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刻在葫芦上的诗词



在葫芦上刻什么字好刻葫芦,是兰州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甘肃民间手工艺品的一朵奇葩。 兰州精品刻葫芦从飞天变幻的美丽,到赤壁赋讲述的豪放;从西厢记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到红楼人物的悲欢离合,从八仙过海的

在葫芦上刻什么字好

刻葫芦,是兰州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甘肃民间手工艺品的一朵奇葩。

兰州精品刻葫芦从飞天变幻的美丽,到赤壁赋讲述的豪放;从西厢记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到红楼人物的悲欢离合,从八仙过海的快乐逍遥到聊斋志异的狐媚情缘;从金刚经阐发的人生感悟到动物世界描绘的自由自在。

兰州刻葫芦无不记忆着一种文化和一种睿智,无不敦促现代人以一种新的眼光与视角去对待传统的民间艺术

到过兰州的人对刻葫芦也许并不陌生,她与牛肉面、百合一样,同为兰州最具特色的地域特产之一。

所谓刻葫芦就是在葫芦上雕刻、绘画,再配上诗词,使之能够表达一个主题、一种思想

据考古资料证明,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时期,当时是用胡商从和田带来盛水用的巨型葫芦绘图作画的。

后来随着图案绘画的改进和雕刻难度的增加,70年代刻葫芦所用的葫芦是经过改良、培植的独特品种,如鸡蛋,小者如算盘珠,皮质细腻而光滑,略呈浅黄色。

每到成熟采摘后,经过刮去外皮、晒干、磨光,尤见光亮。

然后,艺人们在葫芦上设计、刻画各种人物、云山烟雨、花卉、诗文书法等。

风格古朴典雅。

传统方法主要用特制钢针在葫芦表面以极细的线条刻出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生动。

8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大家以刀代针,并且创作出镂空刻葫芦、仿水墨画刻葫芦、彩画刻葫芦等。

有的刻葫芦上端开口,配以盖,下端配以底座,有的可以悬空吊挂。

刻葫芦是民间制作的一种工艺品。

用模制或直接雕刻的方法做成的 葫芦器,统称“刻葫芦”。

近人徐珂《清稗类钞》中曾介绍了模制葫芦的方法,即以木斫成花瓶形、盂形,刻上文字或纹样,将幼小葫芦放入压住,待葫芦成熟后即可成所需之形。

直接刀雕葫芦是民间流传的工艺。

雕刻技法有针刻、浮雕、镂空、押花。

刻葫芦既有用作酒具、香料器等实用器,也有用于蝈蝈葫芦等摆设把玩品的。

山东聊城的蝈蝈葫芦上刻神话和戏文故事,很有特色。

葫芦在风水里是不是很有讲究,有些什么作用啊?

1、风水经典《雪心赋》云:“葫芦山现,术数医流。

”意指见到山形如葫芦的地方,主出术数或医术特别高明的术数家和名医。

2、自古以来,从事医生、占卜、风水、算命或看相职业的人都喜欢在家中或者办公室中挂个葫芦,来催旺自己的事业。

3、正如古诗云:“墙头梁上画葫芦,九流三教用工夫,凡住人家皆异术,医卜星相往来多。

”这说明葫芦具有开运,化煞和保健康的作用。

4、葫芦具有福禄的谐音象征,自古以来就被当作招财纳福的吉祥物;据说在家里悬挂葫芦,能够带来好财运、居家平安健康。

5、民间有「厝内一粒瓠,家内才会富」的说法,意思就是家家户户至少必须摆放一个葫芦,才能够招财致富,可见葫芦是居家必备的开运吉祥物。

1、化解横梁压顶横梁压顶也是室内最常见的煞气之一,所谓的横梁压顶就是室内屋顶上的横梁下方突出屋顶一块,下面要是正好处于睡床、沙发、梳化、餐桌、书桌的座位等有人的地方。

