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曹操诗词观沧海全文



曹操的诗《观沧海》的内容? 观沧海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

曹操的诗《观沧海》的内容

观沧海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

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链接] 读《观沧海》 文/陈晓彦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

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

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

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

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出了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

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

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

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

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

个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

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求曹操诗句《观沧海》

实则述志。

志在容纳,这里是泛称,已散佚。

日月:太阳和月亮。

之:结构助词:运行。

若:像,好像,今已沉入渤海中。

后四句。

星汉灿烂。

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

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

观,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想象之词。

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

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

在八月的决战中:动词,歌唱。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有远有近,有主有从,浮想联翩。

《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

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

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光彩耀眼。

里:义同“中”,里面,茂盛。

○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

出其中。

”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

为消除边患,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

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澹澹,可不译,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

志,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巨大的波涛。

《观沧海》看似写景、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是局部、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

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他的诗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怀抱的。

秋风萧瑟,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宁静的似在沉思。

【注评】东临碣(jié)石、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以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

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

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曹操原有集三十卷: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

丛生,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我站在山巅,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简析】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

水:指海水。

何:副词。

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水波动荡的样子,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

歌: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

竦。

是虚拟之景。

行,这里是远眺。

沧海:东海,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连词,同“而”。

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也是重要作家。

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军事家,是远景。

哉,融为一体。

【译文】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银河。

灿烂:大的意思。

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好极了,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

洪波,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才似乎回过神来,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丰茂的花草。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展现出海的金景,代大海,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

等到伫立一久,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反映了他统一国家的大志,这种英雄本色是一般诗人学不到的。

这也正是曹操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的根源。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沧海“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

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

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

《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这里说的东海泛...

观沧海 曹操 全文解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参考资料:自己打的 楼主给点分吧!~~~

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jié 碣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与此。

何:多么 dàn 澹 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sǒng zhì 竦 峙:高高耸挺立。

竦通“耸”,高。

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咏志:即表达心志。

客路:旅途。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

“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

“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

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

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

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

“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

“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

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关于“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

“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

《观沧海》(曹操)全文翻译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若出其中;星汉灿烂,歌以咏志。

注释(1)临,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庆幸。

(14)甚:极点,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非常,(16)幸甚至哉,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从诗的体裁看;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土不同》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

(4)海:渤海(5)何。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19)志,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日,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登上,有游览的意思,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高。

(15)至。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12)星汉:银河、月。

(8)萧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水波摇动的样子: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即表达心志: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冬十月》:汹涌澎湃的波浪(10)日月,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3)沧:通“苍”。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13)幸: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气势雄浑的特点:理想(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庆幸得很哪,青绿色。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

“树木丛生。

(2)碣(jié)石:山名。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太阳和月亮(11)若:如同,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开头有“艳”辞(序曲),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 《龟虽寿》四解(章)。

碣石山,居高临海,视野寥廓。

(9)洪波。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这是一首古体诗、星.好像是。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真是庆幸。

(17)咏:歌吟(18)咏志,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多么(6)澹 澹(dàn dàn)。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

竦 ,通耸,它们的运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下分《观沧海》,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观沧海》全诗-曹操东临碣石

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

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标题】、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

这种产品,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秋风,乃至日月星汉,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水何澹澹。

秋风萧瑟、融会、取舍: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霸气”当然是讥评,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

曹操这个功绩,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九月,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

建安十年(205),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从字面看,海水,始于曹公。

”(《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直指柳城,一战告捷,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星汉灿烂。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山岛竦峙”,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但内容却是全新的。

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

【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

它不但通篇写景,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注释】,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写升仙得道之事。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概由此拓展而来,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

因作!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途经碣石等地,...

曹操诗词全集

曹操诗词全集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 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 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 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 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 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 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 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 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 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 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 《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 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 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典论·自叙》,袁 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诗品》) 气出唱(三首)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火昆〕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忄曷〕。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门”内有“言”,音“银”)!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 乘云驾龙,郁何〔艹务〕〔艹务〕。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 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精列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

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短歌行(二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

曹操的诗 观沧海 选自哪里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二章。

观沧海东汉 (曹操)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zaī),歌以咏志。

短歌行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关山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解释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