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苏东坡在杭州写的诗词



谁有所有苏东坡写关于西湖的词和在杭州写的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

谁有所有苏东坡写关于西湖的词和在杭州写的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

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

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

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

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

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苏轼《夜泛西湖》诗: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

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

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苏东坡描写杭州的诗或词

展开全部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关于苏轼在杭州的诗词有那些,越多越好

④西子——西施。

尚记梨花村,西子最美。

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早为世所捐,得句旋已忘。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大堤士女争昌丰,幽寻遂穷年,心知口难传,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所以称为西施。

杭州西湖、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

他的诗词,从两种地貌, 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清凉洗烦煎。

嗟我本狂直。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

胡不屏骑从,付与宁非天。

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风采烁云烟: 西湖天下景,下起雨来。

这样。

忽惊二十五万丈,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半酣尤味长。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 北山始与南山通,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历史上有些女子,以致有人评论说,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

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夜色已苍苍,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苇间自夤缘。

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暂借僧榻眠,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至今清夜梦,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 白雨跳珠乱入船,安肯为君妍。

----苏轼 苏轼(1037-1101),依依闻暗香。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 ,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二是西子、西湖。

所至得其妙。

篮舆湖上归,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我饮不尽器。

三百六十寺,春风吹面凉。

清流与碧巘。

行到孤山西!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

深浅随所得。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游者无愚贤,谁能识其全,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耳目余芳鲜,号东坡居士, 老葑席卷苍烟空。

策杖无道路,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

应逢古渔父,字子瞻、散文、书法。

卷地风来忽吹散,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诗词,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清吟杂梦寐。

君持使者节,直造意所使。

独专山水乐。

六桥横绝天汉上。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问道若有得,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挥洒自如,明快豪放。

我在钱塘拓湖渌,人类最灵;人类之中。

读我壁间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又叫西子湖

苏轼杭州诗词

展开全部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宋)苏轼天欲雪,去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东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原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眉山三苏之大苏。

出身于寒门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艺概》)。

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

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

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写青年时代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贬谪后孤高自赏,不肯随人俯仰的情绪;〔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这些词作都是很有个性特色的。

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为读者提供了一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农村风俗画。

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风翔他被称为:“苏 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触处生春,无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宋)苏轼天欲雪,去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开西湖》诗: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苏轼《夜泛西湖》诗: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苏轼 卜算子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

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

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

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

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凭谁妙笔。

横扫素缣三百尺。

天下应无。

此是钱塘湖上图。

一般奇绝。

云淡天高秋夜月。

费尽丹青。

只这些儿画不成。

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従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

苏东坡被贬杭州,发生了哪些事情,写了哪些诗?

在杭州的历史上,地方长官中最有名的,除了唐朝的自居易,便是北宋的苏东坡。

灵隐 寺大雄宝殿上的一副对联,说明了自居易和苏东坡在杭州人心中的地位: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案。

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宋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

36岁那年,苏轼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

后又被贬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通判为地方行政副职,任期为三年。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杭州。

虽然是贬谪,但到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苏轼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听到消息后,当即就打点行装准备动身。

在京城做官的弟弟苏辙见哥哥老是触犯王安石,很为哥哥担心,知道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离开了是非之地,很是高兴。

但他又怕苏轼到杭州后又去做诗写赋,讥讽朝政,再起祸端,就在临别时苦苦相劝,并以诗相赠: 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

当通判的苏轼所负的担子毕竟与一把手不一样,凡事由知州作主,难有大的作为。

因此,那段时间杭州民问流传的大多是苏东坡“画扇断案”之类的轶事。

宋哲宗时,苏东坡出任翰林学士。

公元1089年,苏东坡又一次来到杭州,任杭州知州。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府)、县两级,州、府的长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唐代的“刺史”。

所以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以后,人们常常尊称他为“杭州太守”。

这次苏东坡来杭州是当行政长官,作为自然与当通判时不一样。

苏东坡到任的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

第二年夏天,暴雨成灾,钱塘江两岸一片汪洋,杭州街道上可以行船。

洪水退后,瘟疫流行,米价暴涨。

为了救灾渡荒,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减去三分之一的上供米,并平粜官米40万石,以缓解粮荒。

在苏东坡的努力下,遇到这样严重荒灾的杭州,无一人饿死。

苏东坡还捐献50两黄金,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第一家病坊,为贫苦病人治疗,被人们称为“安乐坊”,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对苏东坡设“安乐坊”之事,《清波杂志》中有所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

三年医愈千人。

” 苏东坡研究医道,精通药理,亲自主持配制了一种有多种疗效的丸药,名为“圣散子”,并在临床广泛使用。

圣散子由20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价格很便宜,疗效却很显著,这一大众化的药丸,深受百姓欢迎。

经历了这样大的洪水之后,苏东坡对水利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感受,决心在杭州进行水利建设。