这在风水上讲是不好的,容易使人在潜意识里有深受压迫的感觉,睡不踏实,容易做噩梦。

对人精神系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性格上的偏差,产生孤僻症。

而居住者又长时间在该处休息或工作,便会造成横梁压顶之局,造成身体痛症。

化解方法:在该横梁上或两条大梁之间挂一个葫芦,便可以化解横梁压顶之弊。

2、化解卫生间浊气我们都知道卫生间是产生浊气的地方,这本身就不好,若是卫生间处于家中几个重要的位置那就更加不好了。

家中最重要的位置是西北方,这个方位是男主人和事业的方位,卫生间在这个方位当然于家中的男主人和事业不利了。

西南方是女主人的方位,卫生间在这个位置当然于女主人的身体健康和事业不利了。

东北方位是家中未来二十年的旺气方,主着一个家庭的旺气运势,这个方位有卫生间当然会影响到家中未来的运势了。

正东方是男孩子的位置,这个方位上要是有卫生间的话当然于男孩子的身体和学习不利了。

东南方是女孩子的位置,这个方位上要是有卫生间的话那就于女孩子的身体和学习不利了。

因此家中的卫生间要是在上面所说的位置的话,可以在上述的方位上挂一个开光的植物葫芦进行化解。

3、化解流年煞气所谓的流年煞气,就是每一年中对我们不利的气场。

也就是三元九运的流年飞星中五黄位和二黑位这二个方位。

九宫飞星中的五黄星和二黑星等都和疾病有极大关系,也就是病气场,今年的五黄和二黑的位置是在西南方和东北方这二个方位。

若是你家的卧室、书房、客厅的沙发或者是厨房在这五黄和二黑的位置上那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生大病,这在我们看居家风水中是最常见的。

而葫芦是医卜星相的象征,是盛载灵丹妙药的法器,专门能吸取秽煞之气,在化解“五黄大煞”、“二黑病符”这二个凶星有奇效,因此它可以化解五黄和二黑的煞气。

4、化解室内一切邪气很多房子因住的年头过久了,己经过了当年的旺气,现在处于衰气之时。

或者买的是二手房,以前在这房子中出现过不好的事情,比如出过凶事,或者是有老人去世过等。

或者是房子的风水格局本身就有毛病,象压气,阴暗无光,潮湿等。

有邪气的房子大体上会出现下面一些情况:1、一般是入住后人感觉不舒服,老觉得有问题。

2、入住后经常做恶梦,或者是夜间经常听到的声响,造成精神恐慌。

3、家人身体出问题,以前好好的,就是搬入这个房子才出现这个问题。

4、搬入新居后夫妻感情出了问题,经常发生矛盾,闹离婚。

5、自从入住新居后工作或者是事业开始下滑,越来越厉害。

只要是有出现上面所说的五种情况中的一种那就是宅内的风水有问题,你可以在宅内的卧室、客厅、和入户门处多挂几个葫芦进行化解。

5、化解阳宅泄气过重有很多的阳宅泄气过多,风水上讲藏风聚气,只有气聚在一起了,才会起好运势。

若是藏不住气,那自然也就不能藏风聚气了。

导致泄气的格局是入户门与阳台在一条直线上,就是吉气从入户门内进入,直接就从阳台上泄出去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居家的门和窗户过多,窗是泄气口,门和窗户过多就存不住气,从入户门进来的气直接就从窗户上泄出去了,因此也是达不到藏风聚气的目地。

室内泄气过多直接会导致主人的身体不好,这样的例子我们遇到了不少,还有就是家中存不住钱,进来的钱财总会因各种事花出去,葫芦具有收气和旺财的功能。

因此可以在窗内挂几个葫芦进行收气,这样就化解了上述不利的情况。

6、化解主人身体不好风水影响人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细化到多少至今也没有人能统计出来。

说不上哪块不利了就会对主人产生影响,风水不好是直接会影响到主人身体健康的。

象我们给客户看风水时,一看哪处不利对身体不好,就直接告诉主人,主人就知道了身体不好是哪块风水出了毛病造成的。

但这个前提是必须得大师亲自到现场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么不少人身体不好,又因各种原因无法请大师过去亲自看,就没有办法了吗?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如果你自己确实无法查出是哪块风水出了问题,而自己的身体又不好,你只要在自己睡床的两侧各挂一个开过光的植物葫芦就可以化解了。

葫芦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使...

