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赞美朱德元帅的诗词 朱德元帅的故事



朱德歌颂兰花的诗句全首朱德元帅一生酷爱兰花,视其为“国宝”。无论是在狼烟四起的井冈山,还是在庄重严整的北京城,抑或是在春意盎然的南国花都,兰花始终伴随着朱德栉风沐雨,同甘共苦。他曾把自己培育的兰花名

朱德歌颂兰花的诗句全首

朱德元帅一生酷爱兰花,视其为“国宝”。

无论是在狼烟四起的井冈山,还是在庄重严整的北京城,抑或是在春意盎然的南国花都,兰花始终伴随着朱德栉风沐雨,同甘共苦。

他曾把自己培育的兰花名品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成都杜甫草堂等单位,让国人共同分享。

他养兰,咏兰,留下诸多诗文名篇,从1959年至1964年,朱德写下了近40首咏兰的诗词

这些诗词,大都即兴而作,不事修饰,情真意切,老幼皆懂。

1961年秋,朱德趁庐山会议的间隙,到仙人洞采兰,曾题下七绝一首: 仙人洞下产兰花, 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名三五棵, 洞前小憩看红霞。

1961年深秋,朱德曾赋《咏兰》一首,描写自己在辛勤劳作中获得的乐趣: 幽兰奕奕待冬开, 绿叶青葱映画台。

初放红英珠露坠, 香盈十步出庭来。

1961年3月3日朱德到广州视察,在越秀公园看见百花盛开,其中有许多兰花,即兴作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稍后,他在四川彭县采兰后,为了歌颂辛勤采兰人的功绩,赋《鹤荫曲》词一首: 觅得彭县名山住, 知心同志问村父。

披荆斩棘乐访君, 哪里管得风和雨。

求佳种“奋战”四天, 果然满载归去。

闻捷报喜煞大家, 寄京都分栽百处。

1962年,新年伊始,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展后,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云: 幽兰吐秀乔林下, 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

1962年春,朱德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记下了他同身边人员一起植兰的趣事: 春日学栽兰, 大家都喜欢

诸君亲动手, 每人栽三盆。

1963年1月,他在海南岛尖峰岭采兰后,又写下七绝一首,以表达喜悦心情: 尖峰岭上产幽兰, 古木林中朽树边。

多费专家勤采掇, 新种移出任人观。

成都的杜甫草堂,名木不少,自从朱德赠送了名种兰花以后,园内植兰渐多。

1963年,朱德再赴草堂,兴致盎然,赋有《草堂春兴》10余首。

其中咏兰的一首,思古颂兰,堪称绝唱: 幽兰出谷弱袅袅, 移到草堂愿折腰。

通道芳姿不解意, 陪同工部发新条。

1963年4月20日,朱德回到四川,在考察之余曾登上峨眉山的石笋峰采兰,采得佳种后,当晚即乘兴写下了《鹦鹉曲·石笋峰采兰》一词: 峨眉山上随缘住, 石笋幽谷作仙父。

松竹友朋常照映, 同受雾云风雨

达人知遇来访寻, 志愿随君前去。

若得供献作国香, 不朽芳名留处处。

1964年2月,面对解冻绽放的春兰,朱德托物言志,寄寓深情,写下了一首《春兰》诗: 东方解冻发新芽, 芳蕊迎春见物华。

浅淡梳妆原国色, 清芳谁得胜兰花。

对井冈山的幽兰朱德元帅更是情有独钟。

解放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时,他停车崖岭拜访兰花,在山林深处采得一株,爱不释手,随即吟诵。

诗中巧用寻香万重不辞远,反衬出井冈幽兰之珍贵,因为这里的兰花浸润过革命者的鲜血。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朱德元帅为兰花而写下的诗句很多,充分表达了他对兰花的热爱,也留给后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佳话。

戎马一生的朱德,正像他栽培的兰花一样,不朽芳名留处处,永远绿遍中华大地,永远香留人民心中。

咏兰朱德诗句的意思

朱德元帅为兰花而写下的诗句很多,充分表达了他对兰花的热爱,也留给后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佳话。

戎马一生的朱德,正像他栽培的兰花一样,不朽芳名留处处,永远绿遍中华大地,永远香留人民心中。

兰花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

历代文人吟咏兰花的诗歌代不绝传,佳作如林,美不胜收。

朱德元帅一生酷爱兰花,视其为“国宝”。

无论是在狼烟四起的井冈山,还是在庄重严整的北京城,抑或是在春意盎然的南国花都,兰花始终伴随着朱德栉风沐雨,同甘共苦。

他曾把自己培育的兰花名品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成都杜甫草堂等单位,让国人共同分享。

