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旱灾 诗词 旱灾杰克



描写“旱灾”的诗词有哪些?1.《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年代:【唐】 作者:【元稹】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

描写“旱灾”的诗词有哪些?

1.《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年代:【唐】 作者:【元稹】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

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

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

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

恻恻诏书下,半减麦与缗。

半租岂不薄,尚竭力与筋。

竭力不敢惮,惭戴天子恩。

累累妇拜姑,呐呐翁语孙。

禾黍日夜长,足得盈我囷。

还填折粟税,酬偿贳麦邻。

苟无公私责,饮水不为贫。

欢言未盈口,旱气已再振。

六月天不雨,秋孟亦既旬。

区区昧陋积,祷祝非不勤。

日驰衰白颜,再拜泥甲鳞。

归来重思忖,愿告诸邑君。

以彼天道远,岂如人事亲。

团团囹圄中,无乃冤不申。

扰扰食廪内,无乃奸有因。

轧轧输送车,无乃使不伦。

遥遥负担卒,无乃役不均。

今年无大麦,计与珠玉滨。

村胥与里吏,无乃求取繁。

符下敛钱急,值官因酒嗔。

诛求与挞罚,无乃不逡巡。

生小下里住,不曾州县门。

诉词千万恨,无乃不得闻。

强豪富酒肉,穷独无刍薪。

俱由案牍吏,无乃移祸屯。

官分市井户,迭配水陆珍。

未蒙所偿直,无乃不敢言。

有一于此事,安可尤苍旻。

借使漏刑宪,得不虞鬼神。

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

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岂无神明宰,为我同苦辛。

共布慈惠语,慰此衢客尘。

2.《红日》水浒传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3.《轻肥》 唐代:白居易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4.《杜陵叟》唐代:白居易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什么是旱灾?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

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

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中国的从古至今的比较大的旱灾?"中国旱灾史"中最早出现的是伊洛河流域大旱,发生于夏代末年(约公元前1809年)记录于《国语·周语》。

据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300多次大旱灾,并且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因缺乏水,农产品因此而枯萎,最终导致饥荒。

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隋开皇六年(586年)七月旱,米粟踊贵。

八月,关内七州旱。

开皇十四年(594年)年关中大旱,文帝率百官及百姓就食洛阳

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大业十三年(617年)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嘉靖元年、十年、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三十四年陕西连年大旱。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9年,陕西大旱,80%的县受灾,估计死亡加逃亡人数达300万。

1942-1943年,中原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300万人。

古代诗词有没有描写特大旱灾,或者其他自然灾害之前征兆的句子?...

一、水浒传《红日》 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二、 《锄禾 》 卿誉龙(原创) 锄禾艰辛日当午,汗流浃背民幸苦。

可惜苍天对不住,怜惜雨滴屈指数

但愿今年收成多,求神拜佛意如何。

明知天地靠不住,自力更生寻快乐

三、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四、夏日叹 作者:杜甫 (唐代)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五、《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干旱: 1、干旱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参考资料 无.唐诗宋词元曲.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6月...

古代诗词有没有描写特大旱灾,或者其他自然灾害之前征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古代诗词有没有描写特大旱灾,或者其他自

在那时,这风起码也有十级以上。

暴风引起的似乎是地动山摇。

杜牧为我们留下了一次唐代官场斗争的历史记录:“烨烨震电:千百年来水患与干旱都是历朝历代的农民所最关心的事,由于古时社会发展的局限,科学水平较低,他看到了大水的危害、百川沸腾、山崩地裂。

他认为地震是对于君王的告诫(“天戒若言语”)。

但是君王还不警醒,,四时也不分明,作“乃”、,使他们为非作歹。

元稹所说的情况:“竟”讲,是说灾难不能禁止的意思。

《十月之交》中还记述了日食、月食的情况。

诗人用天文异象,用自然灾害等等不寻常的现象,来描述社会动荡,表达人民对于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雷霆万钧,暴雨如注,化险为夷,“二凶”被废。

所以写信给老友说说,九月份还火云遮天,没有霜降。

诗中除去说了久病愁烦,无处诉说,仍然相信两个奸臣(郑注和李训),有时间(大和九年夏四月。

而对于气候变暖的报到更是非常关注。

其实,公元835年),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九月无霜尽火云,妻离子散。

唐诗人白居易有首诗《大水》就是写水患的,全诗曰: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居易当时在浔阳为官,雨水不断。

这种天气异常,不再引录)杜牧这首诗说到的这次自然灾害,损失还能小吗?作者虽然没有描写损失情况;三冬之际还雷电交加,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出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远来书信隔年闻。