葫芦绘画的技巧

葫芦烙画古称火画葫芦,又称火绘葫芦、火笔葫芦、火针刺绣葫芦。

火画葫芦,宜取皮色较淡的葫芦,这样烙痕的浓淡变化都能充分显现出来。

如果皮色已为深褐色,那么,烙痕就难以显示。

火画葫芦不宜盘玩,否则会将烙痕磨损,使画面失去神韵,故火画葫芦大多作摆件。

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赵姓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流传至今,而葫芦烙画多以京津两地民间艺人烙制的葫芦最为精湛。

1.烙画工具,葫芦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

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早年间葫芦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香里插入钢针进行烙绘,主要烙制葫芦上的装饰。

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出现了专用的烙画笔,烙画笔可以随意调温、配有多种特制笔头,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葫芦烙绘技法从单一烙制发展为烤烙、出润色、烙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

2.葫芦烙画技巧多功能烙画笔温度与运笔速度对色调的影响很大。

用烙画笔烙葫芦,可采用像炭笔素描那样反复熨烙,增加层次的办法来解决色调的深浅,还要靠运笔的速度和调节烙画笔的温度等办法来表现不同深浅的色调,这也是葫芦烙画所独有技法。

烙画笔在恒温下工作,运笔速度快,所烙出的色调就浅;速度慢,色调就深。

温度越高,速度越慢,烙出的色调就越深。

温度与速度是结合运用的,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烙较大幅的画或写意山水、花乌画,笔触较长,葫芦烙画笔下去有回旋的余地。

烙浅调子可用较快的速度,很少调节葫芦烙画笔的温度。

主要靠运笔速度、腕力的大小和增减层次的办法达到色调的深浅变化。

画幅很少,或是刻划人物的细微部,笔触很短,运笔没有多大的活动范围,如眼睛或鼻部的高光,是不能用高温快速解决的,必须把葫芦烙画笔的温度降到适当的度数,用慢速在眼球的高光部小心翼翼地熨烙,留出高光点。

烙鼻部的高光时,把葫芦烙画笔温度降到最低,烙出淡淡的焦色,烘烙高光的周围留出高光。

高温快速法烙出的浅调子与低温慢速烙出的浅调子有质的区别,前者质地粗糙,后者质地细腻。

因此还要根据画面的需要,如低温慢速烙出的远山和云雾色调柔和,而用高温快速烘烙近处岩石的亮部,表现出的色调虽浅,但显得质地粗糙,体现了岩石的质感。

葫芦烙画笔的最大优点在于频繁调节温度不会浪费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烙制各种图案。

3.用笔的条件和忌病用笔的条件:(1)劲就是有笔力,即指用笔要有劲。

(2)老是指苍老,老与劲相同,是嫩的对立面。

(3)活就是灵变不滞,意即用笔必须根据所烙对象的形象,动态、质感等要求,做到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起有落,还要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忽起忽落。

活与腕力的运用很有关系,清代石涛说:“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就是指运用腕力要活。

(4)松是轻快的意思,就是要求落笔时不要胆小、拘束,执笔不要捏得太紧,把得太死。

(5)圆是扁的反面。

(6)厚即不薄,厚而有味的意思。

厚与布局、用笔都有关系,用笔烙出对象时,不但要烙出质感,还要烙出量感。

也就是说,烙画有一定分量的感觉才耐人寻味。

(7)毛 就是不光滑。

这对山水画来说,比较容易做到,但人物烙画中的长线条则不易达到。

我认为能运用书法中篆隶回锋及藏锋逆锋的笔法烙细线,也同样能达到毛而不光的效果。

(8)润是滋润的意思,用笔要讲孝滋润,反对枯瘠无神。

(9)巧,拙 用笔要求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厚。

简而言之,巧是率,拙是笨。

太率容易使人感到轻浮,太笨则易板滞。

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画面既灵活生动,又有凝重庄严的气势用笔的忌病:(1) 板是指用笔不活。

这种毛病是由于对所要烙制的对象观察不够,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所致。

(2)刻是刻板的意思,是由于用笔死板,缺乏轻重、快慢变化而产生的。

(3)结指笔解不开,好象粘在葫芦一样。

产生此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不敢下笔,或在下笔时犹疑、迟迟不进,它通常表现为滞和僵死。

(4)枯是润的反面,在烙制过程中没有层次感。

(5)弱即下笔无力。

明代李开先说“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

这种毛病与初学烙画时韵嫩和弱还不一样。

4.花鸟烙法烙花鸟画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烙人物丰富多样,更不如山水的山峦起伏,云烟出没,变化无穷。

虽然花也有多样的花,鸟有多种的鸟,终究仅仅是花和鸟。

烙花鸟容易造成干篇一律的情况, 所以要使烙花鸟有较多的变化和生气,就应该考虑它的构图上形式法则的妥善处理。

烙花鸟的构图美与不美,特别显露,有时仅是一枝一叶的处理不当,或者一只鸟的位置不当,就会影响全画面而引起观者不愉快的感觉。

所以构图时,必须精细考虑,有所取舍,要割爱处就得割爱,要夸张处就应夸张。

烙花鸟的线易流于死板、呆滞,有些葫芦烙画把线勾得顿挫分明,十分外露,则又显得人为的做作气太足。

在葫芦烙画中花用纤细流畅的细线勾...