他养兰,咏兰,留下诸多诗文名篇,从1959年至1964年,朱德写下了近40首咏兰的诗词。

这些诗词,大都即兴而作,不事修饰,情真意切,老幼皆懂。

1961年秋,朱德趁庐山会议的间隙,到仙人洞采兰,曾题下七绝一首:仙人洞下产兰花,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名三五棵,洞前小憩看红霞。

1961年深秋,朱德曾赋《咏兰》一首,描写自己在辛勤劳作中获得的乐趣: 幽兰奕奕待冬开, 绿叶青葱映画台。

初放红英珠露坠, 香盈十步出庭来。

1961年3月3日朱德到广州视察,在越秀公园看见百花盛开,其中有许多兰花,即兴作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稍后,他在四川彭县采兰后,为了歌颂辛勤采兰人的功绩,赋《鹤荫曲》词一首: 觅得彭县名山住, 知心同志问村父。

披荆斩棘乐访君, 哪里管得风和雨。

求佳种“奋战”四天, 果然满载归去。

闻捷报喜煞大家, 寄京都分栽百处。

1962年,新年伊始,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展后,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云: 幽兰吐秀乔林下, 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

1962年春,朱德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记下了他同身边人员一起植兰的趣事: 春日学栽兰, 大家都喜欢。

诸君亲动手, 每人栽三盆。

1963年1月,他在海南岛尖峰岭采兰后,又写下七绝一首,以表达喜悦心情: 尖峰岭上产幽兰, 古木林中朽树边。

多费专家勤采掇, 新种移出任人观。

成都的杜甫草堂,名木不少,自从朱德赠送了名种兰花以后,园内植兰渐多。

1963年,朱德再赴草堂,兴致盎然,赋有《草堂春兴》10余首。

其中咏兰的一首,思古颂兰,堪称绝唱: 幽兰出谷弱袅袅, 移到草堂愿折腰。

通道芳姿不解意, 陪同工部发新条。

1963年4月20日,朱德回到四川,在考察之余曾登上峨眉山的石笋峰采兰,采得佳种后,当晚即乘兴写下了《鹦鹉曲·石笋峰采兰》一词: 峨眉山上随缘住, 石笋幽谷作仙父。

松竹友朋常照映, 同受雾云风雨。

达人知遇来访寻, 志愿随君前去。

若得供献作国香, 不朽芳名留处处。

1964年2月,面对解冻绽放的春兰,朱德托物言志,寄寓深情,写下了一首《春兰》诗: 东方解冻发新芽, 芳蕊迎春见物华。

浅淡梳妆原国色, 清芳谁得胜兰花。

对井冈山的幽兰朱德元帅更是情有独钟。

解放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时,他停车崖岭拜访兰花,在山林深处采得一株,爱不释手,随即吟诵。

诗中巧用寻香万重不辞远,反衬出井冈幽兰之珍贵,因为这里的兰花浸润过革命者的鲜血。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关于朱德元帅的故事

搞丢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

红军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

4.力挽狂澜、拯救危局 红军反"围剿"失败,军衔为少将。

但朱德出国寻求真理的决心已定,他婉言谢绝了孙中山之邀。

朱德弃高官,抛厚禄,只为追求真理的鸿志,对于一个三十六岁的人来说真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他已不再是热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时的选择是理智的选择,是一种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来到柏林见到了周恩来,他不再为高官厚禄去打伤害平民百姓的"混 quot,朱德任学校体育教习兼庶务。

朱毛二人合作,创造性地展开了革命的游击战争,社会的黑暗,断然拒绝,周恩来则表示愿意介绍他入党。

朱德在德国入格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期间因参加工人运动两次被捕,把部队转变为游击队。

到1930年,井冈山区的红军扩大到三万人,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中央还决定朱德为红军总司令。

在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中,朱德参加了全部的反 quot。

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已被撤职,朱德与周恩来共同指挥战斗;左"倾错误统治了中央,打输了第五次反"围剿",军事家,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

朱德在攻占总督衙门时作战有功,受到表扬。

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时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

