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代描述国学的诗词



国学系学什么?学不学古代中国的诗词、文物?如果没有,请说明它学...【第1句】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

国学系学什么?学不学古代中国诗词、文物?如果没有,请说明它学...

【第1句】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文化亢奋的时代,“韩流”来袭,势不可挡,西方文化不断“抢滩登陆”,多元文化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前卫。

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一方面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迷失。

这是多么可怕!没有别具特色民族文化,必然无法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界的尊重!【第2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

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

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第3句】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

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

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先悟境界。

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而强劲,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

【第4句】首先说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魅力。

这是几千年代代相传的、为普罗大众接受实践的层面。

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中婚丧嫁娶习俗,服饰习俗等。

今天,婚丧嫁娶习俗和服饰习俗等随着时代变革发生变化了,这也是事物变化的规律。

节日习俗有过春节的习俗,串门拜年放鞭炮庙会等等;元宵节灯会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七夕习俗,中秋节赏月,重阳节习俗,腊八喝杂米粥等。

这些习俗中,除了如何过节、吃什么之外,当然还有尊重老人,注重家庭亲朋友爱,缅怀圣贤,欣赏大自然和谐美丽等元素在里面,而不是过春节了大家包饺子吧,到端午节了大家吃粽子吧,到中秋节了大家发月饼吧,不是这样的表面肤浅到吃的程度的文化。

【第5句】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第6句】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第7句】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第8句】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韩国访问时信手拈来引用古诗,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阐释友邻之国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生动自然,又深刻有力,引发媒体聚焦解读。

实际上,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此前习近平同志许多讲话都会融会经典、不落痕迹,不仅给人思考启迪、让人印象深刻,也以厚重的国学根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国领导人的文化修养。

【第9句】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包粽子赛龙舟,则反映中国老百姓对忠臣、对善良灵魂的爱戴,是社会大众善良品德的自我发扬。

中秋节万籁俱寂,明月当空,让满天清辉充满心际,其实是让大自然的美洗涤心灵,人身心重新充电,具有这样的意义。

月饼,瓜果都是辅助这种审美需求的物质手段。

如果心不能沉下来领略它文化的魅力,只是机械地吃点应景的食物,那么哪一天不能吃月饼,哪一天不能包饺子,哪一天不能包粽子,但谁能说那天就过年了,过中秋节或端午节了。

所以,应该从传统民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心灵上体会到它,而不是用嘴、胃、肠子来体会。

【第10句】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

关于国学经典的文章

我与国学同行 鼓楼小学 廖娟 记得读中学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

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

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后来,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把我喜爱的文学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去享受这份美,不断地陶冶着自己的情操,真好。

当我有孩子后,那时社会上掀起了学《论语》的高潮,提出半部《论语》走天下,孩子五岁时,我和她一起听《论语》的光碟,她虽听不懂,但多听几遍后就能背诵,而且背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我一边听她诵读,一边看文中注释,我深感古人是那么充满智慧,它把普通百姓的为人之道,君臣之道,帝王之道讲得那样精深、透彻,充满哲理,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也同样适用于当今,乃至于永远。

学校我们又开展了“诵国学经典,传华夏文明的”的诵读活动

而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深深影响了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鼓舞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而我教的学生还小,我给他们推荐的是《三字经》和《弟子规》。

早读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拍手诵读,班会课上。

我们选一些浅显易懂的典故如:《孔融让梨》、《昔孟母择邻处》等来讲或看这一类的故事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些句子深奥,我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上网查资料,自己消化后再讲给孩子们听,一学期下来,我觉得自己的身心又一次受到了洗礼,让我不自觉地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真是润物细无声。

我想只有自己融入进去是不够的,我也应该让我的学生通过对国学的诵读与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知书达礼。

谦让、勤俭、善良等。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只有不断地学习优秀的东西,不断地纠正自己,完善自己,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才具有华夏的风范,要让我们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下去,而学校教育是最好的途径,只有让国学走进课堂,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受到洗礼,才可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的信仰 1、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

(《因诚信酿造生活》)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2、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

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

(《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

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3、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yǒu)为知己。

”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面对大海》) \' 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

4、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

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

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

(《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中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S_ 5、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

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

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6、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

”“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

”“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7、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

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

要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词散文现代诗长的最好~`古?

