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讽刺玩心眼的人的诗词



说什么话才能去讽刺那些天天跟自己耍心眼的人,不要那种特别直接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出处】 宋·苏轼《赠刘景文》【鉴赏】 “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

说什么话才能去讽刺那些天天跟自己耍心眼的人,不要那种特别直接的...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 宋·苏轼《赠刘景文》【鉴赏】 “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原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鉴赏】 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原诗】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出处】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 人生就像梦幻一般,所谓英雄豪杰,所谓事业功名,在时间巨流的无情冲击下,必将“灰飞烟灭”。

想起来还是拿起浊酒,尽情地喝上几杯,并且以此祭江上的明月。

樽,是指酒杯。

酹,是指酒祭。

作者感叹年华易逝,人事无常,功名富贵本是一场空幻,内心不由感到沉痛而悲伤。

最后豁然通达,就以此二句作结:“何必在乎人生如梦呢?还是喝酒吧!”此时作者心情已转为开朗、旷达,因此这两句词中便显露出一种意兴潇洒的豪情。

【原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崩云”或作“穿空”,“裂岸”或作“拍岸”,“樯橹”或作“强虏”。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鉴赏】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

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原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看得几清明【出处】 宋·苏轼《东栏梨花》【鉴赏】 作者看见梨花雪白可爱,触景伤情,不禁感叹人生在世,又能够看到几次如此雪白、可爱的梨花呢?后人常用“人生看得几清明”这句诗,来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一辈子又能看到几次美好的风光呢?【原诗】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识字忧患始【出处】 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鉴赏】 人一旦识字,就是一生忧患的开始。

苏轼的这种看法与西洋哲学家叔本华的知识痛苦观类似。

“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句诗是苏轼的名句,常被用来感叹对人生了解愈多,烦恼、愁苦也就愈多。

所以他接着说:“姓名粗记可以休”意思是:人只要粗略记得姓名就可以了,当然这是苏轼一时激愤的话而已。

【原诗】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处】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鉴赏】 分别十年,是生是死,彼此都无从知晓;遥遥相对,不觉茫然。

即使未曾思量,但她的人影却自然浮现心头,使人永难忘怀。

“十年生死两茫茫”用来表示对离别经年,既不知生死,又无从联络的亲友的感怀与思念。

“不思量,自难忘”描写对故人追念的深刻,难以忘怀。

原诗是一首悼亡诗,描写苏轼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思念,情真语挚,感人至深。

【原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鉴赏】 人生在世,会遭遇到各种悲、欢、离、合,就好象天上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事是自...

莲花的别称及关于莲花的诗歌鉴赏

展开全部 莲花的别称: 1 芙蓉 《尔雅》:“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夫容。

”《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未为夫容。

”李时珍《本草纲目 》:“芙蓉,敷布容艳之意。

” 2 芙蕖 《尔雅·释草》:“荷、芙 蕖。

……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

”疏:“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

芙蕖,未发为菡萏。

”魏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灼芙蕖出绿波。

”晋潘岳《莲花赋》:“游莫美于春台,华莫盛于芙蕖。

” 3藕花 唐张籍《送从弟之苏州》诗:“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宋陆游《同何元立赏荷 花追忆镜湖旧游》:“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

” 4水芙蓉 《群芳谱》:“荷花亦称作芙蕖、水芙蓉。

”因木本拒霜花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称,为明其区别,故又称荷花为水芙蓉。

4 草芙蓉 《广群芳谱》“荷花:芙蕖花,一名水芙蓉。

”注云:“杜诗注云: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 5 水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莲花”释名:“芙蓉、芙蕖、水华。

” 6 水芝 普崔豹《古今注》下“草木”:“芙蓉一名荷华,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

”《本草纲目》:“《本经》谓莲子为'水芝丹'。

”金元好问《泛舟大明湖》:“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

” 7 泽芝 《类聚》引晋郭璞《尔雅图赞 ·芙蓉赞 》云:“芙蓉丽草,一曰泽芝,……”刘宋鲍照《芙蓉赋》:“访群英之艳绝,标高名于泽芝。

” 8 灵草 魏曹植《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

”吴闵鸿《芙蓉赋并序》:“乃有芙蓉灵草,栽育中川。

” 9玉芝 《本草经》载:“荷花又名玉芝。

” 10 君子花 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谓莲为花中之君子,故莲又称“君子花”。