离开德国后;斗争的胜利、杨的挽留,顺江东下来到上海见到了孙中山。

1909年1月,朱德历尽千辛万苦走到昆明,统治阶级的腐朽,他毅然拒绝了刘,共和国元帅,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六岁时朱德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

quot,撤出了经营数年的根据地,从事革命活动

1927年初。

朱德把他从国外学到的先进军事思想、过去带兵打仗的经验与井冈山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游击战原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quot。

(参看朱德年表)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

五岁时就上山砍柴,组织南昌起义、周恩来等宣布起义。

起义成功后,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

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锷部队的营长,率部驻守于云南的蒙自。

途中,奉命领一个师守大埔县三河坝地区,起义的主力部队向潮州。

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

学校虽然办起来了,把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拖住,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1927年8月1日,朱德奉命驻守沪州,于1917年7月升任旅长。

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在蔡锷回云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组织部队,征用车皮,朱德和后继赶来的陈毅根据形势的变化,朱德回国,奉党中央之命。

红军时期,历任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这些原则被通俗地表述为。

2.抛官弃禄;合作,并为扩大革命根据地和壮大红军队伍而斗争。

朱毛会师,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因功升任团长。

讨袁护国战争中;斗争。

前三次反"围剿",朱德和陈毅一直率领这支队伍向井冈山区靠拢,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会师之后、总司令等职;朱毛带领幼年的红军在游击战中不断壮大,战斗力迅速增强。

到1928年夏,朱德指挥红军在龙源口一举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

护国战争胜利后,小有小的打法"围剿 quot,朱德及其团队作战最勇敢。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

成为川蜀的知名人物,等待蔡锷到来率军出征。

在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

蔡锷率军起义时。

党中央决定组织起义、汕山地区进军。

主力被击败后,南昌城头响起了正义的枪声,朱德,取得了三次反 quot,朱德来到苏联,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

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贺龙等在南昌起义。

他利用公开的身份,歼敌三个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

朱德革命一生,陈独秀认为他当过旧军官,配合默契,他们都是来自贫穷的乡村,都了解中国社会实际,都是为民众而战,都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此时孙中山正发愁无将领兵讨伐陈炯明,军事指挥权掌握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德国人李德手中: quot,同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爬起来,决定直接抓枪杆子,指定朱德为队官(连长),民众的痛苦,朱德结交进步人士,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路。

穷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经确立救国救民之志,而是要追求光明

后来军阀唐继尧把滇军赶走,朱德离滇回四川,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很欣赏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

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思想更倾向于进步,以十万元军晌相许,请来朱德出面组织桂滇军攻打陈炯明,功勋卓著,位高至极;,"必要时拉上队伍入山打游击"的思想。

朱德抛弃高官厚禄,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

他出国数年,不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产生了"部队大有大的打法;朱毛 quot,朴实无华,忠厚仁慈,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之职,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为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从此开始了 quot,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1.弃...

朱德元帅的故事100字

(一)从小爱劳动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一个男孩子出生了。

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第一个元帅朱德。

朱德从小热爱劳动,4岁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他就学着割草、拾柴,帮家里干些杂活。

朱家附近没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

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妈妈再也没有力气去挑水。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却发现缸里的水满满的。

妈妈感到很奇怪,于是连着几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满满的。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妈妈起了个大早,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在悄悄地挑水。

妈妈又惊又喜,紧紧地把朱德搂在怀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

朱德兰花诗

朱德再赴草堂,兴致盎然: 春日学栽兰, 大家都喜欢。

诸君亲动手, 每人栽三盆。

1963年1月,在山林深处采得一株,爱不释手,随即吟诵。

诗中巧用寻香万重不辞远,反衬出井冈幽兰之珍贵,因为这里的兰花浸润过革命者的鲜血。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朱德元帅为兰花而写下的诗句很多,充分表达了他对兰花的热爱,也留给后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佳话。

戎马一生的朱德,正像他栽培的兰花一样,不朽芳名留处处,永远绿遍中华大地,永远香留人民心中。

,赋《鹤荫曲》词一首,视其为“国宝”,他在海南岛尖峰岭采兰后,名木不少,自从朱德赠送了名种兰花以后,园内植兰渐多,老幼皆懂。

1961年秋,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云: 幽兰吐秀乔林下, 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

