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蒲松龄狐鬼赞美诗词



...抒情的基本特点.如题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如何建构狐鬼世界?】...展开全部 蒲松龄骂官司 一日,聊斋先生蒲松龄乘渡船外出,同船的除了船夫之外,还有4位乘客:衣冠楚楚的朝廷官员、正当妙龄的卖花

...抒情的基本特点.如题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如何建构狐鬼世界?】...

展开全部 蒲松龄骂官司 一日,聊斋先生蒲松龄乘渡船外出,同船的除了船夫之外,还有4位乘客:衣冠楚楚的朝廷官员、正当妙龄的卖花女、身背锯斧的木匠和衣衫褴褛的拾粪老农。

船到河心,官员自恃满腹才学,便对大家说:“恕工冒昧地请诸位各依本人身份,用三字同头、三字同旁,对一首七绝,首尾相融贯连锁。

”说着,他先开了腔:“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缎纱。

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绫缎纱?” 木匠师傅手扶斧箱,略加思索吟道:“三字同头庙廊库,三字同旁檩椽柱。

如若要建庙廊库,怎能离了檩椽柱?” 卖花女一亮双眸,快言快语:“三字同头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

若非妙龄姑娘娃,哪个敢讲戴芙蓉花?” 船夫手不停篙,笑着吟出一诗:“三个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

不是男子大丈夫,何人能识江海湖?” 蒲松龄憎恨世首黑暗,同情百姓疾苦,随口吟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

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世道狼狐狗!” 轮到拾粪老农了,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吟道:“三字同旁稻秫稷,三字同头屎尿屁。

牲畜吃了稻秫稷,当路排出屎尿屁。

” 官员本想炫耀一番自己的官职与文才,不料今日遇到的几位看似卑微,却均非等闲之辈。

于是灰溜溜的不再言语了。

志向学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

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

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

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

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

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

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

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 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

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

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

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

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

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

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

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

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游幕宝应 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

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

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

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

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

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

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八年窘困 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

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

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

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

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设帐西铺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

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

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

郭沫若赞美蒲松龄的一副对联中是“写鬼写妖技高一

这副对联是郭沫若1962年为蒲松龄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故居题写的。

其联为: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对蒲松龄及其作品作了比较正确的评价

写鬼写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此指《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是描写鬼狐花妖的。

高人一等:既指蒲松龄在小说中塑造的鬼狐形象比“人”更生动,又指蒲松龄的写作才能不同常人。

刺贪刺虐:贪虐:指贪官污吏。

联语指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暴虐。

入骨三分:化用成语“入木三分”,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指《聊斋志异》对罪恶社会的揭露深入骨髓。

聊斋志异及蒲松龄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

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另有相关同名电视剧和电影等。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图书(14张)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

《聊斋志异》,顾名思义,是记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

其中“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 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 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 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

版本信息 《聊斋志异》版本很多,现存的主要有: 山东淄川蒲松龄聊斋半部手稿本(解放初发行,曾影印出版),乃作者修订本,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原作面貌,可惜仅存203篇(《猪婆龙》重出文不计),约当原稿之半。

稿本中有作者手录的王士祯评语。

手抄本现保存于辽宁省图书馆。

乾隆十六年(1752),历城张希杰(别号练塘)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此本共12卷,有目488篇,但有目无文者凡14篇,实有文474篇。

此本也附有王士□评语。

与铸雪斋抄本同时,另有一种《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1963年发现,已影印出版)。

其底本当是作者的另一稿本,并参照其他抄本作了校对、复核。

此本共有文474篇(《王桂□》、《寄生附》合为一篇)。

这是现在所见到的最完整的两个早期抄本,对研究《聊斋志异》有重要价值。

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刻的青柯亭本。

其“弁言”和“例言”,记述了底本的来源和刻者所作的工作

书共16卷,凡431篇。

篇目虽不完全,但重要的篇章都已包括在内。

其文字的更定,亦有可取者。

青柯亭本出后,一般通行本都据此翻印。

此本也有几种内容互有歧异的本子,一种是文目不全本,即比一般赵本少文10余篇,少目40余条;一种是刊有鲍迁博《刻书纪事》和“杭油局桥陈氏”书牌的本子;还有一种本子则无“纪事”和书牌。

此本亦附有王士□评语,并在某些篇后附有有关的附录。

次年,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有王金范刻本刊行。

这是一个“册繁就简,分门别类”的选辑本,共18卷,分26门,收文270余篇。

此外,尚有同文书局绘图本,其特点是在赵本附录之外,又加了一些有关附录。

至于别种版本,如乾隆三十二年福建李...

