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形容理解的诗词



一首诗词的理解 1、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僧人是四川人,而四川

一首诗词的理解

1、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僧人是四川人,而四川又正是诗人寄籍的故乡,以奏《凤求凰》而流传后世的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诗中一开始就联想到他那有名的绿绮琴,听名僧弹琴倍加激动,让读者也沉浸在悠扬的意境之中。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浚的和尚弹琴。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

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

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

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

“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

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

“霜钟”关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

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馀音。

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

“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时间过得真快啊!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

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

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

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

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形容彼此不了解的诗句有没有?

1《诗经》之《王风 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论语 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个人修养。

3,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

”意即:楚王[你]不觉察我的本心啊,反而听信谗言[火上加油]燃烧起怒火[一同发难] 。

强调楚王失察。

(如果朋友之间相互调侃,一人正色道:“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

”另一人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之,可谓连璧。

) 4,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粗俗直接。

5,如果显得孤高一些:“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

或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又似乎有些狂气。

6,诚如楼上所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其出处不详,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记》最早。

网上有帖子说最早的出处是《封神演义》,但《封神演义》为明代天启年间所作,而《琵琶记》却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记》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记》更早的。

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齐澣的诗中有“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的说法,这不能算。

7,以上都是稍显其志的,至如以隐喻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几乎篇篇皆是。

如果你考了第一名,别人妒嫉你,你可以微叹一声“高处不胜寒”;如果你是男生且失恋了,大叫一声“天涯何处无芳草”,别人都能理解,如果是女生有人追求,可到处炫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呵呵呵。

至于愁绪,不但诗词曲能拿来佐兴,还有《秋色赋》、《秋声赋》、《赤壁赋》拿来借鉴。

古典诗词几乎都是具象的,心情有好多种,具体哪一种,要对应而论。

形容诗词好的成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陆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穷在闹市无人理,富在深山有远亲。

——谚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古戏文演化而来

形容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古诗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一个真正的诗人所思所感必有常人不同,诗人的理想极高,一方面对理想境界热切的追求渴望,一方面又对现实的丑陋和空虚进行鞭挞。

古代诗人之所以能够留下的很多诗句都反映了作者本身的境遇和心声,而有些诗句更是让人体会出不被理解,内心孤独的情感。

中国古代诗人内心常具有有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意识,进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传统。

以屈原为代表的一种文化先觉者的孤独、陶渊明的避世,李白等人的独狂等都代表着一种人格的魅力。

其中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代表性诗句有1: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2: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3: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5: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7: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8: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0: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11: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1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1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15: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16: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7: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8: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9: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20: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1: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22: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3: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4: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25: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26: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27: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8: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9: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0: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2: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33: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34: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6: 小园香径独徘徊。

37: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38: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39: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40: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1: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2: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43: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4: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45: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6: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47: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8: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49: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50: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51: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52: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53: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4: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5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者:李白 年代: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形容一个人内心孤独的诗句: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展开

古诗词怎么去理解怎样才能准确的理解其意,有些诗词写

近几年的文学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考查以理解为主,侧重于对关键词语的诠释、对诗句的整体理解、对诗歌意境感悟以及对诗歌主旨意图的体会.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测试评价赏析为主.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的特色非常突出,考查时侧重于语言运用的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测试重点涉及到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行文构思、作品风格等多方面.一、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分析诗眼,能进入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探究艺术手法.所以,阅读诗歌应尽可能抓住诗眼,以求正确把握诗歌.这一点,以往注意不够,现在强调它,虽有放马后炮之嫌,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在诗句中的诗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衬,影响我们的视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字.古人是从形式上炼字炼出诗眼的,我们则应该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来抓诗眼.诗眼一般不在名词上,若在名词上则必定是名词活用.大多数情况是诗眼和关键词往往是在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上.若单纯地看第三、五字,有时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结合动词、形容词、数词,并从全诗的角度来考虑,抓住诗歌的含义就比较有把握.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二、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对意象的鉴赏,也是高考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考题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其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意象”和意境,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只讲情境,不讲意境,学生容易走偏,答题不准确.因此,在诗歌阅读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把握诗歌语言的特性,消除情绪、时空和逻辑的障碍,力求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三、考察环境,从全方位鉴赏诗歌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古诗词主要写自然环境(景物),这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衬托心情,抒发情感,用景物描写衬托暗示感情,或作为感情的某种象征,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余味无穷.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去确定意境的基调,去理解,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去感悟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感悟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词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它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词必须真正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