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有哪些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汉书?贾山传》:“兵破于陈涉,地夺于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有哪些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汉书?贾山传》:“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2)在动词前用“见”或“被”字表示被动。

如《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镑,能无怨乎?”《战国策?齐策》:“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见”和“被”只表示被动,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因此,若需要说出主动者,还要在动词后用介词“于”,构成“……见(被)……于??…?”的形式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战国策?齐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3)在动词前用“为(w6i)”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韩非子?五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史记?淮阴侯列传》:“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为”后的主动者有时隐而不提,这时介词“为”只表示被动,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乐为用”BP“乐于被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诚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为禽”就是“被擒”。

(4)汉代以后,由“为”的被动句式发展成为“为……所”式。

这种句式除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在动词前加上“所”字。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狼为虞人所窘。

”有时,“为”字后的行为主动者并不出现,于是“为”和“所”紧紧相连表示被动。

如《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

”《旧唐书?黄巢传》:“官兵加讨,屡为所败。

”“为所虏”就是“被俘虏”,“为所败”就是“被打败”。

连动式复杂谓语的一种。

句子中的主语发出两个以上的连续动作(包括它的宾语);时间上有先有后,不能颠倒;动词之间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语音上没有停顿。

如《史记?滑稽列传》:“引河水灌民田。

”《木兰诗》:“出门看伙伴。

”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归纳高一语文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例句及翻译

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

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

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臣未之闻也。

”。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

”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

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 3 、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

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 )表示疑问的句子。

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 )表示感叹的句子。

如:贤哉,回也! 4 、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 )在动词前作状语。

如“三战三北”。

(2 )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 5 、主语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

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 )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

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 、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

有:(1 )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2 )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如何判断古汉语中有"见"的句子为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韩信破赵之战》中的被动句

1 雄,以……为雄,意动用法2 食 吃,名作动;甘:感觉甜 意动用法3 实 充实,装满,名作动4 雷 像雷一样,名作状5 颐、气,名作状6 强 强大的东西,形容词作名词7 党 与……结党 名作动;同、异 同派的人、不同派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8 走 使……走 使动用法包含着缩写被动句的一个成语是第六个,弱肉被强食.

英语中的被动语句表达形式

英语中的被动语句表达形式英语有的词和汉语有这种关系,看起来是被动,表示主动意义,或看起来是主动,表示被动意义。

比如be addicted to 好像是被动,但意思并不是被动的。

在英语表达中,有时用主动式表达主动含义,即本句主语就是该句谓语动词的施动者,例如They won the game yesterday.当句子的主语为动作的受动者是,我们常用被动式来表达句子的含义,例如He was praised by his teacher.然而在英文表达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主动句式和结构来表达被动含义,例如“杰克是个臭名昭著的罪犯,罪该处决。

”“杰克该处决”是被动意义,但可以主动式翻译,即Jack is a notorious criminal so he deserves a death penalty.那么,怎样处理这种情况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在主语 + be + 形容词 + to do的句式中,如果形容词表明主语的性质和内在特征,一般可以用不定式主动语态表达被动含义,如:This question is easy to answer.尽管“问题”是被回答,但本句中的形容词“easy”表明了主语“question”的性质,所以可以用“to answer”主动表被动含义。

二.在主语 + be +宾语 + to do的结构中,如果不定式与宾语之间有动宾关系,也可以用主动式表达被动含义。

例如:These are some questions to think about.本句中正是由于“think about”与“questions”之间具备动宾关系,我们要用主动“to think about”来表达被思考的含义。

三.在have ( want need ...) + something + to do 的结构中,如果用作定语的不定式和它前面的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构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有和该句的主语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这时不定式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例如: I have some food to eat.句中的to eat 既与some food 构成动宾关系,又和句子主语构成主谓关系,我们可以用主动表被动,否则在表示被动含义时,仍需用不定式的被动语态。

注意区分以下两个句子的不同含义: 例:① Do you have some clothes to wash?你是需要去洗衣服吗?② Do you have some clothes to be washed?你有一些衣服让我帮忙洗吗?在例句中,尽管wash 和clothes 构成动宾关系,但不与主语you 构成主谓关系,“你”并不是亲自洗,所以布丁式仍然应该用被动式。

四.在“there be + 主语 + 不定式”的结构中,当不定式与主语之间在逻辑上有动宾关系时,不定式可以用主动式也可以用被动式,只是侧重点不同。

用主动式作定语重点在人,用被动式作定语重点在物,但在口语中多用主动式表被动的含义。

例如:There is a lot of work to be finished. 有很多工作要(我们)完成 There is a lot of work to be finished 有很多工作要做(不清楚谁完成)在这里要注意区分something ( anything ,nothing ) to do 和something ( anything ,nothing ) to be done 之间的不同意义。

There is nothing to do , I am bored. 无事可做,我感到闷得慌。

There is nothing to be done. We'll have to buy another one 没办法,我们只得另买一个。

五.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中,只能使用主动式表达被动含义,例如: The film is well worth seeing.本句中尽管“电影”是被“看”的,但由于be worth doing 结构本身就表达了被做的被动含义,所以不存在be worth being done的被动用法。

再如 with + n + to do 的with 复合结构中,with some work todo, he had to stay up.“工作”与“做”之间具备逻辑上的被动关系。

但是我们只能选择主动式to do 来表达被做的被动含义。

六.在英语的使用中,有一些词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含义与词性使这些词有不同的用法,例如:taste( feel, smell...)表达品尝某物是及物动词有被动式,但表达尝起来怎样就只能用主动形式,试比较下面例句: The cake was tasted by them at the party yesterday. The cake tastes good.类似的词汇用法还有prove 等,试比较: The theory has been proved by the scientist. The theory proved to be right. 七.有些动词如果表主语固有性质,可使用主动式,但表被动含义,例如: He persuades easily.( persuade = be persuaded ) The film ranks with the best. ( rank = be listed 被列为 )英语中类似这样的动词用法很多,如 read, look, suffer, wash, clean, sell, cut, blow等,以及一些短语动词,come out ( = to be published ),go through ( = to be sold out ), go up ( = to be brought up ), come up ( = to be put forward )等,但是这些动词如果表示一次具体的被动行为仍用被动式. He was persuaded easily yesterday. The film was ranked with the best in the film Festival. 八.在英语使用中,有一些词汇和短语由于受本身不及物性限制只能使用主动形式,例如:happen, take place, come about, break out等,例: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ity. The war broke out in 1864. 九.副词除了可以表示动词的意义外,还有被动含义,这些副词多源于介词. The meeting is off. ( off = cancelled ) The film will be on tonight. ( on = continue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