1、《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4、《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9、《春词》【唐】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0、《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玉楼春》【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5、《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6、《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7、《玉楼春》【宋】辛弃疾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8、《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9、《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0、《绝句》【宋】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1、《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描写桃花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桃花的诗词名句有哪些原文

描写桃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桃花是春天最明媚耀眼的花,它烂漫嫣红,如云霞般美艳;她占尽春光,为人间增色;它开时光彩夺目,风华绝代,它落时纷纷扬扬,风韵犹存。

吴融有诗“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白敏中也道“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

诗词中的桃花几乎成了芳春的代表,同时也是美人的代名词。

桃花——春意融融 春天来了,当梅花凋谢,红消香断时,桃花就登上了舞台。

它感受到了春回气暖,三三两两地绽放了。

苏轼有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隔着翠竹是几簇粉红色的桃花,红绿掩映,春意浓浓。

张志和的《渔歌子》开篇便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山水秀丽、花红柳绿的春天长卷。

使人如亲见桃花灼灼盛开、细雨鱼儿出,微风白鹭飞之景。

春天是一年中最富生机与活力的美丽季节,有山的地方便少不了流水,当然也少不了桃花。

作者没有细致地刻画桃花如何美艳,流水如何澄碧,仅以“桃花流水”四字概括。

桃花盛开的时候,雨水比较多,几场春雨过后,河水上涨,鱼群也多了起来,正是“鳜鱼肥”的时候。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呈黄褐色。

既有如此肥美的鳜鱼,渔夫怎会不流连忘返呢?戴叔伦的《兰溪棹歌》也写道:“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桃花盛开之时,往往是春雨绵绵的时候,江南的桃花汛虽然使得河水猛涨。

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逆流,因此鱼群争抢新水,在水中欢腾跳跃起来,涌上溪头浅滩。

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听到岸头喧哗的声音才想象到鲤鱼上滩的情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白居易的笔下,桃花就是春天,他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是相对于大林寺而言的,即山下。

山下四月的时候,春事已经结束,正是初夏的时候,作者眼看着春色残败,心中正充满了惜春情愫,不料想在大林寺又遇到了晚来的春天。

那一树树桃花开得粉嫩而耀眼,竟然还有未开的花蕾。

本以为春天已经离开了人间,没想到她转到了这里。

“芳菲尽”与“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表明了作者情感上的转变,即由惜春之悲转为欣喜惊异。

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意味着这一奇遇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仙境梦幻的世界。

杜甫对桃花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爱那深红浅红的桃花,又恨那轻薄逐流水的桃花。

他独步寻春的时候,看到的桃花是非常可爱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是一簇簇的,有的呈深浅,有的则浅红。

深红,开得热烈,浅红,开得内敛,无论是深红还是浅红,都使人觉得欣喜,于是诗人不知到底是爱深的还是浅的。

这两句看似描写的乐景,但加上“开无主”三字,就瞬间有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这些桃花开得正美,只可惜主人已逝,若不是诗人寻春至此,则无人赏识,那是何等的寂寞。

但无论如此,诗人是爱花的,故诗中也萦绕着欢喜的气氛。

“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并以选择疑问的语气作结,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但在另一首诗中,他却说“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在春天的景物里,柳絮应该是最活跃的,而桃花也应该是最艳丽的,也是常人比较喜爱的春天景物之一,可是诗中的柳絮就变得颠狂起来,它无所顾忌,张牙舞爪;桃花也变得轻薄起来,它只知道追逐流水,行为实在是轻佻。

很明显,诗人是不喜欢柳絮和桃花的,究其原因,是由于诗人郁郁不欢,当时,国难未除,诗人饱尝战乱离别之苦,有家难归,心情既愤慨又悲痛,哪有什么心思欣赏桃花呢。

对于王维来说,桃花是春天最绚丽的一抹色彩。

他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红色的桃花,颜色已经足够艳丽,再加上昨日的雨珠,就显得格外动人;翠绿的柳叶在朝烟的笼罩下更加袅娜迷人。

“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

他在《辋川别业》一诗中写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春草翠绿欲滴,在春雨之中显得更加青翠,那颜色几乎要把其他东西染绿了;春水碧绿,水边的桃花开得正红,在碧水的映衬下像燃烧的火一样,十分迷人。

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将人人皆知的春草、桃花描写得尤为真是生动,使人如亲眼所见。

王维是一个画家,他把绚丽的颜料毫不吝惜地给了春草桃花,他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把红与绿渲染得十分醒目。

其次,草与桃花本是静态景物,作者却使用了“染”、“燃”两个简单的动词,将其描绘得极具动感。

桃花的这种耀眼的红,在元代姜彧的《浣溪沙》一词中也有反映。

“两岸桃花烘日出”,两岸的桃花盛开,灼灼耀眼,正好映着鲜红的太阳,好像这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是由桃花烘托而起的。

一句极具视觉冲击力,色彩十分浓重,以红日之红来衬桃花之红,真如“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浓艳,营造了一种极其壮美...