黄宅中《希濂堂留诗》:“是时夏六月,莲沼吐芳芬,我爱君子花,遗花如甘棠。

” 11水宫仙子 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

宋张耒《鸡叫子·荷花》:“平地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轻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潜波踏明镜。

” 12净友 又称净客。

莲花洁净不染,因此人们称其为净友。

唐代孟浩然《大禹寺主公禅诗》:“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宋代陈亮《新荷叶》词:“艳态还幽,谁能洁净争研。

”宋代刘过《贺新郎》词:“水浴芙蓉净。

” 13菡萏 即莲花,或指未开之莲花。

《尔雅》:“荷,芙蕖……其华菡萏。

”唐代刘商《咏双开莲花》:“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明李梦阳《去妇词》:“菡萏鸳鸯不羡,人生一别何由见。

” 关于莲花的诗歌鉴赏: 《枯荷》 宋·许棐 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

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 【注释】衰飒:衰败凋残。

青钱:喻指荷叶。

肯信:怎信、岂信。

【解读】讽喻之意。

繁萎荣枯,自然之序;盛衰兴替,人事之常。

一反赞美惯例而另辟一径,以荷花的荣枯以喻人事盛衰,皆作者自表心意而使其然。

东坡云:“荷尽已无擎雨盖”,前二句意本此,着力演绎其“枯”。

下半以回顾为转、以议论作结,可惜是回到了宋诗说理的窠臼。

作者面对衰败已尽的枯荷想到了现实:荷在盛极时可是绿盖满池塘啊!那时会想到在肃杀的秋天衰败凋残的惨境吗?会相信这个枯败殆尽的结局吗? 转句用“青钱”喻荷叶,就通过阿睹物“钱”把物事扯到人事上来了

人事沧桑、命运盛衰,那些得意忘形、趾高气扬之辈,会想到将来可能有破败的一天吗? 比兴得体,讽刺辛辣,有如当头棒喝! 《莲花》 宋·杜衍 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参差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注释】莲花:一作《咏莲》;作小池:一作“涨作池”;晓来一作晓开。

芰荷:泛指菱、荷。

参差:长短高低不一致。

真妃:杨贵妃字太真,因谓。

【解读】以人比物,神、态兼备。

起句写因,营造环境;苍苔、小池暗喻幽静、娇小。

次句应题,芰荷切“莲”;绿参差是为“花”的出场先作渲染,进一步营造“众绿拱花”的环境,至此情景已足,下面该主角登场了。

“晓来”二字有机关,是“转”的关节。

上面是“绿参差”,一点也不关花的事啊!可花要出场,该怎么办?那就让时光偷偷地溜过一个夜晚吧,昨天看到的是一片绿,可今早醒来(晓来)所见到的已是“一朵烟波上”啦!留下了一整夜能让人驰骋思维的空间。

转得有依据,自然合理。

最后以“人似花、花似人”收结。

“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

用杨贵妃雪肤花貌、婀娜多姿的娇软形象和她出浴时的神态来比喻莲花,真是柔情绰态、风光无限,起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作者又别出心裁地用“似画”来把节凑放缓、把时间拉长:美景如画,可正在“画(动词)”啊,在这个画的过程中可以更仔细地、尽情地欣赏! 《白莲》 宋·杨亿 昨夜三更里,嫦娥坠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注释】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解读】整篇用比的手法。

用物比物,把白莲比做嫦娥头上的玉簪,新颖出奇,之前似未有人道过。

起句写时间:午夜,是为切“白”营造环境,也为带出嫦娥(月)提供了条件

试想在夜间看哪一种颜色最清楚?当然是白色。

而...

有哪些咏颂荷花的诗词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

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

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关于苏轼的

展开全部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

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

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

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

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有东坡集行世。

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作品评述】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土,眉山人,有“东坡集”、“后集”、“续集”。

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从分散在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的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后面一句说“豪放”要耐人寻味,并非发酒疯似的胡闹乱嚷。

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义,用苏轼所能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俞矩”;用近代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

这正是苏轼所一再声明的,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可是同时候很谨严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沙士比亚式的...