蒲松龄事迹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

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

清定都北京。

顺治 14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

与刘氏成婚。

顺治 15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

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 16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

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 1660年) 蒲松龄 21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龄 23岁。

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龄 24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龄 26岁。

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龄 30岁。

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龄 31岁。

春、夏在宝应、高邮。

秋辞幕返里。

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龄 32岁。

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

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龄 33岁。

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龄 35岁。

应乡试未中。

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龄 40岁。

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

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

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龄 44岁。

作《婚嫁全书》。

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龄 45岁。

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龄 48岁。

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

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

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岁。

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龄54岁。

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

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龄58岁。

选《庄列选略》。

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龄63岁。

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

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龄67岁。

作《药祟书》。

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龄70岁。

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龄71岁。

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龄72岁。

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

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

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龄74岁。

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龄76岁。

正月,病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

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

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

”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书香世家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

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

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

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

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

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

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

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

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盘,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

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

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

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励志向学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

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

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

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

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

评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求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就很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小说在载体的选择上、语言形式上以及创作方法上都造成了一种文本与读者的恰如其分的“距离”,有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载体选择 语言形式 创作方法 审美距离 陌生化 上个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流派提出了艺术的“陌生化”效果的问题,意思是文学能更新人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能使那些已变得平常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

艺术的“陌生化”是要颠倒人的习惯,使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客观事物“陌生化”,并用以改变习以为常的东西,寻找这些客观现象在艺术过程中的重组,进而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也正如美学家们所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质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外去看”(《美学书简》)。

\"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聊斋志异〉是如何达到陌生化审美效果的。

一、载体选择 《聊斋志异》文本在载体的选择上独具匠心,是文本所显示的各种艺术技巧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蒲松龄,将载体选择在离人世间有着相当距离的陌生环境,他要着重表现的艺术环境、艺术世界是幻设的、非现实的。

诸如冥府、地狱、天堂、龙宫、梦境,以及传说中的异域。

这些场景是陌生的,而人物、情节也是非现实的。

“神仙狐鬼精魅,”人鬼相恋、人妖相配、冥府冥王、鬼人鬼事。

这就很大程度上颠倒了人的习惯,强烈地更新着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觉。

惩恶扬善,男欢女爱,尧女于归,因果报应,科场及第等等在人们生活中已变得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里陌生化了,被附上一层神异而迷人的外衣。

《聊斋志异》文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人物形象。

千娇百媚的婴宁,天真烂漫、笑口常开,连夫妻之爱都不懂。

当情种王生向她表白爱情时,她则表示“我不惯与生人睡”,好一个”憨”女儿,她的银玲般的笑声,使得“满室妇女,为之粲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她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芬芳四溢,叫人喜煞爱煞,神魂颠倒。

只可惜:“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叫人魂牵梦绕的婴宁竟然是异域中人!在《香玉》中,黄生与香玉郎才女貌,两情相悦,情专义笃,款款多情的香玉也不是我们同类,而是牡丹花仙。

在《连锁》中,读书人杨于畏,深夜苦读,夜深人静时,忽有一美貌少女不邀自来,窗下与杨生剪灯共读,同度美妙良宵,快活得如鱼得水。

美丽绝伦的连锁也是鬼域中人,令人扼腕。

在《小谢》篇中,两位少女戏耍陶生:“捋胡须,捂眼睛,以细物穿鼻,争与陶生相爱。

”陶生何德何才,“绝世佳人,求一而难之,何遽得两面三刀哉?”却原来并非人间好事。

婴宁、小谢、小翠、翩翩、晚霞、娇娜、香玉、葛巾、宦娘、聂小倩,一群光彩夺目,勾人魂魄的艺术形象均是与我们有着相当距离的异域中人,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蒲松龄似乎深谙此道,让这群妙不可言的人物置身异域,有意识地造成读者与审美对象的距离。

但是,这种距离并未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种种幻化了的场景、人物和情节事实上又包含着近乎现实的情事、秉性和逻辑。

冥王冥府、鬼人鬼事,其本质特点又是社会的、现实的。

“神仙狐鬼精魅”们涉足于人间社会,参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因而让人感到“鬼”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真实可感,伸手可捉。

所以《聊斋》文本所展示的冥王冥府、天堂梦境实际是现实世界的折射,而有着神异特点的花妖狐魅又是社会的人的变体,文本所提供的人物,情节和场景既让人感到是陌生的、新奇的、与我们有着相当距离的,又让感到是真实的。