葫芦绘画的技巧:

葫芦烙画古称火画葫芦,又称火绘葫芦、火笔葫芦、火针刺绣葫芦。

火画葫芦,宜取皮色较淡的葫芦,这样烙痕的浓淡变化都能充分显现出来。

如果皮色已为深褐色,那么,烙痕就难以显示。

火画葫芦不宜盘玩,否则会将烙痕磨损,使画面失去神韵,故火画葫芦大多作摆件。

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赵姓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流传至今,而葫芦烙画多以京津两地民间艺人烙制的葫芦最为精湛。

1.烙画工具,葫芦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

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早年间葫芦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香里插入钢针进行烙绘,主要烙制葫芦上的装饰。

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出现了专用的烙画笔,烙画笔可以随意调温、配有多种特制笔头,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葫芦烙绘技法从单一烙制发展为烤烙、出润色、烙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

2.葫芦烙画技巧 多功能烙画笔温度与运笔速度对色调的影响很大。

用烙画笔烙葫芦,可采用像炭笔素描那样反复熨烙,增加层次的办法来解决色调的深浅,还要靠运笔的速度和调节烙画笔的温度等办法来表现不同深浅的色调,这也是葫芦烙画所独有技法。

烙画笔在恒温下工作,运笔速度快,所烙出的色调就浅;速度慢,色调就深。

温度越高,速度越慢,烙出的色调就越深。

温度与速度是结合运用的,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烙较大幅的画或写意山水、花乌画,笔触较长,葫芦烙画笔下去有回旋的余地。

烙浅调子可用较快的速度,很少调节葫芦烙画笔的温度。

主要靠 运笔速度、腕力的大小和增减层次的办法达到色调的深浅变化。

画幅很少,或是刻划人物的细微部,笔触很短,运笔没有多大的活动范围,如眼睛或鼻部的高光,是不能用高温快速解决的,必须把葫芦烙画笔的温度降到适当的度数,用慢速在眼球的高光部小心翼翼地熨烙,留出高光点。

烙鼻部的高光时,把葫芦烙画笔温度降到最低,烙出淡淡的焦色,烘烙高光的周围留出高光。

高温快速法烙出的浅调子与低温慢速烙出的浅调子有质的区别,前者质地粗糙,后者质地细腻。

因此还要根据画面的需要,如低温慢速烙出的远山和云雾色调柔和,而用高温快速烘烙近处岩石的亮部,表现出的色调虽浅,但显得质地粗糙,体现了岩石的质感。

葫芦烙画笔的最大优点在于频繁调节温度不会浪费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烙制各种图案。

3.用笔的条件和忌病 用笔的条件:(1)劲就是有笔力,即指用笔要有劲。

(2)老是指苍老,老与劲相同,是嫩的对立面。

(3)活就是灵变不滞,意即用笔必须根据所烙对象的形象,动态、质感等要求,做到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起有落,还要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忽起忽落。

活与腕力的运用很有关系,清代石涛说:“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就是指运用腕力要活。

(4)松是轻快的意思,就是要求落笔时不要胆小、拘束,执笔不要捏得太紧,把得太死。

(5)圆是扁的反面。

(6)厚即不薄,厚而有味的意思。

厚与布局、用笔都有关系,用笔烙出对象时,不但要烙出质感,还要烙出量感。

也就是说,烙画有一定分量的感觉才耐人寻味。

(7)毛 就是不光滑。

这对山水画来说,比较容易做到,但人物烙画中的长线条则不易达到。

我认为能运用书法中篆隶回锋及藏锋逆锋的笔法烙细线,也同样能达到毛而不光的效果。

(8)润是滋润的意思,用笔要讲孝滋润,反对枯瘠无神。

(9)巧,拙 用笔要求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厚。

简而言之,巧是率,拙是笨。

太率容易使人感到轻浮,太笨则易板滞。

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画面既灵活生动,又有凝重庄严的气势 用笔的忌病:(1) 板是指用笔不活。