中秋赏月 诗句

展开全部古代有烽火和绎站.加急十里文书. 还有素尺/素绢(是以信的材料来做信代称) 网上查询到的 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

古时写信用绢帛,把信折叠成鲤鱼形。

唐朝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之语。

汉代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边牧羊,与朝廷联系中断。

苏武利用侯鸟春北秋南的习性,写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腿上。

此雁飞到汉朝皇家的花园后,皇帝得知了苏武的情形。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唐玄宗时,首都长安有一富翁杨崇义,家中养了一只绿色鹦鹉。

杨妻刘氏与李某私通,合谋将杨杀害。

官府派人至杨家查看现场时,挂在厅堂的鹦鹉忽然口作人语,连叫“冤枉”。

官员感到奇怪,问道:“你知道是谁杀害杨崇义的?”鹦鹉答:“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某。

”此案上报朝廷后,唐玄宗特封这只鹦鹉为“绿衣使者”。

中国的通信起于何时,众说纷纭,有说三千多年的,也有说两千多年的,下边的几则故事,有的有两千年历史了。

青鸟传书———故事之一汉武帝时,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母王欲来。

”有顷,王母至,青鸟夹侍其旁,后人因此以青鸟喻使者。

雁足寸心———故事之二汉书《苏武传》中记述,武使匈奴,徙居北海上。

牧羝。

后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归。

匈奴诡言武死。

汉使诣单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

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单于惊谢,乃释武归。

王僧孺诗:“寸心凭雁足。

”盖用此事。

黄耳尺素———故事之三 晋书《陆机传》:“机有名犬,曰黄耳,甚爱之,羁留京师,久无家问,笑与犬曰:‘汝能赍书取消息否?’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至其家,得报还洛。

”红尘驿骑———故事之四杨贵妃嗜荔枝,以驿骑飞递入长安。

杜牧之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径千门次弟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是荔枝来。

”盖记实也。

还有“误托洪乔”、“双鲤尺素”等等。

下边就介绍“双鲤尺素”这个故事。

“双鲤尺素”之典故鳞与鸿是中国文人笔下经常用来代替通信物(书信)的雅称,鳞鸿往往并称或合用,例如“鳞鸿往来”和“鳞鸿久绝”之类。

鳞,象征着鱼,鸿就是天鹅,也就是雁,所以“鳞鸿”亦每作“鱼雁”。

关于“雁”与通信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里的《雁足传书》,前已有简介;关于“鱼”是如何与通信挂上钩的,究其传说的历史不比《雁足传书》短。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行》,“行”者歌也,是时有“长歌行”、“短歌行”,此乃“饮马行”。

这部民俗诗集,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为:“客从远方来,遗(念wei)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尺素”即书信,当时没有纸,写信用丝织品,谓之素;尺乃短也,仅尺长而已。

我国清代国家邮政发行的首套普通邮票中“角”单位者,就采用了“双鲤跃龙门”图案(图一)。

我国台湾省于1965年和1969年先后发行了两版“双鲤图”普通邮票共12种(图二),也都采用了这一典故。

(刘道宜 中国古代通信发展考.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来互相联系了。

根据古书记载和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

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

我国云南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的个别部落,在解放前还停滞在原始公社阶段

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交通工具,可是却有原始的通信方法:例如景颇族有些部落,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载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树叶送给他的女朋友,表示请她去赴约会;在佤〔wǎ〕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或铅弹,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块结晶的方盐,中间钻个小孔,那就是困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意思。

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不难想象古代人们是怎样用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互相通信的。

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

后来,人们的来往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就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

根据古史记载,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据说在边疆及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

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援助,共同抵抗敌人。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周幽王有个宠爱的妃子褒姒〔bāo-sì〕长得很美,可是总不爱笑。

有一天,周幽王为了逗她发笑,就无缘无故地下令点起烽火。

各路诸侯看到警号,都纷纷带兵赶到。

结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当,什么动静也没有。

这么一来,果然把褒姒逗笑了。

可是后来到了真有敌兵入侵的时候,各路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谁也不派兵来救。

周幽王因为得不到各路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敌人的进攻,不但自己被杀,西周王朝也因此灭亡...