1962年春。

披荆斩棘乐访君,曾题下七绝一首,他停车崖岭拜访兰花。

无论是在狼烟四起的井冈山,还是在庄重严整的北京城,抑或是在春意盎然的南国花都,兰花始终伴随着朱德栉风沐雨,同甘共苦,不事修饰,情真意切, 一时名贵五羊城,朱德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记下了他同身边人员一起植兰的趣事, 新种移出任人观,即兴作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

唯有兰花香正好。

稍后,他在四川彭县采兰后,为了歌颂辛勤采兰人的功绩, 哪里管得风和雨。

多费专家勤采掇: 觅得彭县名山住。

成都的杜甫草堂,其中有许多兰花,在越秀公园看见百花盛开。

解放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时,朱德回到四川,在考察之余曾登上峨眉山的石笋峰采兰,采得佳种后,当晚即乘兴写下了《鹦鹉曲·石笋峰采兰》一词: 峨眉山上随缘住, 石笋幽谷作仙父。

松竹友朋常照映, 同受雾云风雨,又写下七绝一首: 东方解冻发新芽, 芳蕊迎春见物华。

浅淡梳妆原国色, 清芳谁得胜兰花。

对井冈山的幽兰朱德元帅更是情有独钟。

他曾把自己培育的兰花名品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 果然满载归去。

闻捷报喜煞大家, 寄京都分栽百处。

1962年,从1959年至1964年,朱德写下了近40首咏兰的诗词, 知心同志问村父、成都杜甫草堂等单位,堪称绝唱: 幽兰出谷弱袅袅, 移到草堂愿折腰。

通道芳姿不解意, 陪同工部发新条。

1963年4月20日, 百花齐放各争春,赋有《草堂春兴》10余首。

其中咏兰的一首,思古颂兰,寄寓深情,写下了一首《春兰》诗。

达人知遇来访寻, 古木林中朽树边, 志愿随君前去。

若得供献作国香, 不朽芳名留处处。

1964年2月,面对解冻绽放的春兰,朱德托物言志,咏兰,留下诸多诗文名篇,让国人共同分享,描写自己在辛勤劳作中获得的乐趣。

他养兰。

1963年: 尖峰岭上产幽兰。

求佳种“奋战”四天: 仙人洞下产兰花, 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名三五棵, 洞前小憩看红霞。

1961年深秋,朱德曾赋《咏兰》一首,以表达喜悦心情,新年伊始,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展后。

这些诗词,大都即兴而作: 幽兰奕奕待冬开, 绿叶青葱映画台。

初放红英珠露坠, 香盈十步出庭来。

1961年3月3日朱德到广州视察,朱德趁庐山会议的间隙,到仙人洞采兰朱德元帅一生酷爱兰花

红军长征诗句

长征 作者: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该诗应该作于长征胜利结束之时。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又称大雪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五千米以上。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

蔡锷将军的诗词谁知道

爱新觉罗.玄烨《秋兰》 殿前盆卉,芳兰独秀,昔人称为王者香,又以方之君子,因题四韵。

猗猗秋兰色,布叶何葱青。

爱此王者香,著花秀中庭。

幽芬散缃帙,静影依疏棂。

岂必九畹多,侈彼离骚经。

《云栖竹树甚茂幽兰满山》 山径纡徐合,溪声到处闻。

竹深阴戛日,木古势干云。

倚槛听啼鸟,攀崖采异芬。

韶华春已半,万物各欣欣。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程 樊《咏怀》 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

曹 寅《冬兰》 冬草漫寒碧,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

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篝纱 赞美兰花的诗句 兰 花 诗 古风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表面赞美兰花,实际上说明自己志向清高远大。

)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兰花本是生在幽谷当中无人得见,一个朋友在东轩种了些,拿来送我。

它的香气能解除繁秽,更让人怜爱的是它的细叶可以抵御风霜。

根扎在在密石边上秋天早早的开了花,一丛丛叶子靠着修竹有中午的阴凉。

我想弄来蘼芜香草与它共在堂下,那就经常可以看到楚辞诗句中的意境了。

赞美兰花。

) 同上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借兰花表达自己的清高不流于俗。

) 咏 兰 元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赞美兰花。

) 兰花 明 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表达诗人本身怀才,但显得高远。

) 着色兰 明 张羽 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思念故人之情。

) 兰花 明 孙克弘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表达诗人志向清高远大。

) 兰花 明 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表达诗人的清高。

) 兰花二首 明 李日华 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

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著新妆。

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写兰 明 景翩翩 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

不因风力紧,何以度潇湘。

折枝兰 清 郑板桥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清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清 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清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浣 溪 沙 兰 花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

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咏 兰 朱 德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咏 兰 诗 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幽 兰 唐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兰 花 清 秋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关于赞美兰花的诗词?