这种毛病是由于对所要烙制的对象观察不够,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所致。

(2)刻是刻板的意思,是由于用笔死板,缺乏轻重、快慢变化而产生的。

(3)结指笔解不开,好象粘在葫芦一样。

产生此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不敢下笔,或在下笔时犹疑、迟迟不进,它通常表现为滞和僵死。

(4)枯是润的反面,在烙制过程中没有层次感。

(5)弱即下笔无力。

明代李开先说“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

这种毛病与初学烙画时韵嫩和弱还不一样。

4.花鸟烙法 烙花鸟画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烙人物丰富多样,更不如山水的山峦起伏,云烟出没,变化无穷。

虽然花也有多样的花,鸟有多种的鸟,终究仅仅是花和鸟。

烙花鸟容易造成干篇一律的情况, 所以要使烙花鸟有较多的变化和生气,就应该考虑它的构图上形式法则的妥善处理。

烙花鸟的构图美与不美,特别显露,有时仅是一枝一叶的处理不当,或者一只鸟的位置不当,就会影响全画面而引起观者不愉快的感觉。

所以构图时,必须精细考虑,有所取舍,要割爱处就得割爱,要夸张处就应夸张。

烙花鸟的线易流于死板、呆滞,有些葫芦烙画把线勾得顿挫分明,十分外露,则又显得人为的做作气太足。

在葫芦烙画中花用纤细流畅的细线勾勒,显出了花瓣娇嫩的特色。

叶片、...

有没有款快点的诗词?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西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醉垂鞭》张先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什么诗词开头一个字是一的

杜 甫一年又过一年春。

王 维一身转战三千里,负尽狂名十五年。

李 白一丘一壑也风流 辛弃疾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魏子安一片芒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 煜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 甫一生依样画葫芦 陶 彀一代红妆照汗青 吴伟业一去紫台连朔,思亲头易白,前人田地后人收。

李 白一登一涉一回顾。

袁 枚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遗山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依有几人?李 煜一语为重百金经 王安石)一壶浊酒喜相逢。

李 白一水护田将绿绕,双泪落君前。

袁 枚一骑红尘纪子笑,惟有青青草色齐。

万里一间茅屋何所值!错?父母之乡去不得,还有收人在后头,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之问一自西施采莲后,我脚高时他更高,三愿如同梁上燕。

张 祜一点浩然气;后人收得休欢喜,错。

朱彝尊一年好景群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 拭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若何!韩 愈一年春事都来几。

黄 始一曲高歌一尊酒!陆 游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李延年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

谭嗣同一溪绿水皆春雨,两岸青山半夕阳。

端木一声啼鸟半江月。

曹雪芹一诗千改始心安,花落人亡两不知,万里未归人。

冯延已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彭汝砺一番桃李花开尽,百岁曾无百岁人,三愿临老头。

戴叔伦一曲离歌两行泪。

王安石一叫一回肠一断,一剑曾当百万师,越中生女尽如花,移舟稳卧获芦边!杜 甫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一掷赌乾坤 韩 愈一愿世清平,三春三月忆三巴;西望长安不见家。

白居易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岁岁常相见,独留青冢向黄昏,无人知是荔枝来,不知何地再逢君,千里快哉风,数与君相见,才到两山天欲明,古今多少事,孤撑暮烟。

俞 樾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溥晓入池塘。

宋 禧一路稻花谁是主?红晴岭伴绿螳螂。

乐雷发一带胡流多断岸,尽缘倒柳当桥行。

张至龙一轮红日倚青山,只见湖光数里间。

宋伯仁一天星点明归路,十里荷香送出城。

杨万里一溪流水绕烟霞,路人青松第几家。

斯 植一双百告花梢语,四顾无人忽下来。

杨万里一眼平畴三十里,际天白水立青秧 杨万里一驿复一驿。

罗贯中一树春风千万枝?早过了三之二。

欧阳修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一年将尽夜。

范仲庵一鸟不啼山更幽 王安石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 松一为迁客去长沙?都付笑谈中。

