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在家自娱自乐的诗词



求写故乡的诗、语句、段落(要优美)再帮忙写个句子,要说明为什么...参考以下范文,希望对你作文开题有所帮助 情义,扎根在故乡 坐过那么多草地,可还是觉得故乡的这片草地最舒服…… 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四周

求写故乡的诗、语句、段落(要优美)再帮忙写个句子,要说明为什么...

参考以下范文,希望对你作文开题有所帮助 情义,扎根在故乡 坐过那么多草地,可还是觉得故乡的这片草地最舒服…… 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四周的景物,我可以呆上一天.仿佛在这里我能采摘到快乐,忘记一切的不愉快.心可以沉淀得那么纯净与轻盈.在那一刻我总会联想到那么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自然.太阳闪耀着柔和的光芒,铺洒在故乡的土地上,洒在缓缓向前流动的长江上,江面泛起一层鱼鳞似的波纹,随着左右来往的船只相互碰撞盛开出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由于这些年潮退,江边显现出一片沙地,那沙光滑而细腻,在阳光下还会射出星星点点的光,我形象地称它为“沙滩”.有时我会兴致勃勃地赤着脚在“沙滩”上拾贝壳.其实,这毕竟不是海边,哪有什么美丽的贝壳呢,只是自娱自乐罢了.不过有时还是可以捡到一些小螺蛳和漂亮石头的,也算满足了. 那些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赤着小脚丫在“沙滩”上嬉戏打闹,堆堡塔,做房子,玩得不亦乐乎,常常忘记了回家.傍晚时分,母亲们常在堤岸上喊他们回去吃饭,他们这才提着鞋子往家里跑,并相约着“明天接着玩”.在那一刻母亲们不由地嘴角上扬,然后深深吸一口这混着青草芬芳的空气,起身,无奈地走在孩子们身后,回家.他们一蹦一跳地说着、笑着…… 夏夜里,我最喜欢去外婆家的屋顶乘凉了.一张凉席,一个竹床,全家坐在一起吹着凉风谈心.躺在凉席上,冰凉的清风夹杂着门前荷花的清香迎面扑来.仰起头,满天星斗,一勾新月在云彩的追嬉下,时隐时现,明亮了又暗淡,如梦幻般浮动.常有飞机在天空漫游,闪耀着红绿光点,与星星遥相呼应.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流星.每当这时候,我总是激动万分地叫嚷着并立刻坐起来诚心的许下愿望.每每这时,外婆总会笑我说:“看,城市的孩子连流星都这么稀奇.”因为平常在家都没有机会看夜空,似乎城里的夜空没有星星,就算有也没有故乡的亮吧.耳畔还有知了和青蛙的歌唱,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人们的谈笑声,交融在一起,听起来就似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夜渐深了,凉爽的风轻轻地吹着,都睡了,故乡也入眠了. 我相信,在明天太阳还未升起之前,那田间地头将会站满勤劳的农民,而幸福就在锄头落地之后,丰收之前. 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故乡蔚蓝透明的天,不会忘记它软绵绵的草地,不会忘记它朴实勤劳的人民,不会忘记……太多,太多了,于是,不由地笔头倾泻: “情义,扎根在故乡.”

诗歌文言文是不是中国人用来自娱自乐的?

从先秦开始就积累下来丰富的用它写成的文章典籍——文言文,今天的口语说“元旦放三天假”,书面语说“元旦放假三天”。

只说文言文。

文言是古代中国人写文章的书语言,来自社会口语。

假如没有文言文。

由于书面语表达准确。

古人很聪明、写文言文。

这样一来。

正是有了书面语,大概就没有什么“历史价值”了,因为后人无法读懂、研究的遗产,有史可学,有法可依,成为后人可继承,有章可循。

作为最早的书面语——文言、有司马迁、有李世民呢?那还真的只剩下“自娱自乐”了,早就发现文言文是联系古人与今人的“桥梁”,因此。

由于社会口头语言发生了极大变化。

它原来与社会口语的关系,社会才有书可读,除了与他们同时代的人可以阅读外,可用于任何文字形式,存在于世界上的浩如烟海的、写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史书、典籍,前人后人都能读。

她像世界公语一样,同今天的情况一样。

例如,而且不同时期的口语差异都很明显先不说诗歌,因为全世界不同人种、民族文化都有诗歌,不可能都由“中国人用来自娱自乐”,假如不同时期的人都用不同时期的社会口语去写文章,大家都学文言文,现代人凭什么去说中国曾经有秦汉,是中国人特有的“历史公语”...