屈原的诗词及赏析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采+匚的反方向)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背景简介《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

“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起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一风谏。

”大致言之成理。

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

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

《湘君》是以巫师扮演得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至于湘君和湘夫人作为湘水神的来历,则多有争论。

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柱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见《述异记》)。

后世所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诸说,均源于此。

但传说就是传说,无所谓真假之辨。

现在我们应当知道的是:这两首诗作中,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并由此给它增添了浓郁的神秘浪漫色彩。

内容述评一、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

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

首四句是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

从后文中“闻佳人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句看,湘君与湘夫人似乎有过预约,湘君就是为赴约而匆匆赶来的。

但来到期约地点一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来了,但却降临在北面那个小岛上,两个人只能隔水相望。

这情景,就像《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可望而难即。

“目眇眇兮愁予”,写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实无中遥望、追寻,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腾起来。

而秋风??、水波荡漾、落叶飘零,则是通过写景来渲染这愁情。

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写登高远望,日夜等待。

“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说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没的那些地方,本来应当有相遇表白的机会,但错过了,想来实在令人追悔、懊恼。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是说湘君放眼追寻,到处都是浩渺烟波、潺?流水,没有相夫人的半点踪影,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

“朝驰余马兮江皋,兮济兮西?”,写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沅、湘之间,颇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复“从之”的情景。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与其说是真有这样的召约,不如说是湘君的内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寻中,他耳边仿佛时时有相夫人的声音在呼唤自己一同飞向那幸福的爱情港湾。

于是,诗意也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幻境。

在这第三段的行文中还穿插描述了“鸟何”、“罾何”、“觅何”、“蛟何”四种反常景象,那是对湘君期约难遇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的比况和烘染。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

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

相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

于是,他将自身的衣物抛入江中,遗赠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

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二、屈原的感情寄...

古代诗词中承明庐一词是如何兴起的?

据《汉书? 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 事,怀故土,出为郡吏”句注引三国 张晏语,“承明庐在石渠阁外”,为汉 承明严旁的房舍。

又据《文选》三国?魏应休琏(璩;百一诗》“问我 何功德,三八承明庐”句,唐?李善注引陆机《洛阳记知,三国魏文帝 曹丕以建始殿朝群臣,有门曰承明,门旁朝臣止息之所亦称承明庐。

后 以“承明庐”比喻在朝为官或入朝,诗文中或简称为“承明”。

三国?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唐?白居易《马上 作》:“自问有何才,两入承明庐。

”又,唐?张大安《奉和别越王》:“何 时骖驾入,还见谒承明。

”宋?辛弃疾《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漕移守 婺州; “问君可是厌承明,东方鼓吹 千骑。

”清?顾炎武《哭杨主事廷 枢》:“未得侍承明,西京俄沦丧。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帮忙这首古诗词的诗意和纳兰性德的简介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诗意: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向榆关那边进登。

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只听得风雪一阵又一阵,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

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的风景,是清寒苍凉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

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漠孤烟直”等等相提并论——古典诗词的魅力,尽在其中…… 写景毕竟为抒情。

词人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

所以,纳兰性德的乡梦不成,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

一首《长相思》,溶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中,尽显非凡。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

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来自《辞海》1989年版 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

国学里的史是指什么

诏令奏议:诏令: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

如 王夫之 《读通鉴论》。

政书可分成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

职官:历代官制、玺书、教、谕等、都会郡县、河渠、物产等文字。

杂史,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故《中兴馆阁书目》、山川、风俗、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杂史的史书。

创始于 南宋 袁枢 的《通鉴纪事本末》史部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不仅仅限于农事、边防、山川,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议,仍立时令一目。

地理,但诸书所载、军政、法令,或只是一家私记,文体名。

如《唐六典》、《周官》: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

别杂史等:别史、古迹、杂记。

以历史事件为纲。

清 乾隆 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如《正史削繁》。

奏议,文体名。

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政书类又分通制。

史钞: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

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地志县志,记载方域、《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著; 刘知几 《史通》和 章学诚 《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纪事本末:史书体裁之一、《新旧唐书合钞》之类。

此类史书,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 宋 人旧例: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亦单称传。

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典礼、邦计。

《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

有专抄一史者:图书分类目录名,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疏。

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图书四部分类中史部的一目。

指不属于正史;另一种是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后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载记。

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上书、封事等。

传记,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文告的总称,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奏,传记类又分圣贤,包括表,以别于本纪和列传。

时令、杂录、别录5属、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政书之名源于明代钱溥的《秘图书目》、名人、总录,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政书,是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史评。

政书

有哪些形容女子走路的诗词?

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全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

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名句】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出处】 两汉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 指如削葱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译注】 (她)纤细的双足迈着轻盈的步子,精妙绝伦,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口如含朱丹。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

更多古诗词名句赏析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

社会环境: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当时的背景是。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举世无双。

① 纤纤: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

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故又有此名、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

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

【说明】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