龚自珍一声何满子。

苏 轼一双冷眼看世人,头未梳成不许看?韦 庄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

刘嗣绾一身能擘两雕弧,虎骑行千里只似无,二愿身强健。

吴树木一雨足瞑色。

王 维一事无成两鬓丝 佚 名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听秋声。

吴 藻一枝秋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

李 白一波才动万波随 船子和尚一面东风百万这,当年此处定三分。

袁 枚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韩 愈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一个西湖一才子 赵 翼一派青山景色幽!错,如三秋兮!诗 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嫩于金色软于丝,满腔热血酬知已。

白居易一萧一剑平生意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 铸一日不见!王 建一丝柳一寸柔情 吴文英一朝春尽红颜老

形容崂山的诗词

崂山诗词赠王屋山人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其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海上李商隐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棋盘石明道观自咏孙昙日上万峰雪渐消,负笈携铲不辞劳。

一生采得长生药,救生济苦疾病消。

入觐回崂山(一)刘若拙东来海上访道玄,幸遇一见有仙缘。

宋祖天子丹书诏,奉命敕修道宫院。

入觐回崂山(二)刘若拙海角天涯名景胜,秦皇汉武屡敕封。

古来游仙知多少,元君老子初相逢。

咏田单王安石湣王万乘齐,走死区区燕。

田单一即墨,扫地如风旋。

舞鸟怪不测,腾牛怒无前。

飘飖乐毅去,磊砢功名传。

掘葬与劓降,论乃愧儒先。

深诚可奋士,王蠋岂非贤。

题下宫三官殿范仲淹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生。

禹终平绛水,舜亦改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

今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重阳师父作王重阳背上葫芦蒲酒沽,无中却是有中无。

清光墨腊般般显,月黑丛林永不枯。

西江月·崂山太清宫蒲松龄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

题白云洞蒲松龄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

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

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八仙墩纪晓岚陡壁东溟上,登临意豁然。

鲸鱼吹海浪,鸥鸟破螟烟。

足外真无地,眼中别有天。

餐霞谁到此,千古说表莲。

狮子峰陈建熙仙人桥过豁心胸,曳杖更登狮子峰。

峭壁高悬沧海色,洪涛欲撼万山松。

轻舟摇荡闲鸥逐,落日苍茫淡月溶。

回首太平宫在处,翠微深壑白云封。

太和观郑板桥板桥胸中无成竹,放性挥毫任意涂。

非为空心留色相,借他枝叶扫尘污。

节历严寒骨坚秀,风摇清影淡而疏。

贞操廉洁独幽雅,十八君子超尘俗。

海滩拾贝叶圣陶不观沧海十年久,复狎风涛五月晨。

犹有童心兄与妹,履滩拣贝折腰频。

游崂山柳亚子海上神仙事渺茫,崂山金碧尽辉煌。

燕齐迂怪君休诮,谡谡松风夹道凉。

华严寺中百花争卉前所未见柳亚子争春杂卉睹华严,郁李辛夷取次翰。

开到酴醾华未尽,珠海蓓蕾耐冬残。

青岛叶剑英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

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

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自柳树台游靛缸湾蔚竹庵郁达夫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尽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田横岛郁达夫万斛涛头一岛青,正因死士忆田横。