谁懂古筝 想在网上选购古筝,在家自娱自乐的,要求不高,主要是初...

古筝周围贴花不是很值钱,最好是雕刻的,木质以红木,楠木,檀木为准,但是相同木质也有好坏,在四个里面推荐第二款,乐器不建议在网上选购,最好还是在乐器商店选购,初学足够但是学好了就一定要换,旧的就没用了。

而且网上选购有风险性,还有邮费,类似这种大件邮费就要50到200元不等结合你选的琴来看就很不值了。

古筝不同木质音色差距很大,所以还是一定慎重选择哈~

一个下肢残疾人 不喜欢人群不喜欢在家 对人有防备 她该怎么自娱自乐 ...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 昆仑使者 李贺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 杂曲歌辞·昆仑子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扬子谭经去,淮王载酒过。

醉来啼鸟唤,坐久落花多。

-------------------------------------------------------------------------------- 昆仑儿 张籍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 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 渔家傲 昆仑山石门庵 王哲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人得石门山上住。

弟兄手脚无安措。

一日三时长厮觑。

厨里去。

搬柴运水投锅釜。

若劝同流疾作做。

心头一点你教误。

我待分明说一句。

从开悟。

天机不敢轻彰露。

-------------------------------------------------------------------------------- 踏莎行 昆仑山团庵 王哲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做就圈模,且休盖椽。

诸公怎晓余方便。

水符不向此中行,因缘已至文登县。

各谨持修,速归锻练。

内容显现亲头面。

如今款款渐投玄,恁时 -------------------------------------------------------------------------------- 采桑子 昆仑山 王哲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扶桑日出分明照,蓬岛相邻。

若要亲亲。

除是清闲只一身。

逍遥无事方能到,俯瞰迷津。

炼就重绕。

绕字有误顶上孤峰现宝珍。

-------------------------------------------------------------------------------- 好离乡 余隐居昆仑山清神洞。

常习不睡。

因 王丹桂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溜半溶,似乎有声。

俄然而起,出户视之,四围山色,尽为更变。

因倚松而作是词坐久欲胧晴。

不觉天公祥瑞呈。

夜暖忽闻岩滴,声声。

唤觉游仙梦不成。

*履起开扃。

四望遥峰尽变更。

唯有长松天性异。

坚贞。

独倚幽岩显道清。

-------------------------------------------------------------------------------- 昆仑行 陆游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阴云解驳朝暾红,黄河直与昆仑通。

不驾鸾凤骖虬龙,径蹑香烟上空中。

吾行忽过日月宫,下视积气青蒙蒙,寒暑不分昼夜同。

嵯峨九关常烈风,凛然萧森变冲融,不悸不眩身如空。

尘沙浩劫环无穷,讵须更觅安期翁! 君山 程贺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

原是昆仑顶上石,海风飘落洞庭湖。

-------------------------------------------------------------------------------- 九歌 河伯 屈原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与女[1]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2];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3];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灵何惟兮水中; 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 流澌纷兮将来下[4];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5]。

-------------------------------------------------------------------------------- 离骚 屈原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1]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2]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3]以练要兮,长顑[4]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5];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6]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

陶渊明的志向是什么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后世评价: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 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

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陶渊明,字元亮。

晚年时更名为潜。

谥号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就是现在的江 西九江。

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

有时候日常生活所需也出现危机。

陶渊明年轻时徘徊于仕与隐之间。

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谓学而优则仕。

然而看样子陶渊明是不大喜欢做官的。

二十九岁那年,他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

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中年后迫于生计,又一度出门任职。

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他因不想“束带”去见督邮,说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

这一次是真正地归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

正如他《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 ,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

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

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随 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陶渊明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

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 重要。

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

屈原有什么好的诗词

离骚 书名:楚辞 作者: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々。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於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於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

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

),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

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

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意即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

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

苏轼母亲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长江水路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

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

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

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

"仁宗所说的两人是指苏轼和苏辙。

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

去上任时,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

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

后来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

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三、反对变法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

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顺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运出。

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于工作,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

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

陶渊明的志向是什么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后世评价: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 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

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陶渊明,字元亮。

晚年时更名为潜。

谥号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就是现在的江 西九江。

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

有时候日常生活所需也出现危机。

陶渊明年轻时徘徊于仕与隐之间。

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谓学而优则仕。

然而看样子陶渊明是不大喜欢做官的。

二十九岁那年,他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

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中年后迫于生计,又一度出门任职。

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他因不想“束带”去见督邮,说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

这一次是真正地归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

正如他《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 ,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

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

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随 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陶渊明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

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 重要。

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