而与我们隔着的这一特定的距离又并未将我们与艺术对象绝对对立起来,仅仅是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必要的阻隔。

正如本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家所说的:“艺术方法就是使表现对象变得陌生,在形式上对读者形成阻碍,把一个对象从通常理解的状态变成新的感知对象。

”。

《聊斋志异》这种由载体的选择技巧造成的审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这就更容易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唤起新鲜和惊奇感,解除“习以为常”给我们带来的麻痹和熟视无睹。

从而增强审美刺激性,以达到艺术的终极目的

这种效果,是蒲松龄“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形”所带来的,这是我们探讨《聊斋志异》“陌生化”审美效果必须首先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聊斋志异》语言具有二重性特点,恰如其分地固定着读者与审美对象的距离,造成陌生化审美效果。

《聊斋志异》是在白话小就已出现四五百年,小说语言的白话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下,重新用文言文写成的。

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有扩大现实与小说距离的趋势。

但读过这部小说的人,竟大部分...

蒲松龄狼的寓意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回答者:独立的自由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6 21:46--------------------------------------------------------------------------------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松龄性颖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应童子试,“以县、府、道第一补博士第子员”。

但自此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授例成为“岁贡生”。

他一生秉性耿直,愤世疾俗,常借狐鬼故事对当时腐败现象进行谐谑,其文章诡诙块垒,自成一家。

主要著作,除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

戏三部、杂著5种。

回答者:anhhf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3-26 21:46-------------------------------------------------------------------------------- 狼三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 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 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

途遇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 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 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 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方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 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 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 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 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 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 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急很怕, 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 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 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 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 一只狼径直走开, 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 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 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 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 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 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 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翻译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汉族,(1640年—1715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

其中回族、蒙古族二说均已被学术界排除。

汉族这一说法为多数研究者所信从,其主要根据是蒲松龄在《族谱序》中自云“吾族为般阳土著”。

显然,他本人是自认般阳土著的,其后裔也认可这一点。

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一文颇具代表性,该文认为蒲氏祖先包括蒲鲁浑和蒲居仁都是般阳(淄川)土著,判定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当以《蒲氏世谱》为据,而依据目前可资考证的材料看,还无法得出蒲松龄就是少数民族的结论。

根据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上的记载来看(刘氏乃蒲松龄之妻),蒲松龄全家信佛重僧且圈养家猪,不符合山东地区回族人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另外蒲松龄的先祖在元代担任过般阳路总管,当时朝廷对路总管人选的任用有明确的规定——《元史·世祖纪三》载:“世祖二年春,二月甲子。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由汉人担当各路总管是元朝定制。

蒲松龄在自撰《族谱序》也提到“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也”,所谓“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罢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国时期

因为在此时期,蒙廷对汉地进行间接统治,委付汉人世侯直接统治,汉人总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梓嫌”,才可父子相继或祖孙相传。

由此补证了蒲松龄先祖为元代汉人的说法。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还有初中课本中的《狼三则》、《口技》、《山市》。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编辑本段]族属 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

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提及蒲松龄为少数民族,引起蒲 松龄纪念馆对蒲氏世谱详加考证撰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再 次说明蒲氏族谱第一篇序言是蒲松龄在康熙27年写,已说清蒲氏 祖先是般阳(淄川)土著,连蒲鲁浑和蒲居仁也是当地人,因此才说 “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

”而且写此《族谱序》时是经过“珂也有 心,搜故抄而询黄发,趾也助以笔札,校窜年余,略能成册,松得受 而考核传志之,”这说明修谱十分慎重,是经过文献故抄和口头调 查,反复核实之后并得族人之助才定稿的。

因此断定蒲松龄的民族 成分还是以这部族谱为据。

至于因蒲鲁浑象个少数民族的译名或 因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盐使而说他是少数民族都是不足为证 的。

如说蒲氏是回族,无论在蒲氏家族或蒲氏作品中都没有反映出 来。

所以就目前可资考证的资料看,不能得出蒲松龄是少数民族的 结论。

如此关于蒲松龄的民族...

郭沫若赞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你如何理...

这副对联是郭沫若1962年为蒲松龄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故居题写的。

其联为: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鬼写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此指《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是描写鬼狐花妖的。

高人一等:既指蒲松龄在小说中塑造的鬼狐形象比“人”更生动,又指蒲松龄的写作才能不同常人。

刺贪刺虐:贪虐:指贪官污吏。

联语指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暴虐。

入骨三分:化用成语“入木三分”,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指《聊斋志异》对罪恶社会的揭露深入骨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