而今刘豫称齐帝,唱破家山饰太平。

南海康师迁葬感赋(一)刘海粟华夏疮痍痛陆沉,公车忧愤集松筠。

一书上阙原非妄,万卷罗胸学是真。

海北天南思国泪,春花秋月故园情。

更新青史新人出,莫为前驱抱不平。

南海康师迁葬感赋(二)刘海粟常把真知启后贤,诲人不倦忆师严。

春风满座花如海,秋水连云月在天。

功过分明载史册,诗文彪炳倍当年。

无才愧我空头白,勉写新碑立墓前。

白云观王统照幽谷丛篁一径深,荡胸云气涤尘襟。

山中偶作今宵宿,抛却沧溟万古心。

游太平宫臧克家黄金足赤从来少,白壁无瑕自古稀。

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毫移。

望石老人礁岩贺敬之观海喜见潮,听松乐闻涛。

风雨寻常事,石老解逍遥。

游崂山贺敬之黄山尽美恐非真,山川各异似才人。

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田横岛贺敬之历史是非置勿论,中华千秋浩气存。

田横五百殉此岛,涛声如鼓告来人。

咏崂山英雄群体贺敬之西望华岳颂群英,东望崂山又一峰。

神州生气终可赖,思飞瀑洪热泪倾。

访崂山吴太蜀胶东胜地有崂山,道是神仙住此间。

峰插紫霄浓雾拥,岩封黄海碧波环。

上清宫里千年树,梳洗楼前百丈泉。

最爱风光奇绝处,天来飞瀑涨龙潭。

与戈宝权教授畅游崂山周而复崂山千仞,云雾缭绕。

雄风临海,分外妖娆。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这首诗是谁写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陆游《沈园葫芦池诗》可怜情种尽相思,千古伤心对此池。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沈园,这座见证了陆游与唐琬当年爱断情殇的园林,亦因此成了江南千古爱情名园。

陆游《沈园葫芦池诗》用近乎白话一样的描叙,抒发自己的几多凄凉,几多悲怆:“可怜情种尽相思,千古伤心对此池。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陆游是终老相思。

开头一个“可怜”,一个“千古伤心”,直陈胸臆,道尽了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性结局,遗恨千古,留恨千古。

“滴下钗头多少泪”,陆游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

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一曲《钗头凤》,八百多年来,倾倒过无数才子佳人、文人墨客,成为千古名篇。

须知,这首“钗头凤”,其中蕴含着多少辛酸的泪水和无尽的悔恨!葫芦池畔,杨柳依依,一池流水思悠悠,诗人低声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问竹、问梅、问荷、问草,皆不语。

它们是和诗人一样悲哀,还是受到了诗人悲情的感染?草木皆悲,诗人更添一段情愁。

老陆可怜相思为唐婉,王氏可怜相思为老陆,好一个可怜情种尽相思!“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八百多年前,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在一个园子里含泪写下了这首《钗头凤》。

这一年,恰好是他和心爱的女人唐琬分别十年,十年后,两个相爱的人在这个园子里不期而遇,这就是沈园。

《钗头凤》成就了沈园,沈园成就了陆游和唐琬凄惨伤怀的千古爱情佳话。

陆游与表妹唐琬的爱情已成不朽之绝唱,千百年来依旧凝结在世人的声声叹息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永恒啊!陆游和唐琬情深意笃,婚后是耳鬓厮磨,相濡与沫,琴瑟和谐。

“船前一壶酒,船尾一卷书。

钓得紫鳜鱼,旋洗白莲藕。

”这是两人婚后初期的生活写照。

可好景不长,爱情不仅仅是喜悦,还有相思之苦。

在陆母的威逼之下,终究劳燕分飞。

陆游是个孝子,纵有万般不愿,却不得不做出抉择,他选择了对母亲的“孝”,放弃了对琬妹的“忠”,于是陆游和唐琬便在沈园诀别了。

十年后,陆游和唐琬又在沈园不期而遇,这一次相遇,其惊心动魄丝毫不逊于许仙与白娘子的断桥相遇。

十年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只能用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来概括。

十年可以改变很多,可以改变唐琬的娇容,可以改变陆游的皱纹,唯独改变不了的是彼此对对方的浓浓的相思,这相思就如陈年老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

面对着仆人端来的一桌酒肴,唐琬和陆游怎么会有心情享受呢,而他们又能做什么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于陆游不能胜情,悲痛难已,于沈园壁上题下了一首饱含泪水与情思的脍炙人口悲痛绝伦的词《钗头凤》,以抒内心之痛。

唐琬读罢,泣血摧心,也和了一首伤感凄绝的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字字血,字字泪,不久唐琬就忧郁而终,像一片落叶一样随风飘逝。

可她留给陆游的却是五十年温馨的旧梦。

直到八十多岁的时候,他也忘记不了这个“惊鸿倩影”。

这段感情永远地铭刻在陆游心底,成为他心中永远的伤痛。

晚年重游沈园,触景伤怀,他又伤感地写下“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这两首《沈园绝句》,追悼他俩刻骨铭心的爱情,怀念他心中永远的伊人——唐琬。

就是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八十多岁的他依旧痴情于琬妹,还在写诗追忆她的销魂:“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怎样的幽思和伤痛,怎不催人泪下。

有谐音的古诗3首以上

谐 音 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情)转贴: 武汉·蔡大金谜友的《“谐音字谜”的沿起及分类》 “谐音字谜”是指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

