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秋天 励志 古诗词



秋天的励志诗句大全《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月

秋天的励志诗句大全

《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秋日》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

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

关于秋日励志的诗句

秋天励志古诗词集锦: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4、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5、一叶落渔家,残阳带秋色。

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7、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

8、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0、霜染鸦枫迎日醉,寒冲泾水带冰流。

11、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12、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1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4、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15、山店橘花发,江城枫叶新。

1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7、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8、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1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0、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天励志古诗词摘选: 1、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清·宋碗 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3、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唐·白居易《司马宅》 4、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月》 5、西山红叶好,露重色欲浓。

——陈毅 6、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7、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8、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夕》 10、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秋兴八首》 11、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满庭芳》 12、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秋词二首》 13、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1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有关秋天的励志古诗词: 1、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4、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浑《捣衣诗》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李煜《虞美人》 9、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陶渊明《酬刘柴桑》 10、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11、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宋之问《始安秋日》 12、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13、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5、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秋天励志的诗句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关于秋天的古诗

秋月 年代:【宋】 作者:【程颢】 体裁:【七绝】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注释 [注释](1)青溪:清澈的溪水。

(2)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3)红尘:泛指人世间。

[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

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简析:这是首怀古之作。

诗人登楼远眺,凭吊秦汉官苑留下的遗迹,抒发了历史兴亡的感慨。

全诗将萧瑟的秋景与怀古的愁情融为一体,对仗工整,章法谨严。

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而欲来风满楼:云起日落,暮色将至;风满楼头,山雨欲来。

作者准确地表现出自然景物变化的瞬间,充满了张力与动感。

尤其是最后一句,写暴风雨前的景象,让人如临其境,形象鲜明,寓意深远。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 山居秋暝①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②。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③。

[注释] ①秋暝:秋天的傍晚。

②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句:《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

歇:消歇,凋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下面四个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两句点出此处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且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暗示了山中如世外桃源,景物美妙怡人。

B.中间两联写“月照松间”“石上清泉”“竹林浣女”“莲丛渔舟”,特别是第三联,以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

C.《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本诗反其意而用之,“山中”生活实为作者意之所向,有归隐之意。

D.首联写环境,颔联侧重写人,颈联侧重写物,在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作者〕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千古秋诗咏悲喜 老马 古人咏秋多是悲凉之声。

最早的悲秋诗文大概是战国时 代宋玉的《九辩》了:“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

”这是一幅凛冽的悲秋图。

唐代诗仙李白在《月 下独酌》中描绘了这样的秋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李白怀才不遇,佯狂醉酒,流露了无限的无奈与幻想,饱含 凄切悲伤。

古人悲秋,常悲国家多战乱之苦痛。

唐朝诗人王昌龄 《丛军行》诗云:“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秋风。

更 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在黄昏独坐,临秋风吹 起羌笛,寄情关山明月,感时伤怀,表达了边塞征人思念家 园之苦。

而悲秋之作最甚者,可谓杜甫的《登高》:“风急 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 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秋。

杜甫有感于国家的战乱,政治腐败,自己年老多病,报国无 路。

诗中风、猿、燕、木、江、病、鬓、酒共融一体,同表 一愁,可谓咏秋诗作之绝唱。

古人咏秋,也常发泄平日里的幽怨,秋怨之多、之深, 别有一番情致。

唐代诗人王维的《秋夜曲》曰:“桂魄初生 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 归。

”初秋的月夜,少妇的单薄的丝衣懒于换去,孤独地抱 着精美的银筝轻轻拨弹。

由于夫君远征,自己心怯空房不愿 进入。

全诗将少妇的幽怨描画得淋漓尽致。

秋怨之作最著名 的当推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 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宫女在玉阶伫立,痴望皎皎秋月 良久,连罗丝织袜都被夜露打湿了。

回到室内,仍依依不舍 地望着明月,深夜不寐,写尽了宫女的哀怨,未着一“愁” 字,却把怨意从她望月的动作和神情中体现出来。

同是咏秋,由于人的心绪不同,色调也不同。

唐代诗人 王维的《山居秋暝》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 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绘了山中秋日晚景,明...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秋的经典古诗,及赏析.

展开全部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

秋天的古诗,要名篇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秋季的古诗

卧槽,别听他们的 ,我一首就可以 超过他们。

这首诗的境界胜过他们所有的诗,这样子的诗才有价值!!!!!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