他首先组织疏浚了盐桥运河(今中河)和茅山运河(今东河),将这两条运河挖深了2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蓄水和通航能力

之后,苏东坡又把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作为自己的又一项工作

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修六井之后,到苏东坡时,西湖淡水流向六井的管道受损坏,苏东坡尽力进行保护,使杭州城中常年淡水不断。

最后,苏东坡将西湖作为疏浚的目标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已有十分之二三,第二次来杭州时,西湖已经淤塞近半。

他给朝廷起草了报告《乞开杭州西湖状》,提出要疏浚西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并力陈西湖五个不可废的理由,要求朝廷准许疏浚西湖。

得到朝廷准许后,苏东坡发动了20万民工疏浚西湖,挖淤泥,除葑草。

在疏浚过程中,苏东坡常亲临指挥,从规划到具体措施都亲自过问。

一天,他来到湖上,沉思良久,对旁边的人说:从湖中挖出的这么多葑泥,往哪里放呢?湖南北30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如果用葑泥在湖中筑一条堤,不是能一举两得吗?于是,他让民工们用淤泥和葑草筑成了一条横贯湖面的数里长堤,像一条美丽的彩带,恰到好处地把西湖分为两半,堤的东面是外湖,堤西为里湖,堤上架6桥,并植柳树和桃树护堤。

为了加快工程建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苏东坡调集500名兵士,负责用船运载湖中清出的葑草,同时监督工程的进行。

经过三四个月的整治,西湖又现烟水浩淼、绿波荡漾的风貌。

这条桃柳相间的长堤,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着美学价值,更充满着人文价值,它被人们称为“苏堤”。

以后,“苏堤春晓”又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为了保护疏浚后的西湖,苏东坡还在湖中竖立了三座石塔,禁止在石塔界线内的湖面种植菱藕。

这三座石塔为以后的“三潭印月”景区打下了基础。

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知道以苏东坡姓氏命名的那条美丽的长堤之外,还有一样便是那道杭州名菜“东坡肉”了。

对于“东坡肉”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也演化出不少故事,但其“产地”都是在杭州。

有一种说法是,苏东坡组织民工疏浚西湖,使杭州四乡庄稼大获丰收。

心怀感激的杭州百姓抬着猪、担着酒向苏东坡拜年。

苏东坡将收下的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喷香,再按疏浚西湖的花名册,每家一块分送给杭州百姓,让他们过年。

人们就把此肉称为“东坡肉”。

由于“东坡肉”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很受百姓欢迎。

后来杭州的大小菜馆也学着做成此菜,挂出牌子,取名为“东坡肉”。

又传,“东坡肉”...

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

展开全部 苏东坡与杭州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宋仁宗景佑三年夏历十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036年12月19日(按公历计算是1037年1月8日),苏东坡诞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世家,于公元1101年7月28日因病死于常州,享年66岁,他的灵柩葬在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小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

苏东坡的原名是苏轼,字子瞻,东坡是后来他在谪居黄州(湖北黄冈)时自己所取的号。

(苏东坡谪居黄州以后,生活很清贫,他的好友马正卿知道后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以供苏东坡进行开垦来增加一些收入,由于这块荒地是在郡城旧营的东面,因此苏东坡将它取名为“东坡”,同时也给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

苏东坡从八岁开始进入小学,先后师从道士张易简、刘微之以及他的父亲苏洵。

二十二岁(公元1057年)考中进士。

二十六岁(公元1061年)开始步入仕途,他上任的第一站是陕西的凤翔,任签判(宋代官制分为“官”、“职”、“差遣”三种,前两种是虚位,不任实际职务,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签判”是“差遣”。

签判是“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知府的助理官)。

之后,他的足迹遍及南北十多个城市。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曾多次遭贬,尽管这样苏东坡仍然尽自己的力量作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从他任凤翔府判官起,到晚年谪贬儋州时为止,凡是他所为官或居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业绩,而为历代人民所赞扬、歌颂。

下面我重点为大家介绍苏东坡在我们杭州任地方官期间所留下的政绩和佳话。

苏东坡一生曾两次到杭州出任地方官。

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任通判(知州的助理官),当时苏东坡36岁。

(来杭原因:公元1069年,神宗皇帝起用王安石,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由于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遭到一些变法人士的诬告和陷害。

苏东坡感到处境困难,想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于是在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

由于苏东坡是太守的助理官员而不是主要长官,因此他在任期的三年里除了协助太守修治六井、组织捕蝗、赈济灾民以外,作为并不是很大,但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词。

第二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至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任太守。

在两年的任期中,苏东坡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苏东坡刚到杭州时就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原来浙西一带在年初就已经遭到水灾,早稻无法种下。

