无怪乎古人将科场落第列为人间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找与唐朝的科举制度相关的诗句

1、唐代朱庆余有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考前写给水部(唐时属工部)员外郎张籍以探听虚实的。

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表达忐忑心情。

张籍回了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其诗比作“菱歌”,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2、唐代孟郊昔年屡考不中,写下《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后来终于登榜,又写下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4、宋代董德元《柳梢青》“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

直至如今,别无收拾,只有清贫。

功名已是因循。

最懊恨、张巡李巡。

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

”道尽个中滋味。

5、宋真宗赵恒亲自作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几乎可以看做是为科举考试打广告了。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诗词,另外还有一些“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如我彀中”“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等名句...

有关古代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极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人们通过自愿报名,或者经过一定的学习,可以参加不同科目和不同级别的考试,再由主管机构根据各人的考试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分别委以不同层次的官职。

自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建立,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举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为止,沿行将近一千四百年,其间几乎不曾断绝,它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

因此,了解这一制度的发展史,对于了解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构成、当时的社会时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等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从它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名目、方法、利弊等方面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任何一个社会的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都有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和目的,科举选官制度之所以出现于隋唐时期也有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性的统一局面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政治环境

自东汉以来,中国曾长期处于军阀混战、豪强割据的分裂状态之中。

这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频繁,权力不断转移,王朝不断更替,社会经济凋弊,人人朝不虑夕,加之人口不断迁徙流亡,因此,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无论从分裂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还是从衰败的经济条件以及人人自危的社会心理来看,都不可能为象科举制度这样广揽人才的制度创造机会和条件。

而隋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之间虽然也有王朝间的更替,也有较大的动乱,但每一王朝都有较长的较稳定的统治时期,这为科举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因而才使得科举选官自隋之后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结构的变化为其产生及确立奠定了必要的阶级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混乱和动荡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大大地削弱了世族大地主的实力,中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与世族大地主在政治上并驾齐驱,并逐渐占据了优势

这一优势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就是以推荐为主的选举官吏制度逐渐被以考试获取官职的科举选官制度所代替。

因为后者与前者相比,更多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其出身、门第。

第三,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发展完善使得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自春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摆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种种影响,至隋唐时期进入成熟时期。

其标志是:统治阶级的队伍日渐扩大;政治机构不断扩充,分工越来越细;赋税制度逐渐整齐划一;各项必要的政治制度相继建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统治体系。

科举选官制度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为满足封建统治对各种官吏的需要,为适应中小地主阶级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科举选官制度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其间虽曾有过中落偃伏,但基本上一直沿用不废。

特别在唐、宋、明、清,更是高峰迭起,愈趋完备。

在这四大王朝所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中,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唐、宋、明清三个阶段。

科举制度虽然始于隋朝,但真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推行实施应当是唐朝,因此我们把唐朝作为科举制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科举制处于起始和摸索的状态之中。

从科目上看,这一阶段科举制还带有浓厚的汉魏遗风。

从考试内容上看,也显得杂乱无章。

从铨选官吏方面看,尚无一定之制。

宋代的科举制是唐向明清过渡的中转阶段,这时的科举制度已比唐代大大地完备了。

首先,科目的轻重划然分开,并开始出现由多科目向单科目过渡的趋向。

其次,考试内容趋于一致,有关考试的规章相继制定。

再次,科举开始成为铨选官吏的主要方法,选授官职也有了一定的制度。

明清则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科目基本上只有一科,用以划分等级的是不同级别的科举考试。

而考试内容,以及与考试相关的事务都有严格的规定。

除授官职也有了严格的制度,科举成为人们入仕的唯一途径。

总之,明清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经是全面的系统的选官制度了,并且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他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了。

而五代十国、辽、金、元时期,或者基本上沿用前代,或者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都没有代表性,研究的价值不高。

三、科举制度的名目科举的名目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三类:常科、制科、武科。

第一,常科。

也称常举、贡举,即每年按时举行的分科考试。

常科的名目以隋唐为最多,而且时增时减,前后总计不少于三四十种。

常见的名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各科考试的内容、录取人数各不相同,考试后所授的官职也不尽相同。

宋代常科的名目也很多,但进士科与其他名目已然分离,常科中的其他名目被总称为〃诸科〃,并逐渐受到冷落。

而进士科则日益成为宋代科举中最主要的科目,甚至在宋神宗时取消了进士科以外的明经等诸科。

自此,进士科开始成为科举考试制度中的唯一科目。

南宋以后,专设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两科。

元以后常科中再也不分名目了,各科名目只能在各级考...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哪些科目?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科举考试的科目前后有很大变化。

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草创时期,考试的科目大致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

唐朝是科举制度的确立时期,科举考试除了沿袭隋朝的四科之外,又增加了明法、明书、明 算三科。

其中明经科中又细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名目。

俊士、秀才两科,不久被废止。

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均为录用专门人才设置的,并不经常进行。

因此,唐朝的科举科目可以说主要是进士、明经两科。

北宋前期,沿袭唐朝及五代旧制,科举考试主要有进士、明经、诸科。

宋朝的诸科大致相当 于唐代的明经科,其中也分为九经、五经、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通礼等细目。

宋神宗熙 宁年间,在王安石变法中,也对贡举之法进行了改革,废止了以往的明经、诸科,专以进士一科 取士。

此后,元、明、清三朝沿袭不改,也都是用进士一科取士。

关于考试的诗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

“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

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湘水女神鼓瑟,曲声留粒?谑鞘?苏箍?胂蟮挠鹨恚?樗孀畔衫郑??蹬绦?D巧???嵌嗝炊?诵南液牵∷?紫任??嗣?蟹胍牡乃?瘢?顾?滩蛔≡谒?咸?鹞枥础F涫担?胍牟⒚挥姓嬲???诿烂畹睦稚?幸?氐陌г蛊嗫嗟那楦校?庵只段枋峭饺坏摹5?切?俺?汀笔嵌?孟媪榈男囊獾模?獾比话?ê捍?募忠辏?屠??槐嶷啬闲卸???嫠?娜耍??翘?秸庋?г沟睦稚??醪桓械绞?帜压?兀? 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

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

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

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

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

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

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

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

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

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

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

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

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

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

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 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赏析】 孟郊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悦的心情,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

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洚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旬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但诗人极度的志满意得也表现了其气量的不早.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

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

这就仿佛象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城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