关于李清照的信息。

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断定确实是徐熙亲手画的珍品,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

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志同道合 李清照和赵明诚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鼓励和促进。

每当饭后饮茶,他们爱做一种有助记忆的智力游戏,取名“赌茶”。

就是由一方说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这件事记载在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说错了,要承认自己读书还不够专心致志。

李清照经常在“赌茶”中取胜。

赵明诚对妻子的学问很敬佩,但是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服气,总觉得自己的诗词并不比她差。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

不久,她写了一首词托人捎给丈夫,表达对他的思念。

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几首词回送给她。

当他提笔写的时候,忽然想起来: “我是宰相的儿子,又是当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写得好才行。

” 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苦心写成了五十首词,还把李清照写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请人评论一下,看哪一首写得好。

恰巧他的诗友陆德夫来了,赵明诚忙把这些词全拿给陆德夫看。

等陆德夫看完以后,赵明诚问: “您看,我写的这些词哪一首最好?” “很难分出高低,写得都很见功力。

”好友夸赞说。

“那总有几句写得最好的吧?” “依我看其中三句写得最好。

” “哪三句?”赵明诚忙问。

陆德夫随口念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写的。

这么一来,赵明诚对妻子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了。

李清照的词,用词自然巧妙,感情细腻真切,确实高人一头。

灾祸临头 公元1126年,赵明诚在淄州(在现在山东省)做官,李清照已经有四十三岁了。

在这以前,他们的生活比较安定,李清照写了许多著名的诗词,还帮助丈夫收藏了许多文物,编写了一部有关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

不料,这时候北方的金王朝举兵南侵,爆发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战争,打破了李清照的宁静生活。

一天,赵明诚从外面急匆匆赶回家来,李清照感到情况不妙,忙问: “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么坏消息了?” “是呀,仗越打越糟。

”赵明诚气喘吁吁地说,“两个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虏,大宋王朝危急万分!” “怎么无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将都是干什么的?”李清照焦急地说。

赵明诚长长叹了一口气: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

听说康王赵构早带人往南逃走了。

” “那我们怎么办?” “这里待不下去了,得赶快到南方去。

” “可这些国宝怎么办?”李清照指了指满屋的珍贵文物,心情十分沉重。

当时他们已经收藏了二十多间屋子的古代珍贵文物。

“只有一个办法,赶快包装起来,设法转移!”赵明诚果断地决定。

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

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并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装起来。

第二年,赵明诚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动身到南京奔丧,李清照则回到青州,照看余下的文物。

没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带着几十车文物逃离了青州城,到了南京。

剩下的文物全让战火烧毁了。

痛悼明诚 李清照在南京住了一年以后,又跟着丈夫流亡到了池阳(在现在安徽省)。

有一年,南宋高宗皇帝给赵明诚下了一道圣旨,封他做湖州(在现在浙江省)知府,还让他立即赶到南京拜见皇帝。

李清照只得暂时留在池阳,等待丈夫的消息。

一天,李清照正在给赵明诚写信,她的丫头喜气洋洋进来报告说: “夫人,老爷派人送信来啦!” “快请他进来!”李清照说着,自己先迎了出去。

见到南京来的人,第一句话就问:“老爷身体可好?” “启禀夫人,老爷身体欠安,特派我来送信给夫人。

” “啊!老爷得了什么病?情况怎样?” “这是老爷的书信,情况都写在上面。

” 李清照拆开信一看,立即惊叫起来。

原来赵明诚赶到南京,因为路途疲劳,很快就病倒了。

李清照估计丈夫的病情一定很重,连夜乘船赶到南京。

这时候,赵明诚已经骨瘦如柴,连话都讲不清了,没几天终于离开了人世。

李清照抚着丈夫的尸体,悲痛地大哭起来。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举目无亲,在床上一连躺了两三天,哭一阵,停一阵,茶饭不进。

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她独自守在窗前,感到仿佛丢失了什么宝贝,到处寻找,也没有下落。

黄昏时候,天上又落下了一场潇潇秋雨。

李清照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

后来,她写了一首《声声慢》的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把当时国破家亡和离乡背井的愁苦之情写得多么传神啊! 惨凉的晚年 在国破家亡的处境中,李清照饱尝了生活的艰难。

后来,她跟着弟弟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居住。

由于长期的心情忧闷,李清照又患了好几种病,连死后的棺材也准备好了。

可是...