到了五六月份,晚稻刚刚插下,又遭到了旱灾,再加上当时的米价狂涨。

因此,百姓缺乏粮食的现象很严重。

知道详情以后,苏东坡马上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他一面接连向朝廷上奏,希望马上拨出相当数量的粮食,来救济浙西的百姓,并且还请求朝廷免去秋税。

另一面,苏东坡相信常平仓制度远远胜过饥荒之后的救济,所以他就不断购买谷子来存满粮仓,好来应付荒年。

在半年内,苏东坡给皇太后和朝廷一共上表了七次(前面两次表章叫《浙西灾伤第一状,第二状》。

后面五个叫《相度准备赈济状》)。

由于苏东坡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以致在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浙西百姓没有因饥荒而饿死人。

苏东坡在杭州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由于水灾和旱灾的侵袭,百姓饥荒严重,再加上瘟疫的流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自己再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的众安桥建立了一家杭州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

“安乐坊”专门收纳穷苦病人,给他们施舍药剂、稀粥,并请名医庞安时来坐堂问诊。

此外,苏东坡还另外分设了几个病坊,并经常派遣官员和医生去病坊给病人治病。

第三件事情是关心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以及清除杭州城的运河淤泥。

在吴越时代,沿海曾经筑有一堵长墙,防止海潮进入运河,免得海盐污染城市内的淡水。

但是那道长墙在苏东坡任太守的时候就已经年久失修。

当时杭州城内有两道运河——盐桥河(中河)和茅山河(东河)。

它们以南北方向穿过城市,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与钱塘湾的水相混合,所以有很多淤泥,一般每隔四、五年,运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

由于当年没有现代的机器,所以由河床挖出的淤泥就直接堆在岸边那些居民家的门口。

更糟糕的是交通情形,那时,一只船要走好几天才能走出城去。

为此,苏东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就了一项既能治标有能治本的计划

他让盐桥河通过市区,使海水设法从别处流入茅山河,另外在钱塘江南部修建水闸,海潮高的时候将闸关闭,海潮低的时候再放水,两条运河在城北相会。

这样,海潮带来的泥沙就减少了,加上茅山河又在东郊流过了三四里,泥沙当然都已沉淀,而市区的水域也几乎很干净了。

随后,苏东坡又在城北余杭门外开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连接,以确保城内运河的水位。

这套疏浚茅山、盐桥两道运河的办法很有效,它不仅使运河的水深到达八尺,消除了淤塞。

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市区水域的污染。

和运河交通同样重要的,则是杭州人民的用水问题。

我们都知道,杭州是由江海长期积淀而成,所以除了山泉之外,原地的水又苦又咸,...

苏轼写西湖的诗五首

展开全部 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3、《开西湖》 苏轼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拓展资料:1、人物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主要作品 古文: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3、人物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 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谁告诉我苏轼和陆游的词各一篇,还有描写杭州的诗词各1,和景点的5...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⑥【注释】①又名《百字令》。

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

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对于原破。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简析】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

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

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

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

“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

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

陆游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

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

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 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 但主要精神是积极的, 他在词中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以及自身遭受的种种迫害,所表现出的高度蔑视,也是令人感佩的。

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

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写过】苏轼在杭州写过哪些诗

《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

《开西湖》 苏轼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次韵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绝句】 壶中春色饮中仙, 骑鹤东来独惘然。

犹有赵陈同李郭, 不妨同泛过湖船。

【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 使君不用山鞠穷,饥民自逃泥水中。

欲将百渎起凶岁,免使甔石愁扬雄。

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

千夫余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

十年憔悴尘土窟,清澜一洗啼痕空。

王孙本自有仙骨,平生宿卫明光宫。

一行作吏人不识,正似云月初朦胧。

时临此水照冰雪,莫遣白发生秋风。

定须却致两黄鹄,新与上帝开濯龙。

湖成君归侍帝侧,灯花已缀钗头虫。

(予以颍人苦饥,奏乞留黄河夫万人,修境内沟洫,诏许之。

因以余力浚治此湖。

) 【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题闻林夫当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竹间亭小酌怀欧阳叔弼季默呈赵景贶陈履常】 (一题作小饮西湖,怀欧阳叔弼兄弟,赠赵景贶、陈履常) 岁暮自急景,我闲方缓觞。

醉饮西湖晚,步转北渚长。

地坐略少长,意行无涧冈。

久知荠麦青,稍喜榆柳黄。

盎盎春欲动,潋潋夜未央。

水天鸥鹭静,月雾松桧香。

抚景方婉娩,怀人重凄凉。

岂无一老兵,坐念两欧阳。

我意正麋鹿,君才亦圭璋。

此会恐难久,此欢不可忘 【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良田不难买,静士谁当亲。

髯张既超然,老潜亦绝伦。

李子冰玉姿,文行两清淳。

归从三人游,便足了此身。

公堤不改作,姥岭行开新。

幽梦随子去,松花落衣巾。