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画面感强的古诗词



画面感强一点的古诗词有那些?1.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 绝句 僧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

画面感强一点的古诗词有那些?

1.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 绝句 僧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 玉京秋 周密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5.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关于春节的古诗词5首以上,并做赏析。

求大神!!!!!!

我来吧:1: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赏析:这首诗歌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一个59岁的老翁慨叹时光转瞬即逝,转眼自己已经花甲之年的样子,在这样样一个除夕的夜晚,独自感慨的画面,令人唏嘘不已,也让我们联想到自己长了一岁,还没有大的成就的感伤;2: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赏析:这首诗歌讲的是一个守岁的人听到窗外的东风响起,除夕这一晚上把两个年头分开,转眼又是新的一年他起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祭祀尧舜禹这样的中国古典圣人,也表达了自己儒家思想,就是做一个讲究仁义礼智信的人。

叙事虽然平淡,但是平中见奇,令人耳目一新! 3: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赏析:这首诗也是一个老人的感慨万端的话,说的是自己老了,怕冷又是害怕老去但是他更担心的是国家遭受外族入侵,还没有平定叛乱,真可谓是忧国忧民的老先生,令人敬佩不已!4: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最经典一首,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千家万户喜迎新春的热闹场景,至今仍是经典当中的经典!5:拜年 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赏析:作者采用书简拜年的方式令人感叹现在的人之中是形式,忽视了拜年的内涵,给我们以很大启示。

...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中,具有强烈画面感的诗句是(,)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自然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寒 食——韩 翃(l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

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

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

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

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

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

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七步诗——曹 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后人缩略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

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

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代表诗人。

注词释义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萁:豆秆。

漉:过滤。

豉:豆豉。

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

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

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

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

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

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

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

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

有关精神的古诗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唐?杜牧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代乐府名。

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击西北部少数民族侵扰战争情况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地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全从侧面写出,意脉贯通,措语天然,不拘格律。

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

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

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硐终绞棵欠苡律钡屑案叨染?枥纯艿那榫啊=嵛擦骄洹霸附??陆#?蔽?堵ダ肌保??舜?娼?棵侵笔阈匾埽??且粼巷?希??坪雷常?泶锪耸乃老??呋迹???⒐Φ脑竿?刖鲂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

注:剑外,指剑门关以南,也称剑南,这里代指古代蜀地。

蓟北,即蓟州,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一带,是安史叛军举兵叛乱地。

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和身处复杂动荡的时代,杜诗大多都有沉郁、悲凉、凝重的色彩,但此诗却不同,它一扫往昔沉郁悲壮的气氛,写得大喜若狂、轻快明朗。

首联点明事实原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

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 颔联两句以转作承,着笔深化,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

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

这是一首有名的“快诗”,开篇伊始,即运笔如飞,四联八句,一气呵成,情感炽烈。

它之所以 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主要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

这里泛指武器。

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

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

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 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里泛指边地。

诗的前两句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对复国大业充满胜利信心。

“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听窗外风雨时,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诗人激动不已,即便入梦也是铁马冰河,从而抒发了诗人宝刀不老,愿为收复中原大地而驰骋杀敌的壮志豪情,并以此喻写、衬托抗金义士的坚强勇武及收复失地的壮志。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

古诗的知识!!快快快!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展开 编辑本段意义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古诗源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中考的诗句!!!!!!!!!!!!!!

昆明市-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昆明市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四川攀枝花市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赏析填空(3分,每空1分)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 ] 和 。

(2)作者采用 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1)叶的茂盛 花的凋零 (2)委婉含蓄新疆乌鲁木齐市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C四川省课改区毕业卷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答案: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莆田市 ( 课改区 )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5 分)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7.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答案:" 秋思之祖 " 〈 1 分 〉 思乡 (2 分)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2 分)天津市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咖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艾青《黎明的通 知》) 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B.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君子于役》) 此句细腻地表这了恿夫乏妇对丈夫丧有归姻的无素,负能。

-—他症轩证不曼饥渴。

词句 中虽无一个“怨”字,但是“哀怨”之声可闻。

C.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月下独酌》) 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杯畅饮,体现了放旷通达的性格。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里描绘了沙场征战的场面。

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写出了军乐的雄壮。

答案: D南通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3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湖北省咸宁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3分)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答案:“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只要意思相符即可)四川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初中...

古诗集前言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

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

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

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

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

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

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

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

此乃本书亮点之二。

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

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

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

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

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

古诗文的语言之美

没有太明白你的问题……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

她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提供几种方法:一、创景设境,感受意境美。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三、诵读悟情,品味韵律美。

四、感情吟诵,体会情感美。

古诗文贵在诵读和想象,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画面展示意境法。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

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咏柳》一诗,课始,教师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

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

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美丽青翠的柳树。

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

当教师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

2.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并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结合起来,尽可能把“诗情”化为作用于听觉的音律。

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读,加上格调一致的音乐,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意境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

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往往蕴含在客观景象的“境”中,那么要会其意,就必须进入“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活动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江上迷人的景色,赞美了清新和谐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情趣和悠然自适的心情。

在理解全诗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轻柔和缓的乐曲,在脑海中逐渐出现深秋江景图;渐渐西坠的斜阳,红绿相映的江面,晶莹透亮的露珠,弯弓似的新月……这时学生自己就是诗人,正久伫江边,日落前那奇丽的江景,日落后这醉人的夜色,使人目悦心清,流连忘返!在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的同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相机诱导,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通过神游,体验到诗的意境美。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

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

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翠,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诵读悟情,品味韵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

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

制作古诗集怎样写前言和后记??????急!!!!!!!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

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

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

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

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

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

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

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

此乃本书亮点之二。

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

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

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

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

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