李清照的资料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

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

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

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

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

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

”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

”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

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

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

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

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

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

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

”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

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

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

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

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

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

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

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

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

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

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

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

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

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

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

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一张画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

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

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

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

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

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

红楼梦的人物故事

展开全部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

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这条线索从第三、四两回,林黛玉和薛宝钗接踵来到贾府,与宝玉的爱情纠葛开始形成,并在矛盾中向前开展。

直到第九十七、九十八两回,黛玉和宝钗在“哀”“乐”截然不同,“悲”“欢”强烈对比之下,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出闺成大礼”,终成悲剧结局,是主线的高潮,也是实现全书主题的集中所在。

后二十一回,则是在高潮的余波中,情节的下降、结尾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贾家被抄而又赢得一个回光反照的局面。

最后宝玉遁入空门,全书结束

从这条主线看,造成贾、林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制度与礼教的桎梏下,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不能自主,而取决于封建家长的意愿。

具体地说,贾、林的爱情、婚姻不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志,而由以贾母为代表的荣府当权派们决定,而贾母又以封建的阶级利益做点为基点,她对林黛玉的“疼”,仅仅是从“骨血”关系出发,并不喜爱她不符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和“小性儿”;而对薛宝钗的“爱”,则是以她“端方”的封建品格为基点,尤其是适应封建道德要求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

由此终于选中了薛宝钗而弃置了林黛玉。

其结果是,同时酿成3个人的悲剧: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提终生的凄凉孤苦。

她和林黛玉,只不过是同一条封建毒草藤上两颗属性不同的苦瓜而已。

这条主线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制度的礼教的叛逆精神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赔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遗族寄生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贾宝玉是个怪人,怪人自然有其所怪的理由。

这一般被称之为个性,宝玉的个性词条很多,分述如下: a. 容貌美丽,生得风流倜傥,惹人怜爱,充满灵性,有江南才子之风。

b. 知书达礼,出生在世家,懂礼节。

c. 心善。

d. 随和。

e. 重情谊,轻利益。

f. 有诗才。

g. 不好名利。

h. 厌恶经书,不好功名。

i. 多情,好与女子交。

以上所列,是归纳的结果。

或许会不够完全,但贾宝玉的主要性格都在其中了。

而这其中三个“怪”不得不单独提:(1)读书却恶经书; (2)懂礼却恶礼节; (3)多情却不好色。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纯洁,憎恨繁文缛节,内慧外秀,才学横溢,有浓郁的诗人气质。

史湘云憨直可爱,常作男装打扮,洒脱疏狂,装扮胆大妄为。

薛宝钗: 理性之真,冰雪聪明,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品格端庄,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天质聪慧,博学宏览。

刘姥姥: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

她目不识丁,却侠肝义胆。

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们常常说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是形容她的心计之多,机变之速。

01.贾宝玉 各个作家都有一位或几位重要人物,作为自己的代言人。

如赛万帝思的《唐.吉柯德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扥尔思太在《战争与和平》里的安耳 但柔可夫与昂都仑勿几康思基。

《红楼梦》里曹雪芹的代言人,当然是贾宝玉。

宝玉是一 位天生的哲学家,生来就有他的人生观,不像其他作品里主人翁的人生观是学而后知的。

然宝玉从生到出家,十九年间没有读什么书,但他知道很清楚应当怎样生活。

看来似乎不 近人情,那有不读书,且没经过世故,就有人生观的道理。

但知道的作者的用意,也就不 足为怪。

《红楼梦》的开端,作者就说历经一番梦幻之后,藉“石头”的投胎入世,用第 三者的态度,叙述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再者,中国以往的社会基础为家庭,大家庭实际就 是范围较小的社会,一生下来就得与人接触,他要没有自己的个性,就显不出宝玉之为宝 玉。

换言之,表现不出他的人生观与现实社会的冲突。

因为要表现这种冲突,所以作者在 第三回介绍宝玉的时候,就用一首“西江月”词,表示说“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

宝玉的人生观是什么呢?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是糊涂,没目的,无事忙;其实不然 。

他的人生观就是“爱”。

得到了爱就是幸福;否则,就是苦痛。

至于人生的贫贱富贵, 尊卑际遇,他毫不在意。

但对付女子,却小心谨慎,一句话也不敢错说。

他恨不得天下所 有的女子,都收到大观园里...

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

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

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

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

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

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

”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

”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

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

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

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

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

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

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

”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

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

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

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

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

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

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

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

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

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

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

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

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

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

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

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一张画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

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

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

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

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

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