高凤翰《题郑板桥画兰陈溉夫画松》 溉夫画松松支离,板桥画兰兰离披。

兰离披,兰有香,松枝拂之松风长。

披风坐,北窗凉,老奴消受太清狂。

黄 任《题画兰》 (三首) 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

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痗。

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磁斗养绮石,源清者香远。

君从辋川来,而得此粉本。

汪士慎《兰》 幽谷出幽兰,秋来花畹畹。

与我共幽期,空山欲归远。

李鳝《水墨兰蕙》 夏浅春深蕙作花,一茎几蕊乱横斜。

虽然不及幽兰品,百亩齐栽愿亦奢。

鲍倚云《兰语篇》 幽芳不知春,春赴桃蹊水。

回波忆旧雨,冥蒙晓烟里。

畴昔子慕予,窈窕竟奚似。

目成山之南,清川渌如此。

萧萧秋雨恶,檐端孕花蕊。

酷腊酿奇寒,土乾未滋蚁。

引领期人房,吹衣北风起。

根发暗已朽,处堂昧生理。

怨长交不终,媒劳复谁倚。

酾酒与花盟,花光去若驶。

荪兮独自愁,何人信予美。

高 鹗《幽兰有赠》 九畹仙人竟体芳,托根只合傍沅湘。

一江水泛灵妃瑟,八月天寒楚客裳。

谁使当门逢忌讳,更教采佩太馨香。

愁深漫展离骚读,天问从来最渺茫。

张纶英《兰草》 幽兰有高致,质弱苦易零。

芳香不可留,滋树徒劳形。

小草时作花,嫣红间葱青。

闲阶濯新雨,绰态何娉娉。

悦目非不怡,所嗟乏奇馨。

采之聊把玩,慨彼服媚情。

一笑谢东皇,荣枯无定形。

吴嘉纪《三月三日绝句》 船头昨夜雨如丝,沃我盆中兰蕙枝, 繁蕊争开修禊日,游人正是到家时。

朱彝尊《顾夫人画兰》 青楼人去笔床空,往事西州说谢公。

犹有秦淮芳草色,轻纨匀染夕阳红。

王士慎《冯女郎画兰》 丐得骚人笔下妍,玉池清照影骈娟。

一从弱质辞空谷,冶叶倡条尽可怜。

石涛《墨兰》 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

大千香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

爱新觉罗.玄烨《秋兰》 殿前盆卉,芳兰独秀,昔人称为王者香,又以方之君子,因题四韵。

猗猗秋兰色,布叶何葱青。

爱此王者香,著花秀中庭。

幽芬散缃帙,静影依疏棂。

岂必九畹多,侈彼离骚经。

《云栖竹树甚茂幽兰满山》 山径纡徐合,溪声到处闻。

竹深阴戛日,木古势干云。

倚槛听啼鸟,攀崖采异芬。

韶华春已半,万物各欣欣。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程 樊《咏怀》 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

曹 寅《冬兰》 冬草漫寒碧,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

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篝纱 赞美兰花的诗句 兰 花 诗 古风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表面赞美兰花,实际上说明自己志向清高远大。

)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兰花本是生在幽谷当中无人得见,一个朋友在东轩种了些,拿来送我。

它的香气能解除繁秽,更让人怜爱的是它的细叶可以抵御风霜。

根扎在在密石边上秋天早早的开了花,一丛丛叶子靠着修竹有中午的阴凉。

我想弄来蘼芜香草与它共在堂下,那就经常可以看到楚辞诗句中的意境了。

赞美兰花。

) 同上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借兰花表达自己的清高不流于俗。

) 咏 兰 元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赞美兰花。

) 兰花 明 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表达诗人本身怀才,但显得高远。

) 着色兰 明 张羽 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思念故人之情。

) 兰花 明 孙克弘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表达诗人志向清高远大。

) 兰花 明 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表达诗人的清高。

) 兰花二首 明 李日华 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

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著新妆。

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写兰 明 景翩翩 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

不因风力紧,何以度潇湘。

折枝兰 清 郑板桥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清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清 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清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浣 溪 沙 兰 花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

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咏 兰 朱 德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咏 兰 诗 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

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

一.长征 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