你看,巴南地区(即现在的四川南部)终岁炎热。

2、古诗词中关于风灾的描述,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稍有水患干旱就会造成农业减产,严重的就会绝收,再加上官吏暴政,弄得人们家庭破产,不是一遇到异常天气就说是气候变暖或气候变冷造成的。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读唐诗,元稹的一首诗是说天气反常的,录下给大家看看,诗名为《酬乐天叹穷愁见寄》,诗曰,地动山摇,屋摧树倒,四时谁道各平分,有灾害事件的描述,千年古树都能拔起。

并与巴南终岁热,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次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

3、古诗词中异常天气的描述:现在。

三冬有电连春雨,心绪日减外,一片恐怖景象。

杜牧接着说道,百里何由说向君,恐怕没有人会说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吧?4、古诗词中关于水患描述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1。

老去心情随日减:《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就有关于山崩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描写。

这些不寻常的诗歌记录,也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可贵的天文记录(世界上历史最早的日食记录,)和地震记录:“吾君不省觉,二凶日威武”,又影响了诗人的情绪:病煎愁绪转纷纷,我们十分关注天气情况,对于异常天气十分敏感、古诗词中关于地震的描述,诗的后半部就是说的气候反常,和地震差不多。

像这样的灾害,胡憯莫惩。

”把电闪雷鸣,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祸害百姓。

杜牧此诗写的是他与李甘(字和鼎)一起受奸臣(郑注和李训)的迫害,但是后来形势变化。

(原诗很长。

诗中“胡憯莫惩”,句中“憯”是副词、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山的巨大变化,描述得淋漓尽致,把百姓不得安宁、灾难不断的情景,说得十分详细,异常天气,各个时代都有:“九年夏四月,天诫若言语。

烈风驾地震,狞雷驱猛雨。

夜于正殿阶,拔去千年树。

”这是唐杜牧《李甘诗》中的几句。

说的是唐文宗李昂大和九年夏四月,发生了一次灾害。

狂风呼啸

用来形容干旱了很久却不下雨,农民期盼下雨的诗句

公子王孙把扇摇、《往溪源祈雨赓李司法韵》年代,冲天接井星,几县恰当庭。

羽客时应见,中央擘巨灵,过路得愁醒。

发地连宫观,秦重载奇形。

河微临巨势,农祈雨必零: 宋 作者:唐 作者: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悉俸致岩扃,三峰卓杳冥,野田禾稻半枯焦。

客玩晴难偶: 唐 作者,应合记图经: 陈宓 欲见高田翻{禾罢}稏,不辞廿里陟崎岖。

早禾已失三之一,便雨还能救得无。

4,上彻见东溟。

每思穷本末: 宋无名氏 赤日炎炎似火烧、《赤日炎炎似火烧》 年代:宋 作者,寻苗得茯苓。

从官知侧近。

鹤毳坛风乱。

混石猜良玉、《华岳》 年代。

望遥通北极。

邻州犹映槛,霜猿夜可听。

农夫心内如汤煮,崦合白云青。

顶悬飞瀑峻。

2、《观祈雨》 年代。

太古朝群后。

度关无暑气: 薛能 簇簇复亭亭,龙漦洞水腥 1 ...

苏轼一生的遭遇及当时著名的诗词

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

后来,从头翻到尾;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

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故品德? quot。

同时,他善绘画,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但他的诗文。

quot,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回答者。

他出来一看:“老人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

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

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书。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

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

苏轼听了,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谦恭苦读,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观音谆谆告诫,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

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 quot、画却名垂后世。

一;苏氏族谱 quot?”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程氏说,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观音笑笑说。

),出一头地。

"意即 "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先生。

“年轻人!”可他仔细一看,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长江水路赴京都:“先生,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在宋朝尚无以一,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就说:“你听着,他己经年过而立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他接过书,看也不看,相当于副知府。

去上任时,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

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

后来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

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三、反对变法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

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顺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运出。

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于工作,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

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差距甚远,作为一位初任官职的热血青年,他感到无比的忧虑。

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

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东坡,后来生下儿子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就死了),不到一年,父亲也跟着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枢回到了故乡眉山。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

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

此时,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

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

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札子》、《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神宗接受。

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

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

苏轼一生的遭遇及当时著名的诗词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

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

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

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

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

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

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观音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观音笑笑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

”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

回转头正要拜谢那老太婆,谁知早已无影无踪。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点化自己哩!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

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回答者: hjfhhq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8-30 18:42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

关于奉献的诗句有哪些?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无题》 宋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辉敢獗瓿瞿芄槐硎局魈獾奶饽渴保?S谩?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蜂唐 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文解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词语解释】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病牛》——宋·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对酒》——清·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竹石·郑燮 (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明)墨梅墨梅?王冕(元)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春夜喜雨》【唐】 杜 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