有人称为“提音字谜”或“音变字谜”。

我们之所以称为“谐音字谜”,一是遵从汉字“六书·谐声”传统,二是通过这一定义,揭示整个“谐音字谜”的规律和特点。

前述“提音”、“音变”等提法,只是单个谜条评述时的技术性用语,若用于“谐音字谜”理论上的概括,尚存涵盖不广的缺陷。

所以,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命名前,我们暂以“谐音字谜”称呼之。

利用汉字“六书”之义(即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造谜,是我国灯谜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

这一传统,在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得到较为切实的体现。

他在该书篇首大书“六书原理”。

将灯谜中除谜格之外的所有“法门”。

“体例”归于“六书”旗下。

谢氏这样的归纳是否科学、合理呢?不得而知。

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归纳呢?亦语焉不详。

我们从他的书中实在找不出具体答案

只有读了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后,才知道张“谜圣”也曾有过类似的阐述。

张在《春灯话》中说:“谜有体有格。

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

”接着张氏较为详细地列举了这类灯谜的特点。

如此看来,谢公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谜圣”的“理论”而已。

《评注》书中多有抄录《春灯话》处,留待以后再议吧。

“六书原理”自谢会心至今,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

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

现在若要打破这一“框架”,重新构筑新的灯谜理论,也还是一个不太现实而且比较困难的事情。

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

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

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

谜面原是这样的:“不是姻缘也并头”。

是将明清以来的民间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参见《红楼梦》29回)略为改造的句式。

“冤家”是《红楼梦》中贾母比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有情人的话。

谜作“姻缘”本无可厚非。

然谢会心偏将“不是”两字改为“彼此”,谜虽近扣,却离“俗语”原意远了。

“谐音字谜”是民间谐声谜事的衍生物,培育品。

若将民间谐声谜语比作培养菌温床,那么,“谐音字谜”当是这一“温床”上长出的莓菌和香菇。

我国“谐声”造谜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

远推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其中有很多“谐音”双关的例子。

如以“环”谐“还”,以“丝”谐“思”,以“芙蓉”谐“夫容”,以“莲子”谐“怜子”……等等。

发展到陈朝沈炯的仿《郡》体诗《闲居有乐》:“屋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用“志”谐音“至”而拆“屋”。

整个宋朝年间的灯谜资料应该说是很丰富的。

可惜散佚严重。

现在除周密《齐东野语》尚留吉光片羽外,所存无几。

真正的“谐音”谜例已很难寻觅了。

我们只能从稍后的明李开先《诗禅》一书中得以一观。

如《诗禅》中的“尼姑庵不值半文钱”射“光阴似箭”,谐音“光阴寺贱”相扣。

这里的“光阴”是别解,“寺贱”是“谐音”。

又如“天师过河不用船”射常言“自有法度”,其中“度”谐音“渡”。

这已相当于今天的“粉底格”了。

上述以“谐音”造谜的民间谜语,为清代文人灯谜的“谐声”取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

倘无宋、明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清至现代的“谐声”灯谜是无以发展的。

谜格中的“梨花”、“飞白”、“玉带”、“底”……等等谐声格类,正是“谐声”灯谜逐渐成熟定格的标志。

张起南之所以把“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谐“悲盘郎疾”)称为“世俗所传”(参见《春灯话》上卷),大约也是“谐音”谜语本来自民间的缘故。

其实这条谜倒不是“世俗所传”,而是清嘉庆年间江南文人的地道创作。

它较早出现在爱素生《竹西春社钞》中。

谜面原是“伤心细问儿夫病”。

目标“朝阳格”(即“昭阳格”),射“古文一句

“杯盘狼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后在《三梦记》、《歧路灯》等小说中中反复出现,已是大家熟悉的一条成语了。

“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在“谐声”灯谜已经成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这条谜作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最初并未引起谜人们的特别注意。

只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因为柯国臻先生等少数几位谜坛精英的提倡,才逐渐风糜起来。

柯氏模仿此谜而制下列诸作: 但闻左右尽歌声(戬),声声鼓乐起西东(胡) 音乐堪听意会难(胭),织抒半融读书声(纾) 随后,模仿之“声”风起。

诸如郑百川的“塔前破寺起风声”(封)、方柱中的“潭中流水似琴声”(覃)、黄穆灿的“鸡声明月清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