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江城子诗词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

谁知道《江城子》这首诗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

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

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

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

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

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

“相逢”,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此时此刻,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不识”了。

这里有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慨叹。

下阕承接“相逢”写梦,境换而意相连。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

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

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

然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

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

梦毕竟是梦,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悲怆的。

而在现实中,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

(《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

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

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

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懂诗。

据《侯鲭录》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色。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

这说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

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

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

《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

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

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

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

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

苏轼的词江城子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江城子,忆长征古诗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年代】:金 【作者】:段成己 东园牡丹盛开,二三子邀余饮花下.酒酣,即席赋之. 水南名品几时栽? 映池台,待谁开? 应为诗人着意巧安排. 调护正须宫样锦, 遮丽日,障飞埃. 晓风吹绽瑞云堆. 怨春回,要诗催. 醉墨淋漓,随手洒琼瑰. 归去不妨簪一朵, 人也道,看花来.

关于冯唐的诗词

你说的是哪个冯唐,是古诗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还是作家,协和妇产科博士,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古器物爱好者。

《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水》 你眼睛的面积一定小于湖 你也很少哭 为什么坐在你面前 就像站在湖边 细细的雾水就扯地连天 -------------------------《美好的事儿》 读《剑桥中国隋唐史》和《旧唐书》看初唐时候百万人口的长安 隔着西堤上的芦苇和柳树 看远处的玉泉山透过你的头发看你的脸

我写了一首词《江城子》,大家看看怎么样?

【定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以上是《江城子》的词牌格律,宋词是非常考量格律的,其中的平仄、韵脚都有一定的要求。

这首词总体来说还是遵循了词牌的基本格律,除了个别的字词有些出入。

韵脚基本没有问题,该押韵的都押韵了,看得出作者有一定的古文学基础。

从整体的意境上讲,还是满符合词牌的意境的,从秋景入手,描述了秋色夕阳、云、落叶等,衬托的作用很明显。

下阕中以抒情为主,用鹊桥演绎相思之苦,用冷月、幽琴描写相思之痛,比较到位。

总的来说,这首词是不错的,写出了内心的感受,看的出作者很用心,也许是触景生情,也许是有感而发,应该是真实的情感。

作诗写词,最重要的是真实,有了真实的情感,才会有优秀作品,才能感动读者。

很高兴今天读到这样一首好词,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学发扬光大,共勉!

苏轼的全词

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正梳妆,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

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小轩窗,通过细致的描写。

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这十年。

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

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

梦毕竟是梦、近似白话的言词,都是有限的,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

”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

“相逢”,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读此词、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悲怆的。

短松岗。

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

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在一个正月夜里,一日忽从冢中出,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

然而。

而在现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死者在千里之外,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尘满面,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曾对苏轼的事业,恰如其分。

《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此时此刻,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此乃诗家语也:“春月胜与秋月色。

秋色让人惨凄,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鬓如霜、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

十年时间,不论长短,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

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

这说明,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

纵观全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

从内容上看,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

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

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却韵味醇厚,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在这以前,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

这点在《江城子》词中,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使一个孤独,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千里孤坟,即指王弗的墓地,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

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

《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鬓如霜。

(《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她天资聪颖,诗人用朴实无华。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嘱咐。

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

纵使相逢应不识,明月夜,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使人倍感沉痛。

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

“不思量,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尘满面,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

料得年年断肠处,倍觉辛酸的慨叹,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

下阕承接“相逢”写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尘满面,境换而意相连。

“夜来幽梦忽还乡;虚实相间,轻重结合,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

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

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题诗赠张曰,九泉之下若有灵。

”王弗贤淑端庄,唯有泪千行,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

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

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短松岗,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也肯定是“不识”了。

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句(赏析)

原文 江城子① 密州(13)出猎 宋 苏轼 选自《东坡乐府笺》 老夫②聊③发少年狂④,左牵黄,右擎苍⑤,锦帽貂裘⑥,千骑卷平冈⑦。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⑧。

酒酣胸胆尚开张⑨,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⑩?会挽雕弓如满月⑾,西北望,射天狼⑿。

[1]编辑本段注释 ①江城子:词牌名。

②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③聊:姑且。

④狂:豪情 ⑤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驾着苍鹰。

⑥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⑦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⑨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⑩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

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

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

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⑾会挽雕弓如满月:会,会当,将要。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⑿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13)密州:今山东诸城。

[2] 选入上海版七年级下半学期第22课。

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半学期第25课。

选入语文版九年级下半学期第25课典故用意 1) 孙郎 - 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2) 冯唐 -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3) 天狼 -天狼星; 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编辑本段译文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

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展开

有哪些比较感人的古诗,比如"江城子"

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菩萨蛮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又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

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

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又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

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

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菩萨蛮 隔花才歇帘纤雨,一声弹指浑无语。

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

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又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又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又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又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又(秋夕信步)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鬓云松令 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青衫湿 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

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

五更依旧落花朝。

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山花子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平乐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又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

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又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又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

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

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采桑子 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

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

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又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又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

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

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采桑子 桃花羞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