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挽歌诗词意思



挽歌的意思是什么挽歌挽歌(Elegy)是写给死者的诗歌。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经产生了。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时,挽歌开始

挽歌的意思是什么

挽歌挽歌(Elegy)是写给死者的诗歌

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

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经产生了。

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

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

至六朝时代,唱挽歌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显示其蔑视礼法、潇洒不羁的风度。

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独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

“尽管他们并没有去选择自杀—死亡,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最大地发现的存在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

他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生的存在。

”(李泽厚先生语,同上)挽歌与挽歌诗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此。

罗曼罗兰说:“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

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

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第3卷,《傅雷译文集》,第7册,页415)因之,对生命消逝的咏叹便成为文学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

这一主题在我国中古时代的挽歌和挽歌诗中有着生动的表现,千载以下,仍然令人回味悠悠。

挽歌的起源与发展 挽歌的“挽”字,本作“挽”。

《正字通·车部》:“挽,挽歌。

”“挽歌”,也就是“挽歌”。

“挽”的意思是哀悼死者。

《风俗通义佚文·服妖》: 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 挽歌,酒酣之后,续以挽歌。

魁 ,丧家之乐;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

……(《风俗通义校注》,页568~569) “绋”是牵引灵柩的绳索,又名引车索。

《左传·昭公三十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

”杜预注:“绋,挽索也。

”又《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

”郑玄注:“引车索。

”挽歌由牵引灵车的人边行边唱。

歌手分列于灵车两旁。

陆机《庶人挽歌辞》:“灵轜动轇轕,龙首矫崔嵬。

挽歌挟毂唱,嘈嘈一何悲。

”(《陆机集·陆机集补遗》)歌手通常是从贵族子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少年,称为“挽郎”。

“挽郎”,又称“挽僮”。

《艺文类聚》卷一六引晋人左棻《万年公主诔》:“挽僮齐唱,悲音激摧。

”《宋书》卷一五《礼志二》:“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做挽郎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名声嘉美,英俊可爱。

《世说新语·纰漏》四: 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

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

王安丰选女婿,从挽郎搜其胜者,且择取四人,任犹在其中。

童少时,神明可爱,时人谓育长影亦好。

…… 第二,博通诸艺,富于才情。

《魏书》卷七一《裴叔业传》附《柳远传》: ……字季云。

性粗疏无拘检,时人谓之“柳癫”。

好弹琴,耽酒,时有文咏。

为肃宗挽郎。

…… 因此,为皇室贵族或高官显宦当挽郎,这在中古社会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

关于挽歌之起源,三国时期西蜀学者谯周以为出于汉初田横之门人。

《世说新语·任诞》四五刘孝标注引《谯子法训》: 有丧而歌者,或曰:“彼为乐丧也,有不可乎?”谯子曰:“《书》云:‘四海遏密八音。

’何乐丧之有!”曰:“今丧有挽歌者,何以哉?”谯子曰:“周闻之;盖高帝召齐田横,至于尸乡亭,自刎奉首。

从者挽至于宫,不敢哭而不胜哀,故为歌以寄哀音。

彼则一时之为也。

邻有丧,舂不相,引挽人衔枚,孰乐丧者邪?” 此文下,刘孝标复云:“按《庄子》曰:‘绋讴所生,必于斥苦。

’司马彪注曰:‘绋,引柩索也。

斥,疏缓也。

苦,用力也。

引绋所以有讴歌者,为人有用力不齐,故促急之也。

’《春秋左氏传》曰:‘鲁哀公会吴伐齐,其将公孙夏命歌《虞殡》。

’杜预曰:‘《虞殡》,送葬歌,示必死也。

’《史记·绛侯世家》曰:‘周勃以吹箫乐丧。

’然则挽歌之来久矣,非始起于田横也。

然谯氏引礼之文,颇有明据,非固陋者所能详闻。

疑以传疑,以俟通博。

”东晋学者干宝亦云: 挽歌者,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

挽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汉田横门人作。

横自杀,门人伤之,悲歌。

言人如薤上露,易晞灭,亦谓人死精魂归于蒿里,故有二章。

(《搜神记》卷一六) 正如刘孝标所言,挽歌的习俗由来已久。

《左传·哀公十一年》:“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

”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示必死。

”《晋书》卷二O《礼志中》载: 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

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

虽音曲摧怆,非经典所制,违礼设衔枚之义。

方在号慕,不宜以歌为名,除不挽歌。

挚虞以为:“挽歌因倡和而为摧怆之声,衔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众。

虽非经典所载,是历代故事。

《诗》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以歌为名,亦无所嫌。

宜定新礼如旧。

”诏从之。

挚氏所引出自《诗经·小雅·二月》,而《搜神记》所说的《薤露》,其名始见于《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文选》卷四五)这些情况表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就已经产生了。

挽歌并非某个人的创造,而是来自民间的劳动之歌。

挽歌产生于汉武...

挽歌,的意思?

挽歌(Elegy)是写给死者的诗歌。

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

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经产生了。

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

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

至六朝时代,唱挽歌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显示其蔑视礼法、潇洒不羁的风度。

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独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

“尽管他们并没有去选择自杀—死亡,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最大地发现的存在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

他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生的存在。

”(李泽厚先生语,同上)挽歌与挽歌诗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此。

罗曼罗兰说:“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

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

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第3卷,《傅雷译文集》,第7册,页415)因之,对生命消逝的咏叹便成为文学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

这一主题在我国中古时代的挽歌和挽歌诗中有着生动的表现,千载以下,仍然令人回味悠悠。

求许多古代写的挽歌诗

秦末汉初项羽(一说是后人感叹而作)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英雄末路的挽歌)诗词翻译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

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 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 请问,这样满意不?...

垓下歌的解释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诗词翻译我力可拔山啊,豪气可盖世。

时运不济啊,我的乌骓马也不走了。

乌骓马不走了,我能怎么办啊? 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啊?赏析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

“气盖世”“力拔山”,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项羽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且“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

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

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

“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似乎一切尽是天意: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

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

项羽并非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

面对强劲而奸诈的对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计。

死到临头,他总该明白了吧。

此时,他多么企盼有一次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战胜的对手之下。

“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心理与失望心态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若何”作为一位众望所归、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末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当年,他从江东率八千子弟兵,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最后只剩二十八骑相随。

面对失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死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

请教翻译陶渊明的挽歌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

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

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

”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

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

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

带沐字的诗词。

还有意思。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

汤沐三千赋,楼台十二重。

自掌天书见客稀,纵因休沐锁双扉。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出自:战国诗人屈原的古诗作品《云中君》释义:香汤沐浴,周身缭绕芬芳,身着彩衣,且芳香且绚丽。

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

出自:唐代李隆基 的《幸凤泉汤》释义:愿意将恩泽,照耀在普天人的心中。

汤沐三千赋,楼台十二重。

出自:唐代李乂 《高安公主挽歌》释义:在十二楼上,沐浴了三千次。

自掌天书见客稀,纵因休沐锁双扉。

出自:唐代张籍 《寄白学士》释义:自从看书学习后就很少见客人,累了把门关起来沐浴。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出自:唐代李白《沐浴子》释义: 沐芳弹冠除灰,浴兰振衣去尘是古人高洁之士的行为准则,现在已不适合时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