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中的中平仄 古诗词中的平仄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怎样看出诗词中的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

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

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

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

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

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

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 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泛指诗文的韵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指语音的高低、升降...

古诗词中平仄怎么分

1 一般而言,第一声第二声就是平,第三第四就是仄,轻音大多为仄,也会有平,看上下句的对仗(一般长音为平,第一声和第二声都是长音,能一直读,比如乌———,读起来可以拉很长,而三四声轻音为短音,读起来马上就结束

古代没轻音只说)2 一般高中的诗都可用上面的方法,但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就看上下句对仗,韵律诗的上下对仗,举个例子:平仄平仄平平仄,对的一般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但也会有对的是仄平仄平平仄平3 对于古音就不说了,古音也不只是平上去入。

补充一个点,还有一个叫中(这个考试应该不会考,反正之前没见考过),就是可平可仄,原因是古今读音差异和解法问题。

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也可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 简单一点就是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s:所以记住第一点,基本能对90%,第一第二点,考试基本无忧关于押韵:押韵就是压的韵母,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比如 古gu,就是U,同韵的就可以比如:图,无,芦,虎这类,诗shi,就是i,比如只,日,词。

绝句一般四句,律诗八句,(不是按句号分的,逗号也算一句),绝句押韵在一二四,比如锄禾日当午,wu,汗滴禾下土tu,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ku,都是u。

律诗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八句押韵。

ps,上述方法是一般情况,也有特殊情况,因为古今读法不同,而且不是所有诗都押韵,一般只有绝句,律诗押一个韵,古体诗不押韵或者押不同韵,就是不同的韵母,比如 春江花月夜这类,白居易写的长诗,李白的古体诗等。

还有古今读法差异,有些今读不押韵的其实是押韵的,古代对于作诗作词很讲究韵律的,甚至每个字应该什么韵律都有说法,词为多。

古风中常用到的成语这个无法言说,因为成语是长时间沿用而形成的,比如如今的王菲的歌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水波不兴就是个成语,出自 苏轼的前赤壁赋,但当时却不是,用的多了就成了成语。

古人写作没有成语这说,但有用典一说,尤其是黄庭坚一派,以用典为荣。

当时人没有成语这么系统的概念,至于现在的古风文章诗歌,很多还是用典,因为用典没有字数限制和韵律限制,而成语这个都比较规范,当然不是所有的成语都是四个字的。

对于诗,歌这类,可以多看看近代诗歌和散文,里面有古韵而不拘泥,现在的古风就不好说了,当然,不一定要有古代的语言,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古风,但全篇没有一个真正古代的的成语或典故什么的,用的词最多也是近代的,从晚清民国,五四这段时间的用字很讲究的,可以多看看,比如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王国维,郁达夫,他们的字就写的很美,而且很多有今之古韵,尤其是王国维,是半文言式的可以看看《人间词话》是对诗词意境的一种很好的假说(学界不完全认同,大体认同,解读也很多),但真的很美。

学古诗的可以从 《诗经》开始,然后《楚辞》,古体诗,《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词曲,近代诗歌,大概这个步骤,歌赋可以不看,太繁琐,而且歌主要为曲,打谱,后来才有了词(不只是宋词),曲也不用看很多,意境用词等较诗歌差很多。

最巅峰的是唐诗宋词。

近代诗歌比较开发,没那么多讲究,但如今的很多古风文,尤其是歌曲填词,多源于此,当然唐诗宋词有有很多,王菲有很多歌的词都是如此。

关于成语,真的很少有直接用的,用也是用典,把成语回归原来的文字。

诗词平仄韵律

诗词平仄韵律: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诗词的韵律: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

诗词中的平仄

一、诗词的平仄与韵律、诗词的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仄分为平声、去声、上声、入声四种:1、平声: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我们现在发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就称之为平。

2、仄声包括:上声、去声(亦即三声、四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

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出现,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平仄谐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入声是指短音,在现代诗中基本没有了,江浙粤一带还有保留,如“屋”就是入声。

4、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五言和六言的平仄对仗中间不能出现“孤平”或“孤仄”。

何谓孤平和孤仄?指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即是孤仄。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要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1、诗词的平仄:是对初学者美感的强化训练,是对诗意境界而选择的一种修饰。

是为了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诗词的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缘自宇宙万物的自然对称与心理学上的联想作用,以及美学上对比、平衡的原理,体现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有方就有圆、有生就有死、有明就有暗......,因此,以山对水、以风对雨、以天对地......。

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

3、诗词的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字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诗句中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到句尾,所以叫韵脚。

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就押韵的格律要求来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的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

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拘束着,我认为就可任由作者自由发挥,只要达到读起来不别扭,能朗朗上口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

好的韵脚,能够对整首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及烘托出诗词意境的美感。

古诗词中的平仄关系。

lz你好。

我是复旦大学附属高中的文科生。

这个问题我来替你解答。

古诗中词中讲究平仄押韵。

尤其是在对偶这一手法上更是讲究平仄押韵。

除了词性相对。

词音押韵意外另一大重要的条件就是平仄押韵。

“平仄”指的一般是句尾的两字押韵。

“平”代表的是第二声,“仄”代表的是第四声,一般来说在古体诗中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上句和下句都是第二声和第四声。

(当然上句第二声下句第一声的情况也很普遍,这里不作细谈。

)一般来说上句第四声下句第二声的情况会比较常见。

也就是“仄平”的押韵。

举个例子吧。

杜甫在《登高》的颈联中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们就以这句为例,来简单的说一下平仄押韵的关系。

我们看上句的尾字“客”是“仄”调,下句的尾字“台”是“平”调。

这就是典型的仄平押韵。

两字码字不易。

望采纳!...

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学习格律就不能不了解汉字的四声及平仄。

简单的说,四声及平仄就是汉字发音的抑扬顿挫。

至于是怎么出现的,就只能说是古人在经过长时间的写作以及对汉语发音规律的总结出来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平上去入”的古音划分是到了齐、梁时期才被文人发现的。

“平上去入”构成了古汉语的四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1声和2声;上、去、入合起来叫仄声,上、去声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3声和4声,入声在现代已经消失,被划分到其他的三声中。

因此: 古代汉语中:平声即平声, 仄声:上、去、入声现代汉语中:平声:1、2声, 仄声:3、4声。

1、规则 (1)每两字为一个节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两种格式,七字句则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个节拍段,形成2/2/2/1/和2/2/1/2两种格式 (2)同句内平仄交替,对句内平仄对立。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相邻两联中,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必须平仄相粘(niān)。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口诀是指处在奇数位置的字可违拗平仄要求,但处在偶数位置的字必须严守平仄规则。

但须注意,如果一联中出句违拗了平仄规则,则在对句中相应位置的用字就须予以补救,即使用相应的违拗法则。

(如上句中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则在下句中第三字用平声字,而不能死守格式仍用仄声字) (5)古诗中的古入声字须灵活判断,有时可借助方言读音来推测认定,这是因为方言中还保留着很多入声声调。

2、近体诗的平仄常见定式和变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古诗中的平仄是什么意思,谁能告诉我

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

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

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

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

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因(阴)、忍(上)、印(去)、一(入);人(阳)、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

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

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

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

如写五言,平仄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

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

但这并不困难。

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

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

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

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

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

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

(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

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

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

这是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